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临起床后,匆匆梳洗完毕,便赶往皇宫参加早朝。</p>
他脚步匆匆,心中却是一片宁静。</p>
可到了朝堂前,江临却发现气氛有些异样。</p>
众位大臣三五成群,聚在一起窃窃私语,不时还向他投来意味深长的目光。</p>
看到江临到来,众人更是纷纷上前,脸上洋溢着恭喜的神色。</p>
“恭喜江大人啊,年轻有为,前途无量!”</p>
“是啊,江大人,您这次可是扶摇而上了!”</p>
“江大人,您飞黄腾达,可别忘了提携我等啊,我儿子便在您衙门里任职!”</p>
江临闻言,心中愈发疑惑,他拱回礼,却不知该如何回应这些恭喜之词。</p>
“诸位大人,你们这是在恭喜我什么?</p>
我怎么有些听不懂呢?”江临拉住一位正欲离去的大臣,疑惑地问道。</p>
那大臣闻言,神秘兮兮地四处张望了一番,才低声道:</p>
“江大人,您还不知道吗?”</p>
江临:“我我最近很忙,很多事情都顾不上。”</p>
大臣:“满朝文武谁不知道您即将监斩胡惟庸,接任丞相一职啊!”</p>
江临嘴角一抽:“什么?接任丞相?”</p>
朱元璋也没给他商量这事儿啊!</p>
那大臣见状,更是压低声音道:“江大人,这事儿可大了,您可得好好准备准备。毕竟,丞相一职,可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p>
就在这时,太监尖锐的声音在朝堂上响起:“陛下上朝!”</p>
众人闻言,纷纷整理衣冠,跪倒在地,高呼:“万岁,万岁,万万岁!”</p>
朱元璋身着龙袍,缓步走出金銮殿,目光如炬,扫视着下方众人。</p>
待众人行礼完毕,太监再次传话:“有本早奏,无本退朝!”</p>
“臣有本启奏,陛下,近日北方多地遭遇旱灾,百姓生活困苦,恳请陛下开仓赈粮,以解燃眉之急。”</p>
朱元璋:“旱灾之事,朕已知晓,户部需即刻筹备赈灾事宜,确保百姓温饱。”</p>
“陛下,微臣要参奏一员贪官,江南道御史张临,私吞赈灾银两,中饱私囊,致使灾民流离失所,恳请陛下严惩不贷。”</p>
朱元璋:“此等败类,留之何用!速速将其捉拿归案,严加审讯,绝不姑息!”</p>
“陛下,微臣以为,治贪需从根本着,加强官员考核,严惩不贷,方能肃清吏治。”</p>
朱元璋:“此言甚是,吏部当加大考核力度,选拔贤能,剔除奸佞,以保朝纲清明。”</p>
“陛下,微臣还闻,近来边疆时有侵扰,需加强边防,以防不测。”</p>
朱元璋:“边防之事,兵部需时刻警惕,加强巡逻,确保边疆安宁,不可有丝毫懈怠。”</p>
就在此时,朱元璋看向了江临。</p>
朱元璋:“江临,朕问你,那工厂建造进度如何?何时能完工?”</p>
江临:“回陛下,微臣已督促工匠日夜赶工,预计最多再有五六天的功夫,便可全部完工。”</p>
朱元璋:“江临啊,你可是大功臣啊。你们知道吗,蓝玉再把江临的第一批泡面送去后给咱回了奏折,可是大大夸赞了江临的泡面呢。是极大程度缓解了前线的粮食问题。来,标儿,你给大家念一念!”</p>
朱标接过奏折,清了清嗓子:“启禀父皇,此乃蓝玉将军奏折。”</p>
“臣蓝玉,诚惶诚恐,稽首顿首上言:</p>
自微臣领命,将江临江大人所赠泡面运至西蕃前线,将士们无不欢欣鼓舞。此泡面之奇,在于其味美且便于保存,实乃行军打仗之良品。</p>
前线将士,远离故土,饱受风霜。泡面之至,犹如甘霖普降,极大缓解了粮食短缺之困。将士们品尝之后,皆言此乃陛下隆恩所至,誓死保卫边疆,以报皇恩。</p>
微臣亦尝此泡面,果真是色香味俱全,实为难得之美味。臣在此多谢江临江大人之泡面之恩,不仅解了前线燃眉之急,更让将士们感受到了朝廷的关怀与温暖。</p>
臣深知,此皆得益于陛下之英明决策与江大人之奇思妙想。微臣定当竭尽全力,誓死守卫边疆,不负陛下与江大人之厚望。</p>
恳请陛下圣体安康,大明万世昌隆。微臣蓝玉,顿首再拜。”</p>
</p>
满朝文武都在赞颂江临。</p>
“江大人真乃奇才也!此泡面之举,不仅解决了前线粮食问题,更是彰显了我大明之智慧与实力。”</p>
“是啊,江大人之才,实乃我大明朝之福气。有此奇才在朝,何愁国家不兴,百姓不安?”</p>
