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小说 > 其他类型 > 穿越贾琏之慢节奏生活 > 第145章 结尾三
    年近六旬、白发杂生、面庞糙黑的陈瑞文即使是在家也是一副直袖袒右样式、赤红圆领文武袖袍,正坐上首,冷脸听完长子陈维周在贾府的见闻,目光微抬,门口侍立的两个亲卫在春光中也是沉默的铁人,最后脖颈转向右边,目光落到儿子陈维亮的身上。</p>

    陈维亮比起两位仕途正盛的兄长,是京中有名的纨绔子弟,赢得秦楼薄幸名,的正是他,他感受到了父亲的目光,没有做声,只是微微低头。</p>

    收回目光的陈瑞文面色如墨,陈维周微瞥一眼弟弟,话的欲望几经周折,最后得到一丝宣泄,“父亲,贾琏大逆不道,用箭威射夏守忠,企图用武,这是自取灭亡,陛下就是有怜惜他的心思,此事一过,必不会放过他。</p>

    我们当在陛</p>

    陈瑞文没有赞同,在长子完话良久之后,缓缓站起身来,“陈备!”</p>

    “老爷”,门口的一名亲卫立刻回应道。</p>

    “集合府中所有部将,打开武房,取刀枪备甲。”陈瑞文的话让两个儿子大惊失色,陈维周先声拦住马上要转身离去的陈备,慌张地问向父亲,“父亲,打开武房做什么?”</p>

    陈瑞文注意到了陈备的停步,冷眼杀退长子的上前,“老大,你以为我们赞同打击江南系的目的是什么,为缮国公喊冤?</p>

    缮国公关我们什么事?石老爷子都死了,石光珠还是个毛子,石家人都不在乎,我们闲的操心?”</p>

    陈维亮偷偷看向大哥,想看他如何回答,“父亲,王子腾病逝,德妃亡故,江南系头面人物所剩无几,江南甄家的贪污案又牵连到了贾王两家,依法惩治,自然是天道公理。”</p>

    陈维亮听着他老哥的官腔,诽腹不已,还好陈维周还是个孩子,“父亲,您入京已有数年,我们对中枢职权的侵蚀已经不可回头,而且牛继宗事前和我们有约定,他已经担任陕甘总督,换取我们支持西北战事。</p>

    失去王子腾、德妃的江南系比起镇国公府等人而言,还是太弱势了,缮国公案不过是借口。</p>

    更不用,贾琏今日如此不智,回京不像陛下求恩典,反而妄图用中仅有的力量威胁所有人,这是取死之道。</p>

    所以儿子认为,应当向陛下表明立场,以免落后他人,失去圣心。”</p>

    陈瑞文看着这个大儿子,他的心思是有了,可对人心,一个禁军统领或许用不到。</p>

    “周哥儿,你的话正常来,不算错。</p>

    可你算错了人心,你不熟悉贾淮之,如果是你弟弟维尹在这里,他会劝我准备部曲,以备不测,而不是要我讲出来。”</p>

    陈维周脸色一僵,他二弟是蓟辽乃至帝京有名的良将,名声很好,陛下对其也是赞誉有加。</p>

    陈瑞文继续给儿子教授权谋的心术,“陛下下旨夺去琏二媳妇的诰命是我们所不认同的,因为这意味着要扩大打击面。</p>

    这并不是江南大案发起的初衷。我们之所以能够在江南案中顺利地处理掉那些江南系的附庸,不是因为王子腾死了。</p>

    而是因为贾琏默许了我们对他们的下,他拒绝了江南系原属王子腾的附庸的靠拢。</p>

    这是一种交换,或者这是一次互相取信的过程。”</p>

    陈维周和陈维亮都是心头一震,不由自主地陷入其中。</p>

    “可陛下破坏了这个过程,他失信了。”陈瑞文面色阴沉下来,“琏二从就是个聪明人,不仅和我们有心下的默契,也和陛下有私下的交易,他愿意出任黄淮行营督抚,去火中取栗,就是和陛下的交易。”</p>

    到此语气一顿,戾气由心而生,“私放印子钱算什么,满城贵胄有那家没有干过这勾当的,这个罪名不值一提,陛下完全可以当没有过。</p>

    可是呀,我们的这位陛下把承诺当狗屎,一把抹了,夺了琏二媳妇的诰命,向所有人发出来信号,好像他要彻底清除江南系的势力了,我们可以继续下了。</p>

    他当我们是什么?</p>

    一群吃了鱼身满嘴流油,还要吃鱼尾的狗?</p>

    他把贾琏当什么?</p>

    一只召之即来、挥之即去、摇尾乞怜的狗?</p>

    屁!”</p>

    声若洪钟,陈家两兄弟只觉得父亲此时的话大逆不道,不敢擅言妄动。</p>

    “贾琏是只狼!他的退让是有限的,是有代价的。老大,你也了,今日你们走的时候,贾府门外站了两百多京营将校。</p>

    你居然还建议我上书严惩?</p>

    你是被皇帝一个虚无缥缈的承诺给蒙住了双眼,看不到近在咫尺的危险吗?</p>

    两百将校!</p>

    这些人既然站在了太阳下,就意味着,贾琏只要愿意,他可以动员起一只万人以上的军队。</p>

    你以为贾琏要射杀夏守忠的举动是假的吗?贾琏的很清楚了,夏守忠这个狗太监这些年前前后后收了贾家几万两银子,可是德妃却没有在宫里好过。</p>

    你以为贾琏的是夏守忠吗?你也给姓夏的送过银子,你送的是夏守忠这个人吗?</p>

    贾琏已经把刀拔出来了,两条道也摆得清清楚楚,你居然建议我上书?</p>

    你是把全家人的命都不放下心里呀!一个皇子妃而已,就是一个皇后,也不值得!</p>

    因为那个可能的皇帝不姓陈!”</p>

    陈维尹已经冷汗夹背,头上冒出豆大的汗珠,他不认同父亲的话,战战兢兢地反驳,“父亲,儿子绝没有这样的想法。</p>

    父亲是不是想的太多了,两百京营将校,世受天恩,怎么可能跟贾琏造反,陛下想要平定叛乱轻而易举,他们绝不会昏了头的。”</p>

    “我看你是昏了头了,皇帝即位以来,就对京营的控制不曾放松,先后调走了王子腾、贾琏、曾经,可是十余年下来,居然还有两百多将校愿意正大光明地站在贾府门前,陛下何其可笑。</p>

    可笑之下是可悲呀!</p>

    我们都走到悬崖边上了,吃了鱼身再吃鱼尾?怕是要被鱼刺卡死。</p>

    老大!”</p>

    陈维尹被父亲的大吼,怔住不动,痴痴地看着父亲。</p>

    </p>

    “记住了,我们不做缮国公,也不做保龄侯,火中取栗的事我们不做。”陈瑞文话时的神情让儿子们感到陌生,“因为端坐在太清宫的那位皇帝和他父亲一样,是个把承诺当做空气的人,以为吹一吹就没了的王八蛋!</p>

