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小说 > 都市言情 > 唐朝好地主:从村长开始 > 第19章 卖爆了
    第9章卖爆了</p>

    天微微亮,</p>

    大黄毛丫头三娘就已经闯进李逸的房间,打扰了他的清梦。</p>

    “快,天亮了,去摆摊了。”</p>

    李逸揉着惺忪的睡眼,“还早呢。”</p>

    “不早了,赶紧起来,别误了时辰。”</p>

    李逸有些无奈的起来,打个长长哈欠,伸个懒腰,三娘走出门外还不忘记交待,“记得换身干净衣服啊,”</p>

    西厢厨房,</p>

    秀芝见他起来,马上就打了一盆清水,还把毛巾和他的猪鬃牙刷子都准备好了,弄的李逸还有点不习惯。</p>

    “快来尝尝我做的豆浆和豆,”三娘风风火火。</p>

    等李逸洗漱完,罗三娘便已经端来两碗早点,一碗豆浆一碗豆,都还冒着热气。</p>

    先尝豆浆,</p>

    “怎么样”</p>

    “香浓顺滑,不错。”</p>

    再尝豆,细嫩爽滑。</p>

    大清早上来口豆浆,再来勺豆,确实很不错。</p>

    不过就是原汁原味稍有欠缺,后世早餐店的豆浆,为提升香味和口感,还会加入核桃、芝麻、生、香米、红枣等磨制,甚至可以加入些白提升甜度。</p>

    而豆北方吃咸、辣,南方吃甜,有的是加酱油或白,有的讲究的还要浇卤,浇完卤加蒜泥、辣椒油,葱、香菜等,不同的店做出来的口味各不相同。</p>

    “你这豆腐脑做的真不错,很嫩滑,堆的高出碗沿,结果看着颤颤微微的却就是不会掉,厉害。”李逸夸赞一番后问,“这一斤黄豆出多少豆浆、豆”</p>

    三娘告诉他一个挺意外的结果,</p>

    “十斤,豆浆、豆都是一斤豆出十斤。”</p>

    “能出这么多吗,老豆腐才出两斤半啊。”</p>

    三娘告诉他,豆浆豆水嫩点更好。当然,一般人想要做出这么多豆、豆浆来也不易的,她也不瞒李逸,告诉他关键是要加洗浆一步。</p>

    黄豆要泡发充分,得泡发至两倍大,中间没有半点硬心。然后磨浆时要准备四桶水,一桶磨豆子,剩下三桶则是分三次把豆浆再洗、磨一遍,最后就能得到更多的浆。</p>

    这样再去煮浆、点卤,自然能得到十斤的豆浆或豆,而且豆浆顺滑、豆细嫩。</p>

    三娘准备了陶碗,</p>

    一碗差不多就是一斤豆浆或豆。</p>

    “你卖多少钱一碗合适”三娘问。</p>

    “你老豆腐一斤二十文,嫩豆腐一斤十文,我看咱这豆浆、豆,也就卖十文一碗,”</p>

    “会不会太贵了,咱一斤黄豆只出两斤半老豆腐或五斤嫩豆腐,但却能出十斤豆或豆浆啊。”</p>

    “一个笼饼都要卖二十文钱,咱也不能卖太便宜吧”</p>

    “五文一碗怎么样”三娘觉得卖五文也有利润,毕竟一斤豆子能出十碗。</p>

    李逸却摇头,得按其它物价来啊。</p>

    “要不十五文两碗”</p>

    “那别人只吃一碗八文一碗”</p>

    “一碗十文,第二碗半价。”李逸笑道。</p>

    “啊”</p>

    “别啊了,赶紧吃,吃完咱们就下去摆摊开张。”</p>

    早餐就是三娘自己做的豆浆、豆,大家都沾了光,尝到这美味。</p>

    趁着天色还早,</p>

    众人一起帮忙,把三娘做好的几桶豆浆、豆抬到院下的北岸桥头树下,</p>

    支起一张简单的木案,摆上一摞陶碗、木勺,就算开张营业了。</p>

    这头一天营业,产品也是极简,就原味豆浆和原味豆两种,既没有搭配的油条、馒头、包子,也没有米粥、糯米饭、胡麻煎饼等,更没有酸豆角、辣萝卜丝、酸辣海带丝这些开胃菜。</p>

