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轰隆——”</p>
腊月,当世家庶族们都在为了庆祝新年而准备年货时,雷鸣声却在陇右皑皑雪山间作响。</p>
与白雪迥异的扬尘升起,不多时便又慢慢落下</p>
“咳咳!”</p>
咳嗽声在河谷内响起,崔恕伸出拍了拍那无法驱散的扬尘,对身前的刘继隆道:</p>
“节帅,这么冷的天气,您没有必要亲自来这里的。”</p>
在他身前的刘继隆闻言轻笑,转头打趣道:“我若是什么都不知道,这节帅当得还有什么用?”</p>
此刻二人所在位置,乃是岷州通往成州的新修官道。</p>
岷州与成州的距离很近,可由于山川阻隔,因此必须走寒峡南下宕州,随后绕道前往岷州。</p>
这一来一去,路程接近五百里,而且许多地方狭窄崎岖,不便商货和物资运转。</p>
正因如此,当火药被运用到官道扩修后,刘继隆便下令修建了三条重要的官道。</p>
第一条是扩修鄯州通往甘州的三斜道,第二条是修葺昔年吐蕃修到一半就抛弃的渭州——成州官道。</p>
第三条官道,也就是刘继隆他们所处的这条官道,全程不到三百里的岷州——成州官道。</p>
岷成官道历经五年,今日终于打通,全长二百八十四里,官道宽三丈,道路用石碾夯实,十分坚固。</p>
有了这条官道后,成州就能接受渭州、岷州、成州三个方向的支援,进可攻、退可守。</p>
“节帅!前方的那处危崖已经炸塌了!”</p>
忽的,前方传来激动且恭敬的声音。</p>
刘继隆闻言看去,只见前方土路上方的危崖已经被砸塌,如今成了碎石落地土路上。</p>
现在只需要将这些碎石推到土路旁,再把土路夯实,那官道便能通行了。</p>
尽管修得很简陋,比不上朝廷所修的直道严苛,却也足够陇右内部通行所用了。</p>
这般想着,刘继隆向前方那位戴着木藤头盔的官员询问道:“没有人受伤吧?”</p>
“没有!”官员连忙回应,刘继隆见状走上前去,只见数百名工人已经开始清理碎石。</p>
他们身上穿着冬衣,冬衣由两块厚布制成成衣,然后塞入柳絮来御寒。</p>
每当瞧见这些柳絮冬衣的时候,刘继隆都十分怀念棉花,因此他不免看向崔恕:</p>
“王焘他们派去崖州的人,可曾有消息带回?”</p>
“未曾。”崔恕不假思索的摇了摇头,这让刘继隆叹了口气。</p>
张淮深拿下西州后,刘继隆便从他那边获得过棉花,但西域的棉花显然与后世的棉花有很大区别。</p>
后世的棉花十分蓬松,一亩能产二百乃至五百斤,高质量的土地还能提供更高的产量。</p>
但刘继隆从张淮深处获得的棉花却与后世并不相同,首先就是棉桃很,只有拇指的指甲盖大,而且棉桃内部有许许多多的籽,这个时代没有能够处理的技术。</p>
除此之外,便是产量很低,每亩不过二十几斤,而且这还是在西州高昌适宜地区的产量,若是引进他处,产量还将耕地,甚至根本种不出来。</p>
就那么一点纤维,而且还很挑土地,又没有能够解决问题的技术</p>
这也难怪汉唐虽然都发现了棉花的作用,却没有大规模种植。</p>
正因如此,刘继隆才算彻底放弃了对西域棉的引入,转而看向了海南的黎族棉。</p>
棉花传入有两条道路,一条是西北,一条是西南。</p>
棉花传入中原后,基本没人去培育它,都将它当做观赏品。</p>
唯一培育棉花的,便是海南岛上缺乏纺织品的黎族。</p>
由于缺乏纺织品,所以他们便开始了培育棉花,让棉花适应海南的气候。</p>
恰好这时黄道婆学习了黎族的棉纺技术,带来技术革新,而南方沿海土地偏盐碱化,无法种植其它作物。</p>
这种时候,黄道婆带来的黎族育种棉花却因为耐盐走入众人视线,最后在明初朱元璋的大力推广下,海南棉花开始在各地扎根发芽。</p>
