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你的意思,现在如果一直主和下去,在未来极有可能大启会因为割地而亡国?”</p>
“主和,会因为武德不彰,军队战斗力下降,而导致外国势力入侵我们,导致我们被外国势力灭亡,主战就有可能出现藩镇割据的现象,尤其是才经历过五代乱局的现在。”历史上有名的中兴四将,就是成为了一个个军头,宋高宗赵构多次想要除掉韩琦,而本应该是宋高宗嫡系的岳飞却多次帮助韩琦死里逃生,也才有了后面的“莫须有”之罪名,站在老百姓的立场来,赵构的行为可耻可恨,但是站在一个皇家的立场上,也不是不能理解,所以一直都会有一句站在哪个山头唱那个山歌一。</p>
“友,本官不认为现在的北齐有能力消灭我们大启,就如友你自己所的那般,现在反而是我们在经济侵略北齐,本官相信要不到多少年,整个北齐都会自然崩溃。”</p>
“那太师大人我预言未来消灭大启的是北齐之后的北方朝廷呢?”</p>
“展开?”</p>
“北方从春秋战国时期就存在异族人,无论是最初秦国建立打败的东胡,还是后面的大月氏、匈奴、已经包括匈奴在内的五胡,后面的柔然,这里学生要重点明一点,柔然和鲜卑都是游牧民族出身,后来鲜卑建立了魏国,柔然就成了鲜卑的敌人,魏国的灭亡有很大一部分的原因是因为柔然,如果没有柔然,也就没有了六镇。鲜卑之后的突厥,一度逼迫前朝太宗皇帝签下渭水之盟,虽然后来太宗皇帝报仇雪恨了,但到前朝末期,不也出现了现在的北齐,契丹族。据我在京兆府那里所知,同样的,现在北方已经出现了学生认为对北齐很有威胁的两个游牧民族,一个是生女真诸部落,另外一个是东胡部落的后裔——蒙古诸部落,一旦这些部落出现一个强大的首领,统一了他们的部落。那么他们很可能会取而代之腐朽的北齐,对我大启发动攻击,根据历史的发展来看,一个新兴的政权必然会有一个不可抵挡的上升期,如果他们乘着那股势头攻打我们大启,我们如果抵抗不住他们的攻势,那么极有可能会陷入非常危险的境地。”</p>
刘沆不以为然的大笑:“哈哈哈哈,友这是笑了,友可知道我们大启的禁军是从边关选出的精锐士卒,战斗力是非常高的,区区北地游牧民族不足为据,不过你每一个新兴势力都会有一个上升期,那我们大启的上升期是在什么时候?”</p>
“当然是太祖时期了,那时候我们大启连灭六国是何等的威风。”</p>
“那为什么没有收回燕云十六州?”</p>
“原因有3,当然这个原因是站在后人的角度上来分析的,属于事后诸葛亮,仅供娱乐罢了,、占战略的错误,才用先南后北的战略,把建国之初的锐气放在了不值一提的南方政权上,虽然有灭6国之威,但也就像一把强大的弓弩穿过了太多的敌人,失去了锐气,而南方士大夫多好苟安一方,也为北伐带来了阻力,不仅如此,当时北齐正是昏君萧璟在执政,结果太祖皇帝花了足足36年的时间,而北齐也迎来了中兴之君在退位没有多久的萧隆绪,正面击败了太宗皇帝,我们大启很遗憾的丧失了一次崛起的势头。”</p>
“2、政策变迁的错误。昔年太祖皇帝在花了36年的时间统一南方之后,自觉地无力收复燕云十六州,和当时的萧贤协商通过购买的方式收回燕云十六州,那时候北齐经过萧璟的破败,国力大衰,是最好的时,偏偏这个时候太祖皇帝得了重病,太宗皇帝继位,太宗皇帝欲携灭六国之威风收回燕云十六州,殊不知当时的士兵经过连续的胜利,已经属于骄兵,这样的部队,尤其是萧休哥的对,遗憾在高粱河那个地方,这一仗损失的兵力到现在还没有彻底恢复。”</p>
“3、失去了民心的支持,在太宗皇帝时期,北齐已经拥有燕云十六州百年之久,北方早已经过去了几代人,那些人更多把自己当做北齐之民,他们不想战乱,所以北伐的压力也就非常大了。”这确实是实话,君不见被女真统治200年的时间,不也有曾剃头这样的死忠分子吗?</p>
