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章海瑞请辞!沈念:国有一老,如有一宝</p>
五月二十二日,天气愈加炎热。</p>
北直隶的麦子陆续收割完毕。</p>
虽然年初有过一段干旱,但影响不大,今年仍算得上是一个丰收的麦忙季。</p>
此次麦收过后。</p>
从宗藩中清查出的田地以及他们“自愿”捐献的田地,便全归朝廷处理。</p>
与此同时,在张四维与王崇古的配合下。</p>
身在山西的方逢时与海瑞对张王两族以及触犯法令的晋官晋商,采取了一系列强硬措施。</p>
那些被张王两族推出的替罪羊,定然是要严惩的。</p>
那些私售粮铁给蒙古、女真人的奸商,定然是要严惩的。</p>
那些侵占军饷、倒卖勘合官文、勒索藩属财物的枉法之官,定然是要严惩的。</p>
因张四维与王崇古往昔之功。</p>
他们的直系亲属们破财降官免灾,得到了轻惩。</p>
可以预见的是——</p>
用不了一年,被禁商、被禁兼并土地的张王两大家族就会变成山西蒲州的两个普通家族。</p>
只要张王两族的族人听话,凭借当下的族中之财,依然可以过着富足的日子。</p>
若不听话,朝廷下次的段就不会如此仁善了。</p>
接下来,两大晋商巨头的生意,将会转移到无数商人身上。</p>
买卖也会变得更加公正透明。</p>
这对山西的商贸而言,无疑是一次腾飞的会。</p>
至于边贸互市。</p>
合乎条例的商贸几乎不受影响,而那些见不得光的买卖,则是全部被铲除。</p>
因戚继光与李成梁配合着在边境练兵,目前并未与蒙古人发生军事上的冲突。</p>
张王两族之事,在民间也引起了巨大反响。</p>
很多书生士子、商贾农人都在夸赞海瑞,称朝堂有海瑞,实乃大明之幸,天下百姓之幸。</p>
他们做梦都没想到。</p>
朝廷竟同时处置了一名内阁阁臣与一名部堂官,还将他们的家族连根拔起。</p>
这在往昔,根本是他们想都不敢想的。</p>
</p>
五月二十五日,午后,天气燥热,窗外蝉鸣阵阵。</p>
翰林院,沈念的公房内。</p>
沈念埋头撰写,准备着明日午后为潞王讲学的讲案。</p>
他不一定完全照着讲案讲,但必须提前将讲案交上去。</p>
这是规矩。</p>
这时。</p>
负责沈念日常杂务的文吏文胜快步走到门前,敲过门后,高声道:“沈侍讲,近日添补的笔墨纸砚到了!”</p>
“拿进来吧!”沈念开口道。</p>
文胜将笔墨纸砚放到一旁的木柜中后,又道:“沈侍讲,各个衙门都传开了,海佥院上奏请辞,欲致仕回家。”</p>
“嗯”沈念略带疑惑,问道:“这这是何时发生的事情”</p>
“请辞奏疏应是近午时到达通政司的,然后便被送到了内阁,具体内容还不清楚,预计明日常朝会提及此事,各个衙门的官员几乎都知道了。”</p>
沈念点了点头,然后朝着文胜摆了摆,后者立即会意,迅速退了下去。</p>
沈念坐在桌前,慢慢思索起来。</p>
海瑞请辞,完全在沈念的意料之中。</p>
朝廷去年请海瑞出山,是为了让他彻查张王两族之事。</p>
而今任务完成。</p>
海瑞作为正四品的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应迅速返京。</p>
右佥都御史乃是坐院官。</p>
即海瑞在无外派差遣的情况下,接下来应在京师都察院供职。</p>
然海瑞很清楚。</p>
自己藏了一肚子的不合时宜且不言不快,京师绝大多数官员都不喜欢他。</p>
比如这次。</p>
海瑞知晓朝廷召开闭门常朝并将他的奏疏官商蠧国疏不予公布是为了大局,但他不喜欢这样做。</p>
他认为当下的朝廷应尊崇太祖之法,对所有贪官污吏一律严惩,才能使得天下官员忌惮。</p>
但他知,朝廷不会循着他的想法去做。</p>
海瑞知晓,自己若留在京师,一众京朝官不自在,他也将更不自在。</p>
故而他在山西的公差即将完成之后,欲致仕还家。</p>
这个念头。</p>
沈念在上次海瑞给他写的私信中,便已明显感受到。</p>
这一刻。</p>
沈念好奇的是海瑞的请辞奏疏内容为何会传播如此之快。</p>
依照常例。</p>
海瑞的奏疏会先送往通政使司,之后通政使司抄录一份后,便会先送往内阁,内阁阁臣们拟定票拟,再呈递到万历的面前。</p>
像今日抵达通政使司的奏疏,一般官员们明日才会知晓。</p>
而今日。</p>
奏疏抵京还不到两个时辰,几乎所有京朝官都知晓了。</p>
这明:是有人将此消息故意泄露出来。</p>
沈念想了想后,不由得无奈一笑。</p>
他想明白了。</p>
有官员将此消息放出来,是让众官员都做好准备,想好对策,明日常朝上通政使司官员念到此奏疏后,他们该如何反应。</p>
京朝官们大多不愿海瑞留在京师。</p>
他们怕海瑞留守在京师,依照他眼里揉不得沙子的性格,弹劾奏疏可能会一道接着一道。</p>
不愿海瑞留守京师的,甚至还有当下的四大阁臣。</p>
这个出鞘的大明神剑,过于锋利,任何人都有可能被其伤到。</p>
就连沈念也觉得海瑞在京师不合适。</p>
一则是海瑞嫉恶如仇的性格与当下的京官们格格不入;二则是海瑞呆在京师也会感到痛苦。</p>
但是。</p>
朝廷此时定然不会令海瑞致仕。</p>
因为海瑞刚立过大功,名望正盛,若让其致仕,天下百姓定然会有怨言。</p>
沈念认真思索着。</p>
接下来,将这把大明神剑到底摆在哪里,才能释放出最大的能量。</p>
</p>
翌日,清晨,常朝朝会。</p>
万历高坐于御座之上,文武百官汇聚于皇极门下。</p>
今日沈念并未担任起居注官,而是以翰林侍讲的身份站在后面。</p>
很快。</p>
通政使司当值官员便念到了海瑞的请辞奏疏。</p>
</p>
海瑞以“年老体弱,身体多病”乞请致仕。</p>
内阁的票拟是:海佥院耿介敢言,巡察有功,不可致仕,差遣尽凭陛下安排。</p>
海瑞这个级别的御史,乃是皇帝亲自任命,文武百官只有建议权。</p>
万历看向下方,朗声道:“众卿,此次海佥院巡视山西,居功至伟,朕定然是不愿他致仕的,你们认为接下来可为海佥院委派一个什么差遣”</p>
万历话音刚落。</p>
吏部的一名主事便出列拱道:“启禀陛下,臣以为,海佥院明察秋毫,公正无私,在山西政绩斐然,深受百姓爱戴,不如对其特例擢升,派遣其总督一省之军务兼理粮饷。”</p>
听到此话,沈念忍不住笑了。</p>
这位吏部主事是希望海瑞扎根在一省之中,做个封疆大吏,进而无法回京,无暇弹劾其它官员。</p>
不远处。</p>
张居正、吕调阳、马自强、殷正茂四大阁老都微微摇头。</p>
海瑞适合做监察官,而不适合任地方大员,不然一省之官员可能全都会被他弹劾罢黜。</p>
马自强直接站出来道:“陛下,当下各省并不或缺总督与巡抚,海佥院过于耿直,不适合此职!”</p>
万历认可地点了点头。</p>
紧接着,一名都察院的御史站了出来。</p>
“陛下,臣以为海佥院擅于巡察地方,不如派遣他去河南、浙江、湖广等地再次巡察,依照海佥院的能力,恐怕每次都能为朝廷带来惊喜。”</p>
