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0章日渐强盛</p>
“混账!混账!混账”</p>
“朕的钱,他竟然敢擅自挪用朕的钱!”</p>
紫宸殿内,李忱不复以往冷静,而是暴怒拍案。</p>
站在他面前,王宗实、马公儒、王归长等人纷纷低着头,不敢在这个时候触怒李忱。</p>
能让养气功夫极好的李忱如此暴怒,可见事情不。</p>
众人低头沉默,李忱却呼吸沉重,目光死死盯着桌上的奏表。</p>
这件事情的起因是裴休改革漕运,清查户部,并在其中发现了不对劲的地方。</p>
裴休在查账的时候,发现了武宁军、泾原军曾经私自挪用过官钱,并且并未在事后偿还。</p>
原本这两笔钱不算多,找回来也就罢了。</p>
结果裴休才刚刚查出这件事情,曾任武宁军节度使、泾原军节度使的右威卫大将军康季荣便自首了。</p>
事情原本不大,可随着裴休根据康季荣这条线查下去的时候,却发现结果越来越心惊。</p>
康季荣在担任武宁军节度使、泾原军节度使的这些年里,先后擅自挪用官钱二百万贯,并且命人制作假账来平账。</p>
如果不是数额太大,出现了纰漏并被裴休查到,那康季荣贪墨二百万贯这件事还真没人能发现。</p>
随着这件事情发酵,朝野震动,要知道如今大唐一年赋税也不过一千四百万贯,而康季荣这么多年竟然贪污了二百万贯。</p>
然而当康季荣被爆贪腐二百万贯后,许多官员却是出奇的沉默,这才是让李忱暴怒的地方。</p>
朝野之中,显然不止一个康季荣,因此如何处置康季荣,便成了一件紧要的事情。</p>
李忱渐渐平息怒气,几个呼吸后便恢复如初,只是目光冷厉看向王宗实等人。</p>
“康季荣可曾有话对朕”</p>
闻言,王宗实几人面面相觑,最后由王归长硬着头皮站出来行礼道:“康季荣愿以家财偿还赃款,请陛下勿论罪”</p>
“混”李忱闻言怒火又被挑了起来,好在他及时压了下去。</p>
贪腐朝廷二百万贯,竟然想着还完了事,官职继续</p>
想到这里,李忱攥紧了藏在袖中的拳头,而马公儒见状劝解道:</p>
“陛下,仅康季荣一人,如何贪腐二百万贯”</p>
“依臣之见,康季荣虽是头目,然其麾下诸将亦不少贪墨。”</p>
“泾原、武宁两镇兵马本就跋扈,若是严惩康季荣,致使两镇牙将人人自危,最后铤而走险,那”</p>
马公儒没有继续下去,可李忱却脸色一变。</p>
泾原兵变虽然已经是八十多年前的事情,可若是引得泾原、武宁两镇兵马动乱,平叛所需钱粮可就不止二百万贯了。</p>
想到这里,李忱心中权衡利弊,最后才不甘道:“传朕谕,念康季荣收复河湟有功,准其偿还贪墨所得抵罪!”</p>
“陛下圣明”马公儒、王归长与王宗实连忙行礼,但李忱脸色依旧难看。</p>
“朕虽然免了他的罪,但他的罪不应该这么轻易就饶过!”</p>
马公儒与王归长对视,随后硬着头皮作揖:“臣等明白”</p>
眼见他们是真的明白,李忱这才阴沉着脸道:“可还有事启奏”</p>
“回陛下”王宗实踌躇开口,缓缓作揖道:</p>
“陇右观察使刘继隆报捷,言其兵收复洮、叠、松三州,请表节度使旌节”</p>
李忱在袖中的拳头紧握,面上却突然笑了起来。</p>
“好啊好啊”</p>
“陛下”马公儒心翼翼试探,担心李忱气晕头了。</p>
对此,李忱却笑着道:“京西北及剑南等道戍卒十余万,驻守西陲数十年,却仅仅收复三州七关。”</p>
“刘继隆进入陇西不过四年,竟然已经收复除鄯廓外全境,还把伸到剑南道了”</p>
李忱在笑,可马公儒他们心里却在发寒,而王宗实面上担忧,心里却在冷笑。</p>
