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李信在大致封赏完一帮子文武,和草原诸王之后,又梳理秩序,完善法度,根据历朝的政治构架。</p>
搭建了属于诸夏的制度体系,那就是一阁两院,和三省六部,以及九府军区制,三套行政架构,既矛盾又相辅相成。</p>
内阁是李信根据,汉帝身边的十常侍,以及历史上猪明的内外制度,有感而发创立的。</p>
主要成员有东王太史慈、凉国公贾诩、辅国公臧霸、韩国公徐晃、</p>
燕云侯张辽、齐国公韩忠、顺义侯王雄、西王步度根、北王拓跋荣、复王慕容度、东兴王魁头、乌胡候苏朴梢等人组成。</p>
内阁没有具体职务,相当于李信身边,一个国事咨询构。</p>
拥有参与时势分析,和国事议政的权力,基本涵盖了李信麾下所有的,军事势力的成员。</p>
其中韩忠为原匈奴八旗势力的代表,步度根是西部鲜卑的代表</p>
拓跋荣是北部鲜卑代表、慕容度是南部鲜卑代表,苏朴梢是东胡势力代表</p>
甚至就连魁头这员,未曾前来觐见的东洲兴王,李信也给予了一份席位</p>
对于拉拢辖制这些边外势力,李信腕可谓是简单粗暴,看上去毫无政治头脑可言</p>
那就是,直接将他们吸纳,融入夏军或者整个大夏,这个统治集体中来。</p>
并且占据高层位置,拥有一定的决策参与权</p>
这样他们才能在,长期的共事中,主动争取利益,增强集体利益归属感</p>
除了内阁之外,便是夏军文武的两院制,即南部政务院,北部巡务院。</p>
两院对应的,则是长城南部的农耕文明,与长城以北的游牧文明,两大管理构。</p>
所谓两院制,是李信借鉴了,宋辽时期,大辽的南北面官制</p>
辽史百官志,契丹旧俗中记载:官制朴实,事简职专,不以名乱之,其兴也勃焉</p>
太祖神册,诏正班爵,至于太宗,兼制中原,官分南北,以牙帐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p>
辽太宗为了统治不同社会发展阶段,不同生产类型的各族百姓</p>
一点点摸索出了,南北官分制的策略,即所谓的南面官,和北面官</p>
南面官治汉人州县、税赋兵役之事,主要是管理汉人、渤海人的事务</p>
北面治草原牙帐、部族、属国之政,主要是管理契丹,和其他游牧民族的事务</p>
南北面官,因族制宜,因俗而治,得其宜矣</p>
李信取其一国多制,南北分制的灵感,搭建了一套,属于诸夏的一套二元化,双轨制的统治构。</p>
即南北两院制,分别是南方政务院,北方巡务院</p>
其中北院官,在巡务院治下,主掌草原兵武铨,群牧之政,凡草原牛马皆归管辖</p>
而巡务院的主要成员为,宣武将军西王步度根,宣威将军北王拓跋荣</p>
宣扬将军复王慕容度,宣抚将军兴王魁头,北院统军使罗睺</p>
北院督军使粟栗、北院监军都督日律、北院从军令苏仆梢等,这些游牧民族首领</p>
管理草原军政,同时也负责处理,有关荒蛮、丁零、乌桓、扶余、三韩等北方族帐内部事宜,</p>
所谓族帐,其实就是逐水草而居,常年游荡的游牧民族,和山林渔猎的东部林胡</p>
这与后来成吉思汗时期,分封的金帐汗国,以牙帐制领地,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处</p>
而且巡务院,将步度根、拖把荣、慕容度、魁头、日律、罗睺、粟栗、等草原本部大人。</p>
吸纳入巡务院的核心位置,给予核心的四大督王职权,和参政大将军的职位,利益捆绑的同时,与南政务院,并不冲突</p>
在配合李信的将军府策略,及城池驿站、军事堡垒、贸易补给、税收兵役等多项措施</p>
通过利益、联盟、制度、和府兵等,将草原初步捆绑,控制在巡务院治下,还是可以的</p>
大辽的南北两面官,管理的方式,是基于契丹人的习俗,和文化传统设立的,是因俗而治的一种体现。</p>
而李信的两院制,则是简单粗暴的多,直接以阴山长城为界,根据南北地理上的,规格划分定,因地制宜</p>
如果,北巡务院,是李信这名夏天可汗统治草原,管理游牧民族的,最上层行政构</p>
那么南政务院,则是李信以诸夏共主的身份,统治中原,管理汉人的,最上层行政构</p>
政务院下辖三省六部,与汉朝的三公九卿有些类似,但又有不同。</p>
</p>
三省分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是政务院的中枢权力构</p>
