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小说 > 都市言情 > 唐朝好地主:从村长开始 > 第250章 薯王
    第250章薯王</p>

    “无逸随孤同往面圣。”李建成特意把李逸也给带在身边,以显示亲近。</p>

    路上,建成对于盩厔县发生暴乱的事并不怎么在意,就算这事发生在长安附近,但区区千把号人能有什么威胁。</p>

    盩厔,也就是后来的周至,山曲曰盩,水曲曰厔,因以县名,故名盩厔。</p>

    司竹园,在县城以东黑河东岸,从周秦时期起,这里就有千亩竹园,汉代开始就设有专门的管理构,汉置竹丕官,北魏置司竹都尉,唐置司竹监丞。</p>

    司竹园竹子茂密,方圆极广,形成竹海,易于藏匿。</p>

    想当初李渊河东起义兵,关中也是兴起了很多支人马。</p>

    胡商何潘仁就聚众于司竹园,自称总管,很快拉起了数万人马。</p>

    建成跟李逸起这段旧事,“何潘仁当初就是聚众司竹园,聚众几万人马,那时三娘在长安城,让柴绍去太原投奔陛下,她则回到户县,散尽家资赈济灾民,招募了几百人队伍,后来派家仆马三宝去招降何潘仁。”</p>

    下几百人的李三娘,派仆人去招降几万人的何潘仁,但最后却还成了。</p>

    那个何潘人下虽多,但他毕竟只是个胡商,全因自己钱财货物被隋朝官兵洗劫,求告无门这才一怒之下造反。</p>

    后来李三娘又陆续收编了李仲文、丘师利、向善志等几支人马,又联合了李神通部,连续攻占了周至、户县等数城,</p>

    这支军队由李三娘统领,人称娘子军,令行禁止,不得劫掠,远近都来奔赴,很快就达到七万人马。</p>

    等李渊入关,派柴绍去迎接妻子李三娘,夫妻俩各统一军。</p>

    “想不到如今又有人在司竹园聚众为盗!”</p>

    “当年何潘仁三万人,把隐居在户县的李纲劫为长史,也照样不成气,这个祝山海,聚千人能成什么气候,何况现在可不是早几年了。”</p>

    李逸也没听过唐初枭雄里有祝山海这么号人物,</p>

    倒是对平阳公主李三娘的故事有些感兴趣,</p>

    一介女流,父亲在河东起兵造反,消息传来,夫妻二人商议对策,柴绍要去投老丈人,但不方便带着妻子。</p>

    李三娘却还鼓励丈夫去太原,她自己能照顾好自己,转身回到户县乡下庄园,散家资招兵买马,招了几百人,就四处出击,反倒是把许多更大的势力招抚过来,更了得的是,随着兵马越来越多,她依然能够号令的了这支军队,甚至不断攻城掠地,还能纪律严明。</p>

