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凌峰和堂兄李仕仁结伴而归,刘琳月送的杏仁酥也因为路上太饿了与堂兄分吃了。可能是这次放假来得突然,所以这次张氏等人并没有站在门口等他们。</p>
到考试前放假,李凌峰还是很有发言权的,毕竟以前学校经常这么玩,就是没想到大夏朝人还挺新潮。</p>
不过,这也让李凌峰仿佛回到了以前读书的那会儿,作为一个太正常不过的学生,他怎么可能不喜欢放假呢?</p>
唉,只不过以前放假了也只能自己呆在宿舍自己干瞪眼,现在好了,放假有家回,家里有热腾腾的饭菜和唠唠叨叨的老娘,这种感觉真是再幸福不过了。</p>
不过更让李凌峰满意的是今天晚上老李家桌上的硬菜,那就是肥而不腻软糯可口的家常红烧肉,再配上几碟张氏炒的春季时令蔬菜,就算是在调味品缺乏的古代,也让李凌峰足足多干了一大碗米饭。</p>
越靠近夏天,天色暗得越慢。</p>
老李家的院子里,李凌峰坐在树下的石桌旁练字,春天的蚊虫还不多,倒也惬意。</p>
李老头坐在不远处的石墩子上抽着水烟,吸上两口就快活得眯了眯眼。其实他的水烟桶是用竹子简易制作而成的,此刻却也连皇室御用的烟壶都比不上。</p>
家里的辈都去后院的空地上丢沙包玩儿去了,几个妯娌在院子里摆龙门阵。</p>
“水儿,过来娘给你量量,趁你这两日在家重新给你裁一件新衣服,你最近长得可真快,这袖口都短了半截哩。”</p>
张氏浆洗儿子衣服的时候发现李凌峰的衣服好像了不少,今日晚饭时又吃了不少。</p>
想来是自家这崽子长身体了,于是动了心思想给儿子做件新衣服。</p>
“诶,娘,你等等,我写完这个就过来。”李凌峰应声。</p>
张氏也不催他,看着儿子如此用功,眼角眉梢带着笑意。</p>
等李凌峰收了纸笔后,张氏用在儿子身上比划,布指知寸,舒肘为寻,以指宽和肘宽来测量其身材变化。</p>
张氏这边正测着呢,从二房的院子里走出了一个的身影。</p>
李仕仁穿着新换过的藏青色布衫,脑门后辫着麻花辫,一看就是刚刚沐浴更衣,辫尾儿尖都还泛着湿意。</p>
大夏朝男子年满十岁才能须发,年满十五才可加冠。</p>
他脸上带着喜意,眉间有着孩儿的灵动,行走间步履生风,一下就飘至李凌峰身前。</p>
“来水弟弟,你一会儿有空吗?”</p>
李凌峰听见堂兄的问话,不知道他找自己有什么事,疑惑着开口问道:“怎么了啊?”</p>
张氏也回身看着李仕仁,同样感到好奇。</p>
“三婶婶。”李仕仁见张氏看向自己有些不好意思的摸摸脑袋,然后开口唤了一声张氏,才对着李凌峰解释道:</p>
“过几日我们就要去参加县试了,我刚和父亲商量了一下,恳求放假这三日他能教导我们,也不至于到时候两眼一抹瞎。”</p>
咦?</p>
竟然是这个事吗,没想到二伯秋闱在即,还愿意腾出时间来“关照”他们二人。李凌峰确实有些惊讶,想来也知道,这次是真的托了堂哥的福了。</p>
要不是为了自己儿子县试取得好成绩,想必二伯也不会临时给他们开这个灶的。</p>
事实也确实如此,虽然李老二心里觉得儿子此番县试无望,也明白他入学不久,没有什么积累。</p>
但是能去参加不就是一种积累吗?</p>
既然有考试,必定有名次。考不考得上不重要,同期入学的学子又不止儿子一人,自己好歹也是个秀才,再苦心研读也不差这一会儿,当然不能让儿子吊车尾。</p>
至于李凌峰,他一开始是没想到的。</p>
秀才老爷哪有时间想这么多?</p>
要不是李仕仁提起把来水弟弟也一起叫来旁听,他压根就没有李凌峰也去书院进学的印象,或者是根本不关心。</p>
