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下滁州途中,定远名人李善长求见。</p>
李善长以汉高祖刘邦为例劝朱元璋:只要效法刘邦知人善任,不乱杀人,很快便可平定天下。</p>
朱元璋很快攻下了滁州,开始招贤纳士,并在郭子兴来之后,立马交出兵权,三万人的军队,纪律严明,军容肃整</p>
公元355年,朱元璋一举攻克了和县。</p>
在这里,朱元璋意识到,部队军纪存在问题。</p>
攻破城池后,扰民滋事,掳掠妇女,这样下去,部队将失去民心。</p>
朱元璋召集众将,申明纪律,下令归还军中有夫之妇,让城中许多被拆散的夫妻团圆。</p>
此事广为传颂,朱元璋深得民心。</p>
同年,郭子兴病逝,明王韩林儿成为义军名义上的首领、</p>
但是实际上朱元璋才是这支队伍的主帅。</p>
同年,天下大乱,各地军阀不断,有陈友谅,张士诚等人。</p>
朱元璋听从了谋士朱升的建议“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迅速秘密扩张自己的实力。</p>
</p>
{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这九个字可谓是千古绝言啊,堪称是典范。}</p>
{是啊,西汉结束时候的刘秀,还有后世不少帝王都是没有直接称王而是暂缓实力,等待时,才锋芒毕露的。}</p>
{你这个,我可就要一个人了!冢中枯骨,骷髅王!称帝!在史书上怎么写的?那死时候用的字可是帝王专属啊。}</p>
{就袁术这种人能这样被记载,那是因为袁家势力大,并不是有玉玺称个帝就能青史留名,白了后面来的文官们给袁家一点面子罢了。}</p>
{到死都要喝蜜水,蜜水才是他的真爱。(狗头)}</p>
</p>
公元356年,张士诚在长江三角洲地带发起攻势,进攻江南元军。</p>
趁此会,朱元璋亲自统率水陆大军,第三次进攻集庆。</p>
在第三天,攻破城外的陈兆先军营,其部三万六千人归降。</p>
于是朱元璋就从降军中挑选了五百名勇士当亲军,在夜里守卫,而自己身边,只留有亲兵统领冯国用一人。</p>
第二天,降军知道此事,都十分感动,疑虑全消,甘愿跟随朱元璋。</p>
朱元璋进城后,下令安抚百姓,改集庆为应天府。</p>
公元35年,耿炳文克长兴,徐达克常州,而朱元璋亲自率军攻取宁国。</p>
公元359年,朱元璋陆续攻占浙东余下各地,常遇春克衢州、胡大海克处州,至此朱元璋部控制江左、浙右各地,向西与陈友谅部相邻。</p>
与此同时,天幕上出现了一个硕大的地图。</p>
地图上南方地区被大大划分成了不少的地方。</p>
其中张士诚,陈友谅,朱元璋占据的地方最大。</p>
尔尔北元,就像是一只受伤的老虎一样,蜷缩在北方。</p>
而此时的朱元璋已经有了十万兵力。</p>
但是占有的地盘仍然很少,而且四面受敌。东面和南面是元军,东南是张士诚,西面是徐寿辉,虽然同是反元武装,但是张、徐二人同明王却相互敌视。</p>
地图上为了方便大家理解,不仅标注了各方的兵力。</p>
还将各方的敌对关系全部都了出来。</p>
尤其是此时陈友谅,占据的地方最大,兵风最盛。</p>
</p>
{句实话,陈友谅被老朱黑得够惨的哇。}</p>
{三杀上位确实是事实,杀自己的老领导,杀部下杀功臣,不争的事实。}</p>
{要是陈友谅在鄱阳湖打赢了,那大元结束之后的朝代可能就会:皇帝一把鱼叉开局,哈哈哈,虽然陈友谅没有老朱那么惨,但是实际上也是草根出生。}</p>
</p>
{你们怎么把黄袍穿在了我的身上?你们真是害惨了我啊,害惨了我啊。(狗头狗头)}</p>
{笑死,陈友谅这辈子自导自演了一场陈桥兵变,真是看电视剧的时候给我笑坏了。}</p>
{你们可以陈友谅坏,但是不能陈友谅菜,在对抗北元的战斗中,陈友谅的战绩那是不输于老朱的的!}</p>
{开局一把鱼叉,结局不知道是什么。}</p>
{那时候的混乱局面,不亚于西汉末年啊。}</p>
{那个明王也是一个憨批,他爹在的话还能有点用,爹没了自己没本事还做黄粱美梦,就是可惜了大虎。}</p>
{明王其实早就意识到了,但是他身边的人也在推着他往前走,你要这么你曹操到底想不想当皇帝?}</p>
{那肯定想啊,都加九锡了,还能不想?}</p>
{我怎么听为了保护汉献帝曹操把三个女儿都嫁给了他。}</p>
{曹操必须往上走,不然他给他留下来的老部下也不会甘心的。}</p>
</p>
明洪武时期</p>
老朱看着天幕上,自己年轻时候提刀骑马征战在前。</p>
那股子豪情劲,却不能再有了。</p>
现在的岁数啊除了上炕不费劲外,上马,可太难咯。</p>
明王啊,明王</p>
咱真不明白,你怎么就看不懂呢?</p>
你也不能怪咱啊,咱有时候也是身不由己啊,咋也不想那天起来你身边的人全部都被杀了。</p>
然后一群人推着咱当皇帝。</p>
死一人是我的错,死那么多人,哎。</p>
毕竟都是一起从红巾军中卷过来的。</p>
都是老面孔了,咱有时候是真的舍不得啊。</p>
</p>
西汉高祖时期</p>
刘邦吃了一大块肉,摇了摇头,这不就是项羽封王之后的各自乱战吗?</p>
此番开国确实不容易啊,一失足成千古恨啊。</p>
</p>
宋太祖时期</p>
赵匡义捏紧了拳头。</p>
“他能行,我也能行!”</p>
“幽云十六州我未必不能再拿回来!”</p>
</p>
元世祖时期</p>
忽必烈高呼:“北伐!”</p>
我那些舅舅,兄弟躲在哪里过冬我还不知道吗?</p>
</p>
清康熙年间</p>
康熙帝看着天幕摆了摆:“明太祖,也是一个风云人物啊。”</p>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