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小说 > 其他类型 > 归义非唐 > 第57章 览众山小
    “唏律律”</p>

    次日辰时,在百姓都外出务农时,刚刚返回山丹城一夜的张淮溶便带着一旅兵马,押运着五百石粟米往祁连城赶去了。</p>

    刘继隆起了一个大早,但却没有去为张淮溶送行,而是站在城门楼前眺望他离去。</p>

    待队伍消失在天边,他才缓缓回过神来,将注意力放在了城外的作物上。</p>

    绿油油的作物沿着护城河向外延伸数里,田间充斥着除草的百姓。</p>

    望着这一幕,刘继隆心情愈发沉重了起来。</p>

    转身离去后,他将军营中的训练加重,同时杀羊犒军的频率也增加了起来。</p>

    这样的日子,让军营中的将士们痛并快乐着。</p>

    如此过了几日,刘继隆这才抽空率队伍前往了龙首山。</p>

    从山丹城前往龙首山烽火台和互市点的距离不过二十七八里,清晨出发,傍晚便能赶回来。</p>

    因此刘继隆倒也不担心山丹城会遭遇什么变故,毕竟遇到任何事情他都能及时返回。</p>

    赶在午时前,刘继隆便带着五十名马军与五十名民夫组成的队伍进入了龙首山地界。</p>

    不过两刻钟时间,他们便顺着土道来到了烽火台下的一处河谷中,并见到了一座不算宽大的石堡。</p>

    “哔哔——”</p>

    刺耳的哨声在河谷中回响,很快引起了守军的注意。</p>

    不过当守军看到来人是举着三辰旗的己方队伍后,他们立马就松懈了下来。</p>

    “别将,您怎么亲自来了!”</p>

    张昶的声音响起,刘继隆闻声看去,果然见到了站在石堡马道上的张昶。</p>

    他高兴打了个招呼后,便立马从马道上走下城头,从石堡唯一的一扇木门中跑出来。</p>

    那木门宽厚,不过顶部是空的,看起来并不坚固。</p>

    张昶一路跑来到刘继隆面前,伸为他牵马。</p>

    刘继隆倒也没有任由他牵马,而是顺势翻身下马,打量起了这处河谷。</p>

    河谷不宽,东西不过三十来步,两侧都是光秃秃的山岭。</p>

    除了山顶上的烽火台,唯二的建筑便是横亘在河谷中间的一处石堡了。</p>

    此刻的张昶正是从石堡内走出来,而石堡与河之间还有十余步距离的空地。</p>

    这空地前方摆上了拒马,显然是为了防止回鹘人借此道入寇。</p>

    “你这地方有多少人”</p>

    刘继隆没有叙旧,而是打量着那不到一丈高的石堡城墙,略皱眉头询问。</p>

    张昶见状作揖,随后侧身用示意道:“这地方驻扎一队五十余人,其余三处较宽的谷道则是各自驻扎一伙弟兄。”</p>

    “此外,还有二十名马军充当塘骑,在北边的谷口放哨。”</p>

    “郑处呢”刘继隆询问起来,张昶则是解释道:“他带着民夫弟兄们去西边的谷道了,估计要晚上才能回来。”</p>

    “对了别将,这车上装的是什么”张昶看向刘继隆身后那五十辆挽马车,脸上露出疑惑。</p>

    “我们和回鹘开启互市了,这是互市的商品。”</p>

    刘继隆一边着,一边从自己的马鞍上取出一本文册:“交给军中的直白,让他按照这上面的价格出售。”</p>

    “记住,我们需要的是耕牛,其次是挽马。”</p>

    “遵命!”张昶郑重应下。</p>

    见状,刘继隆也开始巡视起了此处河谷和石堡。</p>

    河谷内的河流并不宽,仅六七尺,不过是一条河流,水流也不汹涌。</p>

    </p>

    不过按照河床来看,汛期的时候,这条河还是能达到两丈宽的。</p>

    “这地方不缺水,是个易守难攻的地方。”</p>

    刘继隆毫不吝啬的夸赞,张昶也咧嘴笑道:“只可惜人不足,不然在这里设个关隘,那群回鹘人便是插上翅膀都飞过不来。”</p>

    “呵呵”笑了两声,刘继隆便要求前往山上的烽火台。</p>

    张昶对刘继隆的要求从不拒绝,直接带着他爬上了山岭。</p>

    站在山岭上,北方的草原肉眼可见,南方的山丹城也能依稀看到。</p>

    龙首山不算宽大,而且此处还是山脉的狭长处,所以能清楚的观察山脉南北。</p>

    只可惜这个时代没有望远镜,刘继隆也不知道如何制作望远镜,不然在这里架一副望远镜,那回鹘的动向可就真是清清楚楚了。</p>

    “这地方好啊,日后一定要在这里建一处关隘!”</p>

    观察了地势后,刘继隆便敲定了这个想法,一旁的张昶更是笑得合不拢嘴。</p>

    “别将,这地方可是我精心挑选的,我当初就不错,您看是吧。”</p>

    “嗯”刘继隆笑着看向张昶,随后与他在山巅聊了起来。</p>

    张昶的天赋不算差,跟着酒居延、陈靖崇、郑处他们前后学习了一个多月,如今已经能带好一队兵马了。</p>

    再让他适应适应,到时候就能彻底落实旅帅之位了。</p>

    刘继隆心里已经有了想法,那就是等明年开春后前往凉州劫掠吐蕃人的牧群,不断壮大山丹城。</p>

    只要牧群足够,到时候山丹就可以粗放式的开垦城外大片荒地,而且还能顺带解放凉州城外的一些汉人。</p>

    到时候自己可以依靠这批汉人再组建几个团的兵马,为大军东征收复凉州做准备。</p>

    若谁最想收复凉州,那无疑是张议潮、张淮深叔侄。</p>

    只要山丹能提供足够的兵力和粮草,加上后方的兵马也装备好了甲胄,刘继隆不相信张议潮能忍住。</p>

    如今的凉州还有不少汉人,如果能提前收复,那无疑能增强河西汉人实力。</p>

    若是等到河陇大旱,大批游牧吐蕃涌入凉州,那凉州地界的汉人又会像历史上一样被屠戮。</p>

    况且提前收复凉州,归义军也能进而收复河陇诸州,不断扩充实力。</p>

    就目前来,刘继隆他想要的就是成为一城之主,再远的便是一州之主。</p>

    只有成为一州之主,他才能有与唐廷对话的话语权。</p>

    届时不管是唐廷要挑拨归义军内斗,还是想要扶持回鹘、嗢末等势力,他都能根据局势做出相应安排,而不是如当下一般,事事都需要和张淮溶协商。</p>

    张淮溶虽然对他不错,可张淮溶身上始终有着豪强子弟的骄傲。</p>

    这种骄傲在许多事情上影响着张淮溶,并间接导致自己的许多提议被搁置。</p>

    或许正是因为这些事情,刘继隆才会迫切的想要收复凉州,成为自己的“主人”。</p>

    “别将,这山巅冷风大,我们下去吧”</p>

    山风凌冽,吹得人头发散乱,衣袍作响。</p>

    张昶提议下山,而刘继隆却十分享受这种一览众山的感觉。</p>

    背对张昶,刘继隆想些什么,却又觉得现在这些太早。</p>

    到了最后,千言万语化作一句话。</p>

    “张昶”</p>

    “末将在。”</p>

    “日后我们也会有自己的关隘城池”</p>

    “是!末将相信别将!”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退出阅读模式。谢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