“臣附议!”</p>
“臣附议!”</p>
“臣附议!”</p>
</p>
数名都察院的御史与六科的科官都站出来表示附议。</p>
他们皆不希望海瑞留在京师,因为海瑞在京,会将他们衬托得非常无用。</p>
六部的堂官们听到“惊喜”二字,都不由得打了个冷颤。</p>
他们认为海瑞的破坏力过大,不知变通,若再去其它行省巡察,整出一竹筐一竹筐的罪证。</p>
吏部可能天天都要忙碌着更换官员了。</p>
当即,礼部左侍郎汪镗站了出来。</p>
“陛下,海佥院已上奏称身体多病,而巡察多省,甚耗力气,此职多为五十岁以内的官员担任,海佥院不宜再奔波了!”</p>
汪镗得很含蓄,表面是为了海瑞的身体着想,实则是担心海瑞的破坏力太大。</p>
紧接着。</p>
又有数名官员发言,一致的想法都是:海瑞外放地方,不能留京。</p>
还有的称海瑞可去南京担任正三品的左副都御史,看似升官,实则是想让海瑞在南京养老。</p>
但这个想法,却得到了诸多官员的附议。</p>
他们惧海瑞留守京师,惧海瑞靠着一份份弹劾奏疏,擢升为都察院的左都御史。</p>
就在这时,吏科给事中姚斌站了出来。</p>
在他站出来的那一刻,很多官员都已猜出他要讲什么,不由得都变得紧张起来。</p>
姚斌重重拱,高声道:“陛下,臣以为海佥院理应留京,坐守都察院。”</p>
“一则因海佥院年事已高,身体多病,确实不宜再去各省巡察;二则海佥院留京,可震慑诸多尸位素餐、贪赃枉法的官员,使得官员们皆不敢懈怠!”</p>
姚斌完后,皇极门下是一片安静,静得落一根针都能听得清清楚楚。</p>
无一人站出来附和他。</p>
大家都将不愿海瑞留京快要写在脸上了,没想到姚斌还是如此头铁。</p>
众官员都很钦佩海瑞,但却都不愿与海瑞做同僚,更不愿让海瑞监管着自己。</p>
沈念没想到官员们如此忌惮海瑞。</p>
他缓了缓,大步出列。</p>
而看到沈念出列,一些官员不由得皱起眉头。</p>
依照沈念的性格,大概率会支持吏科给事中姚斌。</p>
而刚才略微感觉有些尴尬的姚斌,脸上显露出一抹笑容。</p>
沈念高声道:“陛下,臣以为,海佥院不宜留守京师,京师百官有六科纠查即可,御史官的职责是地方。”</p>
此话一出,一些官员顿时露出了笑脸。</p>
沈念接着道:“此外,臣也觉得海佥院已无精力巡察山西般巡察其它省份。然国有一老,如有一宝,海佥院还不到致仕之时,臣为海佥院想了一个轻松且重要的差遣。”</p>
“沈侍讲,速速道来!”万历又焦急又兴奋地问道。</p>
“当下,我朝监管地方的官员是分散在两京十三省的监察御史,这些御史奉皇命,纠劾百司,考察官吏。他们不受六部管辖,不受内阁管辖,唯有都察院的数名都御史可以管辖他们,外加科官们可与他们互纠,然这些人全在京师!”</p>
“臣以为,当下地方上的一些监察御史权力过大,滥用私权者甚多,急需监管!”</p>
“故而,臣恳请陛下派遣海佥院巡察天下的所有监察御史,御史清则官吏清,官吏清则天下清。”</p>
“因海佥院体弱多病,臣建议他可自由选择前往何处监察,一月向朝廷一报即可,也能增加对地方监察御史的威慑力!”</p>
听到此话。</p>
除了都察院,其它各个衙门的官员都乐了。</p>
都察院御史风闻言事,恶意弹劾,很多官员都深受其害。</p>
一些地方上的监察御史官卑权重,吃拿卡要的不在少数。</p>
可惜只有皇权能整治他们。</p>
如果让海瑞去巡察这些监察御史,那大明监察官的风貌必将焕然一新。</p>
万历的眼睛也亮了,当即看向张居正,问道:“元辅,您觉得呢”</p>
张居正缓了缓,拱道:“臣以为,此差遣甚好。”</p>
海瑞最适合的其实就是这种差遣。</p>
几乎不影响新政。</p>
如果地方御史官们在海瑞的监察下,能有五分海瑞的清廉与做事态度,朝廷就满足了。</p>
此乃整肃官场风气的好办法。</p>
监察御史们不怕别人,但绝对惧海瑞。</p>
正所谓:人的名,树的影。</p>
别的御史可能写篇弹劾奏疏,无人理会。</p>
但海瑞不一样,海瑞只要写,便能传遍两京十三省,便能流传后世。</p>
这正是大家害怕海瑞的地方。</p>
与此同时。</p>
都察院的御史们都黑着脸,接下来,有海瑞挥着鞭子在后面赶,他们不得不拼命了。</p>
都察院的一些御史看向沈念,有种想打死他的冲动。</p>
以后的差遣定然是不好干了!</p>
而此刻。</p>
万历与张居正、吕调阳、马自强、殷正茂四大阁臣都露出了笑脸。</p>
这个差遣,简直就是为海瑞量身定做。</p>
常朝之后。</p>
万历便命内阁拟定圣旨,令海瑞迅速回京,待汇禀过山西之事,便可开启巡视两京十三省监察御史的旅程。</p>
当下,海瑞只能是一名孤勇者。</p>
</p>
五日后,身在山西的海瑞接到了朝廷的圣旨。</p>
他没想到,朝廷竟为他量身定做了这么一份美差。</p>
这一刻。</p>
他志气满满,感觉还能为大明再干十年。</p>
当即,老泪的海瑞朝着京师方向跪了下去,叩谢圣恩。</p>
海瑞以“年老体弱,身体多病”乞请致仕。</p>
内阁的票拟是:海佥院耿介敢言,巡察有功,不可致仕,差遣尽凭陛下安排。</p>
海瑞这个级别的御史,乃是皇帝亲自任命,文武百官只有建议权。</p>
万历看向下方,朗声道:“众卿,此次海佥院巡视山西,居功至伟,朕定然是不愿他致仕的,你们认为接下来可为海佥院委派一个什么差遣”</p>
万历话音刚落。</p>
吏部的一名主事便出列拱道:“启禀陛下,臣以为,海佥院明察秋毫,公正无私,在山西政绩斐然,深受百姓爱戴,不如对其特例擢升,派遣其总督一省之军务兼理粮饷。”</p>
听到此话,沈念忍不住笑了。</p>
这位吏部主事是希望海瑞扎根在一省之中,做个封疆大吏,进而无法回京,无暇弹劾其它官员。</p>
不远处。</p>
张居正、吕调阳、马自强、殷正茂四大阁老都微微摇头。</p>
海瑞适合做监察官,而不适合任地方大员,不然一省之官员可能全都会被他弹劾罢黜。</p>
马自强直接站出来道:“陛下,当下各省并不或缺总督与巡抚,海佥院过于耿直,不适合此职!”</p>
万历认可地点了点头。</p>
紧接着,一名都察院的御史站了出来。</p>
“陛下,臣以为海佥院擅于巡察地方,不如派遣他去河南、浙江、湖广等地再次巡察,依照海佥院的能力,恐怕每次都能为朝廷带来惊喜。”</p>
“臣附议!”</p>
“臣附议!”</p>
“臣附议!”</p>
</p>
数名都察院的御史与六科的科官都站出来表示附议。</p>
他们皆不希望海瑞留在京师,因为海瑞在京,会将他们衬托得非常无用。</p>
六部的堂官们听到“惊喜”二字,都不由得打了个冷颤。</p>
他们认为海瑞的破坏力过大,不知变通,若再去其它行省巡察,整出一竹筐一竹筐的罪证。</p>
吏部可能天天都要忙碌着更换官员了。</p>
当即,礼部左侍郎汪镗站了出来。</p>
“陛下,海佥院已上奏称身体多病,而巡察多省,甚耗力气,此职多为五十岁以内的官员担任,海佥院不宜再奔波了!”</p>
汪镗得很含蓄,表面是为了海瑞的身体着想,实则是担心海瑞的破坏力太大。</p>