凭借着海南棉的特性,明军也成为了中原王朝中鲜少向东北深入的王朝。</p>
不仅在后世吉林的位置修建了吉林船厂,还派人沿着黑龙江北上去到了出海口,登上了库页岛。</p>
只可惜后续统治者无能,不仅废弃了船厂,对东北也以招抚为主,没想过积极开发。</p>
刘继隆不知道现在的黎族是否已经培育出耐盐耐旱且产量远超西域棉的海南棉,但即便没有培育成功,想来也已经进行了很久。</p>
从海南获得棉花培育,远比从西域获得棉花培育要更快更方便。</p>
这么想着,刘继隆对崔恕提醒道:“海南棉的事情如果有了消息,立即告诉我。”</p>
“是”崔恕连忙应下,而此时土路上的碎石也清理了个七七八八。</p>
剩下还有几块一人高的石头没清理,但旁边已经有工人准备好了木锤和铁钎,想来不是难事。</p>
“走吧,去岷州看看去。”</p>
“是!”</p>
刘继隆带着崔恕往岷州赶去,而岷州作为李骥管辖的地方,刘继隆也很好奇李骥将岷州管得如何。</p>
岷州的地形比起陇西六州的地形,自然不如后者。</p>
但若是放在陇南七州里,那它的地形无疑是七州中最好的。</p>
正因如此,岷州在刘继隆的迁徙计划中,无疑是七个州中的魁首。</p>
如今的岷州有人口八万三千余,境内三县十二乡四十八村。</p>
因此从临州往岷州南下的路上,每隔二十里就能看到有村庄升起炊烟,也能看到百姓在村庄四周开荒干活。</p>
冬季很冷,土地也比春秋两季要坚硬,但因为作物死绝,更容易平整土地,所以百姓也不会放过冬天开荒的会。</p>
“冬闲变冬忙,土地大平整”这番话,适用于除极寒天气以外的大部分地区。</p>
瞧着那些移民多为青壮和健妇,刘继隆不免叹了口气。</p>
“节帅?”</p>
崔恕看着刘继隆勒马停下,不由试探询问起来。</p>
刘继隆用马鞭指着不远处的百姓,有些唏嘘道:“这些都是剑南道的百姓吧?”</p>
“应该都是,毕竟岷州原先的百姓并不多。”崔恕颔首。</p>
如今的陇右,人口八十余万众,其中一成为陇右的汉民,两成为番民,余下七成中,有五成是来自剑南道的移民,余下两成则是山南西道和关内道的移民。</p>
“沿途南下,这些村子只见青壮,鲜少能见到老弱,想来那些老弱都死在迁徙的路上了”</p>
刘继隆道出了他唏嘘的原因,崔恕闻言也后知后觉的颔首表示认可。</p>
这个年代迁徙百姓并不容易,将西川百姓迁徙到陇南和陇西还没有什么,毕竟这个时代的陇西和陇南绿化率很高,气候还算宜人。</p>
但诸如鄯廓和凉州,这些地方就比较难以迁徙了。</p>
迁徙路上,因为水土不服而死的人并不少,大多都是老弱,青壮往往能活到最后。</p>
当然,青壮即便能活下来,但若是环境差别太大,后续也会大病一场。</p>
这也就是这个时代的陇右环境还算好,若是换做后世的陇右环境,死难的人恐怕会更多。</p>
饶是如此,逃亡陇右的百姓也不少</p>
抖动马缰,刘继隆继续向南前进,同时询问起崔恕:“这几个月还有没有逃民?”</p>
“有,但大多都是关内道和山南西道的,每个月能有个一千多人。”</p>
崔恕话音刚刚落下,负责拱卫刘继隆的那百余名精骑队伍后方便传来了骚动。</p>
刘继隆和崔恕勒马向后看去,只见一名旅帅策马走来,中拿着一封书信。</p>
“节帅,甘州加急!”</p>
尽管大雪封山,但甘州可以走河西草原,凉州也可以绕过洪池岭,只是路程更远,需要时间更多罢了。</p>
刘继隆接过书信,将其打开后查看,随后将书信合上。</p>
“张使君同意用马换人,明年开春后,甘州会驱赶六千匹挽马进入凉州。”</p>
“你派人告诉高进达,提前修建好马场,另外迁徙的人口中,挑些精壮的男人,他那里不缺女人。”</p>
既然要维护丝路通畅,那帮助张淮深站稳西州是肯定的。</p>