    为这样的人卖命?”</p>

    他审视着两个儿子的神情,想要看清这两个儿子真实的内心,“不值得”三个字吐出,满是失意。</p>

    “贾琏把刀架了出来,就等着上前找死的人,他可能是在殊死一搏,他和他的支持者们可能会死,可死的一定不会只有他们。</p>

    如果皇帝用强,一半的可能或许没有,但四成的把握,这座帝京会血流成河,我们很可能丧命在这个异乡,至于皇帝?</p>

    他会青史留名的,不论是功业,还是昏名。</p>

    四成很高了,如果我有四成的把握,我一定会做,所以我,贾琏一定敢做!</p>

    而其它的,我赌俞鹤伦一定不会站到贾琏的对面的,而侯家蒋家的那几位,要他们为皇帝卖命?</p>

    痴心妄想。</p>

    如果我们不出头,他们更不会出头,那么太清宫的那位就只有自己下场了。</p>

    老大,一个要几十年之后才能兑现的承诺,眼下我们随时可以放弃,如果陛下不用强,那么相信我,那个承诺依旧作数。</p>

    可如果我们出头,就算事态平息,江南系彻底覆灭,那么到时候我们就成了元从系和漕运系眼中的敌人,因为我们破坏了规矩。</p>

    到时候我们一定会死,比缮国公一家死得还要惨!</p>

    贾琏过,皇帝的承诺就像是一张远期兑付的票据,只有到期才能兑现,在那之前都是一张纸,更不用我们连纸都没有。”</p>

    屋内只有死寂的氛围,陈瑞文在十几息时间里看透了他的长子,“老三”</p>

    “父亲,儿子在。”</p>

    “你跟陈备去召集人马,打开武房,整装备患,严禁府内人员出入。</p>

    做完这些,你亲自去彭俭府上,叫他一样准备,一旦有异,我们抢城门,出关去蓟辽。</p>

    另外,让陈备派人出城,关注山海关方向的动静,锦州军近在尺咫,不可不防。”</p>

    “明白”</p>

    </p>

    “姑父,这样做是不是太冒险了,”颜保夔对于他姑父刚才下的令,心有余悸,忍不住再问。</p>

    俞鹤伦品完茶,悠悠一句,“保夔,记住了。贾琏要是倒了,下一个该死的就是我们了。</p>

    就凭漕运这么多年来死的人命,我们可赔不起。既然贾琏愿意赌一把,我们也不介意跟他下一把注。</p>

    不过一个我就够了,你准备好带人回山东的打算,到了那时候,就是天下之将亡。</p>

    姓贾的骨子里就不怕做安禄山。”</p>

    </p>

    “打开武房,取弓备刀!”</p>

    “打开武房,取弓备刀!”</p>

    “打开武房,取弓备刀!”</p>

    </p>

    中兴八公分别是楚国公贾琏、燕国公陈维尹、赵国公石光珠、梁国公关羡、越国公陆预、鲁国公颜少隽、吴国公卫恙、鄂国公何庞。</p>

    其中贾琏出身于宁荣国公府,陈维尹出身于齐国公府,石光珠出身缮国公府,陆预出身淮阳侯府,颜少隽出身济城侯府,这五人脱胎于开国的勋贵群体,完全可以视作勋贵势力的延续。</p>

    而另外三人中,关羡和何庞出身中下将官家庭。</p>

    关羡在八人中年纪最长,他二十不到被第二代缮国公看中,被看作元从系冉冉升起的新星。</p>

    可是随着缮国公倒台,他受到冲击,即使有石光珠祖父的庇护,也被贬到蓟辽做官,结果他的衰运还不止此,随着齐国公府势力重回蓟辽,他又被挤回了中枢做闲职,直到灭金之战后,为预备北地军事防务的重建规划,设立了漠北行营,而漠北行营总管则是一个苦职,对于功成名就、稳居高位的武臣而言,风险大于收益,最后落到了可能蹉跎余生的关羡身上。</p>

    事实证明,大器晚成永远不过时。关羡在后来平定准噶尔的过程中立下大功,但这不是他最重要的功绩,根据现有资料,学者们公认“庚寅之变”后的华夏天下秩序中关于漠北漠南漠西三部蒙古为主的西北治理框架是由他制定的,同俄罗斯、中亚国家的数次交战和外交框架也是在他的领导下进行的。</p>

    而八公中最特殊的是吴国公卫恙,他和渭南侯李奉国、嘉定侯顾嶷被称为庚寅三杰,是“庚寅之变”后主持国政的惟三文臣,因为荆国公文安公贺襄在“庚寅之变”后三月而逝,只留下一个分崩离析的天下,待于世人。</p>

    成宪帝初年,在平定被称为“成宪四大征”中的前三征后,天下大安。</p>

    成宪九年,江南从初年的战乱中渐渐恢复元气,而早已筹备数年的迁都事宜也已全备。</p>

    于是在成宪十年,在八公的主持下,朝廷宣布迁都南京,定北京为北都,顺天府及直隶地区改称北直隶。</p>

    国都南移后,南洋开发战略进入施行的快速道,到永熙年间,围绕马六甲海峡同英荷两国爆发了多次大战,直到永熙九年,华夏完成对缅甸控制,从中亚、西藏、缅甸三个方向,以保全莫卧儿帝国末代政权为理由,攻入印度,肃清英国殖民地。</p>

    在从陆地方向威胁英国人后,第三次中英荷海战以荷兰战败、中英达成和平协议结束。</p>

    </p>

    成宪帝的国都南迁和永乐帝的国都北迁,作为华夏汉族政权内部结构变化的两大象征。</p>

    有学者提出一个很有趣的观点,他认为国都南迁之所以如此顺利,一在黄淮治理工程的成功,二在稳定的近海海运线成立,三在“庚寅之变”后,伴随江南兴帝政权的覆灭,江南被屠戮泰半,士绅地主几近被血洗一空,其中昆山顾氏包括嘉定侯的两位兄长都因拥立幼帝、祸乱天下被合族屠杀,吴国公卫恙师从的黄学为核心的浙东学派也因此覆灭。</p>

    建立在军事中心南移、由大陆战略转向海洋战略的基础上,华夏天下实现了政治中心、经济中心的合一。</p>

    当然这一过程漫长而血腥,中兴八公每一个人都是沾鲜血的冷血屠夫,功过自有后人公论。</p>

    “记住了,我们不做缮国公,也不做保龄侯,火中取栗的事我们不做。”陈瑞文话时的神情让儿子们感到陌生,“因为端坐在太清宫的那位皇帝和他父亲一样,是个把承诺当做空气的人,以为吹一吹就没了的王八蛋!</p>