紧接着。</p>
又有数名官员发言,一致的想法都是:海瑞外放地方,不能留京。</p>
还有的称海瑞可去南京担任正三品的左副都御史,看似升官,实则是想让海瑞在南京养老。</p>
但这个想法,却得到了诸多官员的附议。</p>
他们惧海瑞留守京师,惧海瑞靠着一份份弹劾奏疏,擢升为都察院的左都御史。</p>
就在这时,吏科给事中姚斌站了出来。</p>
在他站出来的那一刻,很多官员都已猜出他要讲什么,不由得都变得紧张起来。</p>
姚斌重重拱,高声道:“陛下,臣以为海佥院理应留京,坐守都察院。”</p>
“一则因海佥院年事已高,身体多病,确实不宜再去各省巡察;二则海佥院留京,可震慑诸多尸位素餐、贪赃枉法的官员,使得官员们皆不敢懈怠!”</p>
姚斌完后,皇极门下是一片安静,静得落一根针都能听得清清楚楚。</p>
无一人站出来附和他。</p>
大家都将不愿海瑞留京快要写在脸上了,没想到姚斌还是如此头铁。</p>
众官员都很钦佩海瑞,但却都不愿与海瑞做同僚,更不愿让海瑞监管着自己。</p>
沈念没想到官员们如此忌惮海瑞。</p>
他缓了缓,大步出列。</p>
而看到沈念出列,一些官员不由得皱起眉头。</p>
依照沈念的性格,大概率会支持吏科给事中姚斌。</p>
而刚才略微感觉有些尴尬的姚斌,脸上显露出一抹笑容。</p>
沈念高声道:“陛下,臣以为,海佥院不宜留守京师,京师百官有六科纠查即可,御史官的职责是地方。”</p>
此话一出,一些官员顿时露出了笑脸。</p>
沈念接着道:“此外,臣也觉得海佥院已无精力巡察山西般巡察其它省份。然国有一老,如有一宝,海佥院还不到致仕之时,臣为海佥院想了一个轻松且重要的差遣。”</p>
“沈侍讲,速速道来!”万历又焦急又兴奋地问道。</p>
“当下,我朝监管地方的官员是分散在两京十三省的监察御史,这些御史奉皇命,纠劾百司,考察官吏。他们不受六部管辖,不受内阁管辖,唯有都察院的数名都御史可以管辖他们,外加科官们可与他们互纠,然这些人全在京师!”</p>
“臣以为,当下地方上的一些监察御史权力过大,滥用私权者甚多,急需监管!”</p>
“故而,臣恳请陛下派遣海佥院巡察天下的所有监察御史,御史清则官吏清,官吏清则天下清。”</p>
“因海佥院体弱多病,臣建议他可自由选择前往何处监察,一月向朝廷一报即可,也能增加对地方监察御史的威慑力!”</p>
听到此话。</p>
除了都察院,其它各个衙门的官员都乐了。</p>
都察院御史风闻言事,恶意弹劾,很多官员都深受其害。</p>
一些地方上的监察御史官卑权重,吃拿卡要的不在少数。</p>
可惜只有皇权能整治他们。</p>
如果让海瑞去巡察这些监察御史,那大明监察官的风貌必将焕然一新。</p>
万历的眼睛也亮了,当即看向张居正,问道:“元辅,您觉得呢”</p>
张居正缓了缓,拱道:“臣以为,此差遣甚好。”</p>
海瑞最适合的其实就是这种差遣。</p>
几乎不影响新政。</p>
如果地方御史官们在海瑞的监察下,能有五分海瑞的清廉与做事态度,朝廷就满足了。</p>
此乃整肃官场风气的好办法。</p>
监察御史们不怕别人,但绝对惧海瑞。</p>
正所谓:人的名,树的影。</p>
别的御史可能写篇弹劾奏疏,无人理会。</p>
但海瑞不一样,海瑞只要写,便能传遍两京十三省,便能流传后世。</p>
这正是大家害怕海瑞的地方。</p>
与此同时。</p>
都察院的御史们都黑着脸,接下来,有海瑞挥着鞭子在后面赶,他们不得不拼命了。</p>
都察院的一些御史看向沈念,有种想打死他的冲动。</p>
以后的差遣定然是不好干了!</p>
而此刻。</p>
万历与张居正、吕调阳、马自强、殷正茂四大阁臣都露出了笑脸。</p>
这个差遣,简直就是为海瑞量身定做。</p>
常朝之后。</p>
万历便命内阁拟定圣旨,令海瑞迅速回京,待汇禀过山西之事,便可开启巡视两京十三省监察御史的旅程。</p>
当下,海瑞只能是一名孤勇者。</p>
</p>
五日后,身在山西的海瑞接到了朝廷的圣旨。</p>
他没想到,朝廷竟为他量身定做了这么一份美差。</p>
这一刻。</p>
他志气满满,感觉还能为大明再干十年。</p>
当即,老泪的海瑞朝着京师方向跪了下去,叩谢圣恩。</p>
海瑞以“年老体弱,身体多病”乞请致仕。</p>
内阁的票拟是:海佥院耿介敢言,巡察有功,不可致仕,差遣尽凭陛下安排。</p>
海瑞这个级别的御史,乃是皇帝亲自任命,文武百官只有建议权。</p>
万历看向下方,朗声道:“众卿,此次海佥院巡视山西,居功至伟,朕定然是不愿他致仕的,你们认为接下来可为海佥院委派一个什么差遣”</p>
万历话音刚落。</p>
吏部的一名主事便出列拱道:“启禀陛下,臣以为,海佥院明察秋毫,公正无私,在山西政绩斐然,深受百姓爱戴,不如对其特例擢升,派遣其总督一省之军务兼理粮饷。”</p>
听到此话,沈念忍不住笑了。</p>
这位吏部主事是希望海瑞扎根在一省之中,做个封疆大吏,进而无法回京,无暇弹劾其它官员。</p>
不远处。</p>
张居正、吕调阳、马自强、殷正茂四大阁老都微微摇头。</p>
海瑞适合做监察官,而不适合任地方大员,不然一省之官员可能全都会被他弹劾罢黜。</p>
马自强直接站出来道:“陛下,当下各省并不或缺总督与巡抚,海佥院过于耿直,不适合此职!”</p>
万历认可地点了点头。</p>
紧接着,一名都察院的御史站了出来。</p>
“陛下,臣以为海佥院擅于巡察地方,不如派遣他去河南、浙江、湖广等地再次巡察,依照海佥院的能力,恐怕每次都能为朝廷带来惊喜。”</p>
“臣附议!”</p>
“臣附议!”</p>
“臣附议!”</p>
</p>
数名都察院的御史与六科的科官都站出来表示附议。</p>
他们皆不希望海瑞留在京师,因为海瑞在京,会将他们衬托得非常无用。</p>
六部的堂官们听到“惊喜”二字,都不由得打了个冷颤。</p>
他们认为海瑞的破坏力过大,不知变通,若再去其它行省巡察,整出一竹筐一竹筐的罪证。</p>
吏部可能天天都要忙碌着更换官员了。</p>
当即,礼部左侍郎汪镗站了出来。</p>
“陛下,海佥院已上奏称身体多病,而巡察多省,甚耗力气,此职多为五十岁以内的官员担任,海佥院不宜再奔波了!”</p>
汪镗得很含蓄,表面是为了海瑞的身体着想,实则是担心海瑞的破坏力太大。</p>
紧接着。</p>
又有数名官员发言,一致的想法都是:海瑞外放地方,不能留京。</p>
还有的称海瑞可去南京担任正三品的左副都御史,看似升官,实则是想让海瑞在南京养老。</p>
但这个想法,却得到了诸多官员的附议。</p>
他们惧海瑞留守京师,惧海瑞靠着一份份弹劾奏疏,擢升为都察院的左都御史。</p>
就在这时,吏科给事中姚斌站了出来。</p>
在他站出来的那一刻,很多官员都已猜出他要讲什么,不由得都变得紧张起来。</p>
姚斌重重拱,高声道:“陛下,臣以为海佥院理应留京,坐守都察院。”</p>
“一则因海佥院年事已高,身体多病,确实不宜再去各省巡察;二则海佥院留京,可震慑诸多尸位素餐、贪赃枉法的官员,使得官员们皆不敢懈怠!”</p>