京西北诸镇和剑南道兵马是个什么德行,他还能不清楚</p>
京西北八镇和剑南道西川兵马连五万敢战之士都拉不出,这其中还包括了高骈的那一万两千兵马。</p>
“王宗实”</p>
“臣在!”</p>
李忱念叨了王宗实的姓名,王宗实连忙回应作揖。</p>
“高骈麾下有多少兵马,若是刘继隆有不臣之心,高骈能否平定”</p>
李忱收敛笑容,语气平静,但平静之下却有着他的谋算。</p>
王宗实沉吟片刻,随后才道:“高骈麾下有五千精骑,七千甲兵,其兵马虽然精锐,可刘继隆也不是泛泛之辈,其麾下更是虎狼之师。”</p>
“若是刘继隆叛乱,高骈守成有余,开拓不足。”</p>
王宗实最终没敢吹嘘天雄军有多么厉害,毕竟他已经从王宗会那里得知了刘继隆麾下兵马何等精锐。</p>
如果他给了皇帝错误的讯息,导致皇帝决定对刘继隆用兵,那不管事情成败,他都是吃亏的那个。</p>
若是皇帝对刘继隆用兵胜了,天雄军和成武游奕军也必然死伤惨重,白白浪费了自己的心血。</p>
若是皇帝对刘继隆用兵输了,那自己绝对会被马公儒、王归长这群人围攻,最后被皇帝舍弃,用以向刘继隆赔罪。</p>
战不能轻言,这是王宗实对刘继隆的态度。</p>
“嗯”</p>
李忱低声回应,随后决断道:“擢授刘继隆柱国、镇军大将军,颁赐金银器七十二件、锦彩有差三百,另擢赏陇右兵马绢四万疋。”</p>
“臣遵旨”</p>
李忱依旧没有给刘继隆节度使旌节,但他补偿给了刘继隆从二品的散勋和武散阶,以及金银器和锦彩绢帛等物。</p>
只要陇右不乱,刘继隆这点胃口,他还是能喂饱的。</p>
更何况能供他收复的地方只剩鄯廓二州了,之后他也很难找借口向自己索要节度使旌节了。</p>
想到这里,李忱瞥向马公儒:“记得朕之前提醒你们的事情。”</p>
“臣等谨记”</p>
马公儒等人先后应下,随即派人前往了三省衙门。</p>
是夜,紫宸殿内发出敕书,皇帝以“康季荣收复河湟三州七关有功,准其偿还贪墨所得抵罪。”</p>
早就依附马公儒等人的给事中封还敕书,谏官亦上言谏阻,俱以为康季荣偿不抵罪。</p>
三日后,康季荣被收押,他在各州的家产被朝廷充公抵债</p>
“啧啧贪腐挪用二百万贯钱,这算下来平均一年得贪墨最少三十万贯吧”</p>
中秋前夜,刘继隆比白敏中晚了近半个月才得知康季荣贪污案,但这并不妨碍他吃瓜。</p>
不止是他,就连高进达、崔恕、张昶等人也在正堂吃瓜。</p>
“泾原军不过几千人,即便把军饷吃了,也吃不了二百万贯。”</p>
“这康季荣此前当过徐泗地区的武宁军节度使,徐泗属于漕运要点,朝廷他擅用官钱,估计就是挪用了江南运往关中的官钱。”</p>
“二百万贯,这能养多少兵马啊!”</p>
“若是按照我们与山南西道的口马贸易,这二百万贯都够买三十多万百姓了。”</p>
“啧啧”</p>
众人啧啧,刘继隆也是一样,他们都在为康季荣贪腐的数额感到不可思议。</p>
不过议论结束后,便轮到了他们之间的讨论了。</p>
高进达最先转变态度,沉稳询问刘继隆道:“节帅,朝廷始终不授节度使旌节,我们要不要继续请表”</p>
“不必。”刘继隆摇头否决,虽他并不怕朝廷,可现在还不到撕破脸皮的时候。</p>
</p>
更何况现在的时局还算稳定,而李忱这个皇帝也舍得钱安抚自己,自己没有必要因为一个节度使旌节和朝廷翻脸。“朝廷送来了多少东西,能换多少钱粮”</p>
他询问高进达,高进达闻言开口道:“朝廷让高骈麾下的王重任带着兵马民夫前往了陇西县,如圣旨内容所言,颁赐您金银器七十二件,其中金器十二件,银器六十件,锦彩三百幅,绢帛四万匹。”</p>