    为这样的人卖命?”</p>

    他审视着两个儿子的神情,想要看清这两个儿子真实的内心,“不值得”三个字吐出,满是失意。</p>

    “贾琏把刀架了出来,就等着上前找死的人,他可能是在殊死一搏,他和他的支持者们可能会死,可死的一定不会只有他们。</p>

    如果皇帝用强,一半的可能或许没有,但四成的把握,这座帝京会血流成河,我们很可能丧命在这个异乡,至于皇帝?</p>

    他会青史留名的,不论是功业,还是昏名。</p>

    四成很高了,如果我有四成的把握,我一定会做,所以我,贾琏一定敢做!</p>

    而其它的,我赌俞鹤伦一定不会站到贾琏的对面的,而侯家蒋家的那几位,要他们为皇帝卖命?</p>

    痴心妄想。</p>

    如果我们不出头,他们更不会出头,那么太清宫的那位就只有自己下场了。</p>

    老大,一个要几十年之后才能兑现的承诺,眼下我们随时可以放弃,如果陛下不用强,那么相信我,那个承诺依旧作数。</p>

    可如果我们出头,就算事态平息,江南系彻底覆灭,那么到时候我们就成了元从系和漕运系眼中的敌人,因为我们破坏了规矩。</p>

    到时候我们一定会死,比缮国公一家死得还要惨!</p>

    贾琏过,皇帝的承诺就像是一张远期兑付的票据,只有到期才能兑现,在那之前都是一张纸,更不用我们连纸都没有。”</p>

    屋内只有死寂的氛围,陈瑞文在十几息时间里看透了他的长子,“老三”</p>

    “父亲,儿子在。”</p>

    “你跟陈备去召集人马,打开武房,整装备患,严禁府内人员出入。</p>

    做完这些,你亲自去彭俭府上,叫他一样准备,一旦有异,我们抢城门,出关去蓟辽。</p>

    另外,让陈备派人出城,关注山海关方向的动静,锦州军近在尺咫,不可不防。”</p>

    “明白”</p>

    </p>

    “姑父,这样做是不是太冒险了,”颜保夔对于他姑父刚才下的令,心有余悸,忍不住再问。</p>

    俞鹤伦品完茶,悠悠一句,“保夔,记住了。贾琏要是倒了,下一个该死的就是我们了。</p>

    就凭漕运这么多年来死的人命,我们可赔不起。既然贾琏愿意赌一把,我们也不介意跟他下一把注。</p>

    不过一个我就够了,你准备好带人回山东的打算,到了那时候,就是天下之将亡。</p>

    姓贾的骨子里就不怕做安禄山。”</p>

    </p>

    “打开武房,取弓备刀!”</p>

    “打开武房,取弓备刀!”</p>

    “打开武房,取弓备刀!”</p>

    </p>

    中兴八公分别是楚国公贾琏、燕国公陈维尹、赵国公石光珠、梁国公关羡、越国公陆预、鲁国公颜少隽、吴国公卫恙、鄂国公何庞。</p>

    其中贾琏出身于宁荣国公府,陈维尹出身于齐国公府,石光珠出身缮国公府,陆预出身淮阳侯府,颜少隽出身济城侯府,这五人脱胎于开国的勋贵群体,完全可以视作勋贵势力的延续。</p>

    而另外三人中,关羡和何庞出身中下将官家庭。</p>

    关羡在八人中年纪最长,他二十不到被第二代缮国公看中,被看作元从系冉冉升起的新星。</p>

    可是随着缮国公倒台,他受到冲击,即使有石光珠祖父的庇护,也被贬到蓟辽做官,结果他的衰运还不止此,随着齐国公府势力重回蓟辽,他又被挤回了中枢做闲职,直到灭金之战后,为预备北地军事防务的重建规划,设立了漠北行营,而漠北行营总管则是一个苦职,对于功成名就、稳居高位的武臣而言,风险大于收益,最后落到了可能蹉跎余生的关羡身上。</p>

    事实证明,大器晚成永远不过时。关羡在后来平定准噶尔的过程中立下大功,但这不是他最重要的功绩,根据现有资料,学者们公认“庚寅之变”后的华夏天下秩序中关于漠北漠南漠西三部蒙古为主的西北治理框架是由他制定的,同俄罗斯、中亚国家的数次交战和外交框架也是在他的领导下进行的。</p>

    而八公中最特殊的是吴国公卫恙,他和渭南侯李奉国、嘉定侯顾嶷被称为庚寅三杰,是“庚寅之变”后主持国政的惟三文臣,因为荆国公文安公贺襄在“庚寅之变”后三月而逝,只留下一个分崩离析的天下,待于世人。</p>

    成宪帝初年,在平定被称为“成宪四大征”中的前三征后,天下大安。</p>

    成宪九年,江南从初年的战乱中渐渐恢复元气,而早已筹备数年的迁都事宜也已全备。</p>

    于是在成宪十年,在八公的主持下,朝廷宣布迁都南京,定北京为北都,顺天府及直隶地区改称北直隶。</p>

    国都南移后,南洋开发战略进入施行的快速道,到永熙年间,围绕马六甲海峡同英荷两国爆发了多次大战,直到永熙九年,华夏完成对缅甸控制,从中亚、西藏、缅甸三个方向,以保全莫卧儿帝国末代政权为理由,攻入印度,肃清英国殖民地。</p>

    在从陆地方向威胁英国人后,第三次中英荷海战以荷兰战败、中英达成和平协议结束。</p>

    </p>

    成宪帝的国都南迁和永乐帝的国都北迁,作为华夏汉族政权内部结构变化的两大象征。</p>

    有学者提出一个很有趣的观点,他认为国都南迁之所以如此顺利,一在黄淮治理工程的成功,二在稳定的近海海运线成立,三在“庚寅之变”后,伴随江南兴帝政权的覆灭,江南被屠戮泰半,士绅地主几近被血洗一空,其中昆山顾氏包括嘉定侯的两位兄长都因拥立幼帝、祸乱天下被合族屠杀,吴国公卫恙师从的黄学为核心的浙东学派也因此覆灭。</p>

    建立在军事中心南移、由大陆战略转向海洋战略的基础上,华夏天下实现了政治中心、经济中心的合一。</p>

    当然这一过程漫长而血腥,中兴八公每一个人都是沾鲜血的冷血屠夫,功过自有后人公论。</p>

    “记住了,我们不做缮国公,也不做保龄侯,火中取栗的事我们不做。”陈瑞文话时的神情让儿子们感到陌生,“因为端坐在太清宫的那位皇帝和他父亲一样,是个把承诺当做空气的人,以为吹一吹就没了的王八蛋!</p>

    为这样的人卖命?”</p>

    他审视着两个儿子的神情,想要看清这两个儿子真实的内心,“不值得”三个字吐出,满是失意。</p>

    “贾琏把刀架了出来,就等着上前找死的人,他可能是在殊死一搏,他和他的支持者们可能会死,可死的一定不会只有他们。</p>

    如果皇帝用强,一半的可能或许没有,但四成的把握,这座帝京会血流成河,我们很可能丧命在这个异乡,至于皇帝?</p>

    他会青史留名的,不论是功业,还是昏名。</p>

    四成很高了,如果我有四成的把握,我一定会做,所以我,贾琏一定敢做!</p>

    而其它的,我赌俞鹤伦一定不会站到贾琏的对面的,而侯家蒋家的那几位,要他们为皇帝卖命?</p>

    痴心妄想。</p>

    如果我们不出头,他们更不会出头,那么太清宫的那位就只有自己下场了。</p>

    老大,一个要几十年之后才能兑现的承诺,眼下我们随时可以放弃,如果陛下不用强,那么相信我,那个承诺依旧作数。</p>

    可如果我们出头,就算事态平息,江南系彻底覆灭,那么到时候我们就成了元从系和漕运系眼中的敌人,因为我们破坏了规矩。</p>

    到时候我们一定会死,比缮国公一家死得还要惨!</p>

    贾琏过,皇帝的承诺就像是一张远期兑付的票据,只有到期才能兑现,在那之前都是一张纸,更不用我们连纸都没有。”</p>

    屋内只有死寂的氛围,陈瑞文在十几息时间里看透了他的长子,“老三”</p>

    “父亲,儿子在。”</p>

    “你跟陈备去召集人马,打开武房,整装备患,严禁府内人员出入。</p>

    做完这些,你亲自去彭俭府上,叫他一样准备,一旦有异,我们抢城门,出关去蓟辽。</p>

    另外,让陈备派人出城,关注山海关方向的动静,锦州军近在尺咫,不可不防。”</p>

    “明白”</p>

    </p>

    “姑父,这样做是不是太冒险了,”颜保夔对于他姑父刚才下的令,心有余悸,忍不住再问。</p>

    俞鹤伦品完茶,悠悠一句,“保夔,记住了。贾琏要是倒了,下一个该死的就是我们了。</p>

    就凭漕运这么多年来死的人命,我们可赔不起。既然贾琏愿意赌一把,我们也不介意跟他下一把注。</p>

    不过一个我就够了,你准备好带人回山东的打算,到了那时候,就是天下之将亡。</p>

    姓贾的骨子里就不怕做安禄山。”</p>

    </p>

    “打开武房,取弓备刀!”</p>

    “打开武房,取弓备刀!”</p>

    “打开武房,取弓备刀!”</p>

    </p>

    中兴八公分别是楚国公贾琏、燕国公陈维尹、赵国公石光珠、梁国公关羡、越国公陆预、鲁国公颜少隽、吴国公卫恙、鄂国公何庞。</p>

    其中贾琏出身于宁荣国公府,陈维尹出身于齐国公府,石光珠出身缮国公府,陆预出身淮阳侯府,颜少隽出身济城侯府,这五人脱胎于开国的勋贵群体,完全可以视作勋贵势力的延续。</p>

