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小说 > 其他类型 > 归义非唐 > 第218章 扫盲运动
    第2章扫盲运动</p>

    “嘭——”</p>

    五月初,随着沉闷爆炸声在山涧作响,飞鸟惊厥,扬尘四起。</p>

    待扬尘渐渐落下,土丘后一个个头戴藤帽的矿工慢慢起身,而摆在他们眼前的是被炸飞的无数树木,以及散乱的碎石。</p>

    碎石的尽头,是一处刚刚被炸开的矿洞。</p>

    咳咳”</p>

    咳嗽声响起,头戴藤帽的刘继隆也站了起来,身后跟着曹茂和张昶。</p>

    “娘贼的,这三十斤火药的威力这么大啊”</p>

    “这拿去炸城墙,夯土的城墙岂不是一炸就塌”</p>

    张昶骂骂咧咧,而曹茂也拍了拍身上的灰,目光看向刘继隆。</p>

    刘继隆朝前走去,来到矿洞面前,心翼翼朝里看去。</p>

    只见矿洞深丈许,里面的石块碎裂垮塌,用镐子轻轻拨弄就能将其掘取出来,时不时还能看见红铜色的石头。</p>

    “来人,搭架子!”</p>

    刘继隆向身后吩咐着,不多时那些还在观望的矿工便纷纷起身,朝着他们跑过来。</p>

    这里的矿工并不多,仅仅十一二人罢了。</p>

    矿工的编制与民团和军团一样,都是兵-伙-队-旅-团的编制。</p>

    因此矿工伙长连忙走到刘继隆身边作揖:“节帅,您后退些,避免这矿洞二次坍塌。”</p>

    “你们都不怕,我怕什么”</p>

    刘继隆笑着拍拍他的肩膀,同时看着矿工们熟练的使用方木搭建架子,刘继隆也饶有兴致的看了起来。</p>

    前世他家就在矿区不远,也见过许多废弃的矿洞和矿坑。</p>

    在没有水泥的情况下,木架能最好的支撑和维护矿道的稳定性,防止其坍塌,确保矿工的安全作业。</p>

    这其中,矿洞用方木,矿坑用圆木。</p>

    搭建的方式,最基本的结构形式是梯形棚子,由一根顶梁和两根棚腿组成,支架与围岩之间需要安设背板。</p>

    支架旁还需要打楔子,每米巷道架设一到两架棚子,楔子的方向应由外向里。</p>

    这些都是刘继隆见到的东西,他虽然不了解其中理论,但照搬过来总是没错的。</p>

    事实也证明了,他的这套办法确实很有用,至少在陇右的采矿工作中,至今没有出现过一例伤亡。</p>

    “王伙长,这用黑火药采矿,比起土法采矿,速度和产量有没有变化”</p>

    刘继隆询问到了效率和产出的问题,王伙长连忙点头道:</p>

    “肯定是有的,节帅让我们用黑火药采矿后,不管是煤矿还是金矿、铜矿和银矿,开采的效率和产出都提高了。”</p>

    “以前开采这么个矿洞,我们起码要三伙人轮班,一个白天才能推进丈许。”</p>

    “一个月下来,每个矿洞最多能挖一两黄金和一百多斤的赤铜。”</p>

    “现在一个月下来,最少能开采三两黄金和四百斤赤铜。”</p>

    “这一个矿洞,就能产出最少一百贯,差不多翻了快四倍。”</p>

    王伙长激动着,而刘继隆也看向了曹茂,曹茂点头道:</p>

    “自从火药厂提供给工司黑火药后,工司产出的金银铜矿确实变多了。”</p>

    “不过火药厂的黑火药有限,目前只能满足临州和岷州两州的金银铜矿开采。”</p>

    “要是后续火药的产量跟上,工司每年最少能入库折色后五万贯的金银铜,以及二百多万斤铁。”</p>

    “要是按照市价卖给关内道,每年卖铁都能卖出四十万贯,若是打造成兵器贩卖则价格更高。”</p>

    曹茂的话,若是让朝廷的人听到,绝对会让满朝文武睡不着。</p>

    举大唐之力,产铁不过一千万斤,而陇右独占两成。</p>

    这两百万斤铁若是打造兵器甲胄,最少能装备三万人。</p>

    刘继隆要是有三万甲兵,李忱估计连觉都睡不着。</p>

    “军中的甲胄都补全了吗”</p>

    刘继隆询问张昶,张昶摇头道:“现在每年产铁五十二万斤,其中半数用来打造农具,军械坊能分到二十万斤。”</p>

