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小说 > 其他类型 > 一龙二凤三小猪,四痞五秀六和尚 > 第32章 永乐盛世,差在西洋?
    其功十:永乐盛世</p>

    朱棣登基之时大明的经济,民生十分糟糕。</p>

    其中大部分原因还是他发动的靖难之役,几次超过百万人的战斗,破坏力相当大。</p>

    华北平原,皆有战火弥漫。</p>

    大明的民生经济遭到了大规模的打击。</p>

    </p>

    天幕上正在播放靖难之役时大部分百姓的生活。</p>

    身后的家园和田地遭到焚毁,泪流满面的背起行囊远去他乡,寻找生路。</p>

    原本喧嚣的村落,已经人迹罕至。</p>

    房顶坍塌,篱笆毁坏。</p>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p>

    </p>

    西汉文帝时期</p>

    刚与大臣们议定铸币权之事。</p>

    决议,除中央朝廷之外,擅自铸币者形同谋逆。</p>

    凡举报者皆有赏赐。</p>

    另外,汉文帝已经让人打造了一百多曲辕犁。</p>

    今日心血来潮的汉文帝带着群臣一同劳作。</p>

    亲自体验了一下曲辕犁和直辕犁的区别。</p>

    只能一个天上,一个地下。</p>

    刘恒对天幕的推崇之心更甚几分。</p>

    此刻,看着天幕上因为靖难之役导致的民生凋敝。</p>

    刘恒叹了一口气。</p>

    战争到什么时候都是如此残酷的,百姓是如此的艰难啊。</p>

    擦了擦自己额头的汗水,刘恒命令朝廷继续锻造曲辕犁。</p>

    朕的百姓,朕保佑尔等平安,也必使得尔等丰衣足食。</p>

    </p>

    天幕中朱棣视察民情,不由哀叹。</p>

    朱棣开始着恢复民生经济。</p>

    登基之初颁布诏令:各级官员,凡是擅自劳苦百姓者,一律重罪。</p>

    但因为战争的缘故不少地方,土地荒废,人丁稀少。</p>

    朱棣先沿用之前的老办法,招抚垦荒。</p>

    凡是返回故土种地的,官员要优厚抚恤,凡是新开垦的荒地,一律停止征收赋税。</p>

    因为战争逃亡的百姓,之前旧的耕地和新开垦的荒地,都享受赋税减免。</p>

    朱棣实行仁政,却没能有效的做到上行下效。</p>

    华夏的政治千古以来讲究“和光同尘”</p>

    地方官员遇到灾荒首先选择的是欺上瞒下,都是选择隐瞒不报,一旦瞒不下去了才汇报。</p>

    这个问题困扰了诸多统治者,就连朱元璋也是以杀止之,履兴牢狱。</p>

    朱棣为了应对这种问题,选择制定规矩,凡是地方发生灾祸,必须限期内奏报,一旦晚奏治罪。</p>

    如果地方官员隐瞒,其他人上报,则隐瞒者治罪,上报者嘉奖。</p>

    官员相互监督,致使政令下放到地方,大明的经济快速的恢复。</p>

    </p>

    明太祖时期</p>

    朱元璋看着这个官员相互监督的办法,眼睛闪烁。</p>

    这是一个好办法啊。</p>

    在此之前帝王都是增设新的构用来监管地方官员。</p>

    比如明朝时候的锦衣卫。</p>

    新增就意味着权力斗争的扩大,也意味着新的财政支出。</p>

    但是官员相互监督就很实用。</p>

    斜眼瞥了一眼朱棣,这脑瓜子还挺聪明啊。</p>

    这一眼让朱棣身躯一抖,娘的又要挨揍了。</p>

    都快ptd了。</p>

    </p>

    西汉武帝时期</p>

    刘彻摸着下巴若有所思。</p>

    就这样恢复民生便能支持五征漠北?</p>

    朕!不信。</p>

    我这才打了几次,大臣们就叫苦连天,什么没钱了,亡国了的话。</p>

    就连桑弘羊的头发都白了一半了。</p>