其中中书省,辅佐大政,总判省事,掌管要,起草诏令,发布政令的构,由贾诩兼任</p>
门下省,掌出纳帝命,侍从左右、参赞众事,顾问应对,颛判省事,为参政构,由张既担任</p>
尚书省,又名尚书台,下辖吏部、礼部、兵部、刑部、户部、工部等六部</p>
负责执行朝政诏令,为政务院最高政令构,暂由王充担任</p>
这是李信,效仿后世,隋唐时期建立的三省六部制。</p>
这种政治架构,作为中原王朝历史上,最为重要的中央行政体制之一,延续了上千年,必然有其可取之处</p>
三省六部制,以组织严密,体制精简,统一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而着称,隋唐元明清,皆有延行</p>
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秦汉时期,那种官员职能交叉,推诿扯皮,人浮于事等问题</p>
很显然,历代的中原王朝都在用的东西,李信自然不会弃置不顾。</p>
且李信的三省也不是直接照抄,而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与后世主掌全国军政大全的三省,有本质区别。</p>
那就是,李信设置的三省,仅仅是诸夏政务院的三省</p>
主要负责的是,长城关内的中原地区政策的制定,审核与贯彻执行</p>
也就是,传统的中原地区,长城以内的地区,还是依照着农耕文明的方式,维持着中原王朝的基本架构。</p>
即如今大汉的郡县制,是传统的皇权大统制,而草原上施行的,则是游牧文明的特色诸侯部落制。</p>
李信虽然想要大封诸王,广封诸侯,但还没傻到,贸然改变中原传统的,皇权大统郡县制。</p>
与草原上的游牧民族一样,长城以内的中原农耕文明,也有着自己的运行制度,和文化习俗。</p>
草原上的部落架构,李信尚且知道维持原状,中原地区的郡县架构,自然不会冒然变更。</p>
毕竟,中原地区,是他的起家之地,也是他的发家崛起之地。</p>
如何治理,什么样的制度管理,前人早已摸索出了一套可行的方法,历史长河中也给出了答案。</p>
亦如历史上的南北朝,拓跋鲜卑建立的北魏,以及大辽的南北面官,大元的中国大皇帝,亦或者是鞑清单中原天子</p>
这些入主中原的政权,或者雄主,都未曾改变中原农耕文明,最基础的郡县制</p>
李信这名本就源自中原,本就是依靠郡县制,以及秦法改革起家的,自然不会傻到自废根基</p>
李信一直都明白,自己优势在哪,知道自己治下地盘的优势在哪</p>
他虽然号称共主,但在中原地区,在长城以内,施行的统治方法,还是秦汉的老一套</p>
还是秦汉皇权大统的那一套,只是正统名义上的变更而已。</p>
亦如草原的大单于,被李信弄成了天可汗,统治的法统依据也由天授单于长生天子,变为天地人三位一体的夏天可汗。</p>
中原的法统依据同理,由皇权大统中原天子,弄成了万族大统中原共主</p>
至于诸王分封,八百诸侯计划,李信是一定要进行下去的,因为这关乎着他日后开疆拓土的发展大计</p>
一直以来,李信都感觉,天下不应该,只局限于中原一地</p>
中原之外,还有草原,北冰荒原,还有辽东,还有倭海</p>
大汉之外,还有百越,还有西域,还有安息,还有印度,还有波斯,甚至还有大秦罗马</p>
总之天下之外,还有更加广沃的地域,等待着兄弟们征服,等待诸夏覆盖</p>
这么大的疆域,这么多的大民族,单凭中原的皇权大一统,单凭中原郡县制</p>
单凭诸夏现在的,南北两院制,根本打不下来,也管不过来</p>
能管理整个天下的,能管理真正的天下的,能当球长的,绝对不是中原皇帝,更不是皇权大统的天子</p>
也不是现在的诸夏,不是现在的南北两院制度,能覆盖的了的</p>
真正能将整个天下覆盖的,在李信的认知里,只能找到上古的分封制,和更古早的联盟共主制</p>
李信的眼里,不止有中原,不止有皇帝,兄弟们的眼光,也不应该只停留在中原</p>
因为李信不想狡兔死走狗烹,不想做那大杀功臣的开国皇帝,不想做那中原一域的天子,不想罔顾千年走一遭</p>
天下那么大,他想去看看,想带领兄弟们去看看,去看看中原以外的风景</p>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