李老二是古代典型的读书人代表,除了对科考关心外,压根没有什么事能让秀才老爷放在心里,完美诠释了什么叫做“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p>
当然,既然儿子提出来了,李老二想了想也就点头同意了,一只羊要放,两只羊也要放。</p>
再怎么,他和老三也是兄弟,李凌峰也是他的侄儿,这点肚量他还是有的。</p>
张氏听了后惊讶不已,没想到有个秀才二伯还是有好处的,自己儿子也能去跟着听学,这怎么能让她不激动。</p>
听到李仕仁的话后张氏的嘴就笑得没合拢过,对李仕仁的态度都热络了不少:“那我就替来水多谢他二伯和仁哥儿了。”</p>
张氏是个简单又朴实的农村女人,她的心思单纯且善良,什么事都摆在脸上,才得了二房这一点恩惠,就把之前心中积压的不满都忘了。</p>
嗯。</p>
老娘“知恩图报”的这种行为也不是一次两次了,上次因为四婶送来的“支持费”,一有会就在他耳朵边念叨四叔四婶的恩情,让他日后不能忘了。</p>
张氏的脸变得比翻书还快,比天气变化还快,李凌峰早已经习惯了。</p>
见张氏直接替自己应了下来,他也不推脱,乐得接受。前世考试考得多,但今生还是头一遭,多学学,多看看,三个臭皮匠还赛过诸葛亮哩。</p>
二伯好歹也是秀才,要不是为了科考,不定还是个教书先生呢,不要钱的东西不嫖白不嫖。</p>
于是他笑嘻嘻的点了点头,双眸明亮,对着堂弟感谢道:“那侄儿就麻烦二伯了。”</p>
李仕仁连忙挥挥,自从胡金宝的事后,他已经在心里默默的将来水弟弟划归为自己人了,所以脸上也露出真挚的笑容。</p>
“不麻烦。那你一会儿过来,父亲现在还在书房里,等你来了我们在一起去找他。”</p>
完后看见李凌峰点头答应,李仕仁才又迈着腿离开。</p>
“这仁哥儿真是个好的,对你也不傲气。”张氏为李凌峰量完身,摸着他的头柔声念叨道:“你以后也要多和他走动着,在书院蒙学,爹娘不在身边,兄弟两人也能互相照料着”</p>
到底,张氏还是担心儿子。</p>
将母邗沟上,留家白邗阴。月明闻杜宇,南北总关心。</p>
可能天下的母亲都是如此吧,就算儿子懂事,不用自己操心。但还是会忍不住思念和担心,担心自己家的皮孩子吃不好穿不暖睡不饱。</p>
张氏也是这样一个平凡的母亲。</p>
她可能也没真的想听儿子的回答,自顾自的完后,就因为要为李凌峰做衣服的事将刚刚心中的不快掩盖了,然后风风火火的进屋去找针线布料,打算今天就动。</p>
李凌峰失笑,拿着笔墨纸砚朝二房走去,打算去找堂哥。</p>
人还没进院门,就听见院内传来一阵背书的声音,李凌峰走了进去就看见李仕仁摇着脑袋正在院里背诗:</p>
秋露霜凝夜冻寒,路遥车远离人难;</p>
白日才见秋色好,落日霞晖过远滩。</p>
李仕仁一字一句,字正腔圆的念出声音来,再配上他摇头晃脑的动作和人儿的模样,让李凌峰禁不住勾起了唇角。</p>
他觉得有趣,就在旁边多看了一会儿。</p>
来了大夏有不少时日了,李凌峰发现大夏朝书生念书时大多配有这样的动作,那种感觉好像是不摇着脑袋背书就是对文字不尊重似的。</p>
不过虽然自己是现代人思维,但他可不会自觉清高,毕竟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标志和文化认同。</p>
李凌峰觉得有趣有两个原因:</p>
第一个是因为李仕仁是个孩子,没想到做这样的动作竟然显得如此老练通达,熟悉得让人错愕。</p>
其次,则是突然想起了兰亭集序里王羲之所写的“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不禁由此及彼,联想到若后之视吾是否亦如吾今之视他人?</p>
这才忍俊不禁。</p>
