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小说 > 都市言情 > 藏局 > 第368章 诗文解密
    房间里一片寂静。</p>

    我和白菲菲将这首诗抄录下来,而后仔细琢磨起来。</p>

    这是我第一次得到有关父母之死的准确线索,不是靠他人口述,而是记录于文字。</p>

    不过,线索并非明明白白的描述,而是转化为诗。</p>

    除非能将诗里的意思转译出来。</p>

    否则,没人能知晓这里头藏着多少血雨腥风,刀光剑雨。</p>

    我看向白菲菲,此刻她柳眉紧蹙,眼里闪着思索的光。</p>

    我问:“你看出什么了吗?”</p>

    诗文这种东西,毕竟有些隐晦。</p>

    如果自己想,难免会闭门造车。</p>

    白菲菲是我能信任的人。</p>

    这种时候,最好集思广益。</p>

    白菲菲指拨弄着耳边的秀发,轻声:“我先我看出来的内容,但没法确定真假。”</p>

    我点点头。</p>

    白菲菲指着纸上的一些字眼,道:“先是第一句,‘始闻云梦有神名,意承释心泛九江’。”</p>

    “这里的‘云梦’和‘九江’都是古代地名,如果我所料没错,都是指如今的洞庭湖。”</p>

    “我听云梦这个地方流传着神人的名号,就带着某种心思,去那里泛舟而行。这其中‘释心’二字,我没懂什么意思。”</p>

    “第二句,‘碧波涌起千堆雪,自有真龙平妖风’。碧波翻腾,风起云涌,湖面不稳。有真龙现身,平定风波”</p>

    “这似乎是在描述什么经历或者事件,可真龙、妖风这些东西都出现了,我有些不理解。”</p>

    “第三句,‘黑云退尽残星见,古秤吆买舍利安’。‘黑云退尽’,似乎是度过波折,残星,应该是黎明前还没隐退的星星。“见”应该是“现”。‘古秤’,大概就是秤,但为什么特地注明是“古秤”?“舍利”是佛骨,可佛骨的安危是什么意思?有什么能威胁佛骨的安全?佛骨的安全又有什么重要性?”</p>

    “风波平定,黎明前的星辰展露天际,有人用古秤买舍利的安危”</p>

    白菲菲揉了揉眉头,感觉理解不能。</p>

    她叹息一声,指了指诗文最后一句:“‘但见神龟负河图,即种丹心万寿花’。这一句里,化用了河图洛书的典故。看见神龟背负河图现身,于是种下丹心和万寿花或者将一颗丹心种在万寿花下。”</p>

    白菲菲苦笑着摇摇头:“去洞庭湖泛舟,遇上风浪,有真龙出世平定风波。等风波退去,残星露头,有人用古秤买佛骨,又看到神龟背负河图,把丹心种在万寿花下真的,这里头的意思,支离破碎,这样直译,我压根分析不出里面到底藏了什么线索。”</p>

    我点点头:“你已经分析得很好了。”</p>

    毕竟,她对我父母的事,知之甚少。</p>

    此前听过,也是我跟她的。可那时候,我只是简单提过。</p>

    她只知道我父母被人害死,我要报仇,其他的,一概不知。</p>

    但我不同!</p>

    想看懂这首诗,关键要知道这里头某些文字的意义和指向。</p>

    第一句,是指向地点,即云梦和九江,也就是今天的洞庭湖。</p>

    有人去过洞庭湖这是最简单的意思。</p>

    第二句就有意思了。</p>

    洞庭湖上起风浪,真龙现身定风波。</p>

    看似是在夸张和比喻,但我想起一个传,或者一段史料。</p>

    这段史料,来源于史记,相传公元前29年,秦始皇泛舟洞庭湖,突遭风浪,于是秦始皇将传国玉玺投入湖中,以期盼镇压湖水,当玉玺入水后,风波平息。</p>

    后来,有人将传国玉玺打捞出来,传国玉玺才失而复得。</p>

    可在十多年前,一个学者在研究这段历史时,却提出一个论点。</p>

    他认为,传国玉玺在投入洞庭湖后,并未失而复得。后来始皇帝所掌握,并流传于后世的那块,并非原本的和氏璧,而是始皇帝命人重新雕刻的。</p>

    真正的和氏璧,至今仍在洞庭湖底。</p>

    这一论点,并未获得广泛的承认,许多学者依据各种论据,对他进行了驳斥。</p>

    可真相如何先不论。</p>

    始皇帝洞庭泛舟,经历风浪,投传国玉玺于湖中这件事,跟这句诗上的描述,很是契合。</p>

    </p>

    始皇帝,曾有人尊称为“祖龙”。</p>

    后世皇帝,也有真龙天子之称。</p>

    碧波涌起千堆雪,自有真龙平妖风多么形象。</p>

    可这首诗的前四句,就只为了描写去洞庭湖泛舟,想起始皇帝这番经历,这么一件事吗?</p>

    不可能!</p>

    白菲菲刚才过,他无法理解“释心”二字的意思。</p>

    于是,他将第二句诗翻译成某人带着某种心思,去了洞庭湖泛舟。</p>

    对吗?</p>

    对。</p>

    这一句的关键,就在于“释心”二字。</p>

    若是将此和我父母的身份联系在一起</p>

    我父亲,人称地藏。</p>

    我母亲,人称罗刹。</p>

    地藏罗刹,乃是佛家的名词。</p>

    而佛教,又称为释教。</p>

    如此,便能关联上了。</p>

    有人知道了某些消息,为了一件事,前往洞庭湖,这件事还和我父母有关。</p>

    而第二联的诗,却专门描述始皇帝游洞庭一事。</p>

    写诗之人也好,我父母也罢,去往洞庭,一定和此有关。</p>

    那么,在始皇帝游洞庭一事中,有什么东西,是能引起我父母的注意的?</p>

    我隐隐有了某种猜测。</p>

    将这个想法压在心底,我开始破译第三联诗。</p>

    黑云退尽,寓意雨过天晴,也寓意波折困难结束。</p>

    结合上文,或者写诗之人,或者我的父母,应该得到了想要的东西。</p>

    但关于“残星见”这一词的翻译,我和白菲菲有不同的理解。</p>

    尤其是和第四句“古秤吆买舍利安”结合起来时。</p>

    白菲菲的疑惑很有道理。</p>

    秤就是秤,为什么要强调是古秤?</p>

    只因古秤和今天的秤不一样。</p>

    这和度量衡的变化有关。</p>

    如今的度量衡,采用的是国际计量法。</p>

    也就是十进制度量。</p>

    以重量为例,如今一斤等于十两。</p>

    而在古代,一斤等于十六两。</p>

    这也是半斤八两一词的由来。</p>

    而这一斤十六两,也不是古人随便衡量的。</p>

    乃是取自北斗七星、南斗六星以及福禄寿三星的星数总和。</p>

    古人认为,北斗七星主死亡和转生,南斗六星生发孕育,福禄寿三星主福祸人寿和平生仕途出路。</p>

    三者合一,便是主宰人的一生。</p>

    因而,古代商人取这十六星的数量,作为计数,认为若有人缺斤少两,便会遭受神罚。</p>

    在我看来,强调古秤,便是强调古秤所用的斤两计数。</p>

    十六!</p>

    这正好是当初害死我父母的门派总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