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小说 > 都市言情 > 四合院里的大国宗师 > 第578章 “0001”
    第5章“000”</p>

    专家组的人仔细的检查了一遍问卷和评分文件,觉得没问题了,才在计算上打印出来。</p>

    一边打,有专家还不忘顺捧高振东一:“高总工,你搞这几个东西的确好用,要搁以前,可没这么方便。”</p>

    “哈哈,方便就好,方便就好啊。想那么多办法,不就为了大家能更方便一点嘛。”</p>

    打完材料,专家组才回到会场,把东西发给大家,不过出乎大家意料的是,高振东把评分标准也一起发给了各个有意向的生产厂。</p>

    “高总,这个也发给他们”在他们看来,这简直就是把答案都发给考生了。</p>

    “嗯,发啊,开卷考试,这才是彻底公开公平公正嘛。”高振东简单解释了一句。</p>

    这一套操作,让十二部总工眼前一亮。</p>

    “嗯,有意思有意思,你们把振东同志这套流程记一下,以后类似的技术竞争,我们就用类似的搞法,这可比今天一开始大家群魔乱舞可好多了。”</p>

    至于经济类的竞争,这时候大家都没怎么想,也没怎么提。</p>

    很快,两个产品的生产厂就把问卷给写完了,交回来大家一打分,结果很分明。</p>

    在led这个事情上,2断崖式领先,他们哪怕硅车间被划走了,但是剩下的半导体生产能力依然吊打其他厂子。</p>

    尤其是他们在二极管的生产上,在年初的时候还获得了闪电科技奖,服力极强。</p>

    对于这个结果,其他厂子也没办法,比不上就是比不上,除非领导想进行产业布局什么的,否则硬条件还真就只有2厂是最合适的。</p>

    见led的结果出来,大家都没有异议,领导也松了一口气,高振东这办法不错,公平公正公开,输了就是输了,也闹不起来。</p>

    至于工作需要的时候,想故意倾斜一下怎么办那在条件的设置上处理一下就行嘛。</p>

    早就知道高振东除了技术之外,管理也是一把好,果然名不虚传。</p>

    带着满意的心情,大家打出了录音的分,和led不一样,这一次,海河口唱厂和文化音像总公司很是接近。</p>

    文化音像总公司是文宣口的,这次请过来,主要是考虑到磁带的问题。</p>

    两个都是在各自专业领域里的大单位,在录音这个事情上,各有所长,最后十二部领导拍板。</p>

    录音还是海河口唱厂去生产,但是磁带的事情,就交给文化音像总公司了,带这些性质的东西,实话,十二部也不想去碰,音像公司有文宣口的自己把关,更好一些。</p>

    处理完这个事情,高振东也挺高兴,这意味着除了自己能用之外,又多了两条赚钱钱的路子,为这个事情上半天时间还是值得的。</p>

    他离开十二部之前,2厂的厂长还专门和他打了个招呼感谢他。</p>

    ——</p>

    这个事情处理完没几天,24厂的电话就打来了,集成电路芯片的第一次正式全工艺试产,已经到了封装阶段,请高振东去主持一下第一根管脚的键合,其实就是焊根线意思意思。</p>

    这就是24厂没有出现在led落地厂选定现场的原因,有集成电路了,led他们就没什么兴趣了,而且最近的全部精力和资源,都在了这个事情上面。</p>

    而且他们也知道,就算他们有兴趣,上面也不可能把led继续交给他们做,鸡蛋都放一个篮子里是不可能的。</p>

    自从高振东在一季度把光刻这最后一块板给补上,并且连带人送到24厂之后,24厂的集成电路工艺就彻底成形了。</p>

    经过一段时间的整合、调试,刚进入6年二季度的时候,他们就把集成电路工艺全流程给走通了,开始了第一次的正式试产。</p>

    经过备料、p区光刻、栅光刻、接触光刻、金属光刻、压焊块光刻,并在每次光刻中间加上不同的氧化、淀积、扩散工序,还有清洗等时间,其实这时候离开始试产已经有一点时间了。</p>