    而另外三人中,关羡和何庞出身中下将官家庭。</p>

    关羡在八人中年纪最长,他二十不到被第二代缮国公看中,被看作元从系冉冉升起的新星。</p>

    可是随着缮国公倒台,他受到冲击,即使有石光珠祖父的庇护,也被贬到蓟辽做官,结果他的衰运还不止此,随着齐国公府势力重回蓟辽,他又被挤回了中枢做闲职,直到灭金之战后,为预备北地军事防务的重建规划,设立了漠北行营,而漠北行营总管则是一个苦职,对于功成名就、稳居高位的武臣而言,风险大于收益,最后落到了可能蹉跎余生的关羡身上。</p>

    事实证明,大器晚成永远不过时。关羡在后来平定准噶尔的过程中立下大功,但这不是他最重要的功绩,根据现有资料,学者们公认“庚寅之变”后的华夏天下秩序中关于漠北漠南漠西三部蒙古为主的西北治理框架是由他制定的,同俄罗斯、中亚国家的数次交战和外交框架也是在他的领导下进行的。</p>

    而八公中最特殊的是吴国公卫恙,他和渭南侯李奉国、嘉定侯顾嶷被称为庚寅三杰,是“庚寅之变”后主持国政的惟三文臣,因为荆国公文安公贺襄在“庚寅之变”后三月而逝,只留下一个分崩离析的天下,待于世人。</p>

    成宪帝初年,在平定被称为“成宪四大征”中的前三征后,天下大安。</p>

    成宪九年,江南从初年的战乱中渐渐恢复元气,而早已筹备数年的迁都事宜也已全备。</p>

    于是在成宪十年,在八公的主持下,朝廷宣布迁都南京,定北京为北都,顺天府及直隶地区改称北直隶。</p>

    国都南移后,南洋开发战略进入施行的快速道,到永熙年间,围绕马六甲海峡同英荷两国爆发了多次大战,直到永熙九年,华夏完成对缅甸控制,从中亚、西藏、缅甸三个方向,以保全莫卧儿帝国末代政权为理由,攻入印度,肃清英国殖民地。</p>

    在从陆地方向威胁英国人后,第三次中英荷海战以荷兰战败、中英达成和平协议结束。</p>

    </p>

    成宪帝的国都南迁和永乐帝的国都北迁,作为华夏汉族政权内部结构变化的两大象征。</p>

    有学者提出一个很有趣的观点,他认为国都南迁之所以如此顺利,一在黄淮治理工程的成功,二在稳定的近海海运线成立,三在“庚寅之变”后,伴随江南兴帝政权的覆灭,江南被屠戮泰半,士绅地主几近被血洗一空,其中昆山顾氏包括嘉定侯的两位兄长都因拥立幼帝、祸乱天下被合族屠杀,吴国公卫恙师从的黄学为核心的浙东学派也因此覆灭。</p>

    建立在军事中心南移、由大陆战略转向海洋战略的基础上,华夏天下实现了政治中心、经济中心的合一。</p>

    当然这一过程漫长而血腥,中兴八公每一个人都是沾鲜血的冷血屠夫,功过自有后人公论。</p>

    “记住了,我们不做缮国公,也不做保龄侯,火中取栗的事我们不做。”陈瑞文话时的神情让儿子们感到陌生,“因为端坐在太清宫的那位皇帝和他父亲一样,是个把承诺当做空气的人,以为吹一吹就没了的王八蛋!</p>

    为这样的人卖命?”</p>

    他审视着两个儿子的神情,想要看清这两个儿子真实的内心,“不值得”三个字吐出,满是失意。</p>

    “贾琏把刀架了出来,就等着上前找死的人,他可能是在殊死一搏,他和他的支持者们可能会死,可死的一定不会只有他们。</p>

    如果皇帝用强,一半的可能或许没有,但四成的把握,这座帝京会血流成河,我们很可能丧命在这个异乡,至于皇帝?</p>

    他会青史留名的,不论是功业,还是昏名。</p>

    四成很高了,如果我有四成的把握,我一定会做,所以我,贾琏一定敢做!</p>

    而其它的,我赌俞鹤伦一定不会站到贾琏的对面的,而侯家蒋家的那几位,要他们为皇帝卖命?</p>

    痴心妄想。</p>

    如果我们不出头,他们更不会出头,那么太清宫的那位就只有自己下场了。</p>

    老大,一个要几十年之后才能兑现的承诺,眼下我们随时可以放弃,如果陛下不用强,那么相信我,那个承诺依旧作数。</p>

    可如果我们出头,就算事态平息,江南系彻底覆灭,那么到时候我们就成了元从系和漕运系眼中的敌人,因为我们破坏了规矩。</p>

    到时候我们一定会死,比缮国公一家死得还要惨!</p>

    贾琏过,皇帝的承诺就像是一张远期兑付的票据,只有到期才能兑现,在那之前都是一张纸,更不用我们连纸都没有。”</p>

    屋内只有死寂的氛围,陈瑞文在十几息时间里看透了他的长子,“老三”</p>

    “父亲,儿子在。”</p>

    “你跟陈备去召集人马,打开武房,整装备患,严禁府内人员出入。</p>

    做完这些,你亲自去彭俭府上,叫他一样准备,一旦有异,我们抢城门,出关去蓟辽。</p>

    另外,让陈备派人出城,关注山海关方向的动静,锦州军近在尺咫,不可不防。”</p>

    “明白”</p>

    </p>

    “姑父,这样做是不是太冒险了,”颜保夔对于他姑父刚才下的令,心有余悸,忍不住再问。</p>

    俞鹤伦品完茶,悠悠一句,“保夔,记住了。贾琏要是倒了,下一个该死的就是我们了。</p>

    就凭漕运这么多年来死的人命,我们可赔不起。既然贾琏愿意赌一把,我们也不介意跟他下一把注。</p>

    不过一个我就够了,你准备好带人回山东的打算,到了那时候,就是天下之将亡。</p>

    姓贾的骨子里就不怕做安禄山。”</p>

    </p>

    “打开武房,取弓备刀!”</p>

    “打开武房,取弓备刀!”</p>

    “打开武房,取弓备刀!”</p>

    </p>

    中兴八公分别是楚国公贾琏、燕国公陈维尹、赵国公石光珠、梁国公关羡、越国公陆预、鲁国公颜少隽、吴国公卫恙、鄂国公何庞。</p>

    其中贾琏出身于宁荣国公府,陈维尹出身于齐国公府,石光珠出身缮国公府,陆预出身淮阳侯府,颜少隽出身济城侯府,这五人脱胎于开国的勋贵群体,完全可以视作勋贵势力的延续。</p>

