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到此处,又有一位客人追问道:“那么具体是什么时代的产物?”</p>
于丰年微微苦笑:“我这双眼不灵,真认不出这是哪个年代的东西。</p>
但总觉得此物非凡。</p>
各位请看,这枚镀金蚕分为九个部分,体型与成熟的真蚕一模一样,尤其重要的是,做工极为精美细致,可见匠人对此物品极为珍重。</p>
但它并非战马,又非老虎,也非某种图腾,所以我在想,一个生物何以能受到如此重视?”</p>
苏学武接过镀金蚕,仔细端详了几下后,道:“我对于老师的观点很赞同。</p>
这种东西如此精巧,必然寄托着某种特定的含义。</p>
但仅仅因为一只蚕而采用镀金技术来制作,确实显得太过奢华。”</p>
“会不会是哪个喜欢养蚕的人特别定制的呢?”</p>
有人提出这样的疑问。</p>
于丰年轻轻点点头:“虽然不排除这种可能,但我个人认为不太合逻辑,总觉得这虫背后有着不为人知的故事。”</p>
镀金蚕的拥有者再次追问:“真认不出年代吗?”</p>
“在下实在是分辨不出。”</p>
于丰年微笑着摇头,将镀金蚕递给了杨建设。</p>
“建设老弟,看看你的见解。”</p>
“这是出自汉代的工制品。”</p>
杨建设略加端详之后随口道。</p>
“真的?”</p>
“没错。”</p>
“已经有两千年了。”</p>
“不会吧!”</p>
众人都摇起了头,表示怀疑杨建设的看法。</p>
毕竟,一条金蚕拥有两千年的历史听起来确实不可思议。</p>
于丰年再次确认:“建设老弟,真如你所,是汉代之物?”</p>
“不会有错!”</p>
杨建设肯定地。</p>
“你是怎么鉴定出来的?”</p>
苏雨满脸好奇。</p>
在她看来,杨建设只用一次瞥眼便得出结论,这能力让人感到惊叹。</p>
杨建设笑了笑,解释道:“这条金蚕来头可大着呢。”</p>
苏学武追问道:“咱们现在暂且不它的来龙去脉,先你是怎样断定这是汉代遗物的?”</p>
杨建设并没有立刻回应,反而把金蚕摆上桌面,指着高昂的蚕头:“大家看,这蚕的头抬得高高的,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呢?”</p>
“不知道”</p>
在场众人面露困惑。</p>
“这代表它正在吐丝。”</p>
杨建设道。</p>
“还真是这样!”</p>
“看起来的确像。”</p>
“挺有意思!”</p>
周围的年轻人频频点头。</p>
他们都曾经养过蚕,对此十分熟悉,因此杨建设这么一提示,他们都注意到了这一点:金蚕果然像是正在吐丝的样子。</p>
杨建设继而道:“这一枚金蚕对我国及至全世界来都有着特殊的含义。”</p>
“有这么夸张吗!”</p>
苏雨瞪大了眼睛,实在难以想象一条的金蚕会有如此大的特殊性。</p>
“到底有什么特殊之处?”</p>
于丰年焦急地问。</p>
杨建设笑着反问:“试想一下,在我们国家的历史上,有哪一些重大事件是与蚕吐丝密切相关的呢?”</p>
“莫非你指的是丝绸之路!”</p>
于丰年突然间心中豁然开朗,联想到了某一个答案。</p>
“对了,我自己为什么没想到!”</p>
“当然是因为丝绸之路的存在,否则有谁能想到特意铸制这么一件精美的金色蚕茧!”</p>
“原来如此,确实如此”</p>
在场的众人大为震惊,恍然大悟。</p>
丝绸之路确实在全球范围内引发了巨大反响。</p>
也只有这样一个缘由,才能让古人创作出这样一尊吐丝的金色蚕虫形象。</p>
杨建设继续阐述道:“我们的古人智慧深不可测,当初汉武帝派出张骞通西域,从长安出发,通过甘肃、陕西等地,到达中亚乃至西亚地带,成功开辟了着名的丝绸之路,自那时起,我国的丝绸就不断地输送海外,极大地促进国家繁荣昌盛的基础。</p>
”</p>
“先民通过蚕的吐丝形象,用这个金色的蚕来比喻丝绸之路,以这一细微而具体的吐动,精准传神地概括了其意象。”</p>
“它不仅是丝绸产品出口的象征,同时也是古老东方文化的传播。</p>
所以我才会毫不犹豫地这对全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p>
“它同样栩栩如生地呈现了,我国的人民对于丝绸之路的高度敬仰。”</p>
“令人敬佩,实在敬佩!”</p>
“伙子采用的鉴定技术,确实是前所未闻。”</p>
“的确,让我们开阔了不少眼界。”</p>
</p>
“哈哈,杨兄弟真是了不起啊!”</p>
大家都不停地赞赏他。</p>
