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小说 > 都市言情 > 晋庭汉裔 > 第57章 交友的困惑(4k,加更)
    第5章交友的困惑(4k,加更)</p>

    当很多年以后,刘羡回顾元服成婚后到入仕授官前的这段光阴,实在是有些啼笑皆非。</p>

    因为对于当时的自己来,他并没有什么太远大的目标,白了,就是找一些志同道合的新朋友,结果在相当一段时间里,他遭遇的人群都令人失望。</p>

    源头是对过往朋友的祛魅。</p>

    他此前对于石超等人的好印象,其实白了,都来自于贵公子们的慷慨。</p>

    毕竟在这个士族鼎盛的年头,县侯、郡公怎会气于钱呢</p>

    他们或许对于同样出身的好友会显得平等亲和,潇洒大气,但实际上,对于明显低过他们出身的凡人,贵公子们则怀有刻骨的淡漠。</p>

    他们不仅难以共情,甚至无法意识到,庶民和他们是同样一种生灵,他们的泪水不会比常人更咸,他们的鲜血不会比常人更艳,他们的骨头也不会比常人更铁。</p>

    等到大家各自拔刀,兵戎相见的那一天,他们才会幡然悔悟,欲哭无泪。</p>

    后来到了始平王府做伴读,刘羡起初也是怀有一定希望的。</p>

    司马玮确实是一个开善好施,能得人心的皇子。如若能以在王府伴读为媒介,结交一些有志于学的新人,则不失为一种好的选择。</p>

    但很可惜的是,第一次进入始平王府,他就感受到王府内难以遮掩的权斗气息:</p>

    在司马玮身边,已经结成了一个派,他们以长史公孙宏与舍人歧盛为首,哪怕司马炎还没死,就已经迫不及待地为将来的权力斗争做准备了。</p>

    当然,这并没有好指责的,斗争就是这样你死我活,而有准备的人往往就是能胜过那些没准备的人。虽刘羡起初给自己定的目标是与世无争,但既然走入仕途,身不由己才是常态。</p>

    故而刘羡在听到前文中,那番歧盛对司马玮突如其来的激励,他就知道,自己已经掺和到党争的漩涡中,且不得不表态了:</p>

    “殿下天纵英明,为宗室翘楚,社稷兴亡,系于一身,若朝中真有危难,能平危定难者,舍殿下其谁”</p>

    完这句话,刘羡就算是正式加入始平王一党了。</p>

    可是加入了,实际上也没什么事。</p>

    毕竟当今天子司马炎还没死,司马玮又才十七岁,他连个正经的政敌都没有,能有什么动作呢歧盛等人虽弄得煞有介事,但其实能用的人很少,眼下能做的,无非就是多结交士人,为以后的斗争未雨绸缪罢了。</p>

    而在另一方面,始平王这个党派虽,但该有的毛病倒是一个不少。刘羡刚一加入,就立刻受到了老人排挤。</p>

    原来歧盛见刘羡和司马玮相谈甚欢,又博学多才,害怕自身的地位被刘羡取代。故而在拉刘羡入伙后,只当是烧了冷灶,什么都没给他听,也什么都没让他干,私底下的联络沟通,更是一个没有。弄得刘羡成了一个单纯的伴读,也不知道逼他表态是何苦来哉。</p>

    所以接下来的一段日子,刘羡和另一位伴读王粹打过照面,又和王傅刘颂熟识后,就又回到了无所事事的状态。</p>

    而在这种时候,刘羡就格外想念阮公。</p>

    刘羡以前跟随阮公的时候,虽然很感恩他的教导和善意,但发自内心地,对他的言行还是有些不理解:</p>

    阮公有这样一身好才学,为什么不愿投身官场,反而在山林中隐居自娱呢就算在官场中难有升迁,但多少做一些利国利民的事情,也好过在竹榻上呼呼大睡吧。</p>

    但如今刘羡只是稍稍踏入仕途,就已经明白了阮公的感受:</p>

    对于一个人来,官场是一个大染缸,一旦踏入,就容易身不由己,别做些什么有利于百姓的事情了,连想要洁身自好,都是难上加难。相比之下,隐居山林,寄情山水,虽然不能建立什么功业,至少也问心无愧吧。</p>

    想到这里,刘羡就给阮公写信,谈论自己近日来的所见所闻,还有心中疑问。</p>

    他在信中主要提出了三个问题:</p>

    如果遇到不想结交的人,却不得不虚与委蛇,该如何与之相处,才能自持君子之道呢</p>

    如果碰到草菅人命的事情,自己又没有能力阻止,该如何平衡,才能既不丧失良知,又不危害自身呢</p>

    还有,要用什么办法,到什么地方,才能结交到志同道合的朋友呢</p>

    刘羡写完信后,专门去了一趟阮庄,托阮孚转交给阮公。</p>

    来也巧,刘羡如今担任始平王伴读,而阮公就在始平郡担任太守。</p>

    始平郡就是以前关中的槐里、武功一带,与汉中、长安、陈仓相毗邻,刘羡一直想到那里看看。毕竟在读过史书后,他听过太多的相关传:韩信暗度陈仓、冯异赤眉大战,马超奇袭曹操、诸葛亮秋风五丈原</p>