    而另外三人中,关羡和何庞出身中下将官家庭。</p>

    关羡在八人中年纪最长,他二十不到被第二代缮国公看中,被看作元从系冉冉升起的新星。</p>

    可是随着缮国公倒台,他受到冲击,即使有石光珠祖父的庇护,也被贬到蓟辽做官,结果他的衰运还不止此,随着齐国公府势力重回蓟辽,他又被挤回了中枢做闲职,直到灭金之战后,为预备北地军事防务的重建规划,设立了漠北行营,而漠北行营总管则是一个苦职,对于功成名就、稳居高位的武臣而言,风险大于收益,最后落到了可能蹉跎余生的关羡身上。</p>

    事实证明,大器晚成永远不过时。关羡在后来平定准噶尔的过程中立下大功,但这不是他最重要的功绩,根据现有资料,学者们公认“庚寅之变”后的华夏天下秩序中关于漠北漠南漠西三部蒙古为主的西北治理框架是由他制定的,同俄罗斯、中亚国家的数次交战和外交框架也是在他的领导下进行的。</p>

    而八公中最特殊的是吴国公卫恙,他和渭南侯李奉国、嘉定侯顾嶷被称为庚寅三杰,是“庚寅之变”后主持国政的惟三文臣,因为荆国公文安公贺襄在“庚寅之变”后三月而逝,只留下一个分崩离析的天下,待于世人。</p>

    成宪帝初年,在平定被称为“成宪四大征”中的前三征后,天下大安。</p>

    成宪九年,江南从初年的战乱中渐渐恢复元气,而早已筹备数年的迁都事宜也已全备。</p>

    于是在成宪十年,在八公的主持下,朝廷宣布迁都南京,定北京为北都,顺天府及直隶地区改称北直隶。</p>

    国都南移后,南洋开发战略进入施行的快速道,到永熙年间,围绕马六甲海峡同英荷两国爆发了多次大战,直到永熙九年,华夏完成对缅甸控制,从中亚、西藏、缅甸三个方向,以保全莫卧儿帝国末代政权为理由,攻入印度,肃清英国殖民地。</p>

    在从陆地方向威胁英国人后,第三次中英荷海战以荷兰战败、中英达成和平协议结束。</p>

    </p>

    成宪帝的国都南迁和永乐帝的国都北迁,作为华夏汉族政权内部结构变化的两大象征。</p>

    有学者提出一个很有趣的观点,他认为国都南迁之所以如此顺利,一在黄淮治理工程的成功,二在稳定的近海海运线成立,三在“庚寅之变”后,伴随江南兴帝政权的覆灭,江南被屠戮泰半,士绅地主几近被血洗一空,其中昆山顾氏包括嘉定侯的两位兄长都因拥立幼帝、祸乱天下被合族屠杀,吴国公卫恙师从的黄学为核心的浙东学派也因此覆灭。</p>

    建立在军事中心南移、由大陆战略转向海洋战略的基础上,华夏天下实现了政治中心、经济中心的合一。</p>

    当然这一过程漫长而血腥,中兴八公每一个人都是沾鲜血的冷血屠夫,功过自有后人公论。</p>

    “记住了,我们不做缮国公,也不做保龄侯,火中取栗的事我们不做。”陈瑞文话时的神情让儿子们感到陌生,“因为端坐在太清宫的那位皇帝和他父亲一样,是个把承诺当做空气的人,以为吹一吹就没了的王八蛋!</p>

    为这样的人卖命?”</p>

    他审视着两个儿子的神情,想要看清这两个儿子真实的内心,“不值得”三个字吐出,满是失意。</p>

    “贾琏把刀架了出来,就等着上前找死的人,他可能是在殊死一搏,他和他的支持者们可能会死,可死的一定不会只有他们。</p>

    如果皇帝用强,一半的可能或许没有,但四成的把握,这座帝京会血流成河,我们很可能丧命在这个异乡,至于皇帝?</p>

    他会青史留名的,不论是功业,还是昏名。</p>

    四成很高了,如果我有四成的把握,我一定会做,所以我,贾琏一定敢做!</p>

    而其它的,我赌俞鹤伦一定不会站到贾琏的对面的,而侯家蒋家的那几位,要他们为皇帝卖命?</p>

    痴心妄想。</p>

    如果我们不出头,他们更不会出头,那么太清宫的那位就只有自己下场了。</p>

    老大,一个要几十年之后才能兑现的承诺,眼下我们随时可以放弃,如果陛下不用强,那么相信我,那个承诺依旧作数。</p>

    可如果我们出头,就算事态平息,江南系彻底覆灭,那么到时候我们就成了元从系和漕运系眼中的敌人,因为我们破坏了规矩。</p>

    到时候我们一定会死,比缮国公一家死得还要惨!</p>

    贾琏过,皇帝的承诺就像是一张远期兑付的票据,只有到期才能兑现,在那之前都是一张纸,更不用我们连纸都没有。”</p>

    屋内只有死寂的氛围,陈瑞文在十几息时间里看透了他的长子,“老三”</p>

    “父亲,儿子在。”</p>

    “你跟陈备去召集人马,打开武房,整装备患,严禁府内人员出入。</p>

    做完这些,你亲自去彭俭府上,叫他一样准备,一旦有异,我们抢城门,出关去蓟辽。</p>

    另外,让陈备派人出城,关注山海关方向的动静,锦州军近在尺咫,不可不防。”</p>

    “明白”</p>

    </p>

    “姑父,这样做是不是太冒险了,”颜保夔对于他姑父刚才下的令,心有余悸,忍不住再问。</p>

    俞鹤伦品完茶,悠悠一句,“保夔,记住了。贾琏要是倒了,下一个该死的就是我们了。</p>

    就凭漕运这么多年来死的人命,我们可赔不起。既然贾琏愿意赌一把,我们也不介意跟他下一把注。</p>

    不过一个我就够了,你准备好带人回山东的打算,到了那时候,就是天下之将亡。</p>

    姓贾的骨子里就不怕做安禄山。”</p>

    </p>

    “打开武房,取弓备刀!”</p>

    “打开武房,取弓备刀!”</p>

    “打开武房,取弓备刀!”</p>

    </p>

    中兴八公分别是楚国公贾琏、燕国公陈维尹、赵国公石光珠、梁国公关羡、越国公陆预、鲁国公颜少隽、吴国公卫恙、鄂国公何庞。</p>

    其中贾琏出身于宁荣国公府,陈维尹出身于齐国公府,石光珠出身缮国公府,陆预出身淮阳侯府,颜少隽出身济城侯府,这五人脱胎于开国的勋贵群体,完全可以视作勋贵势力的延续。</p>

    而另外三人中,关羡和何庞出身中下将官家庭。</p>

    关羡在八人中年纪最长,他二十不到被第二代缮国公看中,被看作元从系冉冉升起的新星。</p>

    可是随着缮国公倒台,他受到冲击,即使有石光珠祖父的庇护,也被贬到蓟辽做官,结果他的衰运还不止此,随着齐国公府势力重回蓟辽,他又被挤回了中枢做闲职,直到灭金之战后,为预备北地军事防务的重建规划,设立了漠北行营,而漠北行营总管则是一个苦职,对于功成名就、稳居高位的武臣而言,风险大于收益,最后落到了可能蹉跎余生的关羡身上。</p>