“这些金银器和锦彩、绢帛,最少值钱七万贯。”崔恕补充道。</p>
刘继隆闻言颔首道:“你们两人和十州刺史各领金器一件,每镇都尉领银器一件,余者存入库中。”</p>
“军中旅帅及以上者,各赏锦彩一幅。”</p>
“都护府治下将兵、直白,每人领绢帛两匹。”</p>
刘继隆没有再贩卖朝廷的赏赐,而是将它们大方的赏赐给了陇右军中的所有弟兄。</p>
高进达闻言脸色生变,只是他想到自己在都护府的资历太浅,没敢直接开口。</p>
崔恕也是如此,但张昶不同。</p>
“节帅,您把东西都给我们了,您呢”</p>
张昶听到刘继隆把金银器和锦彩都给了他们,面露难色。</p>
刘继隆闻言爽朗笑道:“我要那些没用,也该让弟兄们的衣柜里多几套绢帛的衣服了!”</p>
他笑声爽朗,正堂内外的兵卒忍不住朝他看来,欲言又止。</p>
显然,他们都听到了刘继隆的话,心中感动难以言表。</p>
高进达闻言只能叹气道:“便如节帅所这般吧,不过节帅如今毕竟是陇右观察使,仅穿绢帛的衣服,还是有些寒酸了。”</p>
“过些日子下官请王焘从剑南道采买些蜀锦为节帅制衣,望节帅不要拒绝。”</p>
“好!”刘继隆也痛快答应了,笑着道:“我先为你们试试,看看这蜀锦的衣服穿上后是什么感觉。”</p>
“若是不错,待日后收复鄯廓二州后,我给都护府内所有人购置一匹蜀锦!”</p>
刘继隆这般着,高进达与崔恕却对视苦笑。</p>
哪怕材质一般的蜀锦,其价格也能达到一匹十余贯。</p>
军中兵卒与直白数量近一万八千,若是每人购置一匹蜀锦,那需要付出的钱粮可太多了。</p>
他们知道刘继隆言出必行,只能苦笑着等日后劝劝他。</p>
相比较他们,张昶对蜀锦的价格并不熟悉,因此并不觉得有什么。</p>
此刻的他,只在意什么时候收复鄯廓二州,因此在刘继隆开口后,他便激动作揖道:</p>
“节帅,我们什么时候收复鄯廓二州!”</p>
随着他询问,高进达与崔恕也将目光投向了刘继隆。</p>
按照此前收复各州的频率和速度来看,他们理应在明年秋收前后收复鄯廓二州。</p>
不过这次他们猜错了,因为刘继隆摇头道:“先修养两年,恢复陇西生产再吧。”</p>
他的话如冷水,将张昶的热情浇灭,但张昶立马单膝下跪作揖,表示决心:</p>
“节帅,我和老陈、老马出兵,只需要五千兵马,便可拿下鄯廓二州!”</p>
闻言,刘继隆依旧摇头道:“眼下好不容易敲定与山南的口马贸易,因此我们必须抓紧时间,将山南境内的饥民迁徙到陇西才是。”</p>
“况且我也不想这么快的进攻鄯廓二州,若是能将他们服迁往土浑、多麦、维西(维州以西)之地,那自然是最好的。”</p>
“这件事情,我已经交给了尚铎罗去做,他会派人去廓州与尚婢婢交流的。”</p>
“在此之前,我们的重心还是得放到饥民迁徙这件事上。”</p>
话音落下,刘继隆目光看向高进达:“我们现在还有多少金银铜钱”</p>
“各类金银铜钱折色后,差不多值二十二万贯。”高进达回应道:</p>
“此外,王焘已经带着两千多名饥民在利州境内,过些日子便会进入武州。”</p>
“这两千多饥民,不知节帅要迁往何处”</p>
“徙来临州的长乐县吧。”刘继隆不假思索道:</p>
“长乐人口仅五千余,但当地能开垦的土地却多达三十余万亩。”</p>
“将这两千余口饥民迁往长乐,随后按照每户耕牛一头发放即可。”</p>
刘继隆话音落下,但高进达却作揖道:“节帅,耕牛之事得商议才行。”</p>
“怎么了”刘继隆不解,而高进达却看向崔恕,崔恕则是作揖解释道:</p>