    况且我还有我爹我爷爷留下来的家底,你有什么?</p>

    你大明有多少耕种田地?</p>

    </p>

    国家每年能收多少税?</p>

    刘彻转念一想。</p>

    看来这下西洋是真的挣钱啊。</p>

    汉武帝来回踱步,船咱没有,那其他国家有没有?</p>

    朕可以从陆上出兵,征服那的国家,借船下西洋嘛。</p>

    等朕西洋归来,国家有钱,百姓富裕。</p>

    世界诸国都知道我大汉的威名,届时我岂不为十大帝王之首?</p>

    况且有钱了朕别打到北冰洋,就算打到那弹幕所的欧洲也没问题啊。</p>

    日月所照,皆为汉土!</p>

    </p>

    唐太宗时期</p>

    李世民也觉得这个办法很好。</p>

    这个时期虽实行了科举制度,但是大部分考中科举当官的还是世家子弟。</p>

    多数人都是相识的,互相包庇隐瞒都是常态。</p>

    李世民也不得不用御史等来制衡一二。</p>

    眼下这个办法,不错。</p>

    至于你不举报别人?那么别人举报你啊。</p>

    和光同尘?和不了一点。</p>

    </p>

    明崇祯年间</p>

    崇祯看着天幕上大明百姓逐渐恢复民生。</p>

    家有余粮,国有余财。</p>

    含泪:“列祖列宗在上,孩儿不孝,真赈不过来,真没钱啊。”</p>

    </p>

    天幕播放朱棣的政策实行后。</p>

    大明何处都是劳作之景。</p>

    回归故土的,开垦荒地的,百姓的脸上都是希望。</p>

    那是对生活,对未来的希望。</p>

    眼神也不再似刚才般无神。</p>

    朱棣的政策讲究一个字“快”,朱棣放权给地方官,只要地方发生灾祸,只要地方官员核实准确之后,无需上报中央朝廷便可自行开仓放粮,赈济灾民。</p>

    除了发放粮食之外,朱棣还规定,朝廷出钱帮助灾民赎回被卖的儿女。</p>

    在赈灾的很多方面朱棣的做法比朱元璋强上很多。</p>

    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朱棣废除了明朝的陪纳制度。</p>

    陪纳指的是地方发生灾祸有百姓逃离,那么逃离百姓的赋税徭役将由其他人均摊。</p>

    起初这一政策让百姓互相防备,减少了逃跑的事情,十分奏效。</p>

    但是朱棣发现,逃跑的不用交税,没逃跑的多缴税负。</p>

    长此以往逃跑者越来越多,留下来的百姓税收越来越重。</p>

    这不是逼着百姓逃跑吗?都跑光了了就一点赋税也收不上来。</p>

    于是朱棣便废除了这个政策。</p>

    </p>

    隋隋炀帝时期</p>

    杨广摸着自己性感的胡子略加对比。</p>

    他五征漠北,朕远征高句丽。</p>

    他文治百姓,朕的父皇也文治卓越。</p>

    他疏通大运河,朕修建大运河。</p>

    朕和十大帝王只差一个下西洋!</p>

    对!</p>

    </p>

    唐太宗时期</p>

    李世民轻笑一声。</p>

    “自古以来,以仁待百姓者无不效仿汉文帝。”</p>

    “轻徭薄赋,减免赋税,鼓励开荒。”</p>

    李世民摇了摇头,史书在前为君者效仿便可成就天下百姓。</p>

    不知那隋炀帝为何有取死之道?</p>

    “其中最难的是减免赋税以后,国家财政减少,此时如何应对国家庞大的支出?且让我一观。”</p>

    “难不成下西洋果真如此赚钱?”</p>

    别是刘彻了,李世民都十分心动。</p>

    瞥了一眼站在门口毕恭毕敬的李承乾。</p>

    故意没有话,自己这个儿子还需要磨练。</p>

    用李泰给他上上压力,等李泰来了在呼喊他们一同进来作答。</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