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后往上书房送的午膳和点心也要多加几份了。</p>
乌净澄遵循祖父的教导,在宫里要恪守规矩,自然不能一直盯着贵人看,但还是忍不住多看了两眼明贵妃。</p>
面对那样美好的脸,连一丝妒意都生不起,有的只有欣赏,也怪不得母亲她们起明贵妃时,眼里带着上都是回味。</p>
段雅湘进过很多次宫,也见过几次明贵妃,不知为何,虽然明贵妃看起来可亲,但她总是忍不住收敛一些自己。</p>
在她面前,那点傲气像水泡一般,太阳一照就灰飞烟灭了。</p>
担心自己在,几个孩拘束,齐姣就把空间给孩子,和龙凤胎玩去了。</p>
长平长乐才六个月,正是喜欢娘亲陪的时候。</p>
虽然明贵妃不在,但气氛也没活络多少,全靠汪子锐撑着。</p>
他在一边吃点心吃的喷香,这点心在外面卖的可贵了,靠他的月银,买不了多少,娘也不愿意给他买。</p>
浑然忘了自己捣乱的那些事。</p>
华阳宫的点心的种类还更多,他不仅自己吃,还强烈要求左博尝尝,递了满满一盘子过去,左博也不知道该怎么拒绝他,只能埋头吃。</p>
原本黯淡的眸子也泛起了一点光,好像,当伴读也还不错。</p>
就只能听到汪子锐一个人咋咋呼呼的声音。</p>
送走几个孩子时,齐姣还挺欣慰的,孩子就该多交点朋友,过一个开开心心的童年。</p>
而这些伴读,看起来都是好孩子。</p>
齐姣很忙,不仅是宫里的事,还有她的生意,还有她的学习打卡,都不能停,每天都安排满了。</p>
但每天要做的事情多,日子过的也很充实,也没时间去想别的,因为每时每刻都会有更重要的事。</p>
齐姣一边盯着账本,一边打算盘打的飞起,知道珠子磕碰出来清脆的声音,她之前也不会打,在现代,学这种东西的人还是少点。</p>
后来是为了算账方便,硬是学会了。</p>
汉字的一二三四写长了是真的容易串行,占的空间也大,别的地方她管不了,在自己的铺子里,齐姣就推行了阿拉伯数字,问就是看杂书看来的。</p>
后来还是太子妃的皇后也学了过去。</p>
连皇帝都拿去用了,在便捷程度上确实是阿拉伯数字更好些。</p>
“明月!”声音里是压抑不住的喜悦和激动,仿佛有什么东西即将呼之欲出。</p>
齐姣停了一下,能这么叫她的,就只有段惟和。</p>
她还没来得及做出反应,就被男人抱了个满怀,近的能闻到他身上的熏香,很淡的草木香气,和她身上的一样。</p>
在一起待久了,段惟和身上染上的都是华阳宫的味道。</p>
抱了一会,段惟和才松开了她,眼睛紧紧地盯着她,“稻子丰收了,亩产十六石!”</p>
亩产十六石,按现代的公斤来换算,就是亩产450公斤。</p>
</p>
而在现代,在袁隆平院士的努力下,双季稻甚至能达到亩产500公斤。</p>
听到这个数据自然不会像段惟和一样激动,但她也知道这个数量对这个时代来,意味着什么。</p>
“而且它是双季稻。”可以一年两熟。</p>
明清时期水稻的年亩产量也才350到400多公斤,现在是六月,半年亩产450公斤,短短半年能产出一年的亩产,对这个时代的农业来,是跨时代的发展。</p>
段惟和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要是推广开来,不知道能养活多少百姓。</p>
“你怎么这么厉害。”他不知道该用什么词来形容这份喜悦。</p>
直到现在,段惟和也觉得自己看不透她,在你自以为了解的时候,她又会呈现出新的一面出来。</p>
齐姣早在康鼎二十年,看系统app上的时就有了一些灵感,而她当时刚好有条件可以实现这点虚无缥缈的想法,便想着能不能寻找水稻良种进行改良。</p>
幼年经历的那场天灾不可能不在她心里留下阴影,比起在洪水中丧生的人,饿死的人也不在少数。</p>
从一个强大的国家来的这个一场天灾便可以毁掉一个国家的时代。</p>
也能深刻认识到,种地真的是靠天吃饭,而且,这个时代的产量真的是低的可怜。</p>
她不是科研人员,也不懂水稻杂交,算是在赌穿越人士那点天命所归吧。</p>
在一亩亩稻田中寻找那株特别的水稻。</p>
也是试验了一次又一次,她后来意识到,自己的人力物力不是很能支撑她找到那最“特别”的水稻,并进行。</p>
不过,庄子上的试验田至少明了一点,好的稻种确实可以提高亩产量,且是稳定的。</p>
怀着这一点点成功,就找上了当时的太子,就算太子觉得她是在胡闹,看着宠妾的身份上,至少愿意给点助力。</p>
事实证明,搞政治的眼光差不到哪里去。</p>
之前齐姣想着是给自己弄多点保障,但眼看着就要出成果了,还是不想瞒下去,早一天研究出来,早一天推广,就能早一天吃饱一点。</p>
她不是特别高尚的人,但也做不到眼睁睁地看着这么多人饿肚子。</p>
也是她之前做出了一点成果,不然,段惟和确实很难相信那些空话。</p>
这个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但在太子的加入下,进程已经在不断地加快了。</p>
发现新稻种之后,在试验田已经验证了这个稻种可以一年两熟,甚至在北方也有部分地方能种,但能否进行大规模的推广,这还需要进一步试验。</p>
去年种的是晚稻,而今年是早稻,确定了这稻种在南方可以达到一年两熟,而它的种植范围也远比其他稻种要大。</p>
“皇上,我们成功了。”虽然是她提出来的,但这个功劳不是她一个人的,是那些农学家一次次的研究,才有了今日的成果。</p>
这个时代有农学家,只是人很少,毕竟不是主流学派,也是一个巧合才找到了这个群体。</p>
有他们在,确实提高了进度。</p>
“朕这就拟旨推广,还能赶上晚稻。”</p>
想到齐姣跟她过的“人人都能吃饱的日子”,段惟和就浑身热血沸腾,为君者,当如此。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退出阅读模式。谢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