“节帅,河陇百姓多有放牧的经验,因此在驯化黄牛为耕牛,以及照顾耕牛上的经验都比较多,每户一头牛也照顾得过来,不过”</p>
崔恕深吸一口气,随后继续道:“上次从三川迁往叠州的四千余口百姓在登籍造册,发放耕牛后,竟然有五十七户百姓将耕牛养出了病。”</p>
“这还是厝本刺史发现得早,如果厝本刺史发现的不及时,恐怕养百姓会把耕牛养死。”</p>
“这是怎么回事”听到这种事情,刘继隆眉头紧皱,甚至想到了许多阴谋论。</p>
然而不等他细想,崔恕便解释道:</p>
“这些三川的饥民,许多没有驱使、照顾过耕牛,向来都是人力耕地种田。”</p>
“衙门把耕牛发给他们后,他们许多只懂得驱使耕牛,而不懂得照顾耕牛。”</p>
“且不提照顾耕牛所需的一些疫病法子,单为耕牛清洗、保暖,如何清理牛舍,如何挑选秸秆他们都不知道。”</p>
“正因如此,叠州才会出现那么多病牛。”</p>
崔恕解释过后,刘继隆这才知道,这些养护牲畜的基本知识,却也不是人人都懂的。</p>
“你觉得应该如何”刘继隆询问崔恕,崔恕则是已经有了腹稿。</p>
“对于这些迁徙而来的饥民,下官建议按照每三户一头耕牛,共用一间牛舍。”</p>
“除此之外,每个饥民乡都要迁入最少两户城中百姓,以此来应对牲畜疾病,也能教导饥民如何照顾耕牛。”</p>
“这耕牛生耕牛,牛犊三年便能承担起耕地的任务,如此五年后,基本就能做到每户都有一头耕牛。”</p>
“此外,由于我们将许多驯化的黄牛、挽马都交给了百姓,因此下官建议对百姓定下规矩,例如衙门发耕牛一头,百姓需要在五年后还三头牛犊。”</p>
“如此一来,前后只需要八年时间,不仅每户百姓都能有一头耕牛,衙门里的耕牛也将越来越多,挽马亦是此等政策。”</p>
崔恕制定了牛政和马政,刘继隆听后觉得后不错,但五年后还三头还是有些苛刻。</p>
“改为六年后还三头吧。”</p>
“是”</p>
眼见刘继隆同意,崔恕松了一口气,而刘继隆紧接着道:“饥民的事情,你们得多上心。”</p>
“接下来的安置便按照岷州、河州、临州、渭州、成州、武州的顺序来。”</p>
“每州最少要迁入五千饥民,剩下的到时候再。”</p>
“是!”三人作揖,而此时刘继隆却见大门外走来一名甲兵。</p>
那甲兵走到院中对堂内作揖,拔高声音道:“节帅,曹押衙回来了!”</p>
“传他进来!”听到曹茂回来了,刘继隆连忙传召他。</p>
高进达与张昶、崔恕都已经知道了刘继隆为什么派曹茂去兴元府,因此便没有留下,起身告退,各自返回了各自的衙门去。</p>
在他们离开的同时,曹茂也从大门走了进来,风尘仆仆。</p>
“节帅!”</p>
曹茂一边朝正堂走来,一边对刘继隆作揖。</p>
刘继隆爽朗笑道:“去了几个月,倒是长胖了些,看来你在兴元府过得不错,早知道便让你留在那里了。”</p>
“节帅哪里的话”曹茂面露尴尬,这让刘继隆以为他脸皮薄,却不想曹茂正在盘算其它。</p>
“此次你前往兴元府,安抚好了封敖和杨知温他们,让口马贸易得以进行,当记你一功。”</p>
刘继隆想夸夸曹茂,给他台阶下来,却不想曹茂低下头去:“节帅,末将未能拒绝封尚书。”</p>
“什么”刘继隆还没反应过来,反倒是曹茂上前支支吾吾道:</p>
“节帅,七娘子温柔知性,知书达礼,是个能镇住内院的女子,您要不考虑考虑”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退出阅读模式。谢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