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看一次燃一次。}</p>
{可恶,如果朱棣不迁都现在的首都不定就是南京了。(咒骂)}</p>
{当时的北京可是抗击游牧民族的前线啊,朱棣的胆子是真的大。}</p>
{当时迁都花了老鼻子钱了,可把夏元吉给气坏了,忠心耿耿打工人,卑卑微微挤出钱。}</p>
{确实,可谓是劳民伤财修建北京城。}</p>
{不迁都没办法,南京是南方士大夫的根基,而朱棣的根基在北京,只有去了那里才能强化自己的统治地位。}</p>
</p>
天幕中,鸟瞰整个北京紫禁城。</p>
从拱卫京师的塞上长城一转身变成了富丽堂皇的紫禁城。</p>
南北观察,左右对称的中轴线,从上面看辉煌而壮观。</p>
朱棣在北京御奉天殿,朝见文武百官,并且大祀南郊。</p>
</p>
其功四:浚通大运河</p>
明初时期因为战乱等原因导致华北平原,人丁稀少,并非迁都能恢复的。</p>
朱棣征调三十万民夫,沿着元代开凿的河段疏浚通大运河。</p>
元朝时期,运河河岸下闸,每年的运量不超过三十万石</p>
而朱棣下令拓宽河道,加深河床,在南北两方向上相势筑坝,以及时的蓄水和泄水,解决了南汪到徐州的“七十二浅”的问题</p>
朱棣沿运河河道设置‘水库’修建闸门和堤坝,使得运河明清两代一直保持通畅。</p>
经过治理后,运河每年的漕运能力达到四百万石(一石约为粮食一百五十斤)</p>
从另一个方面来,浚通大运河再次将南北地区的经济和文化联系在了一起,从社会层面上重新实现了南北统一。</p>
{大运河其实每朝每代都在修,当然啊,那几个牛到炸了的昏君当我没。}</p>
{这条运河一直延续到现在还有部分可以使用,远超修筑成本,价值无量。(竖起大拇指)}</p>
{这就是朱棣的前瞻性吗?一举多得!}</p>
</p>
画面上闪过运河的繁荣景象之后,继续开始播放。</p>
其功五:创建内阁制度</p>
太祖朱元璋清理完胡惟庸案后,彻底废除了丞相制度</p>
由于皇帝直接领导六部,事无巨细地都要皇帝亲自处理</p>
后朱棣完善文官制度,在朝廷中形成了后来内阁的制度雏形</p>
后世清朝军处的设立也与此有关。</p>
{要是有内阁,朱标也不能被朱元璋给累死啊。}</p>
{你想一下大到对外的方针,是战是和,到县官的处理税收的制度都要皇帝批阅,怪不得朱标从早到晚一直干呢。}</p>
{老朱确实很累,他觉得他可以就觉得他的后人也可以。}</p>
{不过内阁虽然好,到后期出现了内阁首富,君不见严世蕃父子贪墨多少?}</p>
</p>
明太祖年间</p>
朱元璋扫了一眼朱棣。</p>
内心觉得这个内阁制度,现在来看确实不错。</p>
不用事无巨细的全部由皇帝过问,而且国家大事也可以找人商量。</p>
毕竟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嘛。</p>
而且皇权牢牢的在自己中,根本不怕他们有异心。</p>
看着朱棣,朱元璋愈发觉得这子还挺聪明的。</p>
不过,弹幕也了到后期的时候,内阁还是有些超脱皇权的控制。</p>
朱元璋看了身边的一个锦衣卫,内心一阵思索。</p>
或许可以给内阁上一把锁?</p>
</p>
明嘉靖时期</p>
感受到了无与伦比的累。</p>
嘉靖帝这几天晚上睡觉都很踏实,也梦不到宫女勒脖颈了。</p>
此刻刚商讨完改稻为桑的国策。</p>
如何实施,如何让百姓心甘情愿地如此该如何补贴?</p>
</p>
朝廷的补贴如何才能下发,不至于被中途经的官员贪墨。</p>
以后洋人要十万匹丝绸,是否还会增加订单?</p>
这一切商讨了足足三天,嘉靖帝这才拍板定了下来。</p>
哼,这一次,朕改稻为桑,不仅富了百姓还使得国库充盈,该是好事了吧。</p>
闲下来的时候扫了一眼天幕。</p>
严世蕃父子贪墨?</p>
嘉靖帝并非不知道严氏父子贪墨,只是不知道多少罢了。</p>
看到这个消息,心中也在暗自盘算。</p>
</p>
清康熙</p>
“呵,内阁?不过是换个地方争权夺利罢了。”</p>
康熙不屑地摇了摇头。</p>
不管什么反正前朝就是不对就是不好,这是清帝的底线!</p>
尤其是大明的后期,后任内阁首辅清算前任都快成了潜规则了。</p>
康熙,这几日经过之前的点播之后忙碌异常。</p>
先是研习了一下火枪。</p>
初看还是觉得平平无奇,不如弓箭射得远,威力大。</p>
不过当看到几百人的火枪部队之后,康熙帝沉默了。</p>
学!学技术,学方法,搞起来!</p>
至于开放国门,学习世界的政策这几日也在进行。</p>
并且派遣了十几个使团乘坐大船前往各国交流。</p>
海军的事情也让沿海的几个将领开始扩充。</p>
唯独这艘战舰的事情康熙还没有头绪。</p>
无他,没钱啊</p>
对了,郑春华呢?</p>
康熙帝匆匆站起身来往外走去。</p>
</p>
其功六:七下西洋</p>
自405年起,郑和受朝廷派遣,率领规模巨大的船队其次出海远征</p>
第一次远航,有大船只二百零八艘,船员共计两万七千八百余人</p>
是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设备最先进的船只,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海军。</p>
天幕上画面开始跳转。</p>
海天一色的港口,停泊着数百艘船只。</p>
穿上的军士身披甲胄,昂首挺胸,威风凛凛。</p>
船只硕大,不少的老百姓都指指点点。</p>
而且船只的两侧还有十几个碗口大的火炮,黑黝黝的。</p>
在最中心的一艘船上,一杆大旗威风凛凛地随风飘扬。</p>
“郑!”</p>
</p>
秦咸阳宫</p>
嬴政本以为这船只能有多大。</p>
此时天幕的视角是俯视,乍一看并不如何。</p>
但是当镜头拉近看到百姓站在那里和大船的对比后。</p>
嬴政震惊了。</p>
这么大?</p>
寡人为何不能组建海军?</p>
不对,此时组建海军也是两河流域,最多在齐国那里下海。</p>
最好的地方还是百越之地。</p>
也不知道百越之地如何了,自己重新制定的恩威并施策略是否能够成功?</p>
不过他下南洋干什么?</p>
虽然朕知道这个世界上还有诸多的地方和国家,但是只凭借海军便能征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