    这样的女将军,前所未有啊。</p>

    可惜李逸在长安,</p>

    只见过公主的丈夫柴绍,却还从没见过李三娘。</p>

    听公主现带兵在河东,</p>

    这位公主是到现在也还有自己兵马的,她跟太子、李世民、李元吉一样,都有自己的兵马和幕府。</p>

    随太子来到太极宫。</p>

    兵部官员正在禀报周至司竹园山贼叛乱之事。</p>

    殿中摆着一张很大的地图,</p>

    上面有周至、司竹园等较详细的地图,</p>

    司竹园背靠终南山,山中有楼观道,当初楼观道主持岐晖还曾给李三娘粮草资助,后来又带楼观道士去迎接李渊入关。</p>

    事后岐晖也被赐封金紫光禄大夫。</p>

    “祝山海、张子惠聚众黑水峪,占据宜寿宫,四处劫掠”</p>

    李渊问:“这个祝山海、张子惠是什么来历”</p>

    没人知晓,好像突然冒出来的。</p>

    当然,隋乱以来,司竹园那带,向来就是贼匪多如牛毛,许多百姓逃避赋役,都往南山跑,户县、周至一带的百姓,也往司竹园竹海跑。</p>

    “就让左屯卫将军何潘仁带兵前去剿灭这些毛贼,”李渊点将,何潘仁这个胡商,当初就在司竹园拉起了几万人马,后来加入娘子军,也算开国有功,如今官至左屯卫将军。</p>

    派一个从三品的将军,去围剿一支千人的贼匪,有点杀鸡用牛刀了。</p>

    不过皇帝选他,也是看他以前也在司竹园聚众。</p>

    “司竹园后面就是楼观台,莫让这些贼匪袭扰楼观道,还有,宜寿宫虽为前朝行宫,但也绝不能让一群盗匪占据。”</p>

    秦王李世民也被召来了,但他对围剿一伙山贼也没兴趣。</p>

    “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无逸种在宫苑温室里的祥瑞金薯,已经成熟了,”</p>

    皇帝对金薯还是很重视的,听祥瑞成熟了,马上喊了太子、秦王以及一众功臣们前来,</p>

    要去挖金薯。</p>

    “上次无逸做的那个金薯宴,朕可是念念不忘啊,一会金薯丰收,要让无逸再做一次。”</p>

    何潘仁领了兵符,自去调兵剿匪。</p>

    皇帝也没再放在心上,带着众人直奔宫苑温室。</p>

    十月下旬种的,经过百来日,这批土豆成熟了。</p>

    上次李逸两个土豆种出了七十二斤,如今皇帝想要看看这次又能收获多少。</p>

    御苑温室,</p>

    李逸倒是好久没来过了,</p>

    一切跟他原来管理时差不多,</p>

    一口口大缸,上面还挂着木牌,写着缸里种植土豆的归属。</p>

    都是隶属于一众元谋功臣、亲王宰相们的。</p>

    精心管理百来天,</p>

    土豆苗已经枯萎倒伏。</p>

    殿中监卢宽,将一把绑着红绸子的金铲子递给皇帝。</p>

    皇帝亲自来挖土豆,</p>

    隶属于皇帝名下的一排陶缸,两名禁军先把一口陶缸抬了出来。</p>

    皇帝扯去枯萎的苗子,拿金铲子开挖,</p>

    精心照料的土豆,土都是黑色的,十分肥沃、松散。</p>

    那棵土豆,有四根苗,皇帝一铲铲下去,很快就露出了一个又一个金黄的土豆,</p>

    卢宽已经拿来了秤,</p>

    </p>

    当一个接一个的土豆挖出来,一众公卿大臣们都不由的惊叹出声。</p>

    大的土豆有十几个,的也有十来个,</p>

    这缸的土豆挖完,卢宽立马亲自称。</p>

    一斤以上的土豆,有三四个,不足一斤的也有三四个,土豆还有七八个,</p>

    “总共十六个金薯,一共十一斤!”</p>

    当这个数字喊出来,李渊也是哈哈大笑,“一株就收了十一斤不错,丰收了。”</p>

    接下来,兴奋的皇帝,又连续挖了五六缸,每缸的土豆都收获十斤以上,甚至有一缸收获了二十多斤。</p>

    “诸爱卿也看的痒难耐了吧动吧,自己挖自己的,看看今天谁的产量最高!”</p>

    “最大的一颗金薯在谁家!”</p>

