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公元2年-公元46年),字乐天,自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祖籍太原阳邑,后迁居下邽。他与李白、杜甫并称唐代三大诗人,与元稹并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是中唐时期的着名诗人。其主要经历及特点如下:</p>
早年经历与才华展露:</p>
白居易自幼聪慧过人,五六岁开始学习作诗,九岁通晓音韵。建中三年,因战乱全家搬离新郑,先后迁往宿州、越中。贞元十六年,白居易参加科举考试,以性习相远近赋玉水记方流诗、策问五道顺利通过殿试,获第四名,赐进士及第。</p>
贞元十四年,他到江南探望从叔和长兄,并参加宣州州府考试,获得乡贡资格。其早年的诗歌创作便展现出较高的天赋,6岁时凭借“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句名声大振。</p>
2为官生涯与政治作为:</p>
直言敢谏:元和三年,白居易被封为左拾遗。在此期间,他和翰林学士李绛、崔群纷纷上书为元稹鸣冤,还劝谏制止皇帝允许淄青节度使李师道进绢为魏徵子孙赎宅、制止皇帝加河东王锷为平章事等。尤其是在宪宗意图任命神策中尉吐突承璀为招讨使一事上,白居易面谏宪宗停止任命,言辞恳切,后又请求宪宗放弃对河北用兵,谏言数千句,多数被宪宗采纳。</p>
地方任职:白居易曾先后担任盩厔县尉、江州司马、忠州刺史、杭苏二州刺史等职。在地方上,他积极治理,比如在忠州任上减宽刑狱和税赋并开路植树;在杭州和苏州等地任职期间治理西湖水并修建堤坝,同时开路种树以利民生。</p>
晚年仕途:文宗即位后,拜白居易为秘书监并赐予金紫,之后被封为晋阳县男,不久他称病东归洛阳,以太子宾客身份分司东都洛阳,后担任任河南尹、太子少傅等职,进封冯翊县开国侯。</p>
3文学成就与诗歌风格:</p>
题材广泛:他的诗作题材涵盖社会生活、自然景观、爱情离别等各个方面。既有反映民生疾苦的卖炭翁观刈麦等讽喻诗,这类诗以补察时政为目的,体现了他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对百姓的同情;也有书写历史或现实题材的“感伤类”长篇叙事诗,如长恨歌琵琶行,具有抒情意味,艺术成就颇高;还有表达生活见闻与内心感受的闲适诗,体现出他在生活中的思考和感悟。</p>
风格特点:其诗歌风格平易近人、通俗易懂、语言简练、意境深远。他善于运用通俗的语言表达深刻的思想和情感,使读者容易理解和接受,比如“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这样简单而富有哲理的诗句,广为流传。</p>
4文学影响:</p>
诗歌理论:白居易在文学上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着,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诗歌的现实意义和社会功能。与元九书是他诗论的纲领,是我国文学批评史上的重要文献。</p>
后世影响:他的诗歌作品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仅在国内广为流传,还传播到了西域、朝鲜、日本和欧洲等国家和地区,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p>
总之,白居易是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政治家,他的诗歌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对中国古典诗歌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p>
刘禹锡(2年42年),字梦得,汉族,洛阳人,自称“家本荥上,籍占洛阳”,又自言系出中山,家中世代是儒生,其先祖为中山靖王刘胜,晚年自号庐山人。他是唐代哲学家、文学家、大儒、诗人,有“诗豪”之称。以下是对他的具体介绍:</p>
生平经历:</p>
早年游学与仕途顺利:刘禹锡生于唐代宗大历七年(2年),其父、祖均为官僚,父亲刘绪曾在江南为官,他在那里度过了青少年时期。贞元六年(90年)十九岁前后,刘禹锡游学洛阳、长安,在士林中获得很高的声誉。贞元九年(93年),与柳宗元同榜进士及第,同年登博学鸿词科。两年后再登吏部取士科,释褐为太子校书,不久丁忧居家。贞元十六年(00年),守父丧期满,在宰相、扬州节度使杜佑那里掌书记。两年后调任京兆府渭南县主簿。贞元十九年(03年)冬天,调升为监察御史。</p>
参与“永贞革新”及被贬:贞元二十一年(05年)唐顺宗即位,重用王叔文、王伾、刘禹锡、柳宗元等革新派人士。刘禹锡擢升为屯田员外郎,判度支、盐铁案。但这次革新运动只进行了一百四十六天,在大宦官俱文珍联合守旧势力的反扑下,顺宗被迫让位,太子李纯(宪宗)继位,王叔文被贬为渝州司马,后被杀害;王伾为开州司马,后被逼死;刘禹锡、柳宗元等八人被贬到边远州府作司马,史称“二王、八司马”事件。</p>
