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但愿不是裴寂统兵</p>
天气渐热。</p>
李逸驻扎灵石城中,这是座城。</p>
“隋开皇十年,文帝北巡太原经此,得瑞石,遂于雀鼠谷口置县,因名灵石。”</p>
灵石县令郭解愁还特意带李逸去看那块瑞石,那块石头就存于城中钟楼,一块看起来麻麻赖赖坑坑尘尘的大石头,很不起眼。</p>
“此瑞石一万三千六百斤,乃天外陨铁。”</p>
将近七吨重的陨石,而且据几乎是纯铁质。</p>
先有这块石头,然后才有的灵石县和灵石城,几十年了,也没有人敢打这石头主意,这石头成了灵石县的象征。</p>
甚至当地百姓不管生病祝福还是想要求子,都会来拜这块石头。灵石城的钟楼,比一般的庙还香火旺盛。</p>
“灵石城高二丈,厚八尺。大业年间,因流贼肆虐,进行了扩建,展阔北面三百余步,后又筑加高厚各四之一,建南北城楼,四隅角楼。</p>
我大唐开国后,郭某上任,又增高六尺,再帮里城七尺,上砌砖垛,内树女墙,各门楼重加整饬。</p>
去年山水暴溢,几至坏城,某又补筑颓垣,并砌城角石堰,另置四门吊桥,仍建有东西楼及南门瓮城,</p>
因东南近山受敌,复建穿廓以防之。</p>
如今的灵石城总计周围三里,一百八十步,高三丈九尺,城外重壕二道,深广各八尺。</p>
灵石四门,北曰承恩,南曰正明,东曰闻弦,西曰乐泮。</p>
又有敌楼四,南门重楼一,窝铺十。</p>
虽蕞尔城,但几经修整,名山大川四面且环绕之,屹然为重地矣。</p>
先前黄子英数千人马兵临城下,却也只能望城兴叹,不敢发一箭。”</p>
县令郭解愁起这些十分自豪,他也是隋西河郡人,祖父曾任州别驾,父亲曾任县丞,西河之战后,跟着从龙入关,后来回到河东,做了这县令。他在这县令任上,别的事也没干,就是修城。</p>
上任两年,修城几乎就没停过。</p>
在他的营建下,这座才三十年历史的城,可以是大变样,尤其是军事防御上得到极大加强。</p>
八尺宽深的护城壕,四门都有吊桥、瓮城,加高到三丈九的城墙,还增修了许多角楼等。</p>
效果还是不错的,黄子英带着数千人马来,也是丝毫没有会。</p>
夏日艳阳高照,</p>
李逸跟郭县令走在这城里,整个城看起来有点土,到处都是土,城墙是土夯筑的,城中街道也全是土路,房屋也都是土夯的,</p>
满眼都是土黄。</p>
整个城里也就一条十字大街,划成四片。再有街巷,分隔出无数的院落民屋,城中居然还有许多窑洞。</p>
城里最大的建筑不是县衙,而是军营,这里驻有一个上镇五百人,在城中有一个占地五十亩的军营。</p>
一进军营,两边是一排整齐的弧形窑洞,大约有二十来间,一排杨柳树荫下,是被临时征召来县里集训的乡下青壮百姓,</p>
这些是灵石团练营,编了一千人,前来受训,协助守城,满五十天,就能免去今年租调。</p>
来到县城集训,发给他们长矛盾牌,就教方阵、刺枪这些简单的,一天还有两顿干饭吃,甚至还发一套夏衣,隔三差五的还能吃上一顿肉,这对乡民来,这活不赖。</p>
除了这千人团练营,李逸还让各乡里也组织百姓在村里习练长矛等。</p>
在城里转了一圈,</p>
李逸出西城门,灵石城西不远就是汾河,有大片河滩,这里此时也挤满了人,得有三千多人,都是从平遥、介休一路南逃过来的百姓,郭解愁没有让这些百姓入城,而是统一安置在西城外的河滩。</p>
这些灾民有家不能回,便在河滩上打坝造地,垦荒种田,硬生生的把几百亩荒凉汾河滩,变成了绿油油的粮田菜地。</p>
现在这片河滩上的百姓还在不断增加,每天都有人拖家带口的从北边过来。</p>
他们诉着刘武周汉军和突厥人的作恶,他们闯进百姓家里,强抢走百姓家里余粮,甚至把青壮男子抓走,还有年轻妇人被侮辱的。</p>
汾河上,</p>
还有渔民划着鞋船在撒捕鱼,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灵石县在山口,就有许多百姓狩猎为生,也有不少人世代捕渔。</p>
李逸看着那船,很是奇特。</p>
他不像传统的舟船,而是两只不足七尺的船,用两根横木连接起来,上面用板子固定住,起的头两脚踩在上面,外形就像是一双鞋。</p>
这种船较稳,但也只能在岸边浅水处,百姓都称为鞋船。</p>
李逸觉得可能是北人不善水,</p>