“江大人年轻有为,前途无量。吾等当以江大人为榜样,勤勉政事,为国效力。”</p>
大臣辛:“微臣以为,江大人不仅才智过人,更有一颗为国为民之心。此等忠臣良将,实乃我大明之瑰宝。”</p>
“江大人之举,不仅赢得了前线将士之心,更让天下百姓看到了朝廷之关怀与温暖。此乃我大明之幸事也。”</p>
就在此时,昨天给江临通风报信的张万森之父御史张左邻出列了,他声音洪亮,掷地有声道:“陛下,自胡惟庸伏诛以来,中书省政务一直由太子殿下代理。然而,国不可一日无相,臣见江临大人德才兼备,功勋卓著,实乃接任丞相一职的不二人选。臣斗胆请奏,让江大人担任丞相,以安邦定国,造福万民。”</p>
这一句话仿佛石破天惊,满朝文武仿佛被点了开关一般,纷纷附和。</p>
“是啊,江大人年轻有为,才华横溢,担任丞相实至名归。”</p>
“臣附议,江大人既有文韬武略,又有治国安邦之志,正是我大明需要的贤相。”</p>
“陛下,臣也以为江大人是丞相的最佳人选,请陛下恩准。”</p>
朱元璋的目光在江临身上停留了片刻,似乎在衡量着什么。</p>
江临知道,老朱是打算实施内阁制度了。</p>
而这些大臣们推举江临,则是老朱把江临推到台前来挡刀,让江临堵这些大臣们反驳的想法。</p>
江临只感觉脑壳一阵疼痛,他当即站出来,躬身行礼道:“陛下,臣才疏学浅,履历尚浅,初入官场,对朝中事务尚不熟悉。臣自知无法胜任丞相一职,恳请陛下另择贤能。”</p>
言罢,江临又是一个王炸,他语出惊人道:“臣斗胆建议,取消中书省,取消丞相一职。”</p>
此言一出,朝堂之上顿时一片哗然。</p>
刚才那些还在劝谏江临任丞相的人,此刻纷纷变了脸色。</p>
“什么?取消中书省?这怎么行!”</p>
“是啊,丞相乃百官之首,自古以来都有此制,怎能轻易取消?”</p>
“中书省乃朝廷中枢,负责处理国家大事,若取消了,谁来统筹全局?”</p>
“丞相制度历经千年,自有其存在的道理,怎能废就废?”</p>
“江大人此言差矣,中书省和丞相制度乃我大明根基所在,岂可轻易动摇?”</p>
“请陛下三思,中书省和丞相万万取不得啊!”</p>
面对百官的质疑,江临神色平静,他开始科普起中书省制度和丞相制度的缺点来。</p>
“诸位大人,中书省制度虽历经千年,但其弊端也日益显现。中书省权力过大,容易形成一言堂,导致朝政腐败,国家动荡。而丞相一职,更是集大权于一身,若丞相心怀不轨,对皇权构成威胁,国家将陷入万劫不复之地。”</p>
“再者,中书省和丞相制度容易导致权力集中,使得朝廷决策缺乏透明度和公正性。官员们为了攀附丞相,往往阿谀奉承,结党营私,导致朝政乌烟瘴气。”</p>
“此外,中书省和丞相制度还容易滋生官僚主义,官员们只关心自己的仕途和利益,而忽视了百姓的疾苦和国家的未来。长此以往,国家将陷入衰退的境地。”</p>
而无论江临如何解释,百官们仍然不同意取消中书省和丞相制度。</p>
“江大人此言差矣,中书省和丞相制度乃我大明根基所在,岂可轻易动摇?若取消了,国家将陷入混乱。”</p>
“是啊,江大人年轻气盛,对朝政了解不深,此言恐有不妥。”</p>
“臣以为,中书省和丞相制度虽有弊端,但可通过改革加以完善,而非轻易废除。”</p>
“请陛下三思,中书省和丞相万万取不得啊!否则国家将大乱!”</p>
就在这时,徐达站了出来道:“诸位大人,丞相这位置取消了也好。丞相乃百官之首,权力过大,容易滋生腐败。看看古往今来多少丞相犯上作乱,以权谋私,欺君罔上。这胡惟庸不就是个血淋淋的例子吗?”</p>
朱元璋也适时开口,声音低沉而有力:“是啊,这胡惟庸就是个血淋淋的例子啊!他身为丞相,却心怀不轨,图谋不轨,妄图动摇国本。今天,咱就要以江临为监斩官,在菜市口将其斩首示众,以儆效尤!”</p>
此言一出,朝堂之上顿时一片寂静,文武百官噤若寒蝉。</p>
谁都知道朱元璋的段狠辣。</p>
然而,朱元璋话锋一转,又扭头看向了江临,问道:</p>
“江临啊,你看,取消丞相和中书省,那咱觉得该如何替代呢?总不能让朝廷事务无人管理吧?”</p>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