    “坊内铁料倒是足够,就是工匠和学徒不足,二百多名专门制甲的工匠及学徒,每年不过能制甲二千套。”</p>

    年产二千套甲胄,这已经足够了,算算时间,最迟年末就能让军中新卒尽数穿上扎甲。</p>

    “扎甲的制作不要停,以工匠一名带学徒两名,逐渐增加制甲人数。”</p>

    “我们现在还不需要那么多甲胄,但日后会需要。”</p>

    陇右的人口已经达到了二十四万,军吏与百姓的比例在一比十二。</p>

    总的来,这个比例还是有些高,如果不是陇右物产丰富,加上可以做二贩子,贩马给剑南道和山南道,陇右百姓肩头的负担注定轻不了。</p>

    这种情况下,如果什么时候和朝廷翻脸了,以十二民养军吏一人的情况,肯定是不可持续的。</p>

    在刘继隆看来,起码要达到三十民养军吏一人,才能勉强能够和唐廷翻脸。</p>

    所以陇右的人口,必须能想办法提升到五十万以上才行。</p>

    不然商道一旦被断绝,陇右的日子注定不好过。</p>

    这么想着,刘继隆便看向了采矿的王伙长,谦和道:“没有你们,陇右就不可能那么安泰。”</p>

    “我代表陇右的二十四万军民百姓,感谢你们在这里的付出。”</p>

    他朝王伙长及远处的矿工们躬身作揖,王伙长吓了一跳,连忙回礼道:</p>

    “节帅哪里的话,如果不是您解放我们,我们还在给番狗做奴隶呢。”</p>

    “更何况您还给弟兄们工钱和抚恤,让弟兄们都没有了后顾之忧,是我们感谢您才对!”</p>

    王伙长接受过六个月的扫盲,还是有些墨水在腹中的。</p>

    这是陇右的现状,只要是伙长及以上的官员,不论军团、民团还是矿兵团,都需要接受最少六个月的扫盲。</p>

    六个月学不了太多东西,但起码能简单的书写,帮人写写姓名,登记登记还是没问题的,更别提千以内的加减乘除了。</p>

    “好好好,你感谢我,我感谢你,我们相互感谢。”</p>

    刘继隆握住王伙长的,王伙长激动握着,而曹茂也开口道:</p>

    “节帅,我们该回狄道了。”</p>

    “好。”刘继隆应下,随后与王伙长寒暄几句,转身便离开了。</p>

    见刘继隆离开,几名矿工凑上来:“王头,您刚才和节帅握了,什么感觉”</p>

    他们目光激动中带着羡慕,王伙长则是后知后觉道:“忘记了,但节帅的很软,比我家妇人的还软。”</p>

    “您莫不是得了疯病”</p>

    “对啊,节帅常年打仗,都是拿兵器的,怎么可能软!”</p>

    众人鄙夷看向他,王伙长急得辩解:“就是软!又软又暖和!”</p>

    “走吧走吧,王头估计是想家里的娘子了。”</p>

    众人倍觉无趣,只当是王伙长想女人了。</p>

    不管王伙长怎么辩解,他们都不相信,因为他们始终觉得,常年打仗的人就应该硬黑。</p>

    不多时,他们继续在矿洞内开始了爆破和挖矿的工作。</p>

    两日后,刘继隆他们也返回了狄道城内,而此时的夏收已经开始了。</p>

    城外的麦正在被收割,所用的农业工具,基本都是刘继隆改良过的。</p>

    百姓们在田间朝刘继隆遥遥作揖,刘继隆也在马背上作揖回应。</p>

    曹茂和张昶及护卫刘继隆的五十余名精骑都感到骄傲,挺直了自己的胸膛。</p>

    “今年老百姓能吃口白面了。”</p>

    刘继隆望着沉甸甸的麦穗,感叹道:“不容易啊时间一晃就四年了。”</p>

    “三州的公田和私田,也基本成了熟地,粮食产出也将变得更多了。”</p>

    对于刘继隆所的这些,曹茂也笑着颔首道:“今年的熟地加生地,应该能突破二百万亩了。”</p>

    “三年后的夏收和秋收,都护府正常收税都能收获四十万石粮,此后每年都能增长五六万石的税粮。”</p>

    </p>

    “长此以往,陇右一定会比昔日吐蕃霍乱前还要强盛!”</p>

    “没错!”张昶附和出口,刘继隆脸上笑容也藏不住,但他也清楚生产力在这里摆着,人口数量和畜力限制了陇右。面对二人的乐观,刘继隆不得不浇冷水道:</p>

