第62章拓殖域外尾声3</p>
紫禁城内。</p>
自会极门处,开始回荡着帝国年轻的内阁首辅那铿锵有力的号召声。</p>
“大明龙旗所指,星槎所至,莫非王土!”</p>
“凡日月所照,皆为大明!”</p>
“凡日升日落,大明永在!”</p>
这算是大明第一次有地位足够高的人物,当众喊出要建立一个日不落帝国。</p>
比之过去中原人所认为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p>
来的更为具体。</p>
过去汉家人认为天下都是王的土地,四海之内都是王的臣民,但这是有限制的。</p>
乃为汉家道义准行之地,为其根本。</p>
是宽泛的,是模糊的,是意识性质的。</p>
而现在,严绍庭则是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拓宽和确定其意范围。</p>
不光光是汉家统治治理之地,而是天上的日月所能照耀到的地方,都为大明。</p>
皆因帝国。</p>
那么。</p>
在此理论基础上,东之倭国,亦为汉土明国。南洋诸岛,皆为汉臣。极西撮尔邦国,应得王化。</p>
口号自是响亮无比,引人振奋。</p>
然而。</p>
也只是振奋那么一下而已。</p>
只见挤在会极门前那乌泱泱一群勋臣亲贵中,走出一位满脸讥讽之色的男子。</p>
其人年近五旬,身上穿着国朝敕封伯爵服,面相雍容,透着福气。</p>
便是先帝孝懿李皇后的生父,隆庆元年二月晋封的德平伯李铭。</p>
却见这位亲贵德平伯李铭走了出来,却也没有走出多远,靠着身边本人在京营供职亦或家中子弟在京营操事的勋臣,许是有些借胆的意思。</p>
李铭看向严绍庭。</p>
的的道道的一声吆喝,尽是京畿口音。</p>
“咱瞧着到底是个怎回事”</p>
“原是严少师要拿我等做文章。”</p>
“这日月所照天下皆为汉土的事情,怕是喊得有些大了吧”</p>
“元辅真若是有这个志气的,倒不如先将我等的俸禄都实发了。”</p>
“朝廷这些年嚷着革新变法,这里革一下,那里变一下。”</p>
“怎”</p>
“轮着我们这帮勋臣亲贵的时候,便都是不许我等在朝中当差做事,却也连那点米麦俸禄也不能实发了”</p>
紧接着。</p>
便又有一人走了出来。</p>
同样是亲贵身份,乃为固安伯陈景行。</p>
这位可与德平伯李铭不一样。</p>
穆宗孝懿李皇后,那是在嘉靖三十七年四月十三日便薨逝了,生子朱翊釴也在嘉靖三十八年早夭,另一个女儿蓬莱公主也早在嘉靖三十六年便早殇。</p>
这一脉是没了宫里的依仗,全靠着先帝的体面。</p>
而固安伯陈景行这一边却是不一样。</p>
如今宫里头,那是有两位皇太后的。</p>
一位自然是皇帝朱翊钧的生母皇太后,原来隆庆朝的皇贵妃李氏。而另一位便是隆庆朝时的皇后,如今的嫡母孝安皇后陈氏。</p>
真要是比较起来。</p>
那自然是如今的陈太后位格要高于李太后的。</p>
陈景行站了出来,就连严绍庭的眼角也跳动了一下。</p>
这些勋臣亲贵闹事本就在预料之中,但若是和宫中扯上太多关系,却也不太好看。</p>
倒是陈景行站出来后,却是恭恭敬敬的作揖行礼,弄得严绍庭、张居正等人也不得不回礼。</p>
回的是陈太后,礼的是皇室。</p>
陈景行又平声静气开口道:“朝廷革新,整顿京营,备兵京畿,剑指宇外,这自是大大的好事,若是我朝当真能如中枢所言一般,能有朝一日,日月所照皆为汉土,更是能让陛下称圣做祖,列位阁老封王晋爵死后配享太庙的大功臣!”</p>
这话便起的有些高了。</p>
大明朝如今文臣能晋爵的倒是不少,但能封王的却是一个都没有,便是有那也是国初的那帮与太祖高皇帝一同打江山,与成祖皇帝一起靖难的人物。</p>
至于配享太庙,直到今日也只限于太祖一朝与成祖一朝的有功臣子。</p>
不过陈景行一句话起了调子后,便立马转口道:“固国家之兴盛,乃为我等之景望。只是我等毕竟是功勋亲贵,于情于理于体统规制来,都不大该置喙中枢的国策。但列位要整顿京营也好,要汰撤勋臣将官也好,就算是要追缴过往一些人贪墨下的空饷,这都是国法之内,诸位禀国阁臣的权柄,容不得我等甚。但是”</p>
