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分别是:</p>
赵国公长孙无忌</p>
2河间元王李孝恭</p>
3莱国成公杜如晦</p>
4郑国文贞公魏徵</p>
5梁国公房玄龄</p>
6申国公高士廉</p>
鄂国公尉迟敬德</p>
卫国公李靖</p>
9宋国公萧瑀</p>
0褒忠壮公段志玄</p>
夔国公刘弘基</p>
2蒋忠公屈突通</p>
3郧节公殷开山</p>
4谯襄公柴绍</p>
5邳襄公长孙顺德</p>
6郧国公张亮</p>
陈国公侯君集</p>
郯襄公张公谨</p>
9卢国公程知节</p>
20文懿公虞世南</p>
2渝襄公刘政会</p>
22莒国公唐俭</p>
23英国公李积</p>
24胡壮公秦叔宝</p>
长孙无忌(?—659年),字辅,河南洛阳人,鲜卑族,唐朝外戚、宰相,位居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首。以下是对他的具体介绍:</p>
出身及早期经历:</p>
长孙无忌是隋朝右骁卫将军长孙晟之子,母亲是北齐乐安王高励之女。父亲早逝,他与妹妹一同在舅舅高士廉家中长大,自幼好学。他和唐国公李渊的次子李世民年龄相仿,自幼时起便是朋友,后来高士廉将长孙无忌的妹妹嫁与李世民,两人关系更加亲密。</p>
隋朝大业十三年(6年),李渊父子于太原起兵,长孙无忌随李世民征战。李渊率领起义军渡过黄河时,长孙无忌前往长春宫觐见,被任命为渭北道行军典签。</p>
2参与玄武门之变:唐朝建立后,太子李建成和秦王李世民之间争夺皇位矛盾突出。李世民的心腹幕僚房玄龄、长孙无忌与杜如晦等人劝李世民采取行动。武德九年(626年)六月四日,李世民亲率长孙无忌等十人,在玄武门成功伏杀了李建成、李元吉。玄武门之变后,唐高祖册立李世民为皇太子,长孙无忌任太子左庶子,李世民登基即位后,他升任左武侯大将军。</p>
3为官经历:</p>
贞观年间:唐太宗贞观元年(62年),长孙无忌改任吏部尚书,因功劳第一晋封为齐国公,实封一千三百户。他颇得唐太宗宠信,可进出唐太宗卧室。后被任命为尚书右仆射,但因多次恳切辞让及长孙皇后的劝,唐太宗免去其右仆射职务,授予开府仪同三司之职。贞观五年,他和房玄龄、杜如晦、尉迟敬德四人因是开国元勋,一人有一个儿子被封为郡公。贞观七年,太宗授予他司空职务,他坚决辞谢不受。贞观十七年,唐太宗将二十四位功臣的画像挂入凌烟阁,长孙无忌位列第一。</p>
高宗时期: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唐太宗病逝,临终前命长孙无忌与褚遂良辅政。同年六月,太子李治继位,封长孙无忌为太尉、同中书门下三品,兼任扬州都督,对于他的进言,唐高宗每次都优先采纳。</p>
4主要贡献:</p>
主持修法:主持修撰贞观律唐律疏议,是唐代法治建设进程中的重要人物。经过十余年努力,对高祖武德年间仓促制定的武德律进行修改,定令一千五百九十条,为三十卷,是为贞观律。高宗登基后,他又领衔对建国以来的律令格式进行系统清理审查,修成永徽律十二卷等法令,并编撰律疏,解释专门术语,补充疏漏之处,永徽律与律疏合体为永徽律疏,后世称为唐律疏议,成为法官断案的标准和依据。</p>
5晚年遭遇:永徽六年(655年),唐高宗决定废掉王皇后,改立武则天为皇后,长孙无忌始终未同意废后之事。武则天因此对其怀恨在心。显庆四年(659年),武则天的亲信许敬宗诬陷长孙无忌图谋造反,唐高宗便命许敬宗与侍中辛茂将一同审查此案。随后,长孙无忌被撤去官职爵位,流放黔州,最终自缢而亡。上元元年(64年),唐高宗追复长孙无忌官爵,并将其墓迁至昭陵。</p>
李孝恭(公元59年~公元640年),陇西成纪人,唐初名将,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以下是对他的具体介绍:</p>