    事实证明,大器晚成永远不过时。关羡在后来平定准噶尔的过程中立下大功,但这不是他最重要的功绩,根据现有资料,学者们公认“庚寅之变”后的华夏天下秩序中关于漠北漠南漠西三部蒙古为主的西北治理框架是由他制定的,同俄罗斯、中亚国家的数次交战和外交框架也是在他的领导下进行的。</p>

    而八公中最特殊的是吴国公卫恙,他和渭南侯李奉国、嘉定侯顾嶷被称为庚寅三杰,是“庚寅之变”后主持国政的惟三文臣,因为荆国公文安公贺襄在“庚寅之变”后三月而逝,只留下一个分崩离析的天下,待于世人。</p>

    成宪帝初年,在平定被称为“成宪四大征”中的前三征后,天下大安。</p>

    成宪九年,江南从初年的战乱中渐渐恢复元气,而早已筹备数年的迁都事宜也已全备。</p>

    于是在成宪十年,在八公的主持下,朝廷宣布迁都南京,定北京为北都,顺天府及直隶地区改称北直隶。</p>

    国都南移后,南洋开发战略进入施行的快速道,到永熙年间,围绕马六甲海峡同英荷两国爆发了多次大战,直到永熙九年,华夏完成对缅甸控制,从中亚、西藏、缅甸三个方向,以保全莫卧儿帝国末代政权为理由,攻入印度,肃清英国殖民地。</p>

    在从陆地方向威胁英国人后,第三次中英荷海战以荷兰战败、中英达成和平协议结束。</p>

    </p>

    成宪帝的国都南迁和永乐帝的国都北迁,作为华夏汉族政权内部结构变化的两大象征。</p>

    有学者提出一个很有趣的观点,他认为国都南迁之所以如此顺利,一在黄淮治理工程的成功,二在稳定的近海海运线成立,三在“庚寅之变”后,伴随江南兴帝政权的覆灭,江南被屠戮泰半,士绅地主几近被血洗一空,其中昆山顾氏包括嘉定侯的两位兄长都因拥立幼帝、祸乱天下被合族屠杀,吴国公卫恙师从的黄学为核心的浙东学派也因此覆灭。</p>

    建立在军事中心南移、由大陆战略转向海洋战略的基础上,华夏天下实现了政治中心、经济中心的合一。</p>

    当然这一过程漫长而血腥,中兴八公每一个人都是沾鲜血的冷血屠夫,功过自有后人公论。</p>

    “记住了,我们不做缮国公,也不做保龄侯,火中取栗的事我们不做。”陈瑞文话时的神情让儿子们感到陌生,“因为端坐在太清宫的那位皇帝和他父亲一样,是个把承诺当做空气的人,以为吹一吹就没了的王八蛋!</p>

    为这样的人卖命?”</p>

    他审视着两个儿子的神情,想要看清这两个儿子真实的内心,“不值得”三个字吐出,满是失意。</p>

    “贾琏把刀架了出来,就等着上前找死的人,他可能是在殊死一搏,他和他的支持者们可能会死,可死的一定不会只有他们。</p>

    如果皇帝用强,一半的可能或许没有,但四成的把握,这座帝京会血流成河,我们很可能丧命在这个异乡,至于皇帝?</p>

    他会青史留名的,不论是功业,还是昏名。</p>

    四成很高了,如果我有四成的把握,我一定会做,所以我,贾琏一定敢做!</p>

    而其它的,我赌俞鹤伦一定不会站到贾琏的对面的,而侯家蒋家的那几位,要他们为皇帝卖命?</p>

    痴心妄想。</p>

    如果我们不出头,他们更不会出头,那么太清宫的那位就只有自己下场了。</p>

    老大,一个要几十年之后才能兑现的承诺,眼下我们随时可以放弃,如果陛下不用强,那么相信我,那个承诺依旧作数。</p>

    可如果我们出头,就算事态平息,江南系彻底覆灭,那么到时候我们就成了元从系和漕运系眼中的敌人,因为我们破坏了规矩。</p>

    到时候我们一定会死,比缮国公一家死得还要惨!</p>

    贾琏过,皇帝的承诺就像是一张远期兑付的票据,只有到期才能兑现,在那之前都是一张纸,更不用我们连纸都没有。”</p>

    屋内只有死寂的氛围,陈瑞文在十几息时间里看透了他的长子,“老三”</p>

    “父亲,儿子在。”</p>

    “你跟陈备去召集人马,打开武房,整装备患,严禁府内人员出入。</p>

    做完这些,你亲自去彭俭府上,叫他一样准备,一旦有异,我们抢城门,出关去蓟辽。</p>

    另外,让陈备派人出城,关注山海关方向的动静,锦州军近在尺咫,不可不防。”</p>

    “明白”</p>

    </p>

    “姑父,这样做是不是太冒险了,”颜保夔对于他姑父刚才下的令,心有余悸,忍不住再问。</p>

    俞鹤伦品完茶,悠悠一句,“保夔,记住了。贾琏要是倒了,下一个该死的就是我们了。</p>

    就凭漕运这么多年来死的人命,我们可赔不起。既然贾琏愿意赌一把,我们也不介意跟他下一把注。</p>

    不过一个我就够了,你准备好带人回山东的打算,到了那时候,就是天下之将亡。</p>

    姓贾的骨子里就不怕做安禄山。”</p>

    </p>

    “打开武房,取弓备刀!”</p>

    “打开武房,取弓备刀!”</p>

    “打开武房,取弓备刀!”</p>

    </p>

    中兴八公分别是楚国公贾琏、燕国公陈维尹、赵国公石光珠、梁国公关羡、越国公陆预、鲁国公颜少隽、吴国公卫恙、鄂国公何庞。</p>

    其中贾琏出身于宁荣国公府,陈维尹出身于齐国公府,石光珠出身缮国公府,陆预出身淮阳侯府,颜少隽出身济城侯府,这五人脱胎于开国的勋贵群体,完全可以视作勋贵势力的延续。</p>

    而另外三人中,关羡和何庞出身中下将官家庭。</p>

    关羡在八人中年纪最长,他二十不到被第二代缮国公看中,被看作元从系冉冉升起的新星。</p>

    可是随着缮国公倒台,他受到冲击,即使有石光珠祖父的庇护,也被贬到蓟辽做官,结果他的衰运还不止此,随着齐国公府势力重回蓟辽,他又被挤回了中枢做闲职,直到灭金之战后,为预备北地军事防务的重建规划,设立了漠北行营,而漠北行营总管则是一个苦职,对于功成名就、稳居高位的武臣而言,风险大于收益,最后落到了可能蹉跎余生的关羡身上。</p>

    事实证明,大器晚成永远不过时。关羡在后来平定准噶尔的过程中立下大功,但这不是他最重要的功绩,根据现有资料,学者们公认“庚寅之变”后的华夏天下秩序中关于漠北漠南漠西三部蒙古为主的西北治理框架是由他制定的,同俄罗斯、中亚国家的数次交战和外交框架也是在他的领导下进行的。</p>

    而八公中最特殊的是吴国公卫恙,他和渭南侯李奉国、嘉定侯顾嶷被称为庚寅三杰,是“庚寅之变”后主持国政的惟三文臣,因为荆国公文安公贺襄在“庚寅之变”后三月而逝,只留下一个分崩离析的天下,待于世人。</p>

