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小说 > 其他类型 > 寒门出了个状元郎 > 第515章 制水泥
    典史听了吩咐,不过片刻便带着下差役将如今安置在望城坡的青壮都聚集了起来。</p>

    这些人里有农户,有厮,有家丁,也有从别处逃窜过来的流民,听了典史的召令,稀稀拉拉站在一片空地上,而他们的家人则畏畏缩缩的躲在不远处观望。</p>

    “大人,这些人已经集结完了。”</p>

    听着典史的禀报,李凌峰带着护卫站到了众人面前,细数之下,此处余下的青壮约莫有三千人左右。</p>

    “此事本官不宜露面,你又是本地的官吏,你出面比本官出面更有服力,你且按照我和你的去做即可。”</p>

    李凌峰在来的路上就告诉了典史自己的打算,再加上他在赣洲并不算高枕无忧,为了提防有些人太快找到自己,这种动员救灾的事情不能由自己主持。</p>

    早在魏源将李凌峰介绍给众人的时候,就帮他隐瞒住了宣抚使的身份,只李凌峰是自己请来共渡难关的同僚,让下差役谨遵吩咐就行。</p>

    再加上魏县令对李凌峰恭敬的态度,县衙里的人没有敢轻视的,因此听了吩咐,魏源没有多问,便按着李凌峰的意思在众人面前讲话,动员这些人参与救灾筑堤来换取生存物资。</p>

    “俺们县遭了大祸,这是天灾,非人力所能为,事已至此,咱们更应该众志成城,共渡难关,各位爷们都是各家各户的顶梁柱,如今房子被大水冲了,粮食被大水泡了,家里又有等着张嘴吃饭的,能不能活命就看你们了!”</p>

    不得不,这位吴典史一番话下来,确实很有煽动性。</p>

    李凌峰见灾民面上一扫颓败之色,又让吴典史将这群人中的艺人挑出来,剩下的青壮先让胥吏带五百人左右去替换魏源等人修堤,又让徐秋挑选七百人组建巡逻队维持灾民治安。</p>

    这么多人的吃饭住宿也是问题。</p>

    好在李凌峰在赴任赣洲时便有了打算,第一时间去信给了自己的姐夫林青松,让其利用林家商人的身份在别的州府囤了一批粮食运来,如今正好安排吴典史带人前去接应。</p>

    这批应急的粮食解决不了这么多人的果腹问题,但这批粮食里却有李凌峰之前派人出海寻找的粮食种子,玉米和土豆。</p>

    之前威猛山幸存的那批山匪早被李凌峰私底下重新安置,那帮人有武艺傍身,李凌峰在安顿好他们后,就授意他们筑船出海,既为了金银财宝,也为了去寻找粮食作物以及香料种子。</p>

    李凌峰入朝为官后,很多事都交由林青松打理,如今土豆与玉米暗中培育了许久,正好趁着这次赣洲洪灾的会现世最好不过。</p>

    </p>

    “你此行前去务必心谨慎,将这批粮食一石不少的带回来,不能有闪失。”临行前,李凌峰不放心,还是叮嘱了一句。</p>

    赣洲如今遭灾的不止安义县,吴典史也知道粮食是何等重要的物资,这位大人竟然有门路弄来,他更是打起了十二万分的精神。</p>

    “的醒得,绝对将粮食一粒不少的带回来。”完这话,吴典史当即点了三百青壮出列。</p>

    如此,偌大的空地上加上那些头有技艺的二三十个工匠便只留下了一千五百人。</p>

    李凌峰将这帮人一分为三,指派了两个衙役出来,让其中一人带领这些青壮去疏通县里的排水渠,清理淤堵的黄沙泥石,清扫街道,剩余一人则带领五百人在望城坡快速修建简易遮风的草棚。</p>

    “春寒料峭,又值细雨绵绵,这么一大帮人浑身湿哒哒全挤在魏大人派人修建的草棚子里,迟早要出大问题,你等带人就近取材,先将棚子搭好,至少让所有人都能有个遮风挡雨的地方。”</p>

    望城坡的草棚子是原先魏源带领衙和乡勇搭建的,虽然比普通的草棚大了几倍,但根本容纳不了这么多的人。</p>

    更何况,这么大帮人草草挤在一起,空气不流通,时间长了,肯定要生病,如果引起瘟疫,那后果不堪设想。</p>

    大灾之后的大疫,大疫之后的大荒,李凌峰都要提前开始做准备,只有未雨绸缪,方能安度风雨。</p>

    好在安义县百姓大多都是通情达理之辈,最是朴实,当初发大水的时候,魏源作为父母官又第一时间站出来主持场面,才不至于让百姓人心惶惶。</p>

    至于剩下的五百人,李凌峰则决定亲自带着他们搭建一个工坊,然后尽快将水泥这种东西弄出来,</p>

    作为一个现代灵魂,李凌峰深知水泥的重要性,此物不仅具有良好的耐久性、防水性与强度等,还能广泛应用于房屋建筑、桥梁、隧道等基础设施建设中。</p>

    要想堤坝修的坚实可靠,不易冲毁,光靠古代的泥土砂石木材是万万不能够的,材料问题也是为什么古代的堤坝容易被大大的水灾冲垮的原因。</p>

    而且现在赣洲受灾,田园屋舍被冲毁,后面的灾后重建,水泥也是重中之重。</p>

    李凌峰必须加紧将这种材料研制出来,作用在这次安义县的灾后重建中来,先将安义县的问题解决,再由一县辐射至一洲,最后辐射至整个大夏朝。</p>

    理清思路,分工明确后,李凌峰便带领着下这五百名青壮及工匠开始着搭建草棚,修筑石灰窑,挖掘黏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