这位固安伯眉头一凝,双眼微微眯起。</p>
他的目光从严绍庭、张居正、赵贞吉、高仪四人脸上,一一扫过。</p>
“但若是中枢借着秉持国政,国主幼之际,便要因所谓日月所照的事情,便激的功勋亲贵大乱,人心惶惶,物议沸腾,恐怕也是有寒了这帮祖上为大明朝流血捐躯的功勋子弟之心了。恐怕,也是又叫外人看着,以为是皇帝不近人情,清心寡欲,无有亲亲的意思了。”</p>
罢。</p>
这位亲贵固安伯还不忘举臂叉作揖:“列位都是饱读经书,话自然是要比我等不通文墨的人好听,也强上无数倍。可话出来轻松,日月所照恐怕是难。革新是好,可也该脚踏实地,恰如”</p>
陈景行看向严绍庭,脸上带着笑容。</p>
“不论是过去的心学,还是现在民间显学之新学,似乎都在要知行合一,要以民为本,要踏实做事,以实践检验一切。”</p>
至此处。</p>
这位固安伯便已经是戛然而止,退回到人群中。</p>
却是惹得一旁最先跳出来的德平伯李铭瞪大双眼,微微张嘴。</p>
这位陈老兄都什么了</p>
似乎的有些不同凡响啊!</p>
会极门前短暂的安静了下来。</p>
诚然,德平伯李铭的是一堆狗屎。</p>
但固安伯陈景行却的是团锦簇。</p>
总结下来无非就是一句话。</p>
你严绍庭和中枢内阁的再漂亮,日月所照皆汉土,也不过是个空虚的口号罢了。</p>
调子起的太高了。</p>
摔的时候,自然也更疼一些。</p>
转瞬之后。</p>
反应过来的那些在陈景行嘴里不通文墨的勋臣亲贵们,终于开始此起彼伏的喊着话,无不是附和前者的言语。</p>
一时间。</p>
倒是让会极门前的气势一转,勋臣亲贵们压过以严绍庭为首的中枢内阁。</p>
而从宫外赶来看热闹的官员们,亦是在旁瞧着新鲜,静待内阁又会如何处置。</p>
叮咚咚。</p>
一声脆响。</p>
</p>
众人只见严绍庭终于是将中握着的那把刀丢在了地上。</p>
却在人们以为,这一次终于是严绍庭这位年轻的帝国首辅要低头服软的时候。</p>
可又看到严绍庭脸上竟然露出了一抹怪异的笑容。</p>
“固安伯当真公义,今日一番言语,亦称得上是辅国佐政之言。”</p>
严绍庭亦如固安伯陈景行最先开口话时一样,抬了抬对方。</p>
只是旋即。</p>
他便脸色一冷,扫向面前的这帮依附大明的勋臣亲贵,而后低眼看向早早就散落一地的书本。</p>
“本官自入朝操事以来,便是如此。”</p>
“世宗在时,本官也是多有振奋口号喊出。”</p>
“今日本官提及日月所照皆为汉土,却也是调子高的很,如在云端,有些不切实际了。”</p>
“但是”</p>
一个但是二字。</p>
严绍庭的眼里露出杀气,出的话也是冰冷刺骨。</p>
“但若真要讲究实际,地上这一堆书里,倒也是记录了不少实实在在、真真切切,列位这些年的糊涂行径。”</p>
罢。</p>
严绍庭目光直直的看向固安伯陈景行:“既然不再高调子的事情,那不如议一议这些国法难容的事情。刚好今日就在这会极门前,是在这天家紫禁城里头。皇上和两宫太后,也近在眼前。本官也无妨请了皇上和两宫太后至此,也好当着诸位勋臣亲贵、前朝各部司官员的面,好生的,一条一条的,翻一翻读一读这上面都写了什么”</p>
至此。</p>
严绍庭抬脚便踢向离着自己最近的账本,径直落在了面前勋臣亲贵中。</p>
竟是事涉勋臣亲贵不法的账目。</p>
那德平伯李铭看着刚好就被踢到自己脚下的账本,便要弯腰去捡。</p>
也就是这时,严绍庭一声冷喝。</p>
“德平伯!”</p>
“有些事不上秤没有四两重”</p>
“上了秤一千斤都打不住!”</p>
“你当真要看!”</p>
此言一出,已经弯下腰的李铭心中一震,动作也迟疑了起来,弯着腰撅着屁股,抬头看向面色冷冽的严绍庭。</p>
后者则又当着众人面开了口。</p>
“天下事,大多都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可天下事怀旧坏在这里。凡是事,往往都是拔出萝卜带出泥。”</p>
