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谷城外,幽州军大营。</p>
在夏军封锁消息的第三日,河套战事的结果,也飞到了刘虞的案牍上。</p>
“怎会如此,怎会如此啊!”灯火通明的帅帐内,一向温文尔雅的刘虞,神色暴躁。</p>
他拿着密函,反复看着上面的文字,和文件密语,面露不可置信之色。</p>
河套战事,不止是夏军,和鲜卑人两方的事。</p>
南方的大汉,也在时刻关注着,甚至那些关心天下大事的世家大族,和各地方势力,也多有留意。</p>
因为他们都知道,河套决战的胜负,不但关系到整个北方,整个天下的局势,也关系到中原汉人的生存形势。</p>
若胡人联军胜出,到时百万铁蹄,便能跨过黄河,顺着河套雪原,直扑关中。</p>
到时哪怕是大汉这个中原正统,恐怕也要紧急避险,乃至行迁都之策。</p>
若是李屠夫,全面胜出,大汉的处境,同样不容乐观</p>
大汉和各方势力,其实最希望看到的,还是夏军和胡人联军,两败俱伤。</p>
这是他们内心期望的,但同时理智又告诉他们,这种幻想,是奢望的。</p>
因为,两虎相争,必有一伤,以河套战事的惨烈程度,也必然会有一方败亡。</p>
到时无论是夏军还是胡人联军,胜出的一方,必然会吞并失败的一方,强者愈强</p>
可以,河套到胜负,不管胜负如何,对大汉都不是好兆头</p>
但无论结果如何,无论战况利弊,该有的监视,该有的情报,必须传递。</p>
在河套战事结束,不过五日的时间,刘虞便收到了并州耳目的情报。</p>
同时,也将和连战败的前因后果,摸了个清楚。</p>
刘虞搓着,在帅帐中来回踱步:“和连他们是干什么吃的,百万联军正面决战,还能被李屠夫击溃!”</p>
“简直就是废物,一群天生的废物,怎么就不多支撑一段时间啊”</p>
“砰!”刘虞心中恼,将密函重重的拍在案上:“就算是百万头猪,也不至于如此啊”</p>
“可恨可恨实在可恨呐”</p>
这一刻,刘虞咬牙切齿,恨铁不成钢,乃至心生惶恐。</p>
李屠夫决胜,如今从北方抽身,三十万主力战兵,将往何方?</p>
是趁着胡人仓惶撤退的会,追亡逐北,征服草原和大漠?</p>
还是长驱直入,南下洛水,攻掠关中,围猎洛阳?</p>
但无论如何,无论李屠夫最终如何抉择,对大汉来,都不是好兆头。</p>
因为以夏军展现出来的实力,和李屠夫展现出来的枭雄心性。</p>
若是再让其吞并草原,降伏鲜卑这头猛虎,李屠夫很可能会成为下一个檀石槐,夏军会成为下一个北方霸主。</p>
至于夏军能否降伏鲜卑,能否征服草原,这一点不但刘虞深信不疑,就连大汉朝廷,也深信不疑。</p>
看看曾经的南匈奴,现在的河套八旗奴兵,便知道李屠夫,对付北方游牧民族的段有多强</p>
这是有先例在的,也是有着丰富的治理,和统治经验的。</p>
汉庭没有能力,解决北方胡人问题,不能根除游牧民族的威胁,不代表夏军做不到。</p>
至少匈奴八旗制度的成功,便让各方有识者认识到了,李屠夫的魄力与腕。</p>
“唉!”刘虞一想到大汉,将来要面临的困境,心中就止不住的哀叹:“鲜卑败亡,李屠夫胜出,这北方恐怕是要彻底变天了”</p>
“大汉的出路在哪里我等的出路又在哪里”</p>
鲜于银同样神色沉重,却改变不了当前困顿局面,只能破口大骂:“狗日的鲜卑杂种,他们平日里与我等对阵,精明似鬼,奸滑若狐”</p>
“怎么一遇到李屠夫,就变成了弱智,如此低能”</p>
“在河套雪原,在李屠夫选定的时间和战场,与夏军决战,他们的脑子被狗啃了吗”</p>
