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小说 > 其他类型 > 寒门出了个状元郎 > 第229章 实在不知道说什么了
    张禹去了没多久就回来了,回来的时候脸上喜气洋洋,拉过李凌峰就商议着下午要去地里看看情况。</p>

    “你确定真的能出水了?”张禹有些不放心。</p>

    李凌峰轻笑一声,他可不干没把握的事,憨厚的点了点头,张禹瞬间乐得合不拢嘴。</p>

    “你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吗?”张禹突然意味深长的问了这一句。</p>

    李凌峰脑子一懵,还能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出水了,稻农不用担心灌田的水不够了呗。</p>

    见李凌峰不话,张禹压低声音道,“本来因为永定河水量不够,陛下心里正烦着呢,你这法子可解了我的燃眉之急,你递给我的折子,我誊抄了一份送到上面,另一份直接请人递到行宫去了。”</p>

    张禹身在水部,自然知道何昱枫与李凌峰不对付的事情,一方面不能越开上级,另一方面他又怕此事递到何敞里,尚书大人会因为何公子将这件事的功劳独揽了。</p>

    李凌峰惊讶的看着他,没想到啊没想到,自己的这个长官竟然是如此舍己为人、高风亮节之人。</p>

    竟然愿意为了保下属下的功劳,独自去面对何敞发难,这样的人现在已经不多见了。</p>

    李凌峰感动不已,为张禹的气节所折服,当即拱了拱,“张大人如此爱护,下官实在不知道什么了。”</p>

    李凌峰此言一出,张禹先是一愣,旋即有些怪异的看着他。</p>

    “咳,实不相瞒,递去行宫的那份折子我只是你递的,只有递给黄侍郎那份是以我的名义递上去的。”知道李凌峰误会了,张禹有些尴尬的开口。</p>

    李凌峰:“”</p>

    合着打报告的还是他自己呗?!</p>

    他扯了扯嘴角,白感动了。他就这世上没有这么好的事,果然,有事还得自己背。</p>

    李凌峰无语,还是刚刚的那句话,“张大人如此‘爱护’,下官实在不知道什么了。”</p>

    “咳咳”张大人老脸一红。</p>

    不过李凌峰也没有怪他的意思,张禹在官场摸爬滚打也不容易,没人叫人家替自己背事的道理,虽然他的折子里,也将张禹的名字写了上去。</p>

    唉,这就是人情世故。</p>

    张禹要去城西稻田处察看新打的水井,李凌峰自然答应,喊上范澧一起,三人这次改骑马过去,很快就到了城西郊外。</p>

    张禹跟着李凌峰一一察看了打出水的几口井,满意的点了点头,“之前我也不是没有想到过此法,只是地下水源难寻,没想到你到真有两分本领,若是有此法辅助,即便再次干旱,也不至于像去年一样饿死百姓了。”</p>

    张禹毫不吝啬的夸了李凌峰两句,然后又看到李凌峰身后的范澧问道,“你叫范澧是吧?不错,此事十有八九可行,你也出了不少力。”</p>

    范澧有些受宠若惊,连忙拱谦卑道,“无张大人,此事不成,无李大人,此事难成,范某鄙陋,全靠仰仗二位大人。”</p>

    两个都是自己的上官,马屁都要拍到位。</p>

    </p>

    李凌峰突然有些好笑,如今也有人来拍他的马屁了,心里觉得范澧这子果然上道,踏实肯干又能会道,是根好苗子。</p>

    张禹也眯起眼睛,满意的点了点头。</p>

    果然,三人回到工部不多时,就听陛下将工部尚书何敞和丹阁各位大佬都召去了行宫,如今天热,永德帝在行宫避暑,吃喝拉撒睡都在行宫,议事自然是将大臣们召集过去。</p>

    张禹刚回到工部,就和黄道廷一起被何敞让人传走了,如今李凌峰所待的文房里,谢郢请假,范澧回到了他所在的文房,就剩李凌峰一人。</p>

    这有点类似于现代的办公室制度,一个大的院子被分做四处,黄道廷的办公桌四部都有,他也不全待在水部这边,可能是水部背阴,夏天时凉快些,这些日子能经常看见他和那只鹦鹉,而水部主事以前的官员共用一个办公室,其他的官都挤在别的文房里,房里除了略显拥挤的办公桌案,其他什么也没有。</p>

    李凌峰凭着记忆又画了一份更详尽的地图,等范澧来找他的时候,他还在宣纸上写写画画。</p>

    “李大人,下官总结了一些常用的取水办法,但目前现有的取水办法都是采用辘轳,摇打水,若是一两桶还好,这么多的稻田,灌溉也是个大问题。”范澧出了自己的担忧。</p>

    范澧抿了抿唇,补充道,“运水问题也要解决,有些田离得远,往来取水更费时费力”</p>

    李凌峰沉默了一下,怪不得没人提出用地下水灌溉,原来除了寻找水源难,大夏甚至都还没有专门用来取水灌溉的井车。</p>

    他让人打的井,地势相对于稻田来都是比较高的,就是为了利用井车的工作原理进行稻田灌溉。</p>

    这样看来,这次永德帝召大臣去行宫议事,肯定会有人提出这个问题。</p>

    他想了想,“运水倒是不难,你还记得那日我们去西郊稻田的时候,那些田都是紧紧相连的吗?”</p>

    范澧想了一下,的确如此。</p>

    李凌峰记得前世在乡下生活的时候,也是亲眼看过稻田的,他们的稻田也是紧紧相连,但是每家每户都会在田梗合适的高度留出一个掌长的沟渠,当水量达到高度后,又会顺着沟渠流到下一片农田,最后连接到沟渠之中,即便是下雨也不用担心水把秧苗淹死。</p>

    李凌峰在宣纸上随意画了几块田字格,然后道:“我记得那天去视察,西郊的农田每家每户都设有排水的沟渠,却不相连,只需要将这些田地都留出一个口,田里的水就能活起来。”</p>

    范澧顺势朝宣纸看去,眼睛慕然一亮,当即就明白了李凌峰的意思,有些激动道,“如此这般,那运水问题就完全不是问题了。”</p>

    这样的话,只要地势高的田里保证有源源不断的水,那水就会一直接连不断的流向其他稻田里,根本不需要人力去运送,就可以不费吹灰之力解决了。</p>

    此刻,他看向李凌峰的眼神炽热无比,又一次为自己的明智而暗暗庆幸。</p>

    这些都是华夏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他只是借用一下,虽然不是自己的东西,但这个方法能让大夏的百姓轻松些,也算一件功德。</p>

    之前的印刷术推广,让大夏许多看不起书的学子渐渐走进学堂,这也是一件功德,只不过,不管是什么事,都需要时间去慢慢改变,李凌峰相信不久的将来,朝堂上一定会出现更多像他这样出身的人。</p>

    李凌峰想了想,若是大夏还没有井车,自己倒是可以凭记忆画出来,他以前去博物馆做实践,就看过古代水利发明的演变进程,当时就在里面看到了井车。</p>

    他装作没有思路的样子,对范澧道,“至于取水的问题,我需要先想想。你若是有时间,可以先去组织西郊的村民挖渠,若是你想休息,等挖完井以后再也不迟。”</p>

    范澧闻言激动道,“下官这就去办。”</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