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小说 > 其他类型 > 盗墓:开局山出家成道士 > 第326章 奉迎天子以制诸侯
    “唉”在一个戏剧性的场景中,一名扮演杨父的老者叹息道:“过去李明权倾一时,连刘辉一家都敢于拒绝。现在李氏衰败,为什么我儿子还不能断决此婚呢?当年的我们难道没有胆量这样做么?”</p>

    此时年轻俊秀的杨彪走上舞台,“父亲大人,请听儿言。”他回忆家族的善行——如陈家贫困时受到的热情款待,荀攸宽容对待叔叔醉后的过失。“这些行为教导我要待人善良、宽厚为怀。即便未曾谋面,李女士也是无辜的。”</p>

    杨彪继续述,“当初李家长辈多次尝试安排婚姻却未能如愿,如今局势改变,权贵不再,可有人仍逼迫退婚,质疑我们的决定,会损清白。但当初之所以答应这门亲事,是因为考虑到女孩的利益。二十年过去了,李家人去楼空,宦官也不再是过去的权柄所在,士人与族人都期望您重新考虑此事,甚至以此作为评判标准,但这是不可违背的诺言,绝不是因为攀附权势。”</p>

    这场演出中的杨彪显得异常坚定且深情地承诺道:“不论谁笑骂或误解我们,我愿意履行婚约,并保证绝不纳妾!我生而不违诺,宁死不悔!”</p>

    随着这句誓言响起,全剧达到了高潮。整个戏台沉浸在观众对杨彪高尚品德和忠义信念的情感共鸣之中。</p>

    首排观戏的吕逊不禁感慨,“云旗?从何时开始你就有这样的打算了?”</p>

    关麟淡淡答道,“或许是从觉得父亲不再是唯一的对之时起。”</p>

    此话一出,震惊四座!</p>

    第二段戏中,讲述着杨攸对主公曹操杀戮的疑虑。面对这一质疑,杨彪在内心自问——怎样能阻止无尽的屠杀?他找到了答案,提出了至关重要的建议:奉迎天子以制诸侯。</p>

    戏里的杨彪劝告:“以至诚拥护正义吸引人才乃是最大的美德。因此,挟持天子以号令群雄是最明智的策略!”</p>

    随后杨彪强调过往历史:“主人曾以铁腕维护法治,为民众主持正义;担任议郎期间勇敢抗争腐败,捣毁不良庙宇,图谋讨伐董卓;为何今天却陷入屠戮之地民的行为?天子的存在象征权力合法性,天下百姓都是天子之臣,同时也是你的国民,怎能肆意残杀他们?”</p>