    豆浆、豆只有一种调料,可以按顾客需求加点盐,撒点葱,其它的白、蜂密、酱油这些自然是都没有的。</p>

    定价也是按李逸建议,十文一碗,第二碗半价。</p>

    这个价比赶集卖豆腐利润还高一些,</p>

    “有人来了,”三娘激动的喊道,桥南岸的路上,有一伙人正赶着骡马过来,七八个人,十几头骡马,应当是个商队。</p>

    这么早,李逸估计不是早上才从长安城出来的,应当是早上从韦曲过来的,看这样子,大概是要往子午关去。</p>

    这种长途出行的商人,正是李逸心中的目标顾客。</p>

    附近路过的村民,可没多少人舍得喝豆浆吃豆的。</p>

    “赶紧吆喝起来吧,”李逸笑道,还让狗剩几个去把准备好的草抱来。</p>

    那行人刚上桥,三娘就赶紧马上勺了碗豆浆和豆摆在桌上展示。</p>

    “诸位这是一早从韦曲来,要往子午关去这大早上就已经走了十五里路了,这里歇歇脚吧,我们这有热乎的豆浆和豆,都是刚做好的,十文一碗,第二碗还只要半价。”</p>

    三娘是个胆大的,从跟着她爹赶集卖豆腐,也是能会道,毫不怯场,直接就迎上前招呼。</p>

    “我们带了干粮捏。”一名汉子道。</p>

    “带了干粮也歇歇脚,我们这有免费的甜井水,喝口水歇歇脚,也让骡子歇脚饮水,我们这还有些干稻草可以让骡子嚼几口。”</p>

    她这般热情,弄的带队的那个老头倒是印象不错。</p>

    “我们也常走这条路,以前这也没见有摆摊卖豆浆豆的啊。”</p>

    “我以前都是赶集卖豆腐的,今天也是头回在这支摊,叔叔伯伯们帮忙捧个场开个张吧。”</p>

    李逸这时也走上前,“大家赶紧歇歇脚,我们这口豆浆可不一般,名字西施豆浆,嫩滑鲜爽,你们尝一下便知,若是不好吃,不要钱。”</p>

    有个大汉就开玩笑,“这姑娘长的倒是真好看,就是不知豆浆好不好吃,不好吃真不要钱”</p>

    “那当然,不好吃不但不要钱,你还可以骂我。”李逸拍着胸脯道。</p>

    大家就笑,</p>

    领队老头便道,“远远闻着很香嘞,那就尝尝,每人来两碗,第二碗半价是吧”</p>

    “每个人第一碗十文,后面的都半价。”</p>

    如今笼饼一个都要二十钱,这十文一碗的豆,第二碗甚至半价,还是比较实惠的,</p>

    他们确实从韦曲出发,一口气赶了十五里路了,这会也是有些饿了,虽身上带了些干粮,但干粮哪有这香喷喷的豆豆浆好吃。</p>

    八个人,每人都要了两碗豆,明显他们觉得豆比豆浆顶饱划算。</p>

    “要加点盐和葱吗”</p>

    “加,”几人异口同声。“多加点盐。”</p>