“你的前两点,本官很认可,但是第三点,本官有些不认可,什么是民心?北齐是契丹族,而我们大启是汉人,作为北地汉人的他们来,他们不应该更加支持我们吗?”</p>
“太师忽略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大启是在五代十国之后新创的一个朝廷,百姓经过多次皇家的易主,在百姓看来谁来当这个皇帝真的没有那么大的意义,谁来当皇帝都是要交税,谁来当皇帝都是要服役,那么肯定会选择一个偏向平稳的环境,要知道打仗是要死人的,甚至有一些部队,高兴了屠一个城玩玩,不高兴又屠一个城玩玩,试问哪个老百姓愿意战争?”</p>
“友的很有道理,那友的意思,现在我们大启就是不战了?”</p>
“学生的意思,结合学生之前的话,我们已经失去了武力收复燕云十六州最好的会,现在的我们最好的选择在学生看来,就是经济战为主,武力收复为辅,一旦他们国家经济衰败了下来,我们一方面派出部队在边境威慑,一方面用钱买回燕云十六州,这在学生看来是最好的方法。”</p>
“那如果他们不同意用金钱买燕云十六州呢?”</p>
“那就打呗,一个朝廷没有了经济支撑,朝廷发不了粮饷,那么谁还会为朝廷战斗呢,只要他们出现新君易主的情况下,我们就打过去,甚至我们还可以派人过去帮助他们新君易主。”</p>
“孙子兵法曾,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交,其下伐兵。友当真是大才。只不过想过一个问题没有,朝廷的百官可会同意这样做?”</p>
“太师大人笑了,这只是学生在朝堂之外的浅陋之见。”</p>
“意思友进入朝廷主张就会变化?”</p>
“没有这个意思,学生的意思是,进入了朝廷,我的建议就会更加全面化,现在学生并不知道朝廷现在是怎样一个环境,也就没有办法制定相对应的措施,但是学生的思想不会变化,那就是和平收复燕云十六州,不仅如此,最好还能用和平的方法收回西凉。学生也了学生不知道朝廷的情况,比如,朝廷每年户部的收入具体是多少等等。”</p>
“呵呵,友对了一点,那就是友确实有一些想当然了,不过友的建议还是很不错的,有会本官会和官家汇报友的想法的。”</p>
“先生这万万不可以。”</p>
“有何不可,友是官家所钟意的李师师的干儿子,有这层关系在,友的未来不可限量,不定的未来本官还指望友照拂。”</p>
“太师大人笑了,自古以来宠臣都没有好下场,又何来照拂太师的法,只求他日学生身败名裂之时诸位大人能拉学生一把,学生自然就感激不已了。”</p>
“哦?友似乎对官家的安排有所不满?不过想来也是,友虽然思想还有一些幼稚,但也确实有着不俗的才干,友心里的想法肯定是明明能通过科举考试成为官员,却因为官家的一条旨意成为了官员对里面的宠臣而非常不满是吧?”李星群心里一惊,作为太师的刘沆为什么会把话的如此的清楚,他难道不怕有人把这个话传给官家,不过,既然官家上樊楼都带着刘沆,那就明刘沆应该属于官家心腹那一类的存在,这样一想后,李星群才回答:</p>
</p>
“实不相瞒,学生并没有不满,只不过学生不知道怎么做大启一朝的宠臣罢了。”</p>
“为何这样?”</p>
“皇权的势力不够强大,从古至今,秦始皇发明皇帝这个称号以来,没有那一个朝代的皇帝会被人用官家称呼,皇帝都是官家了,那么皇权的地位可想而知,这也是之前我们主战主和的形势已经变化,建国之初,皇帝有把握能压得住武将,所以可以用那些武将去扩张土地,消灭敌人,但一旦进入王朝的稳定期,后面的君王就不一定有那样的威望了,君不见前朝玄宗皇帝,如此雄主不也发生了安史之变吗。”</p>
“哦?友这还提醒本官了。当初的安禄山不就是杨贵妃的干儿子吗?”</p>
