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姜孟川能够顺利考中举人,他程中庆不仅不会再与其为敌,反而要想方设法将其拉拢到自己的势力范围中。</p>
这不仅是对姜孟川才华的认可,更是对程家未来的一种投资。</p>
此时,他的脑海中,姜孟川不再是那个被他儿子看不起的秀才,而是一个值得深交甚至拉拢的重要人物。</p>
这一夜,程中庆几乎未曾合眼,他在书房中踱步沉思,脑海中不断思索着接下来的计划。</p>
只是他不知道,自己那表面上应声的句句都好的好儿子,又给自己找了怎样的麻烦。</p>
程天赐被自家老爹批评了一番后,心里憋着一股怒气,带着一群狐朋狗友在街上游荡。、</p>
他用折扇狠狠敲着心,嘴里叼着一根草茎,脸上带着一丝不屑的笑意,一边嘴里骂骂咧咧道:“那个姜孟川,不就是个乡下来的穷子,能有什么本事?”</p>
“不过是走了些狗屎运罢了,真以为自己是什么了不得的人物。”</p>
“敢让我爹训我?哼,这事没完!”</p>
身后跟着的几个跟班互相交换了一个眼神,神色中带着几分忐忑。</p>
其中一个胆子稍大的试探着道:“少爷,这”</p>
“姜孟川现在可是风头正劲,就连尚书大人都出面护着他,咱们还是慎重点吧。”</p>
“要是被尚书大人知道了,怕是咱们都得吃不了兜着走。”</p>
听到这话,程天赐冷哼了一声,猛地转过身来,一双眼睛直勾勾地瞪着那跟班,没好气的开口道:“怎么?”</p>
“你们几个连这点胆子都没有?”</p>
“不过是个穷酸书生,能翻了天不成?”</p>
“我爹是忌惮什么影响不好,但我程天赐可不怕!”</p>
“再了,我又不是在院试里动。”</p>
“只要不是考试期间捅出篓子,他能奈我何?”</p>
程天赐一边着,心中的算盘也是打的啪啪响。</p>
无论如何,他都不可能就这样放过姜孟川的。</p>
“可是”</p>
另一个跟班皱着眉头,声开口道:“少爷,听姜孟川那人不简单。”</p>
“之前他在院试搞出的那些事,已经让不少权贵对他刮目相看。”</p>
“咱们要是真惹了他,会不会”</p>
还没等跟班话音落下,便被程天赐所打断。</p>
“够了!”</p>
程天赐不耐烦地一挥,打断了对方的话:“你们几个就是胆!”</p>
“我就不信了,他姜孟川一个外乡人,还能翻出什么浪花来?”</p>
“今天我还偏要教训他,让他知道应天府谁才是真正的主子!”</p>
程天赐到这里,嘴角扬起一抹得意的笑容,像是已经胜券在握。</p>
他又拍了拍身旁一个跟班的肩膀,命令道:“去,打听清楚姜孟川最近都在哪些地方出现。”</p>
“无论如何,咱们得找个会给他点颜色瞧瞧。”</p>
“记住,别惹出太大的动静,能悄悄教训一顿就行。”</p>
“出了事,我兜着!”</p>
</p>
</p>
</p>
或许是程天赐不再在院试考场上作祟的原因,姜孟川接下来的两场考的倒是轻松。</p>
姜孟川接连参加了剩下的两场院试,每一场皆是三天时间。</p>
但他的状态始终如初,不慌不乱,从容不迫。</p>
他的冷静与沉着不仅令考场内的考生们惊讶不已,更让考官们开始对他刮目相看。</p>
第二场考试开始时,考生们纷纷在考场外聚集候场,许多人仍在谈论着第一场考试的风波和姜孟川提前交卷的“壮举”。</p>
仍旧有不少人对此嗤之以鼻,觉得他不过是狂妄自大。</p>
也有人心怀敬佩,认为此人学识必然不凡。</p>
程天赐与他的几名狐朋狗友则站在人群后面,神色阴郁地盯着姜孟川,低声议论着:“这子真是不知天高地厚,这场考试,我看他还敢不敢提前交卷!”</p>
另一边,姜孟川已然无视众人的议论。</p>
他笔直地站在考场门外,身姿挺拔,目光沉静。</p>
他知道,不论别人怎么看,自己都只需要做好接下来的考题罢了。</p>
进入考场后,试卷分发下来。</p>
姜孟川扫了一眼,发现题目是“论治国与廉正”,要求结合古赋、诏诰与章表内选的形式作答。</p>
考题虽然难,但却是姜孟川平日最熟悉的领域之一。</p>
这不正是当初周老爷子跟自己提到过的问题吗。</p>
想到这里,姜孟川顿时两眼一亮,心中有了不少的想法。</p>
果然还是治国安民的大题,只要平日读书不曾偷懒,这类题目便不足为惧。</p>
他提笔开篇,以“廉者,政之本;正者,民之心”为赋文主题,从古今案例入,结合经典孟子尚书等经文论述,逐步构建起一幅廉政清明、民心归顺的治国蓝图。</p>
或许是因为平日里背多了那些经典的诗词歌赋,他这片赋文写下来倒是辞藻华丽,气势恢宏。</p>
不仅有思想深度,更蕴含着一股磅礴正气。</p>
写完赋文后,他随即转入诏诰与章表部分。</p>
在诏诰中,他以当朝一臣自称,以规劝皇帝为主,言辞恳切,情真意切。</p>
章表则以事例为根基,详细论述廉政施行的步骤与细节。</p>
他的行文如行云流水,清晰而有力,完全没有犹豫或停顿,就连周围的同考官看到姜孟川中毛笔丝毫不停顿的样子,都不由得吧咋把咂嘴。</p>
这场考试中,主考官翰林学士赵琦格外关注姜孟川。</p>
第一场考试结束后,他便听闻了有关姜孟川的种种风评,尤其是提前交卷一事,引发了考场内外的热议。</p>
一些同考官对姜孟川心存质疑,认为他过于狂妄自大,但赵琦却保持着审慎的态度。</p>
他翻阅了姜孟川第一场的答卷后,不由得对这个年轻人刮目相看。</p>
文字清晰有力,论点切中要害,且完全符合院试规范,甚至远远超过许多老成持重的考生。</p>
“此子非池中物,待我看看他这第二场如何发挥。”</p>
赵琦暗自思忖,眼神中流露出几分深思。</p>
他如此关注姜孟川,当然不仅仅只是因为姜孟川在第一场考试中的出风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