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小说 > 都市言情 > 年代:我在瑶岭山下当农民 > 第181章 新一轮建设,合并风波
    后来方唯也想明白了,接下来二队要接待各地前来学习交流的人员,如果这条路一直都是这么破烂,大家的面子上都不好看。</p>

    所以唐泽在会上提出来修路的时候,压根没有反对的声音。</p>

    “方唯同志,好好干,争取给咱们县争光。”</p>

    从竹器厂出来,唐泽等人就直接离开了。</p>

    临走前,他还勉励了方惟一句,可谓是情真意切。</p>

    “我会的,请领导放心。”</p>

    方唯送走了唐泽等人,回到队部就把干部们召集起来开会。</p>

    新建宿舍都是事,关键是接下来的学习交流活动要重视,要让来人能有所收获,这就需要有人能把杂交水稻育种的事情讲透。</p>

    方平不具备这样的知识储备和口才,让他接待各路人员怕是不太行。</p>

    方唯和郑虎都有自己的工作,不可能天天陪着人家参观交流,这就需要专门培养两个人。</p>

    就像导游和解员,为人处世还得灵一点。</p>

    “三哥,让于浩那子负责接待工作,另外还有楚琳琳,这两人都读过高中、模样也长得周正,还能会道。”</p>

    郑虎都不用怎么考虑,首先就想到了于浩和楚琳琳。</p>

    这两人有文化、外形条件也不错、口才也可以,好好培养一下就可以专门从事接待工作的。</p>

    其他的人也觉得挺好,纷纷赞同郑虎的提议。</p>

    “那行,就于浩和楚琳琳吧。虎子,你去下个通知,把这两人调进育种组,回头我会请吴老专门对他们进行培训。”</p>

    这两人的技术不一定要有多强,但一定得能会道。</p>

    方唯对育种工作包括杂交水稻的育种工作,一直都有书面的经验总结。他请吴茂盛专门给两人进行讲解,不要求他们有多高的实践水平,但一定能把这事儿讲清楚。</p>

    同时还能回答别人的大部分提问。</p>

    实在回答不了的就推给方平、推给方唯,这样的话,大家都能节省很多时间。</p>

    郑虎随后通知了于浩和楚琳琳两人,可把两人给乐坏了。相较于下地干活,新工作尽管有很高的挑战性,但还是令他们很向往。</p>

    接下来两人就知道价钱了,每天一早就要去育种组报到,跟随组成员学习基础的育种知识。</p>

    不是背着学习,而是一边锄草、施肥,一边听人家的讲解。</p>

    这是为了加强他们的直观认识,到了下午,吴茂盛会给两人讲解杂交水稻育种的经验。讲课的内容参考了方唯的经验总结,增加了一些理论知识,有一定的难度。</p>

    晚上。</p>

    他俩还要参加育种组的业务学习,连给做些竹器挣点零钱的时间都没有。</p>

    没过多久,第一批学习交流的人员就到了。</p>

    一行八人来自其他的地区,都是干了一辈子农业的行家里。</p>

    于浩和楚琳琳负责接待他们,因为是头一次,方唯会时不时的跟在他们身后,担心两人出差错。</p>

    实际上他想多了,人家来学习交流,就是想知道二队是如何培育杂交水稻的,育种工作有什么特别需要注意的地方。</p>

    白了只要于浩和楚琳琳能清楚细节问题,人家就很满意。</p>

    因为宿舍还要修建,这些人只能在社员家里借宿。但人家根本不在意,一个星期的学习交流活动圆满结束,人家对方唯和二队表示了诚挚的感谢。</p>

    二队这边讲解的都是干货,没有充门面的样子货。</p>

    于浩和楚琳琳虽然显得很青涩,但这两人的思路清晰、口头表达能力很不错,能把关键的问题清楚。</p>

    这就足够了,回去之后他们会借鉴二队的经验,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展开杂交水稻的研究工作。</p>