六千匹挽马对于河西来,肯定也是笔不的财富,看来张淮深在西州的局面不算好,不然也不用这么着急。</p>
自己已经从他上赚了差价,自然要保证移民能安然无恙的前往西州。</p>
乱世下女人是种资源,张淮深即便杀光了西州的回鹘男人,也不会对年轻的女人动。</p>
只要有足够的男人,张淮深自己会去劫掠回鹘,帮助这些移民安家的。</p>
这般想着,刘继隆抖动马缰继续南下,崔恕及拱卫的精骑紧随其后</p>
“开!!”</p>
</p>
“哈哈哈,给钱给钱!”</p>
同样是腊月,当陇右白雪皑皑的时候,距离陇右几千里外的岭西却无比热闹。</p>
唐代的气温远比后世要高,哪怕是晚唐,气温也居高不下。</p>
正因如此,岭西邕州的治所宣化县军营内,数十个军汉凑在一起,里玩着一张张骨牌。</p>
兴许是由于打牌过于燥热,又或者是输红了眼,他们一个个袒胸露乳,面目狰狞的望着牌桌。</p>
曾经的天平军列校王仙芝坐在主位,一脚踩着凳子,一拿着骨牌,面前还摆着一串串铜钱。</p>
瞧着那一串串铜钱,王仙芝脸上笑容洋溢,而赌输了钱的一人却眼馋道:</p>
“都将,借我五百钱翻本如何?”</p>
“没有本钱的就出去!”王仙芝顿时收起笑脸,不悦摆。</p>
前来岭西当值两年的他,如今已不是昔日的列校,而是成为了天平军外派戍卒的都将,成为了岭西八都将之一。</p>
起先他南下时,还因为在桂州水土不服时打过退堂鼓。</p>
只是水土不服过后,他又龙精虎猛的跟着南下,跟着其他七个镇的戍兵来到了岭西,听令于经略使李弘源。</p>
他这一路南下运气不错,抵达邕州时,经略使李弘源已经带着宣武军、义成军等戍兵收复了邕州和田州。</p>
不仅如此,他也得到了戍边邕州的军令,不用跑到危险的田州去直面南蛮兵锋。</p>
抵达邕州后不久,经略使李弘源便将他拔擢成了天平军戍卒的都将。</p>
得到拔擢后,王仙芝起先也老老实实的操训兵马,但持续一年后,他便有些想家了。</p>
不仅仅是他,其它七个镇的戍兵也是这样,因此军纪不免有些涣散。</p>
虽然不至于打家劫舍,但平日里打打牌,斗斗鸡都属于常态。</p>
原本的五日一练,十五日一操,也被他见风使舵的跟着其他七镇改为了十日一练,一月一操。</p>
反正又没有战事,操练那么频繁也没用</p>
“六四!”</p>
王仙芝眼看自己拿了六四,当即摔牌在桌上,示意众人选择跟或者不跟。</p>
这骨牌用作赌具后,玩法并不复杂,每人先发一张牌,而后继续发牌。</p>
第二轮开始下注,下注则是根据玩牌人之间的规矩。</p>
如王仙芝他们所玩这场骨牌的规矩就是第一注五十钱,每跟一注翻倍。</p>
五十钱都快比得上他们每日的军饷了,因此能玩这么大的,也绝不是普通的兵卒。</p>
如今这屋内有一一,基本都是队长及以上的人物。</p>
坐在王仙芝对面的,则是平卢军戍兵都将的宋威。</p>
宋威比王仙芝还要大十几岁,两人同是镇守邕州的都将,抬头不见低头见,时常在一起打牌。</p>
王仙芝瞧着宋威那微微挑起的嘴角,心里暗道不妙。</p>
眼见宋威似乎有底气,王仙芝连忙准备收,结果这时有人掀开屋门走入其中,语气焦急道:</p>
“都将,王家几兄弟快不行了!”</p>
“你什么?”原本还沉浸打牌的王仙芝错愕回头,只见那人着急道:“他们四兄弟就王四郎吃了药汤后稍好些,其余三个都快不行了。”</p>
“娘贼的!”王仙芝闻言起身,当即对宋威催促道:“宋大郎,你快些!”</p>
“六四!”宋威见事情不对,当即也果断亮牌,竟然与王仙芝的底牌一样。</p>
见状,王仙芝也懒得继续,直接道:“这句打平,三郎把钱收起来,等我看了我军中弟兄再回来!”</p>