姚斌完后,皇极门下是一片安静,静得落一根针都能听得清清楚楚。</p>
无一人站出来附和他。</p>
大家都将不愿海瑞留京快要写在脸上了,没想到姚斌还是如此头铁。</p>
众官员都很钦佩海瑞,但却都不愿与海瑞做同僚,更不愿让海瑞监管着自己。</p>
沈念没想到官员们如此忌惮海瑞。</p>
他缓了缓,大步出列。</p>
而看到沈念出列,一些官员不由得皱起眉头。</p>
依照沈念的性格,大概率会支持吏科给事中姚斌。</p>
而刚才略微感觉有些尴尬的姚斌,脸上显露出一抹笑容。</p>
沈念高声道:“陛下,臣以为,海佥院不宜留守京师,京师百官有六科纠查即可,御史官的职责是地方。”</p>
此话一出,一些官员顿时露出了笑脸。</p>
沈念接着道:“此外,臣也觉得海佥院已无精力巡察山西般巡察其它省份。然国有一老,如有一宝,海佥院还不到致仕之时,臣为海佥院想了一个轻松且重要的差遣。”</p>
“沈侍讲,速速道来!”万历又焦急又兴奋地问道。</p>
“当下,我朝监管地方的官员是分散在两京十三省的监察御史,这些御史奉皇命,纠劾百司,考察官吏。他们不受六部管辖,不受内阁管辖,唯有都察院的数名都御史可以管辖他们,外加科官们可与他们互纠,然这些人全在京师!”</p>
“臣以为,当下地方上的一些监察御史权力过大,滥用私权者甚多,急需监管!”</p>
“故而,臣恳请陛下派遣海佥院巡察天下的所有监察御史,御史清则官吏清,官吏清则天下清。”</p>
“因海佥院体弱多病,臣建议他可自由选择前往何处监察,一月向朝廷一报即可,也能增加对地方监察御史的威慑力!”</p>
听到此话。</p>
除了都察院,其它各个衙门的官员都乐了。</p>
都察院御史风闻言事,恶意弹劾,很多官员都深受其害。</p>
一些地方上的监察御史官卑权重,吃拿卡要的不在少数。</p>
可惜只有皇权能整治他们。</p>
如果让海瑞去巡察这些监察御史,那大明监察官的风貌必将焕然一新。</p>
万历的眼睛也亮了,当即看向张居正,问道:“元辅,您觉得呢”</p>
张居正缓了缓,拱道:“臣以为,此差遣甚好。”</p>
海瑞最适合的其实就是这种差遣。</p>
几乎不影响新政。</p>
如果地方御史官们在海瑞的监察下,能有五分海瑞的清廉与做事态度,朝廷就满足了。</p>
此乃整肃官场风气的好办法。</p>
监察御史们不怕别人,但绝对惧海瑞。</p>
正所谓:人的名,树的影。</p>
别的御史可能写篇弹劾奏疏,无人理会。</p>
但海瑞不一样,海瑞只要写,便能传遍两京十三省,便能流传后世。</p>
这正是大家害怕海瑞的地方。</p>
与此同时。</p>
都察院的御史们都黑着脸,接下来,有海瑞挥着鞭子在后面赶,他们不得不拼命了。</p>
都察院的一些御史看向沈念,有种想打死他的冲动。</p>
以后的差遣定然是不好干了!</p>
而此刻。</p>
万历与张居正、吕调阳、马自强、殷正茂四大阁臣都露出了笑脸。</p>
这个差遣,简直就是为海瑞量身定做。</p>
常朝之后。</p>
万历便命内阁拟定圣旨,令海瑞迅速回京,待汇禀过山西之事,便可开启巡视两京十三省监察御史的旅程。</p>
当下,海瑞只能是一名孤勇者。</p>
</p>
五日后,身在山西的海瑞接到了朝廷的圣旨。</p>
他没想到,朝廷竟为他量身定做了这么一份美差。</p>
这一刻。</p>
他志气满满,感觉还能为大明再干十年。</p>
当即,老泪的海瑞朝着京师方向跪了下去,叩谢圣恩。</p>
海瑞以“年老体弱,身体多病”乞请致仕。</p>
内阁的票拟是:海佥院耿介敢言,巡察有功,不可致仕,差遣尽凭陛下安排。</p>
海瑞这个级别的御史,乃是皇帝亲自任命,文武百官只有建议权。</p>
万历看向下方,朗声道:“众卿,此次海佥院巡视山西,居功至伟,朕定然是不愿他致仕的,你们认为接下来可为海佥院委派一个什么差遣”</p>
万历话音刚落。</p>
吏部的一名主事便出列拱道:“启禀陛下,臣以为,海佥院明察秋毫,公正无私,在山西政绩斐然,深受百姓爱戴,不如对其特例擢升,派遣其总督一省之军务兼理粮饷。”</p>
听到此话,沈念忍不住笑了。</p>
这位吏部主事是希望海瑞扎根在一省之中,做个封疆大吏,进而无法回京,无暇弹劾其它官员。</p>
不远处。</p>
张居正、吕调阳、马自强、殷正茂四大阁老都微微摇头。</p>
海瑞适合做监察官,而不适合任地方大员,不然一省之官员可能全都会被他弹劾罢黜。</p>
马自强直接站出来道:“陛下,当下各省并不或缺总督与巡抚,海佥院过于耿直,不适合此职!”</p>
万历认可地点了点头。</p>
紧接着,一名都察院的御史站了出来。</p>
“陛下,臣以为海佥院擅于巡察地方,不如派遣他去河南、浙江、湖广等地再次巡察,依照海佥院的能力,恐怕每次都能为朝廷带来惊喜。”</p>
“臣附议!”</p>
“臣附议!”</p>
“臣附议!”</p>
</p>
数名都察院的御史与六科的科官都站出来表示附议。</p>
他们皆不希望海瑞留在京师,因为海瑞在京,会将他们衬托得非常无用。</p>
六部的堂官们听到“惊喜”二字,都不由得打了个冷颤。</p>
他们认为海瑞的破坏力过大,不知变通,若再去其它行省巡察,整出一竹筐一竹筐的罪证。</p>
吏部可能天天都要忙碌着更换官员了。</p>
当即,礼部左侍郎汪镗站了出来。</p>
“陛下,海佥院已上奏称身体多病,而巡察多省,甚耗力气,此职多为五十岁以内的官员担任,海佥院不宜再奔波了!”</p>
汪镗得很含蓄,表面是为了海瑞的身体着想,实则是担心海瑞的破坏力太大。</p>
紧接着。</p>
又有数名官员发言,一致的想法都是:海瑞外放地方,不能留京。</p>
还有的称海瑞可去南京担任正三品的左副都御史,看似升官,实则是想让海瑞在南京养老。</p>
但这个想法,却得到了诸多官员的附议。</p>
他们惧海瑞留守京师,惧海瑞靠着一份份弹劾奏疏,擢升为都察院的左都御史。</p>
就在这时,吏科给事中姚斌站了出来。</p>
在他站出来的那一刻,很多官员都已猜出他要讲什么,不由得都变得紧张起来。</p>
姚斌重重拱,高声道:“陛下,臣以为海佥院理应留京,坐守都察院。”</p>
“一则因海佥院年事已高,身体多病,确实不宜再去各省巡察;二则海佥院留京,可震慑诸多尸位素餐、贪赃枉法的官员,使得官员们皆不敢懈怠!”</p>
姚斌完后,皇极门下是一片安静,静得落一根针都能听得清清楚楚。</p>
无一人站出来附和他。</p>
大家都将不愿海瑞留京快要写在脸上了,没想到姚斌还是如此头铁。</p>
众官员都很钦佩海瑞,但却都不愿与海瑞做同僚,更不愿让海瑞监管着自己。</p>
沈念没想到官员们如此忌惮海瑞。</p>
他缓了缓,大步出列。</p>
而看到沈念出列,一些官员不由得皱起眉头。</p>
依照沈念的性格,大概率会支持吏科给事中姚斌。</p>
而刚才略微感觉有些尴尬的姚斌,脸上显露出一抹笑容。</p>
沈念高声道:“陛下,臣以为,海佥院不宜留守京师,京师百官有六科纠查即可,御史官的职责是地方。”</p>