    成宪帝初年,在平定被称为“成宪四大征”中的前三征后,天下大安。</p>

    成宪九年,江南从初年的战乱中渐渐恢复元气,而早已筹备数年的迁都事宜也已全备。</p>

    于是在成宪十年,在八公的主持下,朝廷宣布迁都南京,定北京为北都,顺天府及直隶地区改称北直隶。</p>

    国都南移后,南洋开发战略进入施行的快速道,到永熙年间,围绕马六甲海峡同英荷两国爆发了多次大战,直到永熙九年,华夏完成对缅甸控制,从中亚、西藏、缅甸三个方向,以保全莫卧儿帝国末代政权为理由,攻入印度,肃清英国殖民地。</p>

    在从陆地方向威胁英国人后,第三次中英荷海战以荷兰战败、中英达成和平协议结束。</p>

    </p>

    成宪帝的国都南迁和永乐帝的国都北迁,作为华夏汉族政权内部结构变化的两大象征。</p>

    有学者提出一个很有趣的观点,他认为国都南迁之所以如此顺利,一在黄淮治理工程的成功,二在稳定的近海海运线成立,三在“庚寅之变”后,伴随江南兴帝政权的覆灭,江南被屠戮泰半,士绅地主几近被血洗一空,其中昆山顾氏包括嘉定侯的两位兄长都因拥立幼帝、祸乱天下被合族屠杀,吴国公卫恙师从的黄学为核心的浙东学派也因此覆灭。</p>

    建立在军事中心南移、由大陆战略转向海洋战略的基础上,华夏天下实现了政治中心、经济中心的合一。</p>

    当然这一过程漫长而血腥,中兴八公每一个人都是沾鲜血的冷血屠夫,功过自有后人公论。</p>

    “记住了,我们不做缮国公,也不做保龄侯,火中取栗的事我们不做。”陈瑞文话时的神情让儿子们感到陌生,“因为端坐在太清宫的那位皇帝和他父亲一样,是个把承诺当做空气的人,以为吹一吹就没了的王八蛋!</p>

    为这样的人卖命?”</p>

    他审视着两个儿子的神情,想要看清这两个儿子真实的内心,“不值得”三个字吐出,满是失意。</p>

    “贾琏把刀架了出来,就等着上前找死的人,他可能是在殊死一搏,他和他的支持者们可能会死,可死的一定不会只有他们。</p>

    如果皇帝用强,一半的可能或许没有,但四成的把握,这座帝京会血流成河,我们很可能丧命在这个异乡,至于皇帝?</p>

    他会青史留名的,不论是功业,还是昏名。</p>

    四成很高了,如果我有四成的把握,我一定会做,所以我,贾琏一定敢做!</p>

    而其它的,我赌俞鹤伦一定不会站到贾琏的对面的,而侯家蒋家的那几位,要他们为皇帝卖命?</p>

    痴心妄想。</p>

    如果我们不出头,他们更不会出头,那么太清宫的那位就只有自己下场了。</p>

    老大,一个要几十年之后才能兑现的承诺,眼下我们随时可以放弃,如果陛下不用强,那么相信我,那个承诺依旧作数。</p>

    可如果我们出头,就算事态平息,江南系彻底覆灭,那么到时候我们就成了元从系和漕运系眼中的敌人,因为我们破坏了规矩。</p>

    到时候我们一定会死,比缮国公一家死得还要惨!</p>

    贾琏过,皇帝的承诺就像是一张远期兑付的票据,只有到期才能兑现,在那之前都是一张纸,更不用我们连纸都没有。”</p>

    屋内只有死寂的氛围,陈瑞文在十几息时间里看透了他的长子,“老三”</p>

    “父亲,儿子在。”</p>

    “你跟陈备去召集人马,打开武房,整装备患,严禁府内人员出入。</p>

    做完这些,你亲自去彭俭府上,叫他一样准备,一旦有异,我们抢城门,出关去蓟辽。</p>

    另外,让陈备派人出城,关注山海关方向的动静,锦州军近在尺咫,不可不防。”</p>

    “明白”</p>

    </p>

    “姑父,这样做是不是太冒险了,”颜保夔对于他姑父刚才下的令,心有余悸,忍不住再问。</p>

    俞鹤伦品完茶,悠悠一句,“保夔,记住了。贾琏要是倒了,下一个该死的就是我们了。</p>

    就凭漕运这么多年来死的人命,我们可赔不起。既然贾琏愿意赌一把,我们也不介意跟他下一把注。</p>

    不过一个我就够了,你准备好带人回山东的打算,到了那时候,就是天下之将亡。</p>

    姓贾的骨子里就不怕做安禄山。”</p>

    </p>

    “打开武房,取弓备刀!”</p>

    “打开武房,取弓备刀!”</p>

    “打开武房,取弓备刀!”</p>

    </p>

    中兴八公分别是楚国公贾琏、燕国公陈维尹、赵国公石光珠、梁国公关羡、越国公陆预、鲁国公颜少隽、吴国公卫恙、鄂国公何庞。</p>

    其中贾琏出身于宁荣国公府,陈维尹出身于齐国公府,石光珠出身缮国公府,陆预出身淮阳侯府,颜少隽出身济城侯府,这五人脱胎于开国的勋贵群体,完全可以视作勋贵势力的延续。</p>

    而另外三人中,关羡和何庞出身中下将官家庭。</p>

    关羡在八人中年纪最长,他二十不到被第二代缮国公看中,被看作元从系冉冉升起的新星。</p>

    可是随着缮国公倒台,他受到冲击,即使有石光珠祖父的庇护,也被贬到蓟辽做官,结果他的衰运还不止此,随着齐国公府势力重回蓟辽,他又被挤回了中枢做闲职,直到灭金之战后,为预备北地军事防务的重建规划,设立了漠北行营,而漠北行营总管则是一个苦职,对于功成名就、稳居高位的武臣而言,风险大于收益,最后落到了可能蹉跎余生的关羡身上。</p>

    事实证明,大器晚成永远不过时。关羡在后来平定准噶尔的过程中立下大功,但这不是他最重要的功绩,根据现有资料,学者们公认“庚寅之变”后的华夏天下秩序中关于漠北漠南漠西三部蒙古为主的西北治理框架是由他制定的,同俄罗斯、中亚国家的数次交战和外交框架也是在他的领导下进行的。</p>

    而八公中最特殊的是吴国公卫恙,他和渭南侯李奉国、嘉定侯顾嶷被称为庚寅三杰,是“庚寅之变”后主持国政的惟三文臣,因为荆国公文安公贺襄在“庚寅之变”后三月而逝,只留下一个分崩离析的天下,待于世人。</p>

    成宪帝初年,在平定被称为“成宪四大征”中的前三征后,天下大安。</p>

    成宪九年,江南从初年的战乱中渐渐恢复元气,而早已筹备数年的迁都事宜也已全备。</p>

    于是在成宪十年,在八公的主持下,朝廷宣布迁都南京,定北京为北都,顺天府及直隶地区改称北直隶。</p>

    国都南移后,南洋开发战略进入施行的快速道,到永熙年间,围绕马六甲海峡同英荷两国爆发了多次大战,直到永熙九年,华夏完成对缅甸控制,从中亚、西藏、缅甸三个方向,以保全莫卧儿帝国末代政权为理由,攻入印度,肃清英国殖民地。</p>