</p>
李凌峰和堂兄李仕仁结伴而归,刘琳月送的杏仁酥也因为路上太饿了与堂兄分吃了。可能是这次放假来得突然,所以这次张氏等人并没有站在门口等他们。</p>
到考试前放假,李凌峰还是很有发言权的,毕竟以前学校经常这么玩,就是没想到大夏朝人还挺新潮。</p>
不过,这也让李凌峰仿佛回到了以前读书的那会儿,作为一个太正常不过的学生,他怎么可能不喜欢放假呢?</p>
唉,只不过以前放假了也只能自己呆在宿舍自己干瞪眼,现在好了,放假有家回,家里有热腾腾的饭菜和唠唠叨叨的老娘,这种感觉真是再幸福不过了。</p>
不过更让李凌峰满意的是今天晚上老李家桌上的硬菜,那就是肥而不腻软糯可口的家常红烧肉,再配上几碟张氏炒的春季时令蔬菜,就算是在调味品缺乏的古代,也让李凌峰足足多干了一大碗米饭。</p>
越靠近夏天,天色暗得越慢。</p>
老李家的院子里,李凌峰坐在树下的石桌旁练字,春天的蚊虫还不多,倒也惬意。</p>
李老头坐在不远处的石墩子上抽着水烟,吸上两口就快活得眯了眯眼。其实他的水烟桶是用竹子简易制作而成的,此刻却也连皇室御用的烟壶都比不上。</p>
家里的辈都去后院的空地上丢沙包玩儿去了,几个妯娌在院子里摆龙门阵。</p>
“水儿,过来娘给你量量,趁你这两日在家重新给你裁一件新衣服,你最近长得可真快,这袖口都短了半截哩。”</p>
张氏浆洗儿子衣服的时候发现李凌峰的衣服好像了不少,今日晚饭时又吃了不少。</p>
想来是自家这崽子长身体了,于是动了心思想给儿子做件新衣服。</p>
“诶,娘,你等等,我写完这个就过来。”李凌峰应声。</p>
张氏也不催他,看着儿子如此用功,眼角眉梢带着笑意。</p>
等李凌峰收了纸笔后,张氏用在儿子身上比划,布指知寸,舒肘为寻,以指宽和肘宽来测量其身材变化。</p>
张氏这边正测着呢,从二房的院子里走出了一个的身影。</p>
李仕仁穿着新换过的藏青色布衫,脑门后辫着麻花辫,一看就是刚刚沐浴更衣,辫尾儿尖都还泛着湿意。</p>
大夏朝男子年满十岁才能须发,年满十五才可加冠。</p>
他脸上带着喜意,眉间有着孩儿的灵动,行走间步履生风,一下就飘至李凌峰身前。</p>
“来水弟弟,你一会儿有空吗?”</p>
李凌峰听见堂兄的问话,不知道他找自己有什么事,疑惑着开口问道:“怎么了啊?”</p>
张氏也回身看着李仕仁,同样感到好奇。</p>
“三婶婶。”李仕仁见张氏看向自己有些不好意思的摸摸脑袋,然后开口唤了一声张氏,才对着李凌峰解释道:</p>
“过几日我们就要去参加县试了,我刚和父亲商量了一下,恳求放假这三日他能教导我们,也不至于到时候两眼一抹瞎。”</p>
咦?</p>
竟然是这个事吗,没想到二伯秋闱在即,还愿意腾出时间来“关照”他们二人。李凌峰确实有些惊讶,想来也知道,这次是真的托了堂哥的福了。</p>
要不是为了自己儿子县试取得好成绩,想必二伯也不会临时给他们开这个灶的。</p>
事实也确实如此,虽然李老二心里觉得儿子此番县试无望,也明白他入学不久,没有什么积累。</p>
但是能去参加不就是一种积累吗?</p>
既然有考试,必定有名次。考不考得上不重要,同期入学的学子又不止儿子一人,自己好歹也是个秀才,再苦心研读也不差这一会儿,当然不能让儿子吊车尾。</p>
至于李凌峰,他一开始是没想到的。</p>
秀才老爷哪有时间想这么多?</p>
要不是李仕仁提起把来水弟弟也一起叫来旁听,他压根就没有李凌峰也去书院进学的印象,或者是根本不关心。</p>
李老二是古代典型的读书人代表,除了对科考关心外,压根没有什么事能让秀才老爷放在心里,完美诠释了什么叫做“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p>
