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小说 > 其他类型 > 答题:从始皇开始 > 第116章 王孟韦柳四杰
    王维(0年—6年),字摩诘,号摩诘居士,祖籍山西祁县,后举家迁往蒲州,是唐代着名的诗人和画家。以下是对他的具体介绍:</p>

    生平经历:</p>

    少年才子:王维天性聪慧,九岁时便可作诗吟句。十五岁时,他和弟弟王缙离开家乡,游历长安,结交名士权贵。十七岁时创作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展现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p>

    初入仕途:开元九年(2年),王维进士及第,担任太乐丞,但很快因下人私下舞黄狮子一案,被贬到山东济州,成了看粮仓的九品官——司仓参军,在济州待了四年多。</p>

    亦官亦隐:离开济州后,王维曾在淇上隐居,后跟着大荐福寺道光禅师学习顿教。开元二十三年(35年),他向宰相张九龄献诗,被举荐为右拾遗。开元二十五年(3年),王维升为监察御史,同年秋季前往凉州,担任监察御史兼节度判官,期间创作了大量边塞诗,如使至塞上。后来他又回到长安继续担任监察御史等职。天宝元年(42年),王维转任左补阙,开始经营蓝田辋川别业,并写下辋川集。</p>

    晚年经历:天宝十五载(56年),安史之乱爆发,王维被叛军俘虏,被迫担任给事中。叛乱平定后,王维的弟弟王缙上书为他赎罪,王维才得以赦免。此后,王维历任太子中允、中庶子、尚书右丞等职。上元二年(6年),王维因病辞世,葬于辋川清源寺西。</p>

    2主要作品:</p>

    诗歌方面:王维长于五言诗,是盛唐时期山水田园派诗人,被称作“诗佛”。其诗歌现存约400篇,代表作有山居秋暝使至塞上送元二使安西相思等。山居秋暝描绘了清秋薄暮雨后初晴时的山村图景,体现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意境;使至塞上是其边塞诗的代表作,记述了出使边塞时的所见所闻,抒发了悲壮情怀和孤寂心情;送元二使安西又名渭城曲,是一首经典的送别诗,在唐代被谱写成歌曲演唱。</p>

    文章方面:有山中与裴秀才迪书白鹦鹉赋为画人谢赐表等。</p>

    绘画方面:擅长草书隶书和山水画,首创宣晕画法,明朝董其昌推他为“南宗绘画之祖”,相传雪溪图写济南伏生像辋川图袁安卧雪图黄梅出山图等是他的画迹,但如今大部已遗失。</p>

    3艺术成就:</p>

    诗歌创作:王维的山水田园诗风格多样,基调自然优美、清雅冲淡。他将诗情画意、音乐美、禅趣高度结合,并将诗人形象和山水景物交融,苏轼评价其诗歌特征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p>

    绘画成就:他在山水画中用水墨的浓淡渲染,采用“破墨”技法,用黑白二色表现无念无心的禅宗思想,打破了之前的青绿重色和线条勾勒的束缚,通过水与墨的韵味表现静谧的禅境,被后人奉为文人画“始祖”。</p>

    孟浩然(69年—40年),字浩然,号孟山人,襄州襄阳人,盛唐山水田园诗派代表人物,世称“孟襄阳”,因未曾入仕,晚年隐居,又称“孟山人”“鹿门处士”。以下是对他的具体介绍:</p>

    生平经历:</p>

    早年隐居:出生于襄阳城中一个书香之家,9岁时与弟弟一起在孟氏故园读书,作诗刻苦,少年时便诗才卓着。20岁前后游鹿门山,作题鹿门山,诗风基本形成。23岁时与好友张子容同在鹿门山隐居读书,期间作夜归鹿门歌,诗名在乡中有誉。</p>

    漫游求仕:25到35岁间,辞亲远行,漫游吴越之地,广交朋友,干谒公卿名流,以求进身之。曾游洞庭湖,干谒张,作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干谒无果后归家读书,后又赴洛阳、长安等地求仕。</p>

    长安经历:开元十五年冬赴长安应进士第,次年与王维结交,王维为其画像,两人成为忘年之交。应进士举不第后,仍留在长安献赋求赏识。曾在太学赋诗,名动公卿,一座倾服。但因在玄宗面前诵诗“不才明主弃”,惹玄宗不悦,未得重用。</p>