此话一出,一些官员顿时露出了笑脸。</p>
沈念接着道:“此外,臣也觉得海佥院已无精力巡察山西般巡察其它省份。然国有一老,如有一宝,海佥院还不到致仕之时,臣为海佥院想了一个轻松且重要的差遣。”</p>
“沈侍讲,速速道来!”万历又焦急又兴奋地问道。</p>
“当下,我朝监管地方的官员是分散在两京十三省的监察御史,这些御史奉皇命,纠劾百司,考察官吏。他们不受六部管辖,不受内阁管辖,唯有都察院的数名都御史可以管辖他们,外加科官们可与他们互纠,然这些人全在京师!”</p>
“臣以为,当下地方上的一些监察御史权力过大,滥用私权者甚多,急需监管!”</p>
“故而,臣恳请陛下派遣海佥院巡察天下的所有监察御史,御史清则官吏清,官吏清则天下清。”</p>
“因海佥院体弱多病,臣建议他可自由选择前往何处监察,一月向朝廷一报即可,也能增加对地方监察御史的威慑力!”</p>
听到此话。</p>
除了都察院,其它各个衙门的官员都乐了。</p>
都察院御史风闻言事,恶意弹劾,很多官员都深受其害。</p>
一些地方上的监察御史官卑权重,吃拿卡要的不在少数。</p>
可惜只有皇权能整治他们。</p>
如果让海瑞去巡察这些监察御史,那大明监察官的风貌必将焕然一新。</p>
万历的眼睛也亮了,当即看向张居正,问道:“元辅,您觉得呢”</p>
张居正缓了缓,拱道:“臣以为,此差遣甚好。”</p>
海瑞最适合的其实就是这种差遣。</p>
几乎不影响新政。</p>
如果地方御史官们在海瑞的监察下,能有五分海瑞的清廉与做事态度,朝廷就满足了。</p>
此乃整肃官场风气的好办法。</p>
监察御史们不怕别人,但绝对惧海瑞。</p>
正所谓:人的名,树的影。</p>
别的御史可能写篇弹劾奏疏,无人理会。</p>
但海瑞不一样,海瑞只要写,便能传遍两京十三省,便能流传后世。</p>
这正是大家害怕海瑞的地方。</p>
与此同时。</p>
都察院的御史们都黑着脸,接下来,有海瑞挥着鞭子在后面赶,他们不得不拼命了。</p>
都察院的一些御史看向沈念,有种想打死他的冲动。</p>
以后的差遣定然是不好干了!</p>
而此刻。</p>
万历与张居正、吕调阳、马自强、殷正茂四大阁臣都露出了笑脸。</p>
这个差遣,简直就是为海瑞量身定做。</p>
常朝之后。</p>
万历便命内阁拟定圣旨,令海瑞迅速回京,待汇禀过山西之事,便可开启巡视两京十三省监察御史的旅程。</p>
当下,海瑞只能是一名孤勇者。</p>
</p>
五日后,身在山西的海瑞接到了朝廷的圣旨。</p>
他没想到,朝廷竟为他量身定做了这么一份美差。</p>
这一刻。</p>
他志气满满,感觉还能为大明再干十年。</p>
当即,老泪的海瑞朝着京师方向跪了下去,叩谢圣恩。</p>
海瑞以“年老体弱,身体多病”乞请致仕。</p>
内阁的票拟是:海佥院耿介敢言,巡察有功,不可致仕,差遣尽凭陛下安排。</p>
海瑞这个级别的御史,乃是皇帝亲自任命,文武百官只有建议权。</p>
万历看向下方,朗声道:“众卿,此次海佥院巡视山西,居功至伟,朕定然是不愿他致仕的,你们认为接下来可为海佥院委派一个什么差遣”</p>
万历话音刚落。</p>
吏部的一名主事便出列拱道:“启禀陛下,臣以为,海佥院明察秋毫,公正无私,在山西政绩斐然,深受百姓爱戴,不如对其特例擢升,派遣其总督一省之军务兼理粮饷。”</p>
听到此话,沈念忍不住笑了。</p>
这位吏部主事是希望海瑞扎根在一省之中,做个封疆大吏,进而无法回京,无暇弹劾其它官员。</p>
不远处。</p>
张居正、吕调阳、马自强、殷正茂四大阁老都微微摇头。</p>
海瑞适合做监察官,而不适合任地方大员,不然一省之官员可能全都会被他弹劾罢黜。</p>
马自强直接站出来道:“陛下,当下各省并不或缺总督与巡抚,海佥院过于耿直,不适合此职!”</p>
万历认可地点了点头。</p>
紧接着,一名都察院的御史站了出来。</p>
“陛下,臣以为海佥院擅于巡察地方,不如派遣他去河南、浙江、湖广等地再次巡察,依照海佥院的能力,恐怕每次都能为朝廷带来惊喜。”</p>
“臣附议!”</p>
“臣附议!”</p>
“臣附议!”</p>
</p>
数名都察院的御史与六科的科官都站出来表示附议。</p>
他们皆不希望海瑞留在京师,因为海瑞在京,会将他们衬托得非常无用。</p>
六部的堂官们听到“惊喜”二字,都不由得打了个冷颤。</p>
他们认为海瑞的破坏力过大,不知变通,若再去其它行省巡察,整出一竹筐一竹筐的罪证。</p>
吏部可能天天都要忙碌着更换官员了。</p>
当即,礼部左侍郎汪镗站了出来。</p>
“陛下,海佥院已上奏称身体多病,而巡察多省,甚耗力气,此职多为五十岁以内的官员担任,海佥院不宜再奔波了!”</p>
汪镗得很含蓄,表面是为了海瑞的身体着想,实则是担心海瑞的破坏力太大。</p>
紧接着。</p>
又有数名官员发言,一致的想法都是:海瑞外放地方,不能留京。</p>
还有的称海瑞可去南京担任正三品的左副都御史,看似升官,实则是想让海瑞在南京养老。</p>
但这个想法,却得到了诸多官员的附议。</p>
他们惧海瑞留守京师,惧海瑞靠着一份份弹劾奏疏,擢升为都察院的左都御史。</p>
就在这时,吏科给事中姚斌站了出来。</p>
在他站出来的那一刻,很多官员都已猜出他要讲什么,不由得都变得紧张起来。</p>
姚斌重重拱,高声道:“陛下,臣以为海佥院理应留京,坐守都察院。”</p>
“一则因海佥院年事已高,身体多病,确实不宜再去各省巡察;二则海佥院留京,可震慑诸多尸位素餐、贪赃枉法的官员,使得官员们皆不敢懈怠!”</p>
姚斌完后,皇极门下是一片安静,静得落一根针都能听得清清楚楚。</p>
无一人站出来附和他。</p>
大家都将不愿海瑞留京快要写在脸上了,没想到姚斌还是如此头铁。</p>
众官员都很钦佩海瑞,但却都不愿与海瑞做同僚,更不愿让海瑞监管着自己。</p>
沈念没想到官员们如此忌惮海瑞。</p>
他缓了缓,大步出列。</p>
而看到沈念出列,一些官员不由得皱起眉头。</p>
依照沈念的性格,大概率会支持吏科给事中姚斌。</p>
而刚才略微感觉有些尴尬的姚斌,脸上显露出一抹笑容。</p>
沈念高声道:“陛下,臣以为,海佥院不宜留守京师,京师百官有六科纠查即可,御史官的职责是地方。”</p>
此话一出,一些官员顿时露出了笑脸。</p>
沈念接着道:“此外,臣也觉得海佥院已无精力巡察山西般巡察其它省份。然国有一老,如有一宝,海佥院还不到致仕之时,臣为海佥院想了一个轻松且重要的差遣。”</p>
“沈侍讲,速速道来!”万历又焦急又兴奋地问道。</p>
“当下,我朝监管地方的官员是分散在两京十三省的监察御史,这些御史奉皇命,纠劾百司,考察官吏。他们不受六部管辖,不受内阁管辖,唯有都察院的数名都御史可以管辖他们,外加科官们可与他们互纠,然这些人全在京师!”</p>
“臣以为,当下地方上的一些监察御史权力过大,滥用私权者甚多,急需监管!”</p>