出身背景:</p>
</p>
李孝恭是唐宗室子弟,隋朝柱国大将军李安之子,系唐高祖李渊堂侄,唐太宗李世民堂兄。其祖父是北周朝朔州行军总管李蔚,李蔚是唐国公李虎的第七个儿子。</p>
2主要战功:</p>
平定巴蜀:武德元年(6年),唐高祖李渊攻克长安后,李孝恭被拜为左光禄大夫,后改为山南道招抚大使,前往收抚巴蜀地区。他率军行进之处,三十余州府纷纷前来归附,还大败巴蜀地区首领朱粲。面对朱粲这样的残暴之人,部将们建议坑杀俘虏,但李孝恭考虑到坑杀会引起其他乱军的抵抗,拒绝了这一建议,将俘虏尽数放还,此举使得各地首领纷纷归附,巴蜀得以初步平定。</p>
平灭萧粱:武德二年(69年),李孝恭向李渊献上平定割据江陵的萧铣之策,获采纳。他被封赵郡王,任夔州总管,大兴土木建造舰船,训练水师。在进攻过程中,他与李靖紧密配合,虽曾在与萧铣大将文士弘的战斗中先败后胜,但最终成功使萧铣出城请降,平灭萧铣,攻下江陵,后任荆州大总管。</p>
俘辅公祏:武德六年(623年),岭南地区尚未平定,李孝恭遣使招抚,岭南四十六州皆来归附,江南基本平定。同年江东枭雄辅公祏反叛,李渊诏令李孝恭为行军元帅前去讨伐。武德七年(624年),李孝恭节制多路兵马攻打辅公祏,采用坚守营垒、奇袭粮道等策略,屡战屡胜,最终生擒辅公祏,平定叛乱,官拜扬州大都督。</p>
3晚年及身后:</p>
武德末年,李孝恭因被人告发谋反而免官,改任宗正卿,后历任凉州都督、晋州刺史。贞观初年改封河间王。</p>
贞观十四年(640年),李孝恭病逝,终年五十岁。唐太宗为其素服举哀,他获赠司空、扬州都督,陪葬献陵,谥号“元”,被供奉在高祖(李渊)庙庭。</p>
在历史评价方面,旧唐书高度赞扬李孝恭,认为隋亡以后,群雄并起,唐太宗李世民平定了大部分势力,谋臣猛将也多在其麾下,很少有人能另外率军建立功勋,唯有李孝恭军功显着,声名显赫。新唐书中评价李孝恭年少时沉着敏,有见识气量,是李唐王朝宗室子弟的代表人物。后世也有学者赞扬他智勇无双,为唐朝的建立和稳定立下了汗马功劳。在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中,李孝恭位列第二。</p>
杜如晦(55年-630年),字克明,京兆杜陵人,唐朝初年宰相,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以下是对他的具体介绍:</p>
出身与早年经历:</p>
杜如晦出生于官宦世家,高祖、曾祖、祖父均在北周、隋朝为官,父亲杜吒为隋朝昌州长史。</p>
隋大业年间,杜如晦受吏部侍郎高孝基器重,被补用为滏阳县尉,但因见隋朝政治腐败,不久后弃官而归。</p>
2辅佐李世民:</p>
成为秦王府幕僚:唐高祖李渊平定长安后,杜如晦被秦王李世民召进府中任兵曹参军,不久升为陕州总管府长史。当时秦王府中有很多英才被外迁,房玄龄向李世民推荐杜如晦,称他是辅佐帝王的人才,李世民便上奏留下杜如晦担任秦王府属官。后来杜如晦跟随李世民讨伐薛仁杲、刘武周、王世充、窦建德,时常参议军中密,深受同僚佩服,升迁至陕东道大行台司勋郎中,封建平县男,食邑三百户,并以本官入文学馆,为十八学士之首。</p>
策划玄武门之变:秦王李世民屡建功勋,引起太子李建成的忌惮。李建成数次加害李世民,并与齐王李元吉暗中勾结后宫嫔妃,在唐高祖李渊面前屡次诬陷李世民。杜如晦和房玄龄认为先发制人才能转危为安,劝李世民诛杀李建成、李元吉。后来,他们参与谋划了“玄武门之变”,帮助李世民成功登上皇位。</p>
3担任宰相:</p>
李世民即位后,论功行赏,杜如晦功居第一,升任兵部尚书,进封蔡国公,赐食邑实封一千三百户。贞观二年,杜如晦晋升为检校侍中,兼任吏部尚书,仍总监东宫兵马事务。</p>
贞观三年二月,杜如晦接替长孙无忌任尚书右仆射,仍掌管选拔官吏事宜,与房玄龄共同掌管朝政。台阁制度、礼乐典章都由杜如晦、房玄龄两人共同制定。房玄龄善谋,杜如晦擅于决断,人称“房谋杜断”,唐朝谈及良相,首推房、杜二人。</p>