    寄情山水:仕途受挫后,辗转于襄阳、洛阳等地,与姚崇后人交游赠诗。后又游历江南,寻访名山古刹,题壁赋诗。开元二十三年,韩朝宗欲举荐他,却因他与好友宴饮而错过约定。开元二十五年,张九龄为荆州长史,辟他为从事,后因患背疽辞去幕府之职,回襄阳治病。</p>

    晚年离世:开元二十八年,王昌龄北归途径襄阳,访孟浩然,二人相见甚欢,因纵情宴饮,饮食犯忌,孟浩然背疽复发,不治而亡。</p>

    2诗歌成就:</p>

    题材风格:其作品以五言诗见长,多写山水田园和隐居的逸兴以及羁旅行役的心情。诗风清淡自然,不事雕琢,善于用平淡的语言描绘出自然景物的神韵和田园生活的闲适。例如过故人庄:“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整首诗意境清新,画面感强,让人感受到乡村生活的宁静与美好。</p>

    艺术法:在创作上,他对自然景物的描写细腻入微,常常能以简洁的文字营造出深远的意境。比如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江边的景色,表达了诗人的羁旅之愁。他的诗歌还注重形象,情兴相会,将难以描摹的情感通过意象呈现得蕴藉深微。</p>

    影响:孟浩然被誉为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先驱,对唐代之前山水诗的艺术风格有着很好的继承和发扬,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他的诗风对后世的山水田园诗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p>

    3人物评价:在生前便享有盛誉,得到了许多诗人的赞誉。李白赞誉他“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杜甫称赞他的诗作“复忆襄阳孟浩然,清诗句句尽堪传”。</p>

    韦应物(约3年-约92年),字义博,出生于京兆杜陵,是唐代官员、山水田园诗人,与王维、孟浩然、柳宗元并称为“王孟韦柳”。以下是对他的具体介绍:</p>

    生平经历:</p>

    </p>

    早年任御前侍卫:韦应物出身于京兆韦氏家族,家世显赫。他十五岁时便成为唐玄宗李隆基的御前侍卫,过着奢华的生活,这段经历在他的燕李录事温泉行逢杨开府等作品中有所记录。</p>

    安史之乱后的转变:安史之乱爆发后,唐玄宗逃往蜀地,韦应物重返太学。此后,他的人生轨迹发生了巨大变化,开始走上仕途。</p>

    仕途坎坷:他先后担任过洛阳丞、京兆府功曹参军、鄂县令、吏部员外郎、滁州刺史、江州刺史、左司郎中、苏州刺史等官职。在官场中,他刚正不阿,曾得罪不少人,也多次遭遇挫折和贬谪。比如在担任洛阳县丞期间,看到洛阳战后的荒凉景象,写下了相关的诗作;在滁州、江州等地任职时,对百姓的困苦生活深表同情,并在诗中有所体现。贞元七年(公元9年)从苏州刺史退职,被世人称为“韦苏州”,最后死于苏州官舍。</p>

    2创作特点:</p>

    取材山水田园:韦应物以山水田园诗着称,这些诗大多是在滁州、江州和苏州做官时创作的。其山水田园诗具有写实的特征,既反映了他亦官亦隐的生活方式,又描绘了与他生活相关的具体内容,如斋宴、寄赠、送别等。</p>

    诗风平淡自然:他的诗歌风格平淡、自然,蕴含着一种“高趣”。如“道心淡泊对流水,生事萧疏空掩门”,便是他晚年生活的自我写照,字里行间透露着闲淡情怀。</p>

    情景交融:在描绘自然山水时,主、客体并行,能将景色与诗人当下的心情很好地融合在一起,使诗歌呈现出独特的禅境和禅理。</p>

    3主要思想:</p>

    家族情怀和家族意识:杜陵是韦应物的故乡,他的诗歌中多次出现“杜陵”以及“旧居”“旧庐”“故园”“旧丘”等词语,传达出了他的乡情和家族观念,既感念家乡的养育之恩,又表现出对祖宗的追念以及以韦氏家族为荣的心理。</p>

    亦宦亦隐的佛禅思想:韦应物身在官场,却过着亦宦亦隐的生活。他的许多诗歌表达了对世俗功名利禄的超越,具有一定的佛禅思想,但他并未选择避世,而是带着这种隐逸的情怀,在官场中实现自己的抱负。</p>