王仙芝火急火燎的走出了屋子,随即朝着不远处的一排排屋舍走去。</p>
不多时他就来到了被许多兵卒围着的一间屋子前,用力扒开所有人:“都让开!”</p>
“都将来了,都让开!”</p>
随着叫嚷声响起,四周围观的兵卒纷纷离开,而王仙芝也走到了屋内。</p>
此时屋内不仅有着浓浓的药味,还有呕吐物的恶臭味,让人直皱眉。</p>
三个二十多岁的汉子躺在床上,第四张床则是空空如也。</p>
“怎么回事,不是吃了汤药吗?”</p>
王仙芝不解质问那个在熬药的医匠,那医匠闻言摇摇头道:“某也不知,都将你这三位兄弟恐怕唉!”</p>
眼见医匠叹气,王仙芝心顿时凉了半截。</p>
这几个都是他的本家侄子,如今一下子病倒四个人,虽然救活一个,可另外三个怎么办?</p>
“阿兄”</p>
忽的,年纪最大的那人叫唤起来,王仙芝连忙走了过去。</p>
“大郎,我在这里呢!”</p>
他抓住这人的,而王大郎闻言却摇摇头道:“记得带我们回家”</p>
他声音虚弱,话十分艰难。</p>
“怎么就这样了?不就是去巡了下边吗?!”</p>
王仙芝有些难以接受,可王大郎却怎么都不出话来。</p>
眼见三人难受,王仙芝只能走出屋子。</p>
他前脚走出屋子,后脚那三人便先后呕吐起来。</p>
“有虫子!”</p>
“直娘贼的,这不是中了巫术吧!”</p>
屋外的众人,眼见王二郎吐出不少虫子,纷纷惊叫着后退。</p>
哪怕是王仙芝瞧见这幕,也不禁头皮发麻。</p>
三人呕吐过后,顿时便没了力气,趴在了榻上一动不动。</p>
胆大的医匠上前试探脉搏,最后摇摇头道:“都将,三位都”</p>
他没继续下去,王仙芝却明白了一切。</p>
他当初带着一千二百天平弟兄南下,进入江南西道就因为水土不服死了六十多个,后来进入岭南道又死了十几个。</p>
驻扎邕州后,似乎每次出巡都会有一两人病倒,运气好的吃了汤药就没事,运气差的,也就能坚持半个月。</p>
当初的一千二百天平弟兄,如今只剩不到一千人了。</p>
想到这里,王仙芝眉头紧锁,而这时四周的天平军面面相觑,其中走出两名长相相似的青年。</p>
“都将,这鬼地方实在待不下去了!”</p>
“是啊!”</p>
两人分别是都虞侯尚君长、列校尚让,前者为兄、后者为弟。</p>
二人之所以站出来,估计也是被岭西这动则生病的环境给吓到了。</p>
他们能站出来,这也就代表许多人都是这么想的。</p>
这么想着,王仙芝眉头紧皱道:“娘贼的,这鬼地方确实不是人待的!”</p>
对于生活在中原的王仙芝等人来,湿热的岭西确实令人难受,就连呼吸都困难。</p>
哪怕已经在当地居住了两年,他们却还是住不惯。</p>
只是他们毕竟是戍兵,而且还有一年戍期。</p>
思绪间,王仙芝抬头道:“我们当初约定的是三年戍期,便是想走也走不了。”</p>
“不过出巡这差事,我们是不能继续干下去了!”</p>
“明日我就去找经略使,让经略使招募些当地的州兵,让州兵去出巡!”</p>
王仙芝的话令不少人失望,但听到不用出巡后,他们却还是松了一口气。</p>
出巡为什么会死人,他们自己也不清楚。</p>
明明路上没遇到什么奇怪的东西,可回来后不久就会拉肚子,甚至昏迷、呕吐等等。</p>
在天平军的将士们看来,这兴许是那些蛮人的巫术。</p>
虽然他们没办法防御,但却可以躲在城里,把这剩下一年的戍期熬过</p>
这么想的人不在少数,甚至连王仙芝也是这么想的。</p>
所以面对平息下来的众人,王仙芝脑中也谋划起了该怎么做。</p>
不多时,他眼神闪烁,似乎想到了好办法。</p>
“这事情,得把宋威那厮拉上才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