4离世及身后之事:</p>
贞观三年十二月,杜如晦病重辞官。唐太宗李世民特许俸禄赏赐依旧,多次派使者问候病情,名医好药不停送去府中。贞观四年,杜如晦病情愈发严重,唐太宗派太子到其府邸亲临问候,又亲自前往探望,抚摸着他哽咽,赐下杂帛千段。为让杜如晦活着看到儿子拜授官职,李世民破格提拔其子杜构任尚舍奉御。但杜如晦最终还是在该年三月病逝,享年四十六岁。</p>
杜如晦逝世后,唐太宗追赠开府仪同三司。下葬时,加赠司空,谥号成,并亲笔下诏令虞世南为杜如晦撰写碑文。贞观十七年,唐太宗命阎立本为二十四位功臣绘制等身像置于凌烟阁中,杜如晦位列第三。</p>
杜如晦现仅存虞世基罪当死论这一篇文章,是上书给唐太宗的奏议,文中认为臣子的职责是谏诤,应该恪尽职守,有言于天子,不可偷安高位。他为唐朝初期的政治稳定、制度建设以及人才选拔等方面都做出了重要贡献。</p>
魏徴(公元50年-643年),简化字为“魏征”,字玄成,祖籍巨鹿郡下曲阳县。他是初唐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史学家,也是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以下是对他的具体介绍:</p>
生平经历:</p>
早年坎坷:魏征出生名门望族,但早年家道中落。他年少时父亲便去世,因不善经营家中产业,出家为道士。隋末天下大乱,他先后投奔瓦岗军、窦建德,窦建德兵败后又再次归唐。</p>
辅佐李建成:魏征归唐后,被隐太子李建成纳入麾下任太子洗马。他见秦王李世民功勋见长,劝李建成应尽早巩固太子之位,并积极为他出谋划策。比如建议太子李建成请战立功,采用招抚政策瓦解刘黑闼的农民起义军,同时结交山东豪杰,壮大了李建成的势力。</p>
归降李世民:玄武门之变后,唐太宗李世民不计前嫌,礼遇魏征,授其谏议大夫。李世民派魏征安抚河北的李建成、李元吉旧部,他出色地完成了任务。</p>
2政治作为:</p>
犯颜直谏:魏征以敢于直言进谏闻名于世。他一生向唐太宗陈谏二百多条,绝大多数都被太宗所接受。比如在泰山“封禅”一事上,他坚决反对,认为当时国家还未完全稳定,搞封禅是劳民伤财之举,最终使唐太宗接受了他的建议。</p>
倡导“民本”思想:他多次劝唐太宗以隋亡为鉴,提出“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观点,建议李世民“居安思危,戒奢以俭”“任贤受谏”“薄赋敛,轻租税”。</p>
参与史书编纂:贞观三年(公元629年),魏征迁为秘书监,开始参预朝政,并校定古籍。贞观十年(公元636年),魏征历时年领编修撰完成隋史等史书,他对各史“多所损益,务存简正”,使这些史书获得“时称良史”的赞誉。</p>
主张任人唯贤:他主张选拔有才能的人才,打破门第观念,不问出身,只要有才能、有品德就可以得到提拔和重用。</p>
3后世影响:</p>
魏征对唐太宗时期的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帮助唐太宗开创了“贞观之治”。他的谏言和思想对后世的政治制度、文化传统和社会价值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p>
唐太宗曾“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体现了对魏征的高度评价和敬重。魏征去世后,唐太宗赐其司空、相州都督的官职,谥号“文贞”,陪葬昭陵。</p>
总的来,魏征是中国古代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思想家,他的忠诚、正直和智慧为后世所敬仰和传颂。</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