“故而,臣恳请陛下派遣海佥院巡察天下的所有监察御史,御史清则官吏清,官吏清则天下清。”</p>
“因海佥院体弱多病,臣建议他可自由选择前往何处监察,一月向朝廷一报即可,也能增加对地方监察御史的威慑力!”</p>
听到此话。</p>
除了都察院,其它各个衙门的官员都乐了。</p>
都察院御史风闻言事,恶意弹劾,很多官员都深受其害。</p>
一些地方上的监察御史官卑权重,吃拿卡要的不在少数。</p>
可惜只有皇权能整治他们。</p>
如果让海瑞去巡察这些监察御史,那大明监察官的风貌必将焕然一新。</p>
万历的眼睛也亮了,当即看向张居正,问道:“元辅,您觉得呢”</p>
张居正缓了缓,拱道:“臣以为,此差遣甚好。”</p>
海瑞最适合的其实就是这种差遣。</p>
几乎不影响新政。</p>
如果地方御史官们在海瑞的监察下,能有五分海瑞的清廉与做事态度,朝廷就满足了。</p>
此乃整肃官场风气的好办法。</p>
监察御史们不怕别人,但绝对惧海瑞。</p>
正所谓:人的名,树的影。</p>
别的御史可能写篇弹劾奏疏,无人理会。</p>
但海瑞不一样,海瑞只要写,便能传遍两京十三省,便能流传后世。</p>
这正是大家害怕海瑞的地方。</p>
与此同时。</p>
都察院的御史们都黑着脸,接下来,有海瑞挥着鞭子在后面赶,他们不得不拼命了。</p>
都察院的一些御史看向沈念,有种想打死他的冲动。</p>
以后的差遣定然是不好干了!</p>
而此刻。</p>
万历与张居正、吕调阳、马自强、殷正茂四大阁臣都露出了笑脸。</p>
这个差遣,简直就是为海瑞量身定做。</p>
常朝之后。</p>
万历便命内阁拟定圣旨,令海瑞迅速回京,待汇禀过山西之事,便可开启巡视两京十三省监察御史的旅程。</p>
当下,海瑞只能是一名孤勇者。</p>
</p>
五日后,身在山西的海瑞接到了朝廷的圣旨。</p>
他没想到,朝廷竟为他量身定做了这么一份美差。</p>
这一刻。</p>
他志气满满,感觉还能为大明再干十年。</p>
当即,老泪的海瑞朝着京师方向跪了下去,叩谢圣恩。</p>
海瑞以“年老体弱,身体多病”乞请致仕。</p>
内阁的票拟是:海佥院耿介敢言,巡察有功,不可致仕,差遣尽凭陛下安排。</p>
海瑞这个级别的御史,乃是皇帝亲自任命,文武百官只有建议权。</p>
万历看向下方,朗声道:“众卿,此次海佥院巡视山西,居功至伟,朕定然是不愿他致仕的,你们认为接下来可为海佥院委派一个什么差遣”</p>
万历话音刚落。</p>
吏部的一名主事便出列拱道:“启禀陛下,臣以为,海佥院明察秋毫,公正无私,在山西政绩斐然,深受百姓爱戴,不如对其特例擢升,派遣其总督一省之军务兼理粮饷。”</p>
听到此话,沈念忍不住笑了。</p>
这位吏部主事是希望海瑞扎根在一省之中,做个封疆大吏,进而无法回京,无暇弹劾其它官员。</p>
不远处。</p>
张居正、吕调阳、马自强、殷正茂四大阁老都微微摇头。</p>
海瑞适合做监察官,而不适合任地方大员,不然一省之官员可能全都会被他弹劾罢黜。</p>
马自强直接站出来道:“陛下,当下各省并不或缺总督与巡抚,海佥院过于耿直,不适合此职!”</p>
万历认可地点了点头。</p>
紧接着,一名都察院的御史站了出来。</p>
“陛下,臣以为海佥院擅于巡察地方,不如派遣他去河南、浙江、湖广等地再次巡察,依照海佥院的能力,恐怕每次都能为朝廷带来惊喜。”</p>
“臣附议!”</p>
“臣附议!”</p>
“臣附议!”</p>
</p>
数名都察院的御史与六科的科官都站出来表示附议。</p>
他们皆不希望海瑞留在京师,因为海瑞在京,会将他们衬托得非常无用。</p>
六部的堂官们听到“惊喜”二字,都不由得打了个冷颤。</p>
他们认为海瑞的破坏力过大,不知变通,若再去其它行省巡察,整出一竹筐一竹筐的罪证。</p>
吏部可能天天都要忙碌着更换官员了。</p>
当即,礼部左侍郎汪镗站了出来。</p>
“陛下,海佥院已上奏称身体多病,而巡察多省,甚耗力气,此职多为五十岁以内的官员担任,海佥院不宜再奔波了!”</p>
汪镗得很含蓄,表面是为了海瑞的身体着想,实则是担心海瑞的破坏力太大。</p>
紧接着。</p>
又有数名官员发言,一致的想法都是:海瑞外放地方,不能留京。</p>
还有的称海瑞可去南京担任正三品的左副都御史,看似升官,实则是想让海瑞在南京养老。</p>
但这个想法,却得到了诸多官员的附议。</p>
他们惧海瑞留守京师,惧海瑞靠着一份份弹劾奏疏,擢升为都察院的左都御史。</p>
就在这时,吏科给事中姚斌站了出来。</p>
在他站出来的那一刻,很多官员都已猜出他要讲什么,不由得都变得紧张起来。</p>
姚斌重重拱,高声道:“陛下,臣以为海佥院理应留京,坐守都察院。”</p>
“一则因海佥院年事已高,身体多病,确实不宜再去各省巡察;二则海佥院留京,可震慑诸多尸位素餐、贪赃枉法的官员,使得官员们皆不敢懈怠!”</p>
姚斌完后,皇极门下是一片安静,静得落一根针都能听得清清楚楚。</p>
无一人站出来附和他。</p>
大家都将不愿海瑞留京快要写在脸上了,没想到姚斌还是如此头铁。</p>
众官员都很钦佩海瑞,但却都不愿与海瑞做同僚,更不愿让海瑞监管着自己。</p>
沈念没想到官员们如此忌惮海瑞。</p>
他缓了缓,大步出列。</p>
而看到沈念出列,一些官员不由得皱起眉头。</p>
依照沈念的性格,大概率会支持吏科给事中姚斌。</p>
而刚才略微感觉有些尴尬的姚斌,脸上显露出一抹笑容。</p>
沈念高声道:“陛下,臣以为,海佥院不宜留守京师,京师百官有六科纠查即可,御史官的职责是地方。”</p>
此话一出,一些官员顿时露出了笑脸。</p>
沈念接着道:“此外,臣也觉得海佥院已无精力巡察山西般巡察其它省份。然国有一老,如有一宝,海佥院还不到致仕之时,臣为海佥院想了一个轻松且重要的差遣。”</p>
“沈侍讲,速速道来!”万历又焦急又兴奋地问道。</p>
“当下,我朝监管地方的官员是分散在两京十三省的监察御史,这些御史奉皇命,纠劾百司,考察官吏。他们不受六部管辖,不受内阁管辖,唯有都察院的数名都御史可以管辖他们,外加科官们可与他们互纠,然这些人全在京师!”</p>
“臣以为,当下地方上的一些监察御史权力过大,滥用私权者甚多,急需监管!”</p>
“故而,臣恳请陛下派遣海佥院巡察天下的所有监察御史,御史清则官吏清,官吏清则天下清。”</p>
“因海佥院体弱多病,臣建议他可自由选择前往何处监察,一月向朝廷一报即可,也能增加对地方监察御史的威慑力!”</p>
听到此话。</p>
除了都察院,其它各个衙门的官员都乐了。</p>
都察院御史风闻言事,恶意弹劾,很多官员都深受其害。</p>
一些地方上的监察御史官卑权重,吃拿卡要的不在少数。</p>
可惜只有皇权能整治他们。</p>
如果让海瑞去巡察这些监察御史,那大明监察官的风貌必将焕然一新。</p>
万历的眼睛也亮了,当即看向张居正,问道:“元辅,您觉得呢”</p>
张居正缓了缓,拱道:“臣以为,此差遣甚好。”</p>