杨建设对此鎏金蚕的解析,让在场的人都深感信服。</p>
环顾四周,杨建设(又名:王李好)接着:“这只是从历史文化角度解读此为鎏金蚕的情况,仅仅依据这一点判定它是汉朝遗物,显然无法站住脚。”</p>
“鎏金技艺始见于西周时期,在春秋战国时达到了高水准。</p>
自然,依据丝绸之路的兴起时间推测,鎏金蚕应该产生于秦朝之后。”</p>
“至汉朝,鎏金技巧更加精湛,形成了显着特色,即鎏金膜极其细腻均匀,紧贴于原器件表面,加之采用的是汉代着名技法——熔炼镀金法,因此我断定此乃汉朝时期的物品。”</p>
“另一个佐证是,此物出自陕西省内,很有可能来源于古时长安遗址,长安是西汉皇城,由此推论此物制造时间大约在公元前三世纪中期到公元世纪早期这段时间。”</p>
听完杨建设一番阐述,在场众人一时寂静无言</p>
不可置疑。</p>
杨建设做出的专业评估结论,令全场人士心服口服。</p>
他结合历史文化背景、制作工艺、出土地点三大视角全面考察了这件鎏金蚕,这样的综合评价方法,即使是老练丰富的丰年先生也难以想出。</p>
“妙极!妙极!不愧是鉴别英才。”</p>
“伙子的鉴别功夫,真如老于所,让人由衷钦佩。</p>
您虽年轻,却拥有深厚的学问,实在令我们感到羞愧。”</p>
“诚然,当代鉴宝界的翘楚,非杨兄弟莫属。”</p>
几位老前辈齐声赞叹。</p>
“他是如何做到的呢?”</p>
苏雨满脸惊异。</p>
自他们初次相见至今,眼前这位和她同岁的青年已多次带给苏雨震撼。</p>
他的才能范围广阔得惊人。</p>
设计图纸。</p>
改造重型设备。</p>
歌唱。</p>
书写艺术。</p>
绘画创作。</p>
文物识别。</p>
每一个方面如果单独拿来,都能让人惊叹不已;更为惊人的是,无论在哪个领域能力上,他已经达成了顶峰,这样的表现已经超出了普通人的界限。</p>
作为5日志报记者的同时亦是在新一代画家中享有一定名声的苏雨,本身就是一个非常优秀的人物,但她发现自己与杨建设相比时,仍然会感到自惭形秽。</p>
鎏金蚕的实际主人满心欢喜地:“看来,今天真是赚大了,呵呵。”</p>
“的确如此,真是喜事一桩啊!”</p>
众人附和着祝福。</p>
“可恭贺了。”</p>
苏雨好奇发问:“杨建设同志,这种艺术品的收藏价值究竟有多大?”</p>
沉思片刻后,杨建设微笑着:“若很大也不是,若论不高也有其独到之处。”</p>
鎏金蚕的实际持有人不解地追问:“这是什么意思?”</p>
杨建设答道:“丝绸之路已消逝在历史深处,那个时代的辉煌也随岁月渐渐褪色,转变成了一段文化和历史的记忆。</p>
所以对于那些喜爱并珍视丝绸之路文化和历史的人来,它可以是一件有价值的收藏品。”</p>
“这”</p>
听了这话,鎏金蚕的所有者似乎有些失落。</p>
杨建设得没错,丝绸之路早已成为过往云烟,后人对此恐怕很难有什么深刻的怀旧情结,所以从整体上看,这件文物的收藏价值并不算高。</p>
当然,</p>
人们并不知道,他这番话也是有所考量。</p>
他比谁都知道得更透彻,</p>
未来某日,当丝绸之路再次复苏之时,这一枚的鎏金蚕,竟然被重新认定为国宝级文物。</p>
只有那一刻,才真正赋予其不可估量的价值。</p>
杨建设有意识地降低了鎏金蚕在他人眼中的重要性,实则心里盘算着想要入。</p>
于是,他谨慎问道:“这位前辈,当年您获得刘金蝉的时候,花费了多少?”</p>
“仅一块五毛!”</p>
对方——鎏金蚕的主人应声答道。</p>
杨建设思索了片刻,:“我很是中意此物,若您有意转让,我愿出一个高价来购买。”</p>
“呃”</p>
鎏金蚕的主人一时陷入了沉默,稍许后:“其实我是很钟爱兰亭集序的拓本,如果阁下可以为我临摹一份兰亭集序,这鎏金蚕我就无偿奉送了。”</p>
原来他是位书法的爱好者,看过杨建设写字,心中便有了这样的想法。</p>
“这个简单,我可以现在就为您写下。”</p>
杨建设果断地回应,显得极为爽快。</p>
全文仅有三四百字,对于杨建设而言,完成这份工作只需要一茶盏的时间。</p>
能够以此换取这枚未来的国宝,对他而言是一桩十分划算的交易——要知道,未来这枚鎏金蚕至少价值连城。</p>
“交给我,我去磨墨!”</p>
苏雨展开了一张纸,主动接过墨石为他准备。</p>
随后,杨建设提起毛笔,轻盈落墨。</p>
他的书写兰亭序:</p>
永和九年,时逢癸丑之年,春暮之际,群贤毕至,共聚会稽郡山上的兰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