当然,既然儿子提出来了,李老二想了想也就点头同意了,一只羊要放,两只羊也要放。</p>
再怎么,他和老三也是兄弟,李凌峰也是他的侄儿,这点肚量他还是有的。</p>
张氏听了后惊讶不已,没想到有个秀才二伯还是有好处的,自己儿子也能去跟着听学,这怎么能让她不激动。</p>
听到李仕仁的话后张氏的嘴就笑得没合拢过,对李仕仁的态度都热络了不少:“那我就替来水多谢他二伯和仁哥儿了。”</p>
张氏是个简单又朴实的农村女人,她的心思单纯且善良,什么事都摆在脸上,才得了二房这一点恩惠,就把之前心中积压的不满都忘了。</p>
嗯。</p>
老娘“知恩图报”的这种行为也不是一次两次了,上次因为四婶送来的“支持费”,一有会就在他耳朵边念叨四叔四婶的恩情,让他日后不能忘了。</p>
张氏的脸变得比翻书还快,比天气变化还快,李凌峰早已经习惯了。</p>
见张氏直接替自己应了下来,他也不推脱,乐得接受。前世考试考得多,但今生还是头一遭,多学学,多看看,三个臭皮匠还赛过诸葛亮哩。</p>
二伯好歹也是秀才,要不是为了科考,不定还是个教书先生呢,不要钱的东西不嫖白不嫖。</p>
于是他笑嘻嘻的点了点头,双眸明亮,对着堂弟感谢道:“那侄儿就麻烦二伯了。”</p>
李仕仁连忙挥挥,自从胡金宝的事后,他已经在心里默默的将来水弟弟划归为自己人了,所以脸上也露出真挚的笑容。</p>
“不麻烦。那你一会儿过来,父亲现在还在书房里,等你来了我们在一起去找他。”</p>
完后看见李凌峰点头答应,李仕仁才又迈着腿离开。</p>
“这仁哥儿真是个好的,对你也不傲气。”张氏为李凌峰量完身,摸着他的头柔声念叨道:“你以后也要多和他走动着,在书院蒙学,爹娘不在身边,兄弟两人也能互相照料着”</p>
到底,张氏还是担心儿子。</p>
将母邗沟上,留家白邗阴。月明闻杜宇,南北总关心。</p>
可能天下的母亲都是如此吧,就算儿子懂事,不用自己操心。但还是会忍不住思念和担心,担心自己家的皮孩子吃不好穿不暖睡不饱。</p>
张氏也是这样一个平凡的母亲。</p>
她可能也没真的想听儿子的回答,自顾自的完后,就因为要为李凌峰做衣服的事将刚刚心中的不快掩盖了,然后风风火火的进屋去找针线布料,打算今天就动。</p>
李凌峰失笑,拿着笔墨纸砚朝二房走去,打算去找堂哥。</p>
人还没进院门,就听见院内传来一阵背书的声音,李凌峰走了进去就看见李仕仁摇着脑袋正在院里背诗:</p>
秋露霜凝夜冻寒,路遥车远离人难;</p>
白日才见秋色好,落日霞晖过远滩。</p>
李仕仁一字一句,字正腔圆的念出声音来,再配上他摇头晃脑的动作和人儿的模样,让李凌峰禁不住勾起了唇角。</p>
他觉得有趣,就在旁边多看了一会儿。</p>
来了大夏有不少时日了,李凌峰发现大夏朝书生念书时大多配有这样的动作,那种感觉好像是不摇着脑袋背书就是对文字不尊重似的。</p>
不过虽然自己是现代人思维,但他可不会自觉清高,毕竟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标志和文化认同。</p>
李凌峰觉得有趣有两个原因:</p>
第一个是因为李仕仁是个孩子,没想到做这样的动作竟然显得如此老练通达,熟悉得让人错愕。</p>
其次,则是突然想起了兰亭集序里王羲之所写的“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不禁由此及彼,联想到若后之视吾是否亦如吾今之视他人?</p>
这才忍俊不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