    皇帝话落,</p>

    大家兴奋的开始挖土豆,</p>

    一众公卿,有的被赐了两颗土豆,有的赐了一个,有的是太子、秦王、裴寂、李逸再分出去的,</p>

    每颗土豆也都种了几株苗,</p>

    各家都是派了人跟着李逸学种植,然后一直在这里管着,</p>

    肥料放弃,精心伺弄。</p>

    生产了一百来天,每个土豆普遍都比较大个。</p>

    李逸原本得赐一窝土豆,但他十五两黄金一个,卖的只剩下两个,最后做出来八株。</p>

    李逸动挖土豆,可不像皇帝那么心,很随便的苗一拔,直接就用扒拉土,很快就把一个个土豆都挖了出来。</p>

    旁边有司农寺的官吏拿着秤现场称量,然后立马记录纸上。</p>

    “二十四斤!”</p>

    “最重一个一斤三两!”</p>

    那两名吏惊呼出声,引来众人侧目。</p>

    “一斤三两重”皇帝都快步过来,看着那一堆土豆,一斤三两的土豆,个头极大,</p>

    “这一堆都是一缸的,一缸二十四斤”</p>

    李逸只挖了一缸,当然造不了假。</p>

    “这个得是薯王了。”</p>

    上次李逸八盆土豆七十二斤,今天一缸就二十四斤了。</p>

    接下来,众人关注下,李逸继续挖,连皇帝也拿着金铲子挖他的,果然不负众望,接下来七缸,</p>

    就没有低于十斤一缸的,</p>

    并且还挖出了一个一斤五两的土豆。</p>

    当之无愧的薯王。</p>

    “一百零八斤!”</p>

    卢宽看着李逸八缸土豆的产量,都已经有点麻了。</p>

    这已经不是丰收不丰收了,这简直太高产了。</p>

    别一亩栽个几千株了,就是栽一千株,那也不得了啊。一株十几斤,一千株一万多斤</p>

    卢宽觉得他好像都不会算数了。</p>

    其它大臣们也赶紧兴奋的挖自己的,</p>

    挖呀挖呀挖,</p>

    最后一一秤量统计,</p>

    最低的一株都有七斤产量,最多的是李逸的那缸二十四斤,最大的一个重一斤五两。</p>

    总共二百多缸土豆,</p>

    最后收获两千零四十八斤,平均一缸八斤多。</p>

    李逸的八缸比其它的就高产许多,他八缸平均十三斤多。</p>

    连皇帝都怀疑李逸这是藏私,留了一没教。</p>

    李逸决定把他收获的一百零八斤土豆,拿出八斤来给大家做顿土豆宴。</p>

    他挑挑拣拣半天,</p>

    把一些品相不好,或是先前苗子不好的土豆,挑出来吃,那些好的得优先留种。</p>

    “无逸啊,</p>

    这些土豆亩种千株,那岂不是一亩能收八千斤”皇帝激动的问。</p>

    “陛下,这温室里种的这批土豆,都是精耕细作,水、肥充足,真要是在田里种植,不可能有这么好的土壤和水肥的,”</p>

    李渊道:“就算减一半,也有四千斤,再减一半,也有两千斤啊,两千斤总能有吧!”</p>

    “水肥充足,土壤肥沃,两千斤当没问题。”</p>

    “祥瑞,真正的祥瑞,这上朕是彻底相信了。”李渊抚须大笑,“这两千多斤金薯,等天暖和后,赶紧再种下去,一季翻个一二十倍,可就有几万斤了,”</p>

    “让画师把这个一斤五两的金薯王画下来,”</p>

    李逸也是立马识趣的把这个最大的薯王献给皇帝。</p>

    他剩下九十八斤十一两土豆,</p>

    看着大二百来个土豆,李逸又想卖土豆了,上次十五两黄金一个,卖了几百两黄金,现在降价卖五两黄金一个,不知道还能不能卖出去。</p>

    就算卖二三两黄金一个,卖个一百个,也有二三百两黄金了。</p>

    “无逸啊,你上次用金薯做的那些菜,今天都要有啊,尤其是那个土豆泥和炸薯条,朕最喜欢。”</p>

    裴寂甚至笑着要叫家里的厨子来跟着李逸学做金薯。</p>

    这次金薯大丰收,哪怕只有一个金薯的,这次也收获了三十来斤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