“做官做人,就算七分想着自个儿,也得有两分想着朝廷,剩下那一分再替别人想想。”</p>
严绍庭的脸上露出一丝笑容,看着面前这些与国同休的勋臣亲贵们。</p>
“诸位,可当真想好了,什么都不想,便是要将这带泥的萝卜都拔出来”</p>
话音落下。</p>
会极门前再一次静了下来。</p>
落在德平伯李铭身后的一名亲贵,当即伸将前者拉了起来,脸色颇为难看。</p>
瞧着这帮勋臣亲贵如此前据而后恭的形态。</p>
严绍庭冷冷一笑。</p>
“不能谋万世者不能谋一时,不能谋全局者不能谋一隅。”</p>
“本官与中枢如今要整顿京营,乃为整备兵马,是非向北在草原犁庭扫穴,也是为出海横平诸帮。”</p>
“谋一时谋万世,这是大道理。本官也容得你们谋己身,也明白你们得失。”</p>
完后。</p>
他又是一叹。</p>
而后才退后一步,微微抬头,将会极门前所有人都尽可能的看进眼里,不分文武。</p>
“内阁已经下工部、户部,要重建宝船厂,要造千料、两千料甚至五千料的战船!”</p>
“过往东南五省沿海,那些个倭患,真真假假的如今也不必去议论。本官和内阁愿意募闽浙熟稔海道者充纲首,更愿意许官民领出海通商旗,悬于船首,得水师护卫。你们我大明朝与国同休的勋臣亲贵们!本官也容得下几斤沙子,中枢已经请旨圣上,颁皇明通商旗,惟勋臣亲贵可得,出海通商。凡货出南洋,抵至西洋,免五年关税。若要得利,总得先让出些利来,天底下也没有鱼与熊掌兼得的道理。”</p>
他可以在江南杀尽士绅。</p>
但不能在这紫禁城里杀光大明朝的勋臣亲贵。</p>
许之以好处的事情是必须要做的。</p>
果然。</p>
随着严绍庭如此一,道出皇明通商旗的事情,不少在场的勋臣亲贵已经是面色一松。</p>
而后严绍庭又道:“中枢近来在预备着清查地方人丁,欲得一个详实的数目,而非我大明至今二百多年来,永远都是一尘不变的户数、丁数。本官与中枢内阁觉着,这里头大抵也是有文章的,人丁定是有个激增。”</p>
“朝廷既然是革新,此后有些事情自然也要改,譬如籍制。”</p>
“总是要允了天下黎元可携家眷出海下南洋乃至更远,恰如三皇五帝之时先民一般,拓殖地域。凡我朝勋臣亲贵文武大臣之家,本官也知都是一大家子,主脉分支,人丁繁多。”</p>
“若是有意,亦可出海,朝廷禁国中兼并,却不禁海外拓田。朝廷要在旧港、爪哇、满剌加、古里、忽鲁谟斯等地调遣兵将屯垦建城,以为我朝官船、战船、民船货通之港口。凡是在我朝王旗所立之处拓地者,可得军兵护卫,十年不征,期满之后比之国中新税之利,永为五成。”</p>
在计划中。</p>
严绍庭就没打算将海外的田赋税收弄回国内,只要能保证供应出海军兵的粮草军需即可。</p>
朝廷也不可能充当将海外资源运回国内的主力。</p>
这个主力,还是得要依靠出海的人。</p>
不管是谁在做这个事情,归根到底都是大明坐收海外的资源。</p>
朝廷该做的也不是商贾之事,而是庙堂之上体察民情,行云布雨,制定大政方针,阴阳调和。</p>
而他这话一出。</p>
却是瞬间点燃了会极门前的人群。</p>
这还是朝廷头一次官面上公开的表示,会支持朝中的勋臣亲贵和文武官员出海。</p>
当然。</p>
就算朝廷没有支持,过去他们在国内也是肆无忌惮,无视律法,做着国法不允的兼并田地、商贾货物的事情。</p>
但现在却不一样。</p>
这是中枢支持的事情。</p>
按照严绍庭的,大明的军队还要走出去驻扎在南洋沿海地区。</p>
这样一来,他们这些人出海的船只便能有一份长久的保障。</p>
而若是南洋到时候能驻扎明军兵马,建造城池和港口。</p>
那么更远的黑水洋诸国、泰西诸国呢</p>
海外田赋也是十年内不征,十年之后只按照国内田赋比例的一半征收。</p>
这条一看就知道只是为了供应海外的军队粮草。</p>
而这些话,严绍庭也都是用大白话的。</p>
自然是浅显易懂。</p>
先前差点捡起账本,幸好被人拉起来的德平伯张铭,眼里带着三分不确信。</p>
“当真”</p>
</p>
月票月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