    这些传奇的篇章似乎与自己息息相关,可受于身份所限,自己不能离开京畿,竟一直无缘得见它们发生的土地与景色,这一直让刘羡倍感遗憾。</p>

    大概过了一个月,也就是在五月己卯,刘羡收到了阮公的回信。</p>

    弟子来信,阮公在信中显得很高兴。</p>

    他先是安抚了一番刘羡,人生无所事事的阶段总是很多,就连你的曾祖刘备,也曾经感慨过髀肉复生,更别高祖皇帝,一直到了四十多岁,还是秦朝的一个亭长。</p>

    这种阶段叫做蛰伏和积累,只要心中时刻牢记着志向,总会有发光发热的一天。</p>

    而后他话锋一转,开始谈及自己在始平当太守的生活。</p>

    即使当上太守,阮公也一如既往,会抽出不少时间游山玩水,大览治下风光:</p>

    秦岭群山逶迤,一路壁立千仞,青松奇岩立雪,气势磅礴如鸿;</p>

    渭水汤汤茫茫,夹岸蒹葭苍苍,秋时候鸟纷飞,恰似大雪飞卷;</p>

    他还去过五丈原,当地留有古战场遗迹,登上过太白山,白云环绕山腰,俯视不见山底。</p>

    而这诸多景色中,最让阮公印象深刻的,还是茂陵。</p>

    茂陵是汉武帝的陵寝,据当年曾在这里看到过麒麟。但阮公去的时候,这里不过是一座被荒草所覆盖的山丘罢了。在茂陵边陪葬的还有霍去病墓、卫青墓、李夫人墓等墓冢,一个王朝的辉煌记忆,泰半都在此处了。</p>

    阮公亲抚摸过霍去病墓前“马踏匈奴”的石刻,在信中感叹道:“兴亡秋草没,尤有麒麟纹。”</p>

    </p>

    然后,他才回答了刘羡的三个问题。</p>

    对于第一个问题,阮公,世上不如意事,十之八九,人也是如此。</p>

    外人怎么怎么做,是我们不能干预的,我们能决定的,只有自己做怎样的人。</p>

    虽然不是每个人都能和光同尘,但你的身份,已经可以让你坚守原则,在原则之上,应付一番也无伤大雅,在原则之下,便可严词拒绝。</p>

    只要能做到表里如一,虽然不能得到他人亲近,但也不会被他人忌恨。对于第二个问题,阮公斟酌,这确实是个很难回答的问题。</p>

    即使是孟子也过,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p>

    按理来,如果自己穷困,救不了他人性命,本也没什么可羞耻的,但就怕时日渐长后,人渐渐麻木,把这种事情当做理所应当。</p>

    人只有时时审视自己,警惕这种现状,牢记这些惨事,以后才有改变的一日。</p>

    而到最后一个问题,阮公就放松了下来,他对刘羡感慨,人生中知己难得,但朋友易得,只要敢于发声,善于发声,自然就会有朋友为你吸引,所谓“嘤其鸣矣,求其友声”。</p>

    当年他们竹林七贤之所以能够相遇,老阮公那动人心魄又出乎意料的啸声,就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p>

    在信的最后,阮公祝福刘羡新婚,并且提醒他:遇到困难的时候,解决不了也不要气馁,要学会放开和绕路,把拦路石变成垫脚石。而如果急于一时,反而会碰得头破血流。</p>

    静待时,借力飞跃,这便是跃龙之道。</p>

    刘羡读罢,很是感动,眼前又浮现阮公闲淡又洒脱的卧姿了,如果自己能做到像他那样看淡世事,或许现在的很多烦恼都不复存在了吧。</p>

    他把阮公的建议总结下来,其实就是三个词:守中持正、立命不屈、发声求友。</p>

    前两条不过是人生准则,如何去做,可以以后在为人处世中慢慢领悟,但所谓的发声求友,就比较实际了。</p>

    该到哪里发声呢该如何发声呢刘羡想了一会儿,就和妻子阿萝商量这件事。</p>

    阿萝读过阮公的信后,也很赞同阮公的话,她和刘羡:“夫君跟随阮公多年,不是应该认识很多名士吗现在名士们就是根据清谈来交友的,你根据阮公的关系,去参加几个清谈会,不就成了吗”</p>