“所以,我那个干娘不是压根进不了宫内吗?同理的太师想过没有,贵为一国之君的官家,为什么连一个喜欢的女人都没有办法接入宫中?赵飞燕、赵合德两个公主府舞女出身,不也成为了汉朝的皇后和贵妃吗?更不要抢夺自己儿媳妇玄宗皇帝,抢夺嫂子,弟妹的李世民这些人,这不就是皇权的衰落吗?”</p>
“这一点官家也是知道,可太祖皇帝时期立下的誓碑,后世的皇帝不能杀士大夫,而且没有了士大夫的支持,我们又怎么压制武将集团。”</p>
开玩笑从看雍正王朝、宰相刘罗锅、康熙王朝长大的我,对于封建帝制巅峰的清朝制度,不绝对了解也是了解不少,李星群也就侃侃而谈:“要想压制武将集团,在我们现有的政策上,还可以增加对武将后勤的控制,武将就只管打仗,其他的什么都不能管,每一支部队最多保证个月的粮草,用粮食来管理他们,没有粮食,一支部队很容易就会产生哗变,也就很难成事了。”大启的制度就是论调将领,由战时临时指派,所以兵不知将,将不知兵。</p>
“而文官集团就比较困难了,相权有些过于强大了,我认为可以成立一个特殊的构——军处。”</p>
刘沆露出沉思的神色:“军处,听起来是用来打仗的构?和枢密院比起来谁更大?”</p>
“要军处,就要到朝廷进行一次改革。”</p>
“又是改革?”刘沆微微皱了皱眉头,看起来对改革有所不满。</p>
李星群虽然有些犹豫,但是话已经到这里,不反而不妙:“对,增加宰相的人数。权力分散的越多,那么作为头目的皇帝中的权利也就越大。”</p>
“可是官员多了,就会出现冗官的现象,官员太多,朝廷的开销就会增加。”</p>
“学生之前就了,这世上很多东西是相互对立,又相互联合的整体,用朝廷的钱养官,关皇帝什么关系?”</p>
“友大才也,还请友继续下去。”</p>
“最好增加到6位宰相,然后分别让他们分别负责六部。”</p>
“那六部侍郎又如何安排?”</p>
“六部侍郎不需要去管。现在军处就来了,我们可以用战争时期,为了防止朝中耳目众多,把情报泄露出去,然后我们就让6个宰相,成立一个临时的构,在这个构里面,他们只负责传达信息,不负责提出意见,所有的旨意就从军处发出,跳过朝廷,也就是所有的方针,不需要考虑朝廷的意见。”</p>
“可是这也只是打仗时候用的。”</p>
“不不不,刘太师,饭是一口口吃的,没有什么事是一蹴而就的,只要军处成立了起来,就不再是一个临时构,而六个宰相本来就掌握了六部权力,那么从军事一步步转换为政事好像就没有那么复杂了,最后朝廷就自然而然成为了皇帝的一言堂,这才是真正的皇帝。”</p>
“皇帝的一言堂吗?友的倒是简单,只不过这中间改革不知道要死多少人。”</p>
“只要是改革就必然会死人,就看现在的那位,有没有想法做这件事了。”</p>
“那如果上面的人愿意去做,又该如何去做?”</p>
“那就需要一个这白套来代为出了。在皇都司的基础上,另外成立一个部门一个专门调查情报的构,当然,为了保证消息的密封性,这个构应该有皇帝身边的人来担任,他们负责情报的收集,抓捕甚至刺杀和朝廷作对的官员。而皇都司则负责护卫皇帝的安全,已经对于武将的监控,可以由皇帝指派信任的人来担当,两个构要相互合作,相互制衡,要是没有完全平衡也没有关系,因为军处的原因,兵权是牢牢掌握在皇帝的里,他们也没有办法翻天。而那些提出意见的大臣,就去查他们犯罪的证据,先治他们罪,再推行政策。”</p>
“如果他们没有罪证呢?”</p>
“太师大人可知道巫蛊之祸?他没有问题,他的亲朋好友难道就没问题,就算他亲朋好友没有问题,我们可以制造问题。”</p>
刘沆不动神色,看不出具体心里在想什么的继续:“有意思。友,本官还有个问题问你。”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退出阅读模式。谢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