    “胡麻香油加不,熟榨的,香的很嘞。”</p>

    “加,”</p>

    “要额外加钱不”老头问了一嘴。</p>

    </p>

    “不用。”</p>

    “那就都多加点,哈哈哈。”“好嘞,十六碗豆,多加葱、细盐和香油嘞。”李逸笑着喊道。</p>

    三娘赶紧揭开装豆的木桶,麻利的开始舀豆,她动作娴熟,几勺正好一碗,而且还能把豆舀的不碎不散,堆在碗中突出,一颤一颤,欲掉不掉,特显这豆的不凡。</p>

    李逸则打下,撒葱、撒细盐,最后再倒上点熟榨的胡麻香油。</p>

    条件简陋,</p>

    也没有椅凳,大家倒也不讲究,</p>

    每人过来先端了一碗,随便圪蹴在一边就开吃。</p>

    新鲜热乎的豆,虽仅加了点葱细盐和香油,但却都让商队的人吃的赞不绝口。</p>

    二十钱只能买一个笼饼吃,或是买一大块豆腐,但在这摊上却能吃到三碗这样加料的豆。</p>

    领队老头看着干巴,却一口气就把两碗豆吃完了,然后看着那边香喷喷的豆浆,又要了一碗。</p>

    豆浆里也撒点葱、细盐,豆浆本就很香浓,也就不用再加香油。</p>

    “你家这豆浆很好喝嘞,挺香也挺浓,还以为都是水。”</p>

    这边伙计们吃着豆,那边狗剩几个孩子还帮忙拿了草喂骡子,而秀芝也帮商队的人把水囊、葫芦给再加满井水。</p>

    “味道真不错,你们以后天天在这摆摊卖豆吗”</p>

    “嗯,”</p>

    这开张的第一单生意出奇的顺利,商队都给予极大赞许,最后一算,八个人吃了二十八碗。</p>

    基本每人都吃了三碗,还有四个人吃了四碗。</p>

    总共一百八十钱,</p>

    商人挺满意的,“用半匹绢抵付可否”</p>

    “匹绢如今直三百六十钱,半匹绢恰好一百八,刚好,可以的。”李逸对于付铜钱还是付绢,并无意见。</p>

    隋唐钱帛兼行,绢虽分割不便,但一般半匹、四分之一匹也是可以的,更就不行了,那会破坏绢的使用价值。</p>

    半匹绢两丈,四分之一匹是一丈,这都是不会损坏绢价值的。</p>

    “人歇息吃饱了,骡子也饮喂歇脚了,真不错。”</p>

    领队痛快的从骡子上取下来半匹生绢,李逸和三娘也展开查看了,确认尺数、质量都对,这桩交易便算完成了。</p>

    商队也没急着走,坐在树下聊了会。</p>

    李逸也趁拿出一些腐竹给商队老头看,刚才聊天中李逸已经得知,这老头来头不,正是京兆韦氏家族的一个商队管事,专门跑长安到汉中这条商路,往来贩货交易,每年为韦氏赚不少钱。</p>