    4主要作品:韦应物的诗作有滁州西涧“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淮上喜会梁州故人“江汉曾为客,相逢每醉还。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寄李儋元锡“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又一年。世事茫茫难自料,春愁黯黯独成眠”等。</p>

    5历史评价与影响:</p>

    历史评价:唐代评论家皎然评价韦应物的诗如松树般高远、江水般清冽;白居易评价其五言诗“高雅闲淡,自成一家之体”;李肇评价他“立性高洁,鲜食寡欲”等。</p>

    文学影响:他的诗歌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宋代的梅尧臣专门研究他的诗歌,学习其平淡诗风;苏轼也曾研究过他的诗歌理论并进行效仿。中国文学史上还发生过“韦柳之争”的文学公案,许多文学名家都参与到这场辩论中,讨论韦应物与柳宗元的诗歌谁更胜一筹。</p>

    柳宗元(公元3年-公元9年),字子厚,唐代文学家、思想家。祖籍是河东郡,世称“柳河东”;又因官终柳州刺史,也被称为“柳柳州”。以下是对他的具体介绍:</p>

    生平经历:</p>

    早年成才:柳宗元出生于长安,四岁时已熟读多篇古代辞赋,展现出极高的天赋。他的幼年在长安度过,九岁时遭遇建中之乱,十三岁时随父亲在湖北、江西等地游历,增长了见识。唐德宗贞元九年(公元93年),二十一岁的柳宗元考中进士,同年考中的刘禹锡成为他的好友。贞元十四年(公元9年),柳宗元考取博学宏词科,历任集贤殿正字、蓝田县尉和监察御史里行等职。</p>

    参与革新:唐贞元二十一年(公元05年),柳宗元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永贞革新,负责革新朝政的舆论宣传工作,写作了一批配合革新事业的文章。然而,这场革新因触动了宦官和保守派的利益,很快失败。王叔文被贬为渝州司户,柳宗元则先被贬为邵州刺史,随后又加贬为永州司马。</p>

    贬谪岁月:在永州的十年间,柳宗元的生活极为艰苦,他寄居于永州龙兴寺,母亲也在此期间病故。但这段经历也让他更加接近人民,深刻认识到社会的黑暗和人民的苦难。他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如着名的“永州八记”(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鉧潭记钴鉧潭西丘记石潭记等)、捕蛇者段太尉逸事状三戒等,这些作品批判了黑暗现实,传播了进步主张。</p>

    主政柳州:唐元和十年(公元5年),柳宗元被召回京,但很快又被贬为柳州刺史。在柳州,他积极推行改革,释放奴婢、重修孔庙、组织挖井、引导农林生产等,使柳州的社会秩序、文化教育和经济状况都得到了改善。他还帮助众多奴婢获得赎身,这一举措受到了当地人民的广泛赞誉。</p>

    2文学成就:</p>

    散文方面:柳宗元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之一,与韩愈并称“韩柳”。他的散文论性强,笔锋犀利,讽刺辛辣。代表作有封建论,深入探讨了封建制度的起源和发展,批判了封建世袭制度的不合理性;捕蛇者通过描写捕蛇者的悲惨遭遇,揭露了封建统治者对人民的残酷剥削。</p>

    寓言方面:他的寓言作品继承并发展了先秦寓言的传统,多用来讽刺、抨击当时社会的丑恶现象。代表作有三戒,包括临江之麋黔之驴永某氏之鼠,以动物的形象寓指那些仗势欺人、外强中干、得意忘形的人,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深刻的寓意。</p>

    山水游记方面:其山水游记最为脍炙人口,以永州和柳州时期的作品为代表。这些作品不仅描绘了山水的美丽景色,还寄寓了他的身世之感和对国家政治的关切,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审美价值。</p>

    3思想贡献:柳宗元是一位进步的思想家,他系统发展了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创造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高峰。在哲学着作天天对等作品中,他对当时流行的天命观进行了批判,强调了自然的客观性和人类的主观能动性。</p>

    总的来,柳宗元是唐代文学和思想领域的重要人物,他的作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精神和成就也为后人所敬仰和传颂。</p>

    而且柳宗元可是高级融合物啊。唐朝人物好几个都跟他有组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