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孔子为众生再创一道后,他的故事也被越来越多的生灵知晓,往昔所的仁义之道也开始有君王践行。</p>
八百年后,孔子辞别父母,再次出山。</p>
众弟子知晓后,都从各地赶来,随孔子一齐游历诸地,聆听孔子教诲。</p>
除了弟子外,还有那些在当时“观看”了孔子一朝得尊位的生灵,仙王甚至仙尊,也来到了此处。</p>
一眼望去,竟是不下百万生灵。</p>
见状,孔子也是有些无奈,此番出世,只是想再游列国,再探妖族,虽没只想独身一人,但也只想带上三五弟子,如今这情况,倒是让他有些猝不及防</p>
思索一番后,孔子心中已有定论,只听他开口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吾曾与道德天尊坐而论道,今欲与诸位共言之”</p>
言罢,孔子便开口了起来。</p>
他的弟子们倒是对他有所了解,知晓孔子所授之“道”大多是在不知觉中。</p>
因此,在孔子出现的那一刻,他们之中便有些人已做好了“听课”的准备。</p>
“天尊曾言:道可道,非常道道冲,而用之或不盈也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p>
“天尊所言,意指道化万千,是以万千皆为道”</p>
“既道以一化万千,即以一道化万道,是以天地万道,殊途同归”</p>
“”</p>
随着孔子的讲述,越来越多的生灵进入了闭目聆听的状态。</p>
当然,从他们的表情上看,就知道他们的领悟各有不一。</p>
或面色平静、无悲无喜,或时而皱眉、时而舒坦,或抓耳挠腮,急不可耐</p>
这些都被孔子看在眼里,当然,他关注最多的,自然也是自家弟子。</p>
眼见颜回、仲由等人都是面色如常,孔子也是感到一阵欣慰。</p>
“吾所言:朝闻道,夕死可矣于道,当一以贯之万物本于天,天无私覆,地无私载,日月无私照”</p>
“天生德于予”</p>
“君子畏天命”</p>
“吾道行仁,以德教生灵,以礼治天下”</p>
“吾曾有言:莫知我也夫!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p>
“”</p>
随着孔子讲道的不断进行,他本人也是逐渐开始冒起金光,之前被隐藏在体内的功德金轮也开始浮现。</p>
只一瞬间,这片天地便被染得金黄。</p>
不知过了多久,天空中开始下起了雨。</p>
细看之下才发现,这雨水竟是金色的!</p>
原来,这竟是功德所化!</p>
至于功德从何而来,那就不得不提一下孔子了。</p>
抬眼望去,孔子所言竟是化为了实体,一字一句皆浮在众生灵上空,然后由天地降下金光染个色,而后金字绽放,化为一点点细雨,落在众生灵身上。</p>
</p>
若是再看仔细点,便可发现那功德细雨落在众生灵身上后,便消失不见了,想来应是被众生灵给吸收了。</p>
不得不,孔子此番操作还是挺大方的。</p>
本来,此次讲道完后,天道会有所表示的。</p>
如今,孔子却是将这些功德全都洒给了这些听道的生灵。</p>
换言之,相当于孔子累死累活老半天,啥收获都没有。</p>
</p>
两百年后,待众人醒来,皆是一脸恭敬的望向孔子,就连那些仙尊,此时也是对孔子充满了敬意。</p>
他们是没想到,孔子竟然会这么大方,来这么一趟完全不亏啊!</p>
</p>
讲道结束后,孔子婉拒了大部分人随同游历的请求,只带上了自己的一些弟子,便离开了。</p>
对于这个结果,他们也是早有预料,毕竟能让他们白嫖一次讲道已经算不错了,还想什么其他?!</p>
作为仙尊大能,自己等人这胳膊腿儿的,自然不会想不开的去硬求追随。</p>
再了,虽然孔子没带上自己,但他的弟子也还在嘛,当个徒孙也不错。</p>
这样想着,有不少人便去那些被留下来的弟子那报到了。</p>
</p>
万年后,孔子归来,于庭院中观儒道六经,再经整理,结合自身感悟与诸多道经理论,编写出了两部新的经典,大学中庸。</p>
(当然,历史上的大学,中庸自然不是孔子写的,后续的论语、孟子等亦然)</p>
此二书一出,又引得天地一阵震动,孔子的修为也是更进一步。</p>
随着修为的精进,孔子心中也是有了明悟。</p>
既然自己是走的不是仙道,那修的自然也不应是灵气。</p>
难怪每次使用仙灵之气时总会有那么一点别扭,感觉有些怪异。</p>
而后孔子内视己身,终于是想起了之前出现在自己体内的五层塔。</p>
金黄之色,与那功德是一个颜色,但能明显感觉到这并不是功德。</p>
既非体内原有,又非功德,那么,这就必然与儒道有关,毕竟这也是在之前创儒道得天地回应后的产物。</p>
这样想着,孔子便开始研究起这塔来。</p>
百年后,孔子也是发现了它的用途,其中一个便是可将仙气转化为文气,或者是才气,这是孔子起的名,对他来,这名字不重要,只一个称呼而已。</p>
对于走儒道的生灵来,使用文气要比使用灵气顺得多,至少在战力方面,要强个三成。</p>
这才是儒生该有的实力,至于之前,则是被压制住了,以至于他们有时连同境修士都敌不过。</p>
如今有了文气,倒是解决了这个问题。</p>
不仅如此,这塔也从五层变成了七层,想来这塔应是与儒生的儒道感悟和文气有关。</p>
至于最高多少层,孔子也不知道,至少现在,他也只是儒道上的一个先行儒生而已。</p>
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退出阅读模式。谢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