长期的贬谪生涯:刘禹锡先后被贬为朗州司马、连州刺史、夔州刺史、和州刺史等。在朗州十年,他创作了大量具有政治倾向的诗文。后来多次被召回长安,但又因写诗讽刺权贵等原因再次被贬。比如他写的元和十年自朗州承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一诗,引起京城权贵不满,仅一个月后又被贬到连州。</p>
晚年回朝与离世:历经多年贬谪后,刘禹锡晚年逐渐回朝任职。会昌时,加检校礼部尚书,卒年七十,赠户部尚书。临终前撰子刘子自传。</p>
2文学成就:</p>
</p>
诗歌方面:</p>
题材广泛:刘禹锡的诗歌题材丰富,包括咏史怀古、山水田园、政治讽刺、人生哲理等。他的咏史怀古诗如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通过对历史遗迹的描写,抒发了对盛衰变化、世事沧桑的深沉感叹;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以凄凉的景象烘托出历史的变迁。其山水诗清新明快,如望洞庭“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将洞庭湖的景色描绘得如诗如画。</p>
风格独特:刘禹锡的诗歌风格豪迈爽朗,具有一种昂扬向上的精神气质,因此被称为“诗豪”。比如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在悲秋的传统主题中另辟蹊径,展现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p>
散文方面:刘禹锡的散文也有很高的成就,陋室铭是其代表作。该文是一篇托物言志的骈体铭文,通过对陋室的描写,表达了作者高洁的志向和安贫乐道的精神。</p>
3哲学贡献:刘禹锡在哲学领域有重要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他的着作天论中。他创造性地提出了“天与人交相胜”的理论命题,认为天和人各有其作用和优势,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唯物论与辩证法的有结合。</p>
4文学影响:刘禹锡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并与白居易合称“刘白”。他的诗歌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独特的风格和积极向上的精神为后世诗人所推崇和学习。</p>
元稹(9年-3年),字微之,别字威明,是唐代着名的诗人、文学家。以下是对他的具体介绍:</p>
出身背景:</p>
元稹为北魏宗室鲜卑族拓跋部后裔,是什翼犍之十四世孙。他出生于东都洛阳,父亲元宽,曾担任吏部郎中、舒王府长史等职,母亲郑氏。然而,元稹八岁时父亲就因病去世,此后由母亲郑氏教导读书写字。</p>
2仕途经历:</p>
早年元稹通过科举进入仕途。元和元年(06年),二十八岁的元稹应制试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名列第一,随后担任右拾遗一职。但因直言进谏,触怒权贵,被贬为河南县尉。</p>
之后他又担任过监察御史、江陵府士曹参军等职。唐穆宗即位后,元稹受到重用,担任过祠部郎中、知制诰、中书舍人、承旨学士等职位,还曾执掌平章事。</p>
不过,元稹在仕途上也多次遭遇挫折,曾被诬陷弹劾,先后出任同州刺史、越州刺史、鄂州刺史等职。</p>
3文学成就:</p>
诗歌方面:他与白居易共同提倡“新乐府”,主张诗歌要反映现实生活,揭露社会问题,两人世称“元白”,诗作号为“元和体”。他的诗歌现存八百三十余首,代表作有菊花离思五首遣悲怀三首等。其诗歌语言通俗,揭露黑暗现实,韵律优美。</p>
散文方面:元稹散文众体兼备,在当时享有盛誉,旧唐书称“元和主盟,微之、乐天而已”。其散文体裁广泛,涉及序、书、记、碑铭、祭文、制、表、奏、判等文体。</p>
传奇方面:他创作的莺莺传是唐代传奇中的爱情名篇,文字优美,刻画细腻,为后世戏曲西厢记所本,是唐代传奇中对后世戏曲影响最大的作品之一。</p>
4情感经历:</p>
元稹的妻子韦丛出身富贵,在元稹仕途不顺、生活贫困时嫁给了他,婚后二人感情深厚。韦丛因病去世后,元稹写下了离思五首遣悲怀三首等悼念亡妻的诗作,情真意切。</p>
但元稹也有一些其他的感情经历,比如:他在“奉使东蜀”时与才女薛涛有过一段感情,还与才女刘采春有过交往。</p>
总的来,元稹在唐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他的文学成就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他的感情经历和政治生涯也存在一些争议。</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