“豚彘一样的东西啊檀石槐一世英名怎么能生出和连这等蠢物”</p>
</p>
不怪鲜于银如此激动,如此失态,实在是河套战争的结果,让他难以接受,难以理解。</p>
如果和连这员联军首领,鲜卑大单于,得了猪猴牛逼综合症,被所谓的惶惶大势迷晕了脑壳。</p>
那浦头慕容威等各部大人呢,这些当年跟随檀石槐,南征北战的猛人,为何也折在了河套战场</p>
若是浦头和慕容威两位大人,随便一位撤出战场,退回北方</p>
鲜卑人,都能重新组织起,足够的实力,与夏军继续周旋对峙</p>
如今胡人联军败了,还是全面败亡,除了东西一些种散胡,其他人几乎被一打尽</p>
这其中,关系到的不只是鲜卑一家的事,而是牵一发动全身。</p>
若李屠夫调转兵锋南下,大汉也会跟着遭殃,甚至可能会更惨烈。</p>
因为现在的大汉,处境比鲜卑人,还要困难。</p>
“大人!”从事齐周脸色同样不好看,但是他还是勉强保留理智道:“大人,李屠夫击败联军,恐怕下一步,会将兵锋转向大汉,转向我等”</p>
“以吾之见当早做准备为上”</p>
“不是恐怕,而是一定”</p>
鲜于银脸色难看:“李屠夫此人,内战内行,攘外必先安内的口号,至今振聋发聩,警示人心”</p>
“且观其往日里的种种,罔顾大义的所做所为,将目光转向大汉,已成必然”</p>
“必须撤兵,尽快返回幽州,布置新的防线,若不然等到夏军全面反攻,恐怕我等想要脱身都难”</p>
与此同时,刘张赞魏攸等一众幕僚,也意识到了事情的严重性。</p>
他们在上谷这段时间,早已领教了夏军士兵的战力。</p>
哪怕幽州现在有二十万大军,有六万辽东胡骑,仍然不能给他们带来丝毫安全感。</p>
鲜于银更是上前建言道:“明公,下令吧!”</p>
“不能再犹豫了必须全军撤离撤出上谷”</p>
刘虞望着一众劝言心腹,脸色同样沉重:“若我军现在撤离,到时朝廷追责若何?”</p>
“帝都内暗流涌动,一众朝臣早已对前线战事有所不满,若这个时候被他们抓住把柄”</p>
“主公,都这个时候了,哪里还能顾虑那么多!”</p>
齐周眼见主公优柔寡断,不由急道:“主公,战争打到现在,我军已经没有了取胜的可能!”</p>
“这个时候撤离,我等还能保证大军不失,保住幽州,也能保住主公家!”</p>
“若是等到夏军抽出精力,甚至主力军团赶来,恐怕到时不但大军不保,就连幽州和主公您,也会陷入险地”</p>
作为州府从事,刘虞身边的智能,齐周的脑袋很清醒。</p>
李屠夫此人凶残狡诈,用兵不拘一格,能常人所不能。</p>
而且夏军最擅长途奔袭,哪怕李屠夫放弃南下关中,率主力直扑幽州,都未必没有可能</p>
不能用看待一般人的态度和想法,去猜测李屠夫的战略意图</p>
夏军的反击,已成必然,他们继续在上谷僵持消耗下去,几乎毫无意义。</p>
甚至还有可能,陷入危险境地,撤军是最好的选择,也是最明智的选择。</p>
因为刘虞现在的处境,与王芬有些相似,却又有本质的不同。</p>
两者都不敢轻易退兵,一个是没有退路,一个是犹豫不决。</p>
王芬若擅自撤退,可能会被革去官职,甚至掉脑袋,连累九族。</p>
若刘虞擅自撤退,只要保证幽州大军不失,便能保住自己的官帽,和全家老幼。</p>
刘虞在幽州经营日久,不但与边境胡人交好,治下关系,更是盘根错节。</p>
朝廷想要拿刘虞问罪,也要考虑大汉当下的局面,和地方诸侯的态度。</p>
所以幽州军可以撤,刘虞也能撤,关键是看他如何抉择</p>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