    通过这样深刻的演绎,荀彧的建议不仅展现了卓越的战略智慧,而且深刻地表达了他劝导曹操尊重并保护民众的决心。</p>

    观众无不热泪盈眶,感动于剧中人的崇高理想与坚定信仰。</p>

    这场戏剧不仅仅是娱乐,它承载着深厚的意义,成为了这个时代的精神符号。</p>

    当时,目睹了这场戏的除了陈宇和李文之外,还有孙皓、孙权和周瑜等人。</p>

    孙权禁不住问儿子:“这样的戏还要上演几场?”</p>

    孙皓摇了摇头,前两场的冲击已经让他脑袋嗡嗡作响。</p>

    “我我也不知道,但我知道”</p>

    “对曹丞相而言,最致命的一定是最后一场!”</p>

    “荆州使者的驿馆在唱戏,是荀令君的故事”</p>

    “荀令君?”一个声音追问,“是留香荀彧吗?”</p>

    “没错,快来看看听刚才已经演了三场,第一场是关于荀公高义迎娶唐氏,第二场是令君辅佐天子救百姓,第三场则是官渡之战中的十胜十败论!”</p>

    “下一场是什么内容?”</p>

    “谁知道呢?”</p>

    他们议论着跑远了。张翼与张彪对视一眼,张彪:“哥哥,咱们要不要也去看看?”</p>

    张翼心中默念:——确实如此,这种情形我想得到,那人也不可能想不到。他的目光望向天空,在云朵中捕捉到了不寻常之处:那黑点暗示着未来的风暴。</p>

    ——看来他已经准备就绪,这戏一定要在许都城演出。</p>

    此时,张彪再次追问,他终于回答:“既然如此,不可错过一出难得的好戏。”两人迅速赶到驿馆。</p>

    驿馆前已是人山人海。尽管台上只有数名演员,台下已聚集了几千观众,得益于简易扩音设备,大家听得清晰可见。</p>

    剧本描绘的是宫殿门前的景象,演员们扮演曹魏朝臣,迎接新建成的宫殿。曹操来到后,百官伏地:“恭迎魏公!”</p>

    曹操命令写下‘活’字于门上,并质问荀攸为何荀彧未到。“叔叔自邺城后,稍感不适。”</p>

    这时杨修出列解释道:“此字拆开来便是‘阔’,暗示宫室太大。魏公应考虑改建。”</p>

    曹操称赞杨修聪明,并率众入内,结束了一幕大戏。</p>

    和前三场戏不同,这场剧中少了重要的角色,即一直贯穿其中却从未现身的主角荀彧,引发了围观群众的热议。</p>

    张彪疑惑不已,“哥哥,戏中荀令君的角色至关重要,为什么这次连提都没提?”</p>

    张翼眉头紧锁:“荀彧真的只因为风寒才未到场么?”接着他沉思片刻,轻叹一口气:“非刘姓者岂能拥有王宫,荀令君当时的处境复杂难测”</p>

    </p>

    “嘘!”他低声制止弟弟继续下去:“有些话不必言明,多多错。”</p>

    </p>

    江陵城,东市舞台也在同步上演同样剧情。</p>

    华容道、马善和刘备的儿子等贵客赶来,不久便沉浸在这出第四幕中。讲述的是修建宏伟王府后的荀彧叔侄的内心斗争</p>

    荀攸真诚劝告:“叔父,您为汉廷和曹公立下了诸多功勋,不苟篇曾述君子之道:有时需随势应变,坚守正道而不屈不挠。”</p>

    面对此番话语,荀彧苦笑了出来:“我早已尽心竭力,何须再苛责?”</p>

    在变幻无常的时代里,人们需要以正义为尺度应变可是,这应变的底线究竟在哪里?吕蒙常常觉得困惑。在他看来,忠义才是应变的根本底线。当初立下誓言不姓赵的人不得称王,现在主公是否还记得那份最初的忠诚与正直?</p>

    吕蒙感到有些棘地:“叔父”</p>

    陆逊则挥打断了他继续话。“今日在那王府门口发生的事曹将军了些什么?”他问。</p>

    吕蒙答道:“进门前,他在门上写下了一个‘活’字,但朝中仅有张良用十分钟时间解出了‘门’加‘活’为‘宽’的真意。”</p>

    陆逊轻轻一笑。“原来如此。大家是不是都从那扇门进了王府呢?”</p>

    “自然都是。”</p>

    吕蒙沉默了片刻,“然而门内加活并不是代表宽大,而是曹操暗示入这扇门成为魏国之臣——这才是活!”</p>

    陆蒙十分震惊,“原主公竟有这层意思。”</p>

    陆逊露出一丝淡淡的哀伤笑容。“不管这是不是他真正的意思,并无太大区别。除了我之外,其他人不是一样都进门了吗?”</p>

    此时戏到这里戛然而止。这场演出已到了第五幕尾声。黄忠、周泰只当是一出戏剧观赏,可诸葛亮却已领会到了其背后的深刻寓意。他在嘴里轻声念叨:“进这个门才是活路荀彧因为没有踏入那门,在那年就就死了吗?”</p>

    一声轻微的吞咽声音传来。仿佛预测到下一幕内容的严峻性,心头不禁泛起阵阵寒意。</p>

    周泰还一边啃着柑橘,一边不解地问:“荀大人是什么意思啊?为什么不进那个门就要面临这样的结局吗?”</p>

    听完这句话后,黄忠解释道:“这位荀令君当年的确就是这样离去的。老三当时讲过这段故事,提到他的死有诸多不寻常之处。”</p>

    看到戏的进程和听到的议论声中,特别是当黄忠“死的有蹊跷”时,鲁育突然有所领悟。</p>

    她侧头看向一旁仍天真无邪的妹孙香,神色严肃。“妹妹你看明白了什么了吗?”</p>

    鲁育人愣了一瞬间,睁大眼睛问道:“姐?你指的是什么呢?”</p>

    呵呵</p>

    听到这句话,鲁育苦笑了一声,心里暗暗思索:傻妹妹,这关演的剧好像特别擅长影响人心通过几场演出让人们开始同情那位荀令君,而这种同情似乎是要把所有人的愤怒都引导向曹魏政权!</p>

    </p>

    终于迎来了最后一幕,也就是第六幕。此戏正是关导演精心策划,李华书写,并经过长时间彩排最重要的一场。</p>

    此时舞台背景映衬的是一个夜晚场景,象征天色已经昏暗。</p>

    饰演曹操的艺人显得既无奈又焦虑,凝望着夜空。随后管家进入并报:“魏相,荀丞请见。”</p>

    曹操精神一振:“传”</p>

    随着这一句话落音,大幕缓缓拉开,新一幕正式开始。“大臣有奏要递上?”</p>

    “我们之间还有什么事不能当面商量,非要在奏折中写下来吗?”</p>

    “臣没有什么对您不能言的事情,但我担心口头表达可能会被私人情感左右,只有记录下来的才能公开且客观。”</p>

    曹孟达感觉事情会不如所愿。</p>

    “不妨慢慢解释给孤听?如何才是私情,怎样又是公义呢?”</p>

    “赵侯闯司马门,这样的行为不该是人臣所能做出的。此事一旦传开至全国乃至各地,人们惊异不会在赵公子身上,反会集中在你的形象,质疑你是否有僭越的想法,使民众认为你在挑战皇权地位。”</p>

    曹操皱眉,回应道,“你这是要逼我杀子不成?你也是个父亲,怎么就不担忧子杰的安全了呢?你是想要让孤废弃子杰继承人位置而选择子文,仅仅因为他血统更纯、规矩正确吗?因为他更亲汉臣,更加维护汉廷的利益,能够确保国家稳定!”</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