海瑞最适合的其实就是这种差遣。</p>
几乎不影响新政。</p>
如果地方御史官们在海瑞的监察下,能有五分海瑞的清廉与做事态度,朝廷就满足了。</p>
此乃整肃官场风气的好办法。</p>
监察御史们不怕别人,但绝对惧海瑞。</p>
正所谓:人的名,树的影。</p>
别的御史可能写篇弹劾奏疏,无人理会。</p>
但海瑞不一样,海瑞只要写,便能传遍两京十三省,便能流传后世。</p>
这正是大家害怕海瑞的地方。</p>
与此同时。</p>
都察院的御史们都黑着脸,接下来,有海瑞挥着鞭子在后面赶,他们不得不拼命了。</p>
都察院的一些御史看向沈念,有种想打死他的冲动。</p>
以后的差遣定然是不好干了!</p>
而此刻。</p>
万历与张居正、吕调阳、马自强、殷正茂四大阁臣都露出了笑脸。</p>
这个差遣,简直就是为海瑞量身定做。</p>
常朝之后。</p>
万历便命内阁拟定圣旨,令海瑞迅速回京,待汇禀过山西之事,便可开启巡视两京十三省监察御史的旅程。</p>
当下,海瑞只能是一名孤勇者。</p>
</p>
五日后,身在山西的海瑞接到了朝廷的圣旨。</p>
他没想到,朝廷竟为他量身定做了这么一份美差。</p>
这一刻。</p>
他志气满满,感觉还能为大明再干十年。</p>
当即,老泪的海瑞朝着京师方向跪了下去,叩谢圣恩。</p>
海瑞以“年老体弱,身体多病”乞请致仕。</p>
内阁的票拟是:海佥院耿介敢言,巡察有功,不可致仕,差遣尽凭陛下安排。</p>
海瑞这个级别的御史,乃是皇帝亲自任命,文武百官只有建议权。</p>
万历看向下方,朗声道:“众卿,此次海佥院巡视山西,居功至伟,朕定然是不愿他致仕的,你们认为接下来可为海佥院委派一个什么差遣”</p>
万历话音刚落。</p>
吏部的一名主事便出列拱道:“启禀陛下,臣以为,海佥院明察秋毫,公正无私,在山西政绩斐然,深受百姓爱戴,不如对其特例擢升,派遣其总督一省之军务兼理粮饷。”</p>
听到此话,沈念忍不住笑了。</p>
这位吏部主事是希望海瑞扎根在一省之中,做个封疆大吏,进而无法回京,无暇弹劾其它官员。</p>
不远处。</p>
张居正、吕调阳、马自强、殷正茂四大阁老都微微摇头。</p>
海瑞适合做监察官,而不适合任地方大员,不然一省之官员可能全都会被他弹劾罢黜。</p>
马自强直接站出来道:“陛下,当下各省并不或缺总督与巡抚,海佥院过于耿直,不适合此职!”</p>
万历认可地点了点头。</p>
紧接着,一名都察院的御史站了出来。</p>
“陛下,臣以为海佥院擅于巡察地方,不如派遣他去河南、浙江、湖广等地再次巡察,依照海佥院的能力,恐怕每次都能为朝廷带来惊喜。”</p>
“臣附议!”</p>
“臣附议!”</p>
“臣附议!”</p>
</p>
数名都察院的御史与六科的科官都站出来表示附议。</p>
他们皆不希望海瑞留在京师,因为海瑞在京,会将他们衬托得非常无用。</p>
六部的堂官们听到“惊喜”二字,都不由得打了个冷颤。</p>
他们认为海瑞的破坏力过大,不知变通,若再去其它行省巡察,整出一竹筐一竹筐的罪证。</p>
吏部可能天天都要忙碌着更换官员了。</p>
当即,礼部左侍郎汪镗站了出来。</p>
“陛下,海佥院已上奏称身体多病,而巡察多省,甚耗力气,此职多为五十岁以内的官员担任,海佥院不宜再奔波了!”</p>
汪镗得很含蓄,表面是为了海瑞的身体着想,实则是担心海瑞的破坏力太大。</p>
紧接着。</p>
又有数名官员发言,一致的想法都是:海瑞外放地方,不能留京。</p>
还有的称海瑞可去南京担任正三品的左副都御史,看似升官,实则是想让海瑞在南京养老。</p>
但这个想法,却得到了诸多官员的附议。</p>
他们惧海瑞留守京师,惧海瑞靠着一份份弹劾奏疏,擢升为都察院的左都御史。</p>
就在这时,吏科给事中姚斌站了出来。</p>
在他站出来的那一刻,很多官员都已猜出他要讲什么,不由得都变得紧张起来。</p>
姚斌重重拱,高声道:“陛下,臣以为海佥院理应留京,坐守都察院。”</p>
“一则因海佥院年事已高,身体多病,确实不宜再去各省巡察;二则海佥院留京,可震慑诸多尸位素餐、贪赃枉法的官员,使得官员们皆不敢懈怠!”</p>
姚斌完后,皇极门下是一片安静,静得落一根针都能听得清清楚楚。</p>
无一人站出来附和他。</p>
大家都将不愿海瑞留京快要写在脸上了,没想到姚斌还是如此头铁。</p>
众官员都很钦佩海瑞,但却都不愿与海瑞做同僚,更不愿让海瑞监管着自己。</p>
沈念没想到官员们如此忌惮海瑞。</p>
他缓了缓,大步出列。</p>
而看到沈念出列,一些官员不由得皱起眉头。</p>
依照沈念的性格,大概率会支持吏科给事中姚斌。</p>
而刚才略微感觉有些尴尬的姚斌,脸上显露出一抹笑容。</p>
沈念高声道:“陛下,臣以为,海佥院不宜留守京师,京师百官有六科纠查即可,御史官的职责是地方。”</p>
此话一出,一些官员顿时露出了笑脸。</p>
沈念接着道:“此外,臣也觉得海佥院已无精力巡察山西般巡察其它省份。然国有一老,如有一宝,海佥院还不到致仕之时,臣为海佥院想了一个轻松且重要的差遣。”</p>
“沈侍讲,速速道来!”万历又焦急又兴奋地问道。</p>
“当下,我朝监管地方的官员是分散在两京十三省的监察御史,这些御史奉皇命,纠劾百司,考察官吏。他们不受六部管辖,不受内阁管辖,唯有都察院的数名都御史可以管辖他们,外加科官们可与他们互纠,然这些人全在京师!”</p>
“臣以为,当下地方上的一些监察御史权力过大,滥用私权者甚多,急需监管!”</p>
“故而,臣恳请陛下派遣海佥院巡察天下的所有监察御史,御史清则官吏清,官吏清则天下清。”</p>
“因海佥院体弱多病,臣建议他可自由选择前往何处监察,一月向朝廷一报即可,也能增加对地方监察御史的威慑力!”</p>
听到此话。</p>
除了都察院,其它各个衙门的官员都乐了。</p>
都察院御史风闻言事,恶意弹劾,很多官员都深受其害。</p>
一些地方上的监察御史官卑权重,吃拿卡要的不在少数。</p>
可惜只有皇权能整治他们。</p>
如果让海瑞去巡察这些监察御史,那大明监察官的风貌必将焕然一新。</p>
万历的眼睛也亮了,当即看向张居正,问道:“元辅,您觉得呢”</p>
张居正缓了缓,拱道:“臣以为,此差遣甚好。”</p>
海瑞最适合的其实就是这种差遣。</p>
几乎不影响新政。</p>
如果地方御史官们在海瑞的监察下,能有五分海瑞的清廉与做事态度,朝廷就满足了。</p>
此乃整肃官场风气的好办法。</p>
监察御史们不怕别人,但绝对惧海瑞。</p>
正所谓:人的名,树的影。</p>
别的御史可能写篇弹劾奏疏,无人理会。</p>
但海瑞不一样,海瑞只要写,便能传遍两京十三省,便能流传后世。</p>
这正是大家害怕海瑞的地方。</p>
与此同时。</p>
都察院的御史们都黑着脸,接下来,有海瑞挥着鞭子在后面赶,他们不得不拼命了。</p>
都察院的一些御史看向沈念,有种想打死他的冲动。</p>
以后的差遣定然是不好干了!</p>
而此刻。</p>