看到这两船相连的鞋船,李逸顿时就明白为何曹操在荆州,会搞铁索连舟了,这不就跟这里的渔民操作是一样的么。只不过这里只是连两条船,曹操是把许多大船连在一起罢了。</p>
“能捕到多少鱼”</p>
一个老汉自称七十多岁了,他家世代就是住在汾河边捕鱼的,老头乐呵呵的道:“我干了一辈子这老行当了,当年隋朝文帝北巡经此,那瑞石就是在这河里发现的呢,</p>
那年我还帮着划船打捞,那时我应当是四十岁,转眼就过去三十年了。”</p>
</p>
“我每天下午撒,第二天早上起,有时能收鱼二十来斤,有时三五斤,就到灵石县城里售卖。</p>
要是有送货、载人的活,也接,</p>
就靠这些营生呢。”</p>
李逸有点惊讶这个时代的平民百姓,居然还能活到七十岁,还这么健康。</p>
站在河滩远眺,</p>
山水相映、碧波荡漾、水鸟翩跹。</p>
潺潺汾河水,由北向南傍城而过,</p>
山清水秀,一泓清河。</p>
老汉今天收获还不错,收起来有十多斤鱼,李逸凑近前看老汉鱼篓里的收获,</p>
有几条大草鱼,还有不少麦穗,还有马口和鲫鱼、黄骨鱼、鲤鱼,甚至有条金鲤。</p>
鱼很杂,大不一。</p>
老汉他就在浅水河边撒,鱼就比较杂些。</p>
李逸觉得这些鱼都很好,鱼鳞颜色看的就很自然。</p>
“宋义,给老伯一贯钱,这些鱼我都买了。”</p>
老汉也没料到这位朝廷的大总管这么大方,连忙使不得,要送给李逸。</p>
“我是朝廷大臣,率领王师来讨伐叛乱,保境安民的,哪能白吃白拿百姓的东西,”</p>
“这点杂鱼虾的也不值几个钱的,”</p>
在长安,新鲜的鱼倒是不算便宜,但这是灵石,在河边上并不值钱。这么十多斤鱼,平时可能也就几十钱打包了,零卖也都未必卖的上百钱。</p>
“多的就是赏你的,我就一个要求,想上船撒两体验一下。”</p>
老汉笑着应声,连李大总管好。</p>
李逸上了这鞋船,发现确实挺稳定,不像一般的舟那么不好掌握重心,站在上面就好像站在一个竹排上一样。</p>
老汉教他撒,也不算大,但撒起来却也很有讲究。</p>
李逸试着撒了几,体验了一番汾河渔民的生活,然后笑着回城。</p>
“以后老汉打到鱼,也可以送到县城我的行辕,我都收了。大鱼三十钱一斤,鱼二十钱一斤,有多少收多少。”</p>
带着十几斤河鱼回城,</p>
中午就吃鱼。</p>
红烧汾河鲤鱼,</p>
再煎个草鱼块,鲫鱼炖豆腐,</p>
麦穗则裹上面粉油炸,其它的黄骨鱼等就炖了一锅汤。</p>
赤鲤被李逸养在缸里。</p>
汾河水好,鱼也鲜,宋义、陈菱角、刘黑子、罗五等一众亲兵、家丁们都是连干了好几碗饭。</p>
陈菱角还点评起汾河鱼跟江南长江、运河里鱼的不同来,又那些鞋船太搞笑了,这样弄稳是稳,但一点也不灵活,根本不能在深水里,浪大点这种船还易翻。</p>
羌将李存孝摸着肚皮,问李逸:“什么时候打仗咱这天天悠闲的跟在郊游一样,我最近都长不少肉了。”</p>
李逸反问:“这还不好吗真要天天行军跋涉数十里,一到午后又要砍树立营安寨,不时还要跟敌人拼命,那样才好么”</p>
“咱是当兵的,不就是干这个的么”李存孝道,他在部落里,几岁时就开始骑羊,等八九岁时他父亲就会扶着他上马,练习骑马、射箭。等到十二三岁,就会跟着父兄上去打仗、劫掠,早习惯战斗,看淡生死。</p>
“县公,黄子英被我们困在雀鼠谷也这么久了,咱是不是去干死他们,几千人马呢,要是灭掉他们,那可是大功一件。”</p>
李逸一点也没那个想法。</p>
现在他里能用的兵就一万多,要分守两城两关,其中战兵才五千五,剩下的都是辅兵和地方镇兵、团练。</p>
放着高大安全的关城不呆,跑去贾胡堡跟人拼命,这不是傻吗</p>
继续围下去,胜利肯定属于李逸,黄子英在贾胡堡又还能呆多久,他终究要出来。</p>
要么外面的宋金刚寻相张万岁等攻破灵石,给他们撕开条口子救他们出来,要么黄子英自己破阴地关、灵石突围而去,</p>
可不管哪种,都不是那么容易的,除非刘武周拿下太原,主力南下。</p>
“战争,不只是打打杀杀冲锋陷阵,守城也是战争的一部份,得有耐心,有定力。”</p>
长安援兵没来前,李逸是绝不会轻易出击的。</p>
现在就看长安的援兵,什么时候能来,会来多少,会是谁统兵了。</p>
但愿不是裴寂统兵。</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