    他们去汉中主要就是贩药材回来,</p>

    “这是”</p>

    “这叫腐竹,也是用豆制成的,用清水浸泡一两个时辰即可发开,可荤、素、烧、炒、凉拌、汤食等,食之清香爽口,荤、素食别有风味,且极有营养。”</p>

    李逸也是知晓他们是韦家的商队后,才拿出来推销的,</p>

    韦管事拿着一根左瞧右看,还掰下一点放嘴里尝试,不过他并没有买的意思。</p>

    “我给老哥你装一点,你回头可以泡发了做菜尝尝,若是觉得好,以后也可以随货带销,这个腐竹,现在整个天下,也就我们独家一份,别地可没有的好东西。”</p>

    “这腐竹啥价”</p>

    “一百五十钱一斤,”</p>

    这个价格让韦管事有点惊讶,“你这是跟猪肉一个价了。”</p>

    “猪肉也只是贱肉,贵族世家可都还不屑吃,我这腐竹却别处没有的上等好货,这虽是素食,但天下吃素却又有钱的人可是很多的。”</p>

    韦管事也是马上想到了有钱又吃素的和尚,还有那些信佛的居士们。</p>

    “这价格有点贵了。”韦管事嘴上却道。</p>

    李逸也只是笑笑,“要不我给韦管事拿十斤,你可以捎带着销销看”</p>

    韦管事还犹豫,李逸马上出撒锏,“不用先付钱,你先捎着卖,一个月后再结账,若是没卖完,剩下的都可以退还给我。”</p>

    韦管事沉吟片刻,也不知道心里怎么想的,最后答应了。</p>

    这事看着也没啥风险,凭着多年经商的经验,他直觉这个腐竹是个好东西,特别是李逸提醒他那些有钱又吃素的和尚、居士们,是不错的销售对象。</p>

    带点货试一试,也没啥损失。</p>

    “你这么信我,先卖后钱”韦管事道。</p>

    “当然。”</p>

    “好,那我就拿十斤捎带卖卖看,一个月后再会,无逸老弟。”韦管事他们继续启程赶路,李逸送别,因为一碗豆,两人还成了生意伙伴了。</p>

    此去汉中五六百里,沿子午道南行,翻山越岭,道路还是比较艰难的,商队大概得半个月才能到汉中,在那边交易、采购,再返回,差不多也要一个月了。</p>

    “老哥慢走,祝一路顺风又顺水!”</p>

    “借你吉言,走了。”</p>

    商队牵着骡马渐渐远去,</p>

    三娘激动的脸色通红,都要跳起来了。</p>

    “没想到早上开张第一笔生意,就卖了半匹绢。”</p>

    她对李逸真是佩服无比。</p>

    “看,又有人来了,骑马的,好几个,赶紧招呼。”李逸也挺高兴,定价一百五十钱一斤的腐竹,韦管事肯捎十斤试销,这明在韦管事这样的老商人眼中,这玩意也是有商的。</p>

    李逸也不担心他会黑他十斤腐竹,京兆韦氏的脸面肯定比这十斤腐竹值钱。</p>

    三娘上前吆喝,果然这第二拨人,也愿意来一碗豆,顺带歇歇脚。这年头能骑的起马骡的人,当然是消费的起十文一碗的豆的,何况第二碗还半价呢。</p>

    喝两碗,一碗才合七文半,要是喝三碗,一碗才七文不到。</p>

    价格实惠,</p>

    而尝过之后,都赞不绝口。</p>

    第二拨,第三拨,当朝阳升起后,路过罗家湾木桥的人更多了,不少人都愿意停下来歇歇脚,顺带吃碗豆,或是喝碗豆浆,</p>

    当然就纯歇个脚,摊也给大家提供免费的清凉的甜井水,或是凉白开。</p>

    一早上,大桥人来人往,桥头大树下的摊也热闹非凡。</p>

    卖了也就两个时辰,三娘提前做好的豆豆浆都卖完了。</p>

    五斗豆子的豆、豆浆,那可是三百多碗,卖了两千多钱,全卖光了。</p>

    “做少了,我赶紧回去喊我阿耶和嫂子们再做。”三娘兴奋之余又很可惜。</p>

    李逸道,“哪来的及,豆子泡发都得半天,还要磨浆呢,今天这么好的结果也是出乎预料的,多泡点豆子吧,明天多做点,”</p>

    “可现在还早呢!”</p>

    “那就先不收摊,给大家提供点免费的凉白开、甜井水这些,跟大家宣传下咱的豆浆豆就是。做买卖嘛,主要是细水长流。”</p>

    李逸招呼秀芝娘三,“我带你们去冯家堡找董秀才诊查下身体,再买点布料回来,我顺便还要去看下订制的锅具。”</p>

    秀芝觉得不必去看大夫,那冤枉钱,但李逸觉得还是有必要的,有没有啥传染病李逸不知,但他是发现她们头发上有虱子跳蚤这些玩意的,甚至栓柱兄弟俩身上还有点皮肤病,</p>

    不给治好,还会传染给自己。</p>

    “你啥时去碾湾马蹄寺啊”三娘仍惦记着腐竹、油豆腐的销路。</p>

    “先去冯家堡,下午去碾湾。”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退出阅读模式。谢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