    在从陆地方向威胁英国人后,第三次中英荷海战以荷兰战败、中英达成和平协议结束。</p>

    </p>

    成宪帝的国都南迁和永乐帝的国都北迁,作为华夏汉族政权内部结构变化的两大象征。</p>

    有学者提出一个很有趣的观点,他认为国都南迁之所以如此顺利,一在黄淮治理工程的成功,二在稳定的近海海运线成立,三在“庚寅之变”后,伴随江南兴帝政权的覆灭,江南被屠戮泰半,士绅地主几近被血洗一空,其中昆山顾氏包括嘉定侯的两位兄长都因拥立幼帝、祸乱天下被合族屠杀,吴国公卫恙师从的黄学为核心的浙东学派也因此覆灭。</p>

    建立在军事中心南移、由大陆战略转向海洋战略的基础上,华夏天下实现了政治中心、经济中心的合一。</p>

    当然这一过程漫长而血腥,中兴八公每一个人都是沾鲜血的冷血屠夫,功过自有后人公论。</p>

    “记住了,我们不做缮国公,也不做保龄侯,火中取栗的事我们不做。”陈瑞文话时的神情让儿子们感到陌生,“因为端坐在太清宫的那位皇帝和他父亲一样,是个把承诺当做空气的人,以为吹一吹就没了的王八蛋!</p>

    为这样的人卖命?”</p>

    他审视着两个儿子的神情,想要看清这两个儿子真实的内心,“不值得”三个字吐出,满是失意。</p>

    “贾琏把刀架了出来,就等着上前找死的人,他可能是在殊死一搏,他和他的支持者们可能会死,可死的一定不会只有他们。</p>

    如果皇帝用强,一半的可能或许没有,但四成的把握,这座帝京会血流成河,我们很可能丧命在这个异乡,至于皇帝?</p>

    他会青史留名的,不论是功业,还是昏名。</p>

    四成很高了,如果我有四成的把握,我一定会做,所以我,贾琏一定敢做!</p>

    而其它的,我赌俞鹤伦一定不会站到贾琏的对面的,而侯家蒋家的那几位,要他们为皇帝卖命?</p>

    痴心妄想。</p>

    如果我们不出头,他们更不会出头,那么太清宫的那位就只有自己下场了。</p>

    老大,一个要几十年之后才能兑现的承诺,眼下我们随时可以放弃,如果陛下不用强,那么相信我,那个承诺依旧作数。</p>

    可如果我们出头,就算事态平息,江南系彻底覆灭,那么到时候我们就成了元从系和漕运系眼中的敌人,因为我们破坏了规矩。</p>

    到时候我们一定会死,比缮国公一家死得还要惨!</p>

    贾琏过,皇帝的承诺就像是一张远期兑付的票据,只有到期才能兑现,在那之前都是一张纸,更不用我们连纸都没有。”</p>

    屋内只有死寂的氛围,陈瑞文在十几息时间里看透了他的长子,“老三”</p>

    “父亲,儿子在。”</p>

    “你跟陈备去召集人马,打开武房,整装备患,严禁府内人员出入。</p>

    做完这些,你亲自去彭俭府上,叫他一样准备,一旦有异,我们抢城门,出关去蓟辽。</p>

    另外,让陈备派人出城,关注山海关方向的动静,锦州军近在尺咫,不可不防。”</p>

    “明白”</p>

    </p>

    “姑父,这样做是不是太冒险了,”颜保夔对于他姑父刚才下的令,心有余悸,忍不住再问。</p>

    俞鹤伦品完茶,悠悠一句,“保夔,记住了。贾琏要是倒了,下一个该死的就是我们了。</p>

    就凭漕运这么多年来死的人命,我们可赔不起。既然贾琏愿意赌一把,我们也不介意跟他下一把注。</p>

    不过一个我就够了,你准备好带人回山东的打算,到了那时候,就是天下之将亡。</p>

    姓贾的骨子里就不怕做安禄山。”</p>

    </p>

    “打开武房,取弓备刀!”</p>

    “打开武房,取弓备刀!”</p>

    “打开武房,取弓备刀!”</p>

    </p>

    中兴八公分别是楚国公贾琏、燕国公陈维尹、赵国公石光珠、梁国公关羡、越国公陆预、鲁国公颜少隽、吴国公卫恙、鄂国公何庞。</p>

    其中贾琏出身于宁荣国公府,陈维尹出身于齐国公府,石光珠出身缮国公府,陆预出身淮阳侯府,颜少隽出身济城侯府,这五人脱胎于开国的勋贵群体,完全可以视作勋贵势力的延续。</p>

    而另外三人中,关羡和何庞出身中下将官家庭。</p>

    关羡在八人中年纪最长,他二十不到被第二代缮国公看中,被看作元从系冉冉升起的新星。</p>

    可是随着缮国公倒台,他受到冲击,即使有石光珠祖父的庇护,也被贬到蓟辽做官,结果他的衰运还不止此,随着齐国公府势力重回蓟辽,他又被挤回了中枢做闲职,直到灭金之战后,为预备北地军事防务的重建规划,设立了漠北行营,而漠北行营总管则是一个苦职,对于功成名就、稳居高位的武臣而言,风险大于收益,最后落到了可能蹉跎余生的关羡身上。</p>

    事实证明,大器晚成永远不过时。关羡在后来平定准噶尔的过程中立下大功,但这不是他最重要的功绩,根据现有资料,学者们公认“庚寅之变”后的华夏天下秩序中关于漠北漠南漠西三部蒙古为主的西北治理框架是由他制定的,同俄罗斯、中亚国家的数次交战和外交框架也是在他的领导下进行的。</p>

    而八公中最特殊的是吴国公卫恙,他和渭南侯李奉国、嘉定侯顾嶷被称为庚寅三杰,是“庚寅之变”后主持国政的惟三文臣,因为荆国公文安公贺襄在“庚寅之变”后三月而逝,只留下一个分崩离析的天下,待于世人。</p>

    成宪帝初年,在平定被称为“成宪四大征”中的前三征后,天下大安。</p>

    成宪九年,江南从初年的战乱中渐渐恢复元气,而早已筹备数年的迁都事宜也已全备。</p>

    于是在成宪十年,在八公的主持下,朝廷宣布迁都南京,定北京为北都,顺天府及直隶地区改称北直隶。</p>

    国都南移后,南洋开发战略进入施行的快速道,到永熙年间,围绕马六甲海峡同英荷两国爆发了多次大战,直到永熙九年,华夏完成对缅甸控制,从中亚、西藏、缅甸三个方向,以保全莫卧儿帝国末代政权为理由,攻入印度,肃清英国殖民地。</p>

    在从陆地方向威胁英国人后,第三次中英荷海战以荷兰战败、中英达成和平协议结束。</p>

    </p>

    成宪帝的国都南迁和永乐帝的国都北迁,作为华夏汉族政权内部结构变化的两大象征。</p>

    有学者提出一个很有趣的观点,他认为国都南迁之所以如此顺利,一在黄淮治理工程的成功,二在稳定的近海海运线成立,三在“庚寅之变”后,伴随江南兴帝政权的覆灭,江南被屠戮泰半,士绅地主几近被血洗一空,其中昆山顾氏包括嘉定侯的两位兄长都因拥立幼帝、祸乱天下被合族屠杀,吴国公卫恙师从的黄学为核心的浙东学派也因此覆灭。</p>

    建立在军事中心南移、由大陆战略转向海洋战略的基础上,华夏天下实现了政治中心、经济中心的合一。</p>

    当然这一过程漫长而血腥,中兴八公每一个人都是沾鲜血的冷血屠夫,功过自有后人公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