    “人口是我们的短板,陇右需要不断的引进人口,才能保持强盛。”</p>

    “朝廷不会坐看我们引入各道人口,肯定会想办法在我们收复鄯廓后对付我们,正如他们当下对付河西一样。”</p>

    他提到了河西,张昶闻言直接骂道:“狗脚朝廷,他们自己不出兵解救我们,我们自救结果还要被他们收拾!”</p>

    “这张河西和张使君怎么就不敢和朝廷干一仗呢!”</p>

    “干一仗让朝廷知道厉害就行了!”</p>

    张昶是真的生气,不止是他,曹茂也同样生气。</p>

    哪怕就是知道归义军下场的刘继隆在看到唐廷的这些操作时,也不由气血上涌,恨不得冲到长安,揪住那位大中天子的衣领是怎么想的。</p>

    当然,他更想揪张议潮、张淮深的领子询问两人清醒没有。</p>

    但凡他们别指望朝廷,把索勋和索氏解决,其它各个豪强也不会那么强势。</p>

    不过也正是因为有了他们的前车之鉴,刘继隆才会选择这一条路。</p>

    靠别人不如靠自己,哪怕唐廷前后给了他二十余万匹绢帛,但这也是他努力的结果。</p>

    但凡他要是和张议潮叔侄一样软弱,李忱也不会想着用绢帛来安抚自己。</p>

    事实证明,只有自己的拳头够硬,才能在不动的情况下,换得来自“大唐的尊重”。</p>

    思绪间,他们走入了狄道城内,并在之后前往了都护府。</p>

    “节帅!”</p>

    都护府内,高进达与崔恕正在理政,刘继隆特意将他们二人召到了正堂。</p>

    “出兵鄯州的事情,各州准备如何了”</p>

    他坐在主位询问,而左首位的高进达闻言作揖道:</p>

    “距离出兵鄯州还有些时间,眼下各州还在夏收,等夏收过后,距离较远的成州、武州、松州等镇兵马便会出发。”</p>

    “河州那边,马刺史已经准备好民夫和军粮了。”</p>

    “火药呢”刘继隆询问。</p>

    对此,高进达也回应道:“陈济通需要您的符节。”</p>

    “好!”刘继隆颔首,紧接着取出腰间的符节丢给曹茂:“告诉陈济通,从火药厂往河州运三千斤火药。”</p>

    “另外把注意事项告诉马成,这三千斤火药若是爆炸,起码要死几十上百人。”</p>

    “是!”曹茂应下,而刘继隆也沉思了起来。</p>

    根据崔恕提供的情报,鄯州的两座城池,无疑被拓跋怀光经营的十分坚固。</p>

    即便军中有黑火药,也并非就能轻松攻破。</p>

    刘继隆不是没想过制作火炮,只是他也不知道怎么制作火炮。</p>

    他试图用浇筑法来制作火炮,结果制作出来的火炮坑坑洼洼还十分沉重。</p>

    不仅如此,几次放炮过后,炮身也出现了裂痕,有炸膛的风险。</p>

    此外,他们中黑火药的威力太,射程太短,十斤炮弹只能打出二百步远,威力还不如配重投石。</p>

    显然,他想要发展出成熟的火炮,就必须让火药的威力提升,并凭此提升射程才行。</p>

    只可惜他不懂火药,而工匠按照他所的“一黄二硝三木炭”的配比,也无法调制出威力更大的黑火药。</p>

    这让刘继隆时常怀疑自己把配比记错了,因此他放开了对火药配比的权限,让陈济通带工匠心实验。</p>

    只是实验火药归实验,量产的火药还是以他给出的配比进行量产的。</p>

    “我去矿区前问你们火药的产量能不能提高,现在有结果了吗”</p>

    刘继隆询问崔恕,崔恕惭愧作揖道:“木炭还好,可硫磺和硝石的开采量太少。”</p>

    “以陇右的情况,每年能稳定产出三万斤火药,但大部分都得用来开矿。”</p>

    “不能增加人”刘继隆疑惑询问,高进达与崔恕同时摇头。</p>

    “岷州的硫磺虽然不少,但想要运输下山十分困难,加上山体脆弱,也无法用火药开路,所以产量提不起来。”</p>

    “另外,硝石的产量不多,即便投入人开采,也不会获得太多的硝石。”</p>

    “与其招募数百人开采,倒不如直接从河西采买来得便宜。”</p>

    问题摆在眼前,刘继隆因为硫磺而来到陇右,却因为硝石要与河西做生意。</p>

