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建设微笑着回答:“有三个主要原因。”</p>
“哪三个呢?”</p>
“各位,让我们听这位年轻人讲述”</p>
“我很有兴致倾听”</p>
所有人的眼神聚焦在杨建设身上。</p>
杨建设侃侃而谈:“首先,关于工艺方面,它的绘制使用了明朝成化期间特有的柔和淡蓝色描画轮廓,然后以鲜亮的红色、黄色、绿色、紫色等多种颜色进行填充装饰,整体观感绚烂多彩、相得益彰。”</p>
“其次,瓷质极为精致,轻盈如同薄纸,敲击声音清脆如玉磬。”</p>
“其次,这幅画里的母鸡别有深意,是成化帝为了纪念万贵妃特意下令制作的。”</p>
“接着,成化斗彩鸡缸杯的数量非常稀少。</p>
作为成化皇帝专用的饮酒器皿,其制作过程极其严格:首次出炉后,会由各地窑官层层筛选,送至皇宫再由皇上亲选。</p>
挑选合格的作品交由工匠绘画后再进行第二次烧制。</p>
二次烧制后还会经历更加严格的检查。”</p>
“数百件作品中,能够通过最后检测的极为罕见。”</p>
“无论哪一次的筛选过程中,如果皇帝觉得不合意的,会直接销毁,并且绝不允许私人收藏,因此,存世的数量非常稀缺。”</p>
“正因上述原因,所以成化斗彩鸡缸杯的价格极高。”</p>
“实在没有想到,一个看似普通的杯子竟然蕴含着如此深邃的文化意义和艺术价值,建设兄弟,你是真正博学啊。”</p>
苏雨满脸都是敬佩之情,又一次深深地被杨建设那深厚的文化底蕴所震撼,内心不由自主地向他靠近了一步。</p>
“走,我们来细细品味这一宝物。”</p>
“真是美极了!”</p>
“这确实配得上成化斗彩的名声。”</p>
人群围绕着展品,个个都意兴盎然。</p>
这时,苏学武的眼光转向杨建设,:“兄弟杨,你也必定有不少宝贝,不妨拿出来让大家也欣赏欣赏?”</p>
此言一出,引得众人的目光纷纷集中在杨建设身上。</p>
凭借他对艺术品鉴赏的独到眼光,若他的中没有珍宝,谁也不会相信。</p>
“对呀杨先生”</p>
“把您的宝物拿出来给我们瞧瞧吧。”</p>
“您可不能再留一了,不要用普通的物件来糊弄我们。”</p>
杨建设略一思索,从怀中取出一个青天色的洗盆,正是那件汝窑洗。</p>
在他的众多收藏品中,这件汝窑洗无疑是最为珍贵的。</p>
这次展示它,也有杨建设的心思在内。</p>
在座的都是同好,若能让人们知晓他自己藏有的汝窑洗,则无妨反好。</p>
考虑到如今国家博物馆展出的汝窑洗竟是仿冒品,他的真品日后的价值必定会更上一层楼。</p>
至少从现在开始,所有人都明白他所拥有的汝窑洗是千真万确的正品。</p>
“这是!!!”</p>
“太神奇了!”</p>
“难道真的是那闻名遐迩的天青釉汝窑洗!!!”</p>
场上的每一个人眼睛都瞪圆了。</p>
于丰年轻巧地跳起来,“兄弟,你这个不会真的是汝窑洗吧?”</p>
杨建设轻笑一声,“绝对是正宗的汝窑洗,保证真品无疑,这与国家博物馆的那个相比最大的区别在于,这是我中的这件确实是三足烧制的。”</p>
一边着一边翻转洗子展示了底部清晰的三点烧结痕迹。</p>
“好,好得很!真的是汝窑洗啊!”</p>
“天啊,这可是汝窑中最为值钱的一件!”</p>
“这就是真正的珍宝了。”</p>
周围的几位老收藏家无不心潮澎湃。</p>
“爷爷,这汝窑洗真的很值钱么?”</p>
苏雨显得颇为好奇。</p>
苏学武兴奋地点头:“当然了,这汝窑洗的收藏价值远胜过那对成化斗彩鸡缸杯也不一定呢。”</p>
“得没错!”</p>
于丰年接口道:“古时有汝、钧、官、定、哥这五大名窑,其中汝窑更是位列榜首。</p>
而在汝窑产品中,天青釉尤为出类拔萃,汝窑洗又可以是其中的极品。</p>
它的价值可想而知了。”</p>
“另外,真品的汝窑极少见,后世很多仿品以假乱真,连国家博物馆所陈列的那件据都是仿制品,杨兄弟里拿着的这一件,实属难得一见的真迹。”</p>
一位老者带着几分好奇问道:“杨大师,听您里的汝窑洗在对着光线照射时,其底处会出现一轮满月般的光芒,是真的吗?”</p>
“诸位请看!”</p>
杨建设微笑着,将中的汝窑洗对准了灯光照射。</p>
果然,就在汝窑洗的底部,一轮满月般的光影清晰地显现出来</p>
于丰年仔细看了一眼,这满月之影比起他在国家博物馆见过的那只更加生动传神。</p>
“妙啊,实在是妙!从未想过此生竟能得见真正的汝窑洗。”</p>
“的确如此,今日一来可谓值回票价了。”</p>