万历与张居正、吕调阳、马自强、殷正茂四大阁臣都露出了笑脸。</p>
这个差遣,简直就是为海瑞量身定做。</p>
常朝之后。</p>
万历便命内阁拟定圣旨,令海瑞迅速回京,待汇禀过山西之事,便可开启巡视两京十三省监察御史的旅程。</p>
当下,海瑞只能是一名孤勇者。</p>
</p>
五日后,身在山西的海瑞接到了朝廷的圣旨。</p>
他没想到,朝廷竟为他量身定做了这么一份美差。</p>
这一刻。</p>
他志气满满,感觉还能为大明再干十年。</p>
当即,老泪的海瑞朝着京师方向跪了下去,叩谢圣恩。</p>
海瑞以“年老体弱,身体多病”乞请致仕。</p>
内阁的票拟是:海佥院耿介敢言,巡察有功,不可致仕,差遣尽凭陛下安排。</p>
海瑞这个级别的御史,乃是皇帝亲自任命,文武百官只有建议权。</p>
万历看向下方,朗声道:“众卿,此次海佥院巡视山西,居功至伟,朕定然是不愿他致仕的,你们认为接下来可为海佥院委派一个什么差遣”</p>
万历话音刚落。</p>
吏部的一名主事便出列拱道:“启禀陛下,臣以为,海佥院明察秋毫,公正无私,在山西政绩斐然,深受百姓爱戴,不如对其特例擢升,派遣其总督一省之军务兼理粮饷。”</p>
听到此话,沈念忍不住笑了。</p>
这位吏部主事是希望海瑞扎根在一省之中,做个封疆大吏,进而无法回京,无暇弹劾其它官员。</p>
不远处。</p>
张居正、吕调阳、马自强、殷正茂四大阁老都微微摇头。</p>
海瑞适合做监察官,而不适合任地方大员,不然一省之官员可能全都会被他弹劾罢黜。</p>
马自强直接站出来道:“陛下,当下各省并不或缺总督与巡抚,海佥院过于耿直,不适合此职!”</p>
万历认可地点了点头。</p>
紧接着,一名都察院的御史站了出来。</p>
“陛下,臣以为海佥院擅于巡察地方,不如派遣他去河南、浙江、湖广等地再次巡察,依照海佥院的能力,恐怕每次都能为朝廷带来惊喜。”</p>
“臣附议!”</p>
“臣附议!”</p>
“臣附议!”</p>
</p>
数名都察院的御史与六科的科官都站出来表示附议。</p>
他们皆不希望海瑞留在京师,因为海瑞在京,会将他们衬托得非常无用。</p>
六部的堂官们听到“惊喜”二字,都不由得打了个冷颤。</p>
他们认为海瑞的破坏力过大,不知变通,若再去其它行省巡察,整出一竹筐一竹筐的罪证。</p>
吏部可能天天都要忙碌着更换官员了。</p>
当即,礼部左侍郎汪镗站了出来。</p>
“陛下,海佥院已上奏称身体多病,而巡察多省,甚耗力气,此职多为五十岁以内的官员担任,海佥院不宜再奔波了!”</p>
汪镗得很含蓄,表面是为了海瑞的身体着想,实则是担心海瑞的破坏力太大。</p>
紧接着。</p>
又有数名官员发言,一致的想法都是:海瑞外放地方,不能留京。</p>
还有的称海瑞可去南京担任正三品的左副都御史,看似升官,实则是想让海瑞在南京养老。</p>
但这个想法,却得到了诸多官员的附议。</p>
他们惧海瑞留守京师,惧海瑞靠着一份份弹劾奏疏,擢升为都察院的左都御史。</p>
就在这时,吏科给事中姚斌站了出来。</p>
在他站出来的那一刻,很多官员都已猜出他要讲什么,不由得都变得紧张起来。</p>
姚斌重重拱,高声道:“陛下,臣以为海佥院理应留京,坐守都察院。”</p>
“一则因海佥院年事已高,身体多病,确实不宜再去各省巡察;二则海佥院留京,可震慑诸多尸位素餐、贪赃枉法的官员,使得官员们皆不敢懈怠!”</p>
姚斌完后,皇极门下是一片安静,静得落一根针都能听得清清楚楚。</p>
无一人站出来附和他。</p>
大家都将不愿海瑞留京快要写在脸上了,没想到姚斌还是如此头铁。</p>
众官员都很钦佩海瑞,但却都不愿与海瑞做同僚,更不愿让海瑞监管着自己。</p>
沈念没想到官员们如此忌惮海瑞。</p>
他缓了缓,大步出列。</p>
而看到沈念出列,一些官员不由得皱起眉头。</p>
依照沈念的性格,大概率会支持吏科给事中姚斌。</p>
而刚才略微感觉有些尴尬的姚斌,脸上显露出一抹笑容。</p>
沈念高声道:“陛下,臣以为,海佥院不宜留守京师,京师百官有六科纠查即可,御史官的职责是地方。”</p>
此话一出,一些官员顿时露出了笑脸。</p>
沈念接着道:“此外,臣也觉得海佥院已无精力巡察山西般巡察其它省份。然国有一老,如有一宝,海佥院还不到致仕之时,臣为海佥院想了一个轻松且重要的差遣。”</p>
“沈侍讲,速速道来!”万历又焦急又兴奋地问道。</p>
“当下,我朝监管地方的官员是分散在两京十三省的监察御史,这些御史奉皇命,纠劾百司,考察官吏。他们不受六部管辖,不受内阁管辖,唯有都察院的数名都御史可以管辖他们,外加科官们可与他们互纠,然这些人全在京师!”</p>
“臣以为,当下地方上的一些监察御史权力过大,滥用私权者甚多,急需监管!”</p>
“故而,臣恳请陛下派遣海佥院巡察天下的所有监察御史,御史清则官吏清,官吏清则天下清。”</p>
“因海佥院体弱多病,臣建议他可自由选择前往何处监察,一月向朝廷一报即可,也能增加对地方监察御史的威慑力!”</p>
听到此话。</p>
除了都察院,其它各个衙门的官员都乐了。</p>
都察院御史风闻言事,恶意弹劾,很多官员都深受其害。</p>
一些地方上的监察御史官卑权重,吃拿卡要的不在少数。</p>
可惜只有皇权能整治他们。</p>
如果让海瑞去巡察这些监察御史,那大明监察官的风貌必将焕然一新。</p>
万历的眼睛也亮了,当即看向张居正,问道:“元辅,您觉得呢”</p>
张居正缓了缓,拱道:“臣以为,此差遣甚好。”</p>
海瑞最适合的其实就是这种差遣。</p>
几乎不影响新政。</p>
如果地方御史官们在海瑞的监察下,能有五分海瑞的清廉与做事态度,朝廷就满足了。</p>
此乃整肃官场风气的好办法。</p>
监察御史们不怕别人,但绝对惧海瑞。</p>
正所谓:人的名,树的影。</p>
别的御史可能写篇弹劾奏疏,无人理会。</p>
但海瑞不一样,海瑞只要写,便能传遍两京十三省,便能流传后世。</p>
这正是大家害怕海瑞的地方。</p>
与此同时。</p>
都察院的御史们都黑着脸,接下来,有海瑞挥着鞭子在后面赶,他们不得不拼命了。</p>
都察院的一些御史看向沈念,有种想打死他的冲动。</p>
以后的差遣定然是不好干了!</p>
而此刻。</p>
万历与张居正、吕调阳、马自强、殷正茂四大阁臣都露出了笑脸。</p>
这个差遣,简直就是为海瑞量身定做。</p>
常朝之后。</p>
万历便命内阁拟定圣旨,令海瑞迅速回京,待汇禀过山西之事,便可开启巡视两京十三省监察御史的旅程。</p>
当下,海瑞只能是一名孤勇者。</p>
</p>
五日后,身在山西的海瑞接到了朝廷的圣旨。</p>
他没想到,朝廷竟为他量身定做了这么一份美差。</p>
这一刻。</p>
他志气满满,感觉还能为大明再干十年。</p>
当即,老泪的海瑞朝着京师方向跪了下去,叩谢圣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