    方唯这些天的主要精力没有放在接待工作上,他只需要时不时的露个面,大部分时间都在重新制定二队的发展规划。</p>

    “虎子,宿舍就建在距离知青宿舍不远的地方。另外我打算在队部前面的空地上,建设一座食堂。以后来的人多了,也有地方吃饭,正好咱们做大锅饭也能用上。”</p>

    新的规划很快就出炉了,方唯和郑虎等人进行了讨论。</p>

    最后决定新建宿舍和食堂,扩建队部,再专门设立一个展览室,宣传二队在粮食生产上取得的成就。</p>

    这些事情可以让方文书盯着,不会影响夏收夏种工作。</p>

    那天唐泽亲口答应的建材很快就拉到了二队,公社连施工队都准备好了。</p>

    就在队里开始大搞建设的期间,各地组织的学习交流人员,跟走马灯似的,你走了他来,于浩和楚琳琳忙的团团转。</p>

    姜霞又带了两个知青帮忙,接待工作才没有出现差池。</p>

    只要来了人,盘莲就会瞅会向人家推销竹器厂的产品。还别,一些巧实用又很精美的物件受到了大家的追捧。</p>

    “这些竹器是我们这里的特色,具有浓郁的瑶寨风格。你看看这纹这图案,是不是和市面上常见的不一样</p>

    百年传承的技艺可不是吹出来的,你们回去的时候可以买一点送人,钱不多还特有面子。”</p>

    给这些来参观学习的人员买东西不是目的,目的是想要通过他们,将竹器厂的产品带到全省的各个地区去。</p>

    现在没有广告,信息流通也不通畅,利用口碑效应就是最好的营销段。</p>

    “是不错,走之前我一定买一些竹器带回去。”</p>

    此时,盘莲又成功服了一个来参观学习的人员。</p>

    然后她就准备回厂子里去,走出去没多远,就看到方唯正站在那儿似笑非笑的看着她。</p>

    “你在这里做么子还有,你那是啥表情”</p>

    盘莲走了过去,冲着男人翻了个白眼。</p>

    两口子结婚这么长时间,孩子都一岁多了,但相处的时候还和没结婚的时候一样。</p>

    “啥表情笑你呀,笑你都快钻进钱眼里了。怎么样,是不是又推销出去了一些竹器”</p>

    “哪有啊,我这么做还不是想着进一步打响二队的名气。你想啊,别人起二队只提稻种,那多没劲我就是想告诉人家,二队不仅有杂交水稻还有漂亮的竹器。”</p>

    盘莲有她自己的逻辑,方唯顿时收起了脸上的表情,表示很佩服。</p>

    实话,他以前没发现自己的婆娘还有这种天赋,对方是懂营销的,趁着这波学习交流的热度,不知不觉间就将瑶岭竹器的名头打响了。</p>

    </p>

    “莲,你还要去厂里吗我打算回家吃饭了。”</p>

    “去不去都行,那就一起回去吧。”夫妻二人随后回到了家里,阿姐已经做好了午饭,正和宝一起等着两人呢。</p>

    家伙见到爸爸妈妈,开心的跑了过来,伸要盘莲抱。</p>

    盘莲亲了宝一下,然后去洗,回来后看到家伙正和方唯在院子里玩得不亦乐乎。</p>

    “莲,最近把家里的鸡都吃了吧,回头队里不准任何人在家里饲养鸡鸭。”</p>

    吃饭的时候,方唯和盘莲了队里即将出台的新规定。</p>

    盘莲愣了一下,然后很不高兴的道:“你们咋想的这么点尾巴都要割掉”</p>

    “是啊,队里的集体经济发展的不错,这么点尾巴留着又有何用以后社员们吃鸡蛋、吃鸡肉的事情,队里全包了。这样一来,大家还省心。”</p>

    方唯话一向不喜欢讲大道理,他禁止各家各户养鸡养鸭,那就必定会严格执行。</p>

    理解要执行不理解还是要执行,没有任何讨价还价的余地。</p>

    但与此同时,他会解决社员们吃鸡蛋、吃鸡肉的问题,各家各户的收益不仅不会减少,而且还会有所增加。</p>

    规模化养殖比自家散养的成本要低,这一点他是能做到的。</p>

    “那敢情好,不用出力还有鸡蛋鸡肉吃。阿姐,晚上杀鸡,咱们炖只鸡好好补补。”</p>

    盘莲现在整天也很忙,不喂鸡鸭就不喂吧,反正有的吃就行了。</p>

    吃完饭,她带着宝去大嫂那边玩了一会,顺便提了队里即将实施的禁令。</p>

    田桂下午又告诉了别的人,这下全队都知道了。</p>

    因为有之前的铺垫,倒没有引起什么反弹,大家唯一想知道的就是以后每个月能分到多少鸡蛋,多少时间才能吃一次鸡肉。</p>