“青天之色的汝窑洗,极为少见”</p>
这时,一个老者问道:“杨友,此等佳作可否出让?”</p>
杨建设轻轻地摇了摇头:“不出。”</p>
</p>
周围的客人闻言皆是点头应和,表示赞同。</p>
毕竟,若自己拥有了如此珍贵之物,也定不会轻易卖出。</p>
赏玩一番后,活动继续。</p>
于丰年轻轻咳嗽了一声,道:“今天大家都看得过瘾了,交易部分现在正式启动,不知谁先来?”</p>
实际上,今天的交易环节才是活动的重点。</p>
不少人在参与收藏之余,也有实际的生活需求。</p>
这是一个物质相对匮乏的年代,大多数人都面临着经济上的困扰。</p>
然而,对于收藏界人士而言,只要中有钱,遇见心仪的物品便会立刻购买;等到钱财告罄,生活难以维系时,他们就可能会选择出售一些收藏品以解燃眉之急。</p>
在这样的背景下,藏品的价格往往会跌落到较低的水平。</p>
人群中的一位穿着深色长袍的老者应声答道:“我来试试运气。”</p>
苏文武带着笑意回应道:“张老,您准备出售什么珍宝?难道又是那只珍贵的翡翠扳指?”</p>
这位张姓老者苦笑一下,:“那扳指是我珍爱之物,怎能轻易放?今日我想卖的是一个青花瓷瓶。”</p>
“此乃康熙时期的精品,诸位不妨来鉴定一番,若价位合理,我可以考虑卖出。”</p>
杨建设默默开启了‘鉴宝技能’查看该物品。</p>
鉴定结果显示:</p>
类型:瓷器</p>
名称:清代官窑牡丹纹青花瓷瓶</p>
时代:大清国康熙年间制</p>
估价:一百万元</p>
看到这定价,杨建设心中暗许,这些收藏爱好者真是出不凡,随意拿出的便是精品。</p>
“老张,我愿意给你三十元。”</p>
有人报出价格。</p>
张姓老者的眉头紧锁,似乎觉得不太满意:“还有没有更高一点的呢?”</p>
另一位年轻人立即接茬:“我出三十一元!”</p>
紧接着一位年长的人又提高到三十三元,之后场上的年轻人就没有再跟风提价。</p>
显然,与几位资深藏家相比,这个年轻伙子的资金实力还是稍显薄弱。</p>
在报价至三十三元后,现场一时变得安静无声。</p>
杨建设默默地分析着场内的气氛,这种交易方式几乎与后来的拍卖无异,唯一的不同是没有专门组织拍卖的人和场所而已。</p>
“三十五元!”</p>
沉默良久,又有另一位老先生提出更高的出价。</p>
此次增额之后,现场的寂静程度更深了。</p>
杨建设不禁感叹,这场交易确实有点简陋,每增加的价格都是一两元的差额。</p>
但在当时的社会环境里,这已是常态。</p>
确认价格已经达到一定标准后,于丰年询问:“张老,三十五元的话,您可以出售了吗?”</p>
张姓老者略微犹豫了下,终于答应:“如无更高出价,三十五我便卖了。”</p>
他的声音里略带不甘,显然对这个价格并不完全满意。</p>
“三十六。”</p>
正当此刻,一个清爽利落的声音从旁插了进来——是苏雨。</p>
想到这一点,杨建设便收声了。</p>
既然心爱之人想要购入这件价值百万的青花瓷,他也就不再争抢。</p>
对这样的宝贝,杨建设虽然有些心动,但他并不急于占有。</p>
\"三十六,还能出更高价吗?\"张姓老者询问。</p>
\"没了\"</p>
\"不想要了\"\"贵了一点\"人群纷纷摇头。</p>
首笔交易告一段落,苏雨以三十六元成交,购得了该青花瓷器。</p>
随之而来,</p>
第二个上场的是又一件青花瓷,这是一只五龙大碗,来自乾隆时期。</p>
杨建设鉴定后认为,估价应约为一百万元。</p>
此物归一穿着中山装的年轻人所有。</p>
\"我的这件与张先生所展示的大致等值,合理的话,我是愿意转让的。</p>
\"“我出三十(万元)。</p>
\"</p>
\"三十三。</p>
\"\"三十五。</p>
\"\"三十八。</p>
\"最终报价由杨建设喊出,其余竞争者随即偃旗息鼓。</p>
紧接着数项古代艺术藏品均落入杨建设中,令现场众人啧啧称奇。</p>
毕竟,在这当口,敢于这般豪掷千金者凤毛麟角。</p>
\"我上的东西有个起步价,二百余元,价高者得之。</p>
\"一位高挑的中年人呈上一只背景为黄色、装饰有细腻花卉图案的陶瓷碗——掐丝珐琅瓷。</p>
杨建设眼前一亮,心道这次总算遇到了件精品。</p>
运用‘鉴赏之眼’一番查看,证实它出自清朝雍正时期的一只带有黄底蔷薇花的珐琅瓷诗文碗,价值不菲,达到了千万级别。</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