    刘羡摇首道:“清谈到底是清谈,就算谈出来,也是误人误己,若不是迫不得已,我实在不想参加。”</p>

    “好好好,就你是真清高,大家都是假清高。”</p>

    阿萝有些没好气,又:“那找我阿父的关系吧,他认识许多文坛名士,讲讲经学,总是有益无害吧。”</p>

    刘羡犹豫了片刻,还是摇首:“这个不是不行,但还是过段时间吧,我现在连乡品都没有,直接找岳丈的关系,会被人背后戳骨头的。”</p>

    阿萝想想觉得也是,就:“那要不就去太学参会呗,本朝虽然比不得汉朝,但太学里还是有很多英才的。”</p>

    刘羡苦笑道:“如果国子学不在太学,我早就天天去了。”</p>

    这也不行,那也不行,阿萝也被得来脾气了,干脆叉着腰:“照我看,那你就干脆效仿老阮公,到西市、马市、金市反正找个人多的地方,然后仰天长啸,一吐你胸中英雄之气,不得就能吸引天下英雄,来纷纷为你所用呢!”</p>

    罢,也不管丈夫同意不同意,就把一脸愕然的刘羡推出门外,过了一会儿,张固、郤安两人也被阿萝赶了出来。三人在府前面面相觑,最后哑然失笑。</p>

    郤安拍了拍衣袖,笑道:“怎么还愣着,夫人不是,要我们立刻上街,为公子寻觅当世豪杰吗”</p>

    张固也笑道:“辟疾,怎么,我们去马市比剑如何”</p>

    刘羡叹着气:“还是找个酒肆,先点菜吧。”</p>

    点菜之语当然是玩笑话,不过相比于名士们的清谈,刘羡确实更喜欢街坊内的市井气,人物的悲欢喜乐,虽然并不像士族们那样体面矜持,甚至有着难堪招恶的一面,但贵在直接真实,并不藏着掖着。</p>

    故而刘羡想,哪怕真的去结识几位鸡鸣狗盗,也不失为一种乐趣。</p>

    于是他们一行人真就往马市走。</p>

    马市在安乐公府的北面,但没有直达的路,需要先往东绕道到东阳门,接着往北走到建春门,再拐而往东,走半里路,就是马市所在之地了。</p>

    马市是洛阳四市中最繁华的所在,也是人流最复杂的地方,刘羡还没有赶到建春门,往来的人流便已显得拥挤。原本可供四辆马车并排奔驰的驰道,如今仅留下一半的空白。</p>

    而明明已经是五月盛夏,可街边贩还嫌不够热似的,叫卖声、吆喝声、砍价声,仍能够清晰地透过暑气,传到少年们的耳中。</p>

    再往前面走几步,建春门赫然在望,而延伸出来的街道上,商队、牛车、胡人、苍头、文士、奴隶,更是摩肩擦踵,川流不息。</p>

    面对着茫茫人群,郤安给自己扇着风,笑问刘羡道:“辟疾,你在这些人里面,真的会有英雄吗”</p>

    刘羡:“英雄不问出身,不找找看,谁知道呢”</p>

    正话间,建春门传来一阵兵士的呵斥声,他们似乎在:“让开,让开,让左仆射从这里过!”</p>

    伴随着人群的一阵骚动,在数名奴仆的护卫下,一辆装饰素雅的牛车从城门中缓步走出。</p>

    刘羡闻声望去,只见一名文士坐在车头,他身着一袭素色青裳,样貌清明俊秀,风姿安详文雅,处在闹市之中,却好似在山水间郊游,恍然如神人。就算是刘羡见惯了风流名士,此刻也不禁微微失神。</p>

    他是谁刘羡心中刚刚生出疑问,便听到有人吆喝:“是一世龙门!王夷甫!”然后周围的人群都跟着起哄过来,一起观摩名士风采。</p>

    原来是王衍!刘羡恍然。</p>

    如若如今文坛之中,谁风头最盛,毫无疑问就是这位出身琅琊王氏的王夷甫了,他自幼谈玄,可谓无双无对,当世没有一人能与他对辩谈玄,也是因为他提倡谈玄,谈玄才会大行其道,席卷文坛。若石崇是洛阳首富,尚且还有一定的争议,但王衍是文坛领袖,却是世所公认的。</p>

    只不过随阮公学习了数年,见过了许多名士,但不知为何,还从来没有见过这位王衍。今天头一次见到,刘羡只能在心中感叹:关于他“瑶林琼树”、“风尘外物”的评价,真是名不虚传!光看外貌,就足以令人心生好感了。</p>

    正当他下意识想往前靠近,仔细打量士族领袖时。</p>

    大概是命运的指示吧,突然间,刘羡听到了啸声。</p>

    求票!求订阅!请大家多多支持!大家的支持就是我更新的动力!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退出阅读模式。谢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