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小说 > 其他类型 > 三国,从黄巾起义开始 > 第105章 战争该结束了
    冬日雪飘,冷风呼啸,裹着北方寒流,肆意窜流。</p>

    营寨前,李信面色僵硬,迎着冰冷的刀子,思绪万千!</p>

    身后,一众黑甲铁卫,巍然不动,仿佛雪地寒松,矗立无言。</p>

    他们不知道大帅,如今在想什么,更不知道这场战争什么时候结束。</p>

    但他们知道,大帅一定会带兄弟们,带着军中将士们,打赢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p>

    胜利,一定属于他们,这不但是大帅的承诺,亦是北方千万百姓的期盼。</p>

    “呼呼!”北风呼啸,大雪飘毛,却遮不住李信那幽幽的眸光。</p>

    风很大,雪很白,千里银装,万里素裹。</p>

    却裹不住李信胸中的寒,更装不下心中的冷!</p>

    大雪瑞丰年,寒冬暖人心,是丰收的吉兆,是百姓们盼望已久的丰年。</p>

    瑞雪兆丰年,是百姓发自内心对雪的赞叹,也寄托了他们美好的愿望。</p>

    但,这个冬天,他们真的能撑过去吗,真的是瑞兆之年吗,真的是他们所期望的吗?</p>

    他们能度过寒冬吗?这天下的百姓,家里还有余粮吗?还能裹腹吗?</p>

    李信知道也好,不知道也罢,但他已经决定,将战争结束了。</p>

    因为这场战争,打的太久了,真的太久了,也太惨烈了。</p>

    古往今来,战争只要僵持不下,最后拼的便是消耗,拼的便是流血,拼的便是牺牲,拼的是百姓的忍耐力。</p>

    一直以来,李信都下意识的,忽略后方的难,忽略百姓的苦。</p>

    因为他知道,河套百姓,过的不好,很不好</p>

    他知道,并州世家,过的很凄惨,乃至惨不忍睹。</p>

    他想忽略,不想去关注,更不敢去了解</p>

    因为他怕,怕了解之后,会动摇自己那颗铁石般的心,会融化自己那冷若坚冰的意志。</p>

    但现在,郭图来了,他抱着病,踏着风雪,带着万千百姓的期愿</p>

    也要来见自己,见自己最后一面,得到自己一句承诺</p>

    李信迎着北方风雪,脚冰冷,心中苦寒:“这场战争该结束了真的该结束了”</p>

    “也是时候结束了”</p>

    他低声呢喃,似是自语,又是下定了某种决心,霍然转身:“文和以为,东南方向,几时能够破敌”</p>

    “这!”贾诩缓缓抬头,望着身前冷若坚冰的身影,心中疑虑,不知如何作答。</p>

    他知道,战事僵持,不但军中将领的压力大,主公的压力也很大,后方百姓的压力更大。</p>

    如今北线战场僵持,鲜卑联军迟迟不愿越过黄河,李信便只能将目光转向东南战线。</p>

    因为,根据情报,王芬这路汉军,估计已经是油尽灯枯,强弩之末</p>

    只要徐晃愿意,随时可以结束常山之战,缓解南线战局压力</p>

    贾诩眸底闪动,一时不知如何言语,现阶段,大家都在等,等待时势变化。</p>

    他本来还想三言两语,糊弄过去,但当触及到主公那,炯炯的目光之时。</p>

    贾诩稍作思绪,沉声道:“主公,徐将军身经百战,心中自有谋略。”</p>

    “以吾之见破敌当在近期”</p>

    纵使有鬼神之谋,贾诩也只言近期,没有给出具体时间。</p>

    徐晃能力如何,他很清楚,但战场变幻莫测,不亲临体会,怎能言清。</p>

    如今的太行防线,早已不是他们这些后方人员能做住的了,甚至连主公都不行。</p>

    权柄授予,便只得耐心等待,能决定东南战争走向的,只有徐晃和王芬这些前线将士。</p>

    除非出现大变故,比如李信战败,或者朝廷动荡,亦或双方握言和,亦或者世界破灭,否则,结局只能在战场上决出。</p>

    贾诩虽然内里不清,但他能明显的感觉到,徐晃的赢面应该更大一些。</p>

    大权在握,主场作战,又添二十万援军,战力更上一层。</p>

    但他还是不急不缓,节节退守,步步消耗,如今已经退至常山北部</p>

    与太行方向的壶关,不过三十多里,时早已成熟。</p>

    从敌我两军实力对比,徐晃中的力量,并不比王芬弱。</p>

    从战场状况分析,徐晃依托坚城,在常山境内,节节消磨汉军锐气,占据主场作战优势。</p>

    从后勤来看,徐晃背靠上党,背靠太岳兵工基地,补给充足,实力雄厚。</p>

    从两军统帅之间观之,徐晃胸有谋略,作战经验丰富,加上主公全权下放,可谓出笼猛虎。</p>

    如今却坚守不出,恐怕是有更大的谋划在积蓄,甚至很可能是在等北方的决战,在等北方分出胜负</p>

    因为,南线战场,纵使徐晃现在击败王芬的中央军,但仍然改变不了整体战局。</p>

    因为汉军不止一路人马,东线有刘虞六万战兵,二十万役卒,以及公孙氏的度辽边军。</p>

    </p>

    中线有董卓孙雍的十万战兵,四十万诸侯武装,西线有丁原吕布的四万地方老卒,和十万役兵。</p>