    好在他在得知陇右硝石产量不多后,便有了收复鄯州,开辟与河西商道的想法。</p>

    “这件事我也想过,但不能由我们开口。”</p>

    “不过以河西如此局面,想来等我们收复鄯州后,张淮深会主动派人与我们沟通的。”</p>

    “此外,我对”</p>

    刘继隆给众人吃了颗定心丸,随后出了他的想法。</p>

    由于唐廷对河西的封锁,河西的这些商货只能通过走私前往关内道,走的量很。</p>

    唐廷敢封锁河西,却不敢封锁陇右,而陇右也就可以重启丝绸之路,借此养军。</p>

    他忘记从哪看来了的消息,丝绸之路在唐朝前期的贸易量在每年一千万匹绢帛的程度,也就是上千万贯。</p>

    后期由于道路受阻,以及西域和中亚局势太乱,贸易量因此骤减,但也有数百万贯的价值。</p>

    自己只要给俞从晖他们会,哪怕让利一半,也能从丝绸之路中获取上百万贯的财富。</p>

    只要有钱,哪怕唐廷封锁自己,那些贪官污吏也会将人口源源不断送到自己的上。</p>

    更何况如今的大唐已经开始势微,刘继隆已经从俞从晖他们口中听到了好几起牙兵、州兵驱逐节度使、观察使的事情。</p>

    现在是大中十年,刘继隆不记得李忱是什么时候死的,但应该不会太久了。</p>

    毕竟在他印象里,李忱好像是在五十出头还是五十二三岁的时候死的。</p>

    这么想着,他的目光放到了高进达和崔恕身上。</p>

    “丝绸之路这件事情,需要你们俩和俞从晖、王焘他们这些牙商好好沟通。”</p>

    “下官领令!”二人作揖应下,刘继隆继续道:</p>

    “这四年来,我们扩张的速度很快,但军队的素质却不可避免的下降了。”</p>

    “别的不,单军队的扫盲,就不可避免的慢了下来。”</p>

    “张昶,你对军队最清楚,你回答我,你觉得现在军中能做出万以内加减乘除和认识一千个字的有多少人”</p>

    面对刘继隆的询问,张昶没能及时反应过来,片刻后才开口道:</p>

    “这四年来,我们又是打仗,又是军垦,又是训练的”</p>

    “老实,真正安定下来扫盲,还是去年夏收之后。”</p>

    “军中兵将一万六千二百人,若是按照节帅您定出的脱盲标准,最少有七成以上的弟兄都还属于“文盲”行列。”</p>

    “不过这也没办法,我们在大中八、九两年中扩军速度太快,许多弟兄本来就是文盲,还没扫盲结束又扩军。”</p>

    “加上陇右的先生不够,还得教导学子读书,能分给我们的先生确实不多,扫盲速度也快不起来。”</p>

    张昶出了问题的核心,那就是陇右的读书人还是太少了。</p>

    见状,刘继隆继续对张昶问话:“李别驾这些日子寄出去多少封书信,来了多少人”</p>

    “前后最少寄出去六十多封书信了,但来到陇右的只有三十六个人,都是梓州和东川衙门里无品秩的直白或流外。”</p>

    “他们心气倒是不大,按照您的,给了有品秩的官职后,便沉下心来做事了。”</p>

    “不过就这点人,始终还是太少了”</p>

    张昶叹气回应,刘继隆则是连忙道:</p>

    “告诉他们,让他们也写信邀请其他人来陇右,只要能够书写文章,最差也能给他们安排个国子监博士和县衙录事的官职!”</p>

    “不管他们的官职是什么,上午干活,下午帮助军队扫盲。”</p>

    “在我拿下鄯州回来前,我最少要看到五百名陇右道以外的境外官吏!”</p>

    “是!”张昶硬着头皮接下这个任务。</p>

    刘继隆见状也起身道:“先解决军队的扫盲问题,然后再解决学子的学习问题。”</p>

    “如果达不到标准,所有人留级一年也行。”</p>

    “苦就苦这三五年,等这批学子读出来,我们就再也不用为官吏人选犯愁了!”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退出阅读模式。谢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