    消息再传回到方唯这里,把他给逗乐了。</p>

    “方文书,你写份通知发出去,告诉大家从端午节的第二天开始,各家各户禁止饲养鸡鸭。一旦发现有人违反规定,将停止其分配肉食的资格。”</p>

    方唯本来也没打算保密,端午节也快了,那就干脆通知大家吧。</p>

    “好的,我马上办。”</p>

    第二天队里就发出了通知,让各家各户把家里饲养的鸡鸭,在端午节之前都处理掉。从端午节的次日起,禁止大家饲养鸡鸭。</p>

    方唯的底气来源于号禽舍那边,队里养的鸡已经陆续进入了产蛋期,同时也有不少鸡达到了出栏标准。</p>

    家养的鸡生长较慢,出栏时间在五-六个月左右。</p>

    现代化的养鸡场饲养的肉鸡,出栏时间最快的只有42天,慢的一般也不超过00天。</p>

    产蛋也一样,以前各家饲养的鸡,需要饲养5个月甚至更长时间才会下蛋。而禽舍这边养的鸡,已经开始陆续下蛋了。</p>

    目前,号禽舍每天的鸡蛋产量在000枚左右,估计下个月就可以达到2000枚左右。也就是,到了下个月,队里的鸡蛋产量将至少达到6万枚。</p>

    而按照以前各家各户的产蛋量,队里只需要拿出来5900枚鸡蛋和2360枚鸭蛋,就能保证大家的生活水平不下降。</p>

    这肯定没有问题。</p>

    时间匆匆。</p>

    在距离知青宿舍不远的空地上,几栋新的宿舍拔地而起。</p>

    队部门前的空地上,建起了一座食堂。</p>

    这一次来参观学习的人员不仅住进了新宿舍,而且还可以在食堂吃饭,肯定比在社员家里吃的要好。</p>

    反正是他们自己掏钱(粮票),丰俭由人,受到了大家的一致好评。</p>

    食堂掌勺的郑大年,早些年吃大锅饭的时候就食堂的大师傅,现在重新出山,继续发挥余热。</p>

    有几个会做饭的女人在食堂里帮忙,不计工分,但有适当的补贴。</p>

    “秀才,你们这里搞得跟圩场似的,好热闹啊。”</p>

    上午,郑先发和魏光华来到了二队。</p>

    两个人看到队上热闹的景象,实在是有点出乎想象。</p>

    “没办法,这是省里安排的任务,我不得不尽量做好。这些来参观学习的同志,每天都很辛苦,生活上的事情就不能太马虎了。”</p>

    方唯和郑先发等人打了个哈哈,便和对方一起去了队部。</p>

    显而易见,他们过来肯定有事。</p>

    “县里原则上同意了你们二队兼并一队的方案,但有一个条件,要求你们多接纳一批知青。”</p>

    方唯和郑先发、魏光华在办公室坐下,他去烧了一壶茶,郑先发便道明了来意。</p>

    唐泽上次回去之后就召开了会议,实际情况远比郑先发的要复杂,当时反对的声音很大,甚至有人当场就吵了起来。</p>

    最后还是唐泽力排众议,以微弱优势通过了这件事。</p>

    当然,这件事本身是有条件通过的,作为瑶岭公社有名的富裕队,二队需要多接纳4名知青。</p>

    上山下乡是一个很长的过程,知青到农村插队也是分批次的。新一批知青的人数虽然不多,但各个生产队都不愿意再继续接收,县里只好强行摊派。</p>

    “我没意见,但合并的事情不易操之过急,还是等明年元旦再正式实施吧。”</p>

    方唯现在是骑虎难下,各方面都希望提高高产稻种的产量,但方唯搞出来的育种技术却无法大规模推广。</p>

    借鉴当时二队和三队的合并经验,所以才有了二队合并一队这件事。</p>

    这件事本身可以看作是上面对他的信任和妥协,他根本无法拒绝。</p>

    至于多接纳一批知青都是事,队里的劳动力什么时候都不够用,原因是方唯的发展规划很宏大,队里人力资源的需要也在不断地增长。</p>

    “这肯定呀,你上次就搞得挺好,前期多做些准备,到时候才不会出乱子。”</p>

    郑先发点点头,上面对合并期限没有要求,那就自己看着办吧。</p>

    魏光华倒是很羡慕方唯,别看对方只是一个的生产队长,却要风得风要雨得雨。</p>

    很快一队也归人家了,他这个大队支书有变成光杆司令的可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