    单纯的吃掉常山境内的王芬,并不能真正的改变夏军南线防守,和抗压的态势。</p>

    而且在北方,还有一个比之大汉还要强劲的对,鲜卑胡人联军,不将他们击败,夏军的整体战局形势便不会改变。</p>

    现阶段,不止李信在等,徐晃也在等,等一个合适的出兵时,一个将战果最大化的时</p>

    因为所有人都知道,随着战争僵持,打到如今这个境地,汉军已然后继乏力,没了推进的可能。</p>

    真正决定三方胜负的关键,不在南部战场,不在汉军,更不在太行方向</p>

    而是在北方,在李信这里,在鲜卑联军这里,在河套即将到来的,真正大决战</p>

    北方战争不决出胜之前,徐晃是不会主动出击的,因为他的任务,就是稳住李信的大后方,稳住并州,稳住太行</p>

    这个时候,哪怕明晃晃的会就在眼前,他也不会出击</p>

    因为相比于,单纯的吃掉常山境内的敌军,并不能满足徐晃的胃口,也满足不了夏军整体的战略野望</p>

    夏军苦心磨练,将治下地盘潜力压榨到了极致,后方百姓都饿到,开始吃草啃,啃树皮,喝绿汤了</p>

    西套的匈奴人,更是不堪饥寒,三天两头往外抛尸,老弱妇孺饿死几十万,耗费如此代价,难道只是单纯的打退鲜卑,逼退大汉吗</p>

    这显然,对不起各族百姓所受的苦,对不起世家遭受的劫难,更对不起夏军各部,流血牺牲的将士</p>

    是以,徐晃在等,在等李信击败胡人联军,歼灭鲜卑主力,彻底将胡人赶回北方</p>

    到时,夏军可以抽出更多的精力,将北线兵锋调转,南下大汉</p>

    只有如此,徐晃才会毫不犹豫的进兵,推掉常山的王芬军团</p>

    同时配合夏军北线主力,攻灭刘虞的幽州军团</p>

    到时大势裹挟下,北方将再无抗,夏军可以轻松越过黄河,击破丁原吕布,平推董卓孙雍的诸侯联军,打进关中</p>

    甚至若战事顺利,一战入主中原,撅了大汉根基,李信得天朝正统,荣登九五,称号皇天,也不无可能</p>

    “近期!近期!是在近期啊!”</p>

    李信眸光幽幽,眺望黄河北岸那连绵四十里的大寨:“不管东南战况如何,不管公明能不能胜,这场战争该结束了”</p>

    “也是时候,与和连做个了断了”</p>

    作为夏军统帅,肩扛南北两线的重重压力,李信本人也快坚持到极限了。</p>

    不光前线的战事,需要谨慎抉择,同样后方的事务,他也要时刻关注。</p>

    尽管内心,不想去管,不想去看,也不忍去了解</p>

    但身为北地之主,有些事,不看也得看,不管也得管</p>

    郭图病倒了,积劳成疾,郁气薄发,逆血上涌,一病不起。</p>

    即使病倒,即使气若游丝,他还是来了,来到了前线,来到了军营。</p>

    为的就是给他这个主公带一句话:主公战事该结束了</p>

    战事,该结束了,是时候结束了</p>

    战争僵持,死耗下去,对谁都没好处,受苦的还是底层百姓。</p>

    南北两线,近百万大军,苦战日久,每日所耗粮草物资,不以量计。</p>

    无论是底蕴深厚的朝廷,还是财大气粗的鲜卑,亦或者是韧性十足的夏军,都已经快熬不住了。</p>

    朝廷内乱初平,兵疲民伐,鲜卑南下日久,各部不稳,夏军地僻人稀,民怨沸腾,皆在死撑。</p>

    这里的消耗、流血、牺牲、燃烧的不止是前线士兵,更多的还是后方民力的损耗,和青壮徭役的血泪。</p>

    鲜卑人,更不要了,如今大雪覆盖,道路难行,再加上太史慈的魔鬼骑兵在后方肆虐,他们的日子更难熬。</p>

    这还只是单纯的后勤调度,与徭役的付出牺牲,在后方的后方,还有一群更苦逼的人,在咬牙坚持。</p>

    那就是各地治下的百姓,这一点大汉与鲜卑的民众,还好一些。</p>

    因为这些地方的民众即使在苦,也能弄些东西裹腹,或者逃进深山老林,啃些草根树皮度过难关。</p>

    但河套地区,无论是汉人还是匈奴人,那是真的磨牙霍霍,吞血强忍</p>

    战争打到现在,不但耗光了府库的物资,更耗干了百姓家里的余粮,流尽了民众的最后一滴血。</p>

    所以无论是夏军,还是汉军,亦或者是鲜卑人,真的是拿血在拼,拿命在搏。</p>

    不管是精锐,还是普通士卒,没有谁是好欺负的,也没有谁是吃闲饭的。</p>

    因为在他们每一个人的身后,有七八个青壮,三五个家庭,在牺牲,在咬牙,在坚持,在苦熬。</p>

    尽管夏军还有余力,尽管治下民众韧性更强,尽管各地百姓还能</p>

    但李信还是决定,尽快结束战争,结束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p>

    不管是为了自己,还是为了军中将士,亦或者是为了后方的百姓,这场战争,都没有维持下去的必要了。</p>

    战胜也好,战败也罢,李信已经尽力了,夏军也已经尽力了</p>

    百姓更已经尽力了他们真的尽力了</p>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