    而引线和压焊块的键合、以及后面的封装,算是芯片生产成形的最终工序,也算是标志性工序。</p>

    因此,这第一片芯片的第一根引脚的键合,肯定要高总工来意思意思,后面就不用他了,估计他的技术也不咋样,搞多了其他同志改起来麻烦。</p>

    高振东接到这个电话,放下里的刚从电子试验室送过来的一块原理电路pb板,拔腿就往下走,一边走,一边高兴的招呼驾驶员同志,赶紧送自己去24。</p>

    看着高振东一脸喜色,风风火火的往外跑,严厂长呵呵直乐,看高总这个样子,肯定又是有什么好消息。</p>

    驾驶员同志车开得那是又快又稳,高振东却觉得速度有点慢了。</p>

    好不容易耐着性子,车子在24厂大门停了一下,24的门岗保卫同志对高振东是非常熟悉了,看见他的脸,马上就挥放行。</p>

    车径直开到集成电路工艺试验车间外,高振东下了车,车门都顾不上关,三步并作两步,往楼里赶去。</p>

    24的吕厂长、鲁总工两人带着一群负责集成电路工艺的同志,还有三轧厂过来支援的方迎红、易中海、马娟、秦怀茹等人,已经换好了防护服,正在翘首以盼。</p>

    看见高振东冲进门来,吕厂长哈哈一笑:“高总,你可算是到了!都准备好了!”</p>

    高振东和他握握:“我接到电话,用最快的速度就赶过来了,没耽误事儿吧”</p>

    </p>

    鲁总工笑道:“没有没有,正好。”</p>

    吕厂长大一挥:“换衣服!”</p>

    他们是早就换好了防护服等着了,高振东连忙几下子把衣服换好,进入了车间生产区。所有的设备都在运行,虽然第一批第一片,是在等高振东来接第一根线,但试验批的后续产品,依然在流水线上继续生产。</p>

    大家来到了键合前,是键合,实际上并没有高振东后世在络上看到的那么高大上和精致,简单描述的话,就是一台带高倍放大镜的焊台。</p>

    能用就行,本来整套流程的生产效率就不能和日后相比,人工的够用了。</p>

    吕厂长、鲁总工伸虚引:“高总工,请!”</p>

    高振东也不谦虚,当仁则不让。</p>

    他向旁边的生产工人同志请教了一下器的用法,坐到了工位上,大家都面带激动的看着他。</p>

    这么久的努力,眼看就要结出硕果了。</p>

    透过放大镜,已经被固定到塑料基座里的芯片表面,显得五彩斑斓,煞是好看。</p>

    芯片的边缘,有两排蒸镀了金属的压接块,分别对应着封装两边的引脚。</p>

    高振东心翼翼的操作着设备,将一根漆包线放到了一个压接块上面,另外一只操作焊接设备,压到了漆包线上。</p>

    一股轻烟冒起,漆包线牢牢的固定在了压接块上。</p>

    高振东又如法炮制,将线的另一头焊接到了芯片封装的引脚上。</p>

    他站起来,煞有介事的笑道:“幸不辱命!来,检查检查。”</p>

    一名工人走上前去,对着放大镜看了一下,大声宣布:“检验合格!”</p>

    “哗”</p>

    掌声如潮水般响起,大家看着高振东,边笑边鼓掌。</p>

    这下反倒把高振东搞得有点儿不好意思起来:“呵呵,那啥,我就焊了根线,过了,过了。”</p>

    想想自己这操作,有严重的作秀嫌疑啊。</p>

    吕厂长一边鼓掌一边道:“高总,没有你长久的指导和努力,这根线是焊不下去的,大家是不是啊”</p>

    “是”</p>

    现场的同志都笑道。</p>

    高振东自己也笑了,这感觉,爽!</p>

    不过只键合了一根线,剩下的事情,就由24厂的同志来完成了。</p>

    熟就是熟,24厂的同志很快就把剩下的十多根线接好了,然后开始灌环氧树脂。</p>

    反正都要固定,不如直接灌胶,这是24的同志们想出来的办法,这样一来,芯片本身的加固是杠杠滴。</p>

    他们选用了一种导热性好,热膨胀系数与线材比较一致的绝缘树脂配方,经过试验,效果非常好。</p>

    与人们直觉上觉得,灌胶会影响电路的散热不同,其实灌胶是有利散热的,在没有主动散热的情况下,空气的导热能力是极差的。</p>

    只是这个胶就有些讲究了而已,导热性好,更有利散热,而热膨胀系数与线材一致,就不会在热涨冷缩过程中扯脱线。</p>

    灌好胶,工人同志将封装的上盖也粘了上去,如此一来,等到胶固化之后,这个芯片就算是固若金汤了。</p>

    封装好的芯片正面,第一行是“z6000”,这是一枚四-二输入与非门。</p>

    第二行是64,这是生产日期,表明这是96年的第4周生产的。</p>

    作为大宗数字电路芯片,z6全系列都是没有生产序列号的,但是这一片不同。</p>

    心灵巧的工人同志,在这片芯片的面上,工刻下了第三行数字。</p>

    “000”。</p>

    这是产量亿万的z6系列数字逻辑中,唯一一片带有生产序列号的。</p>

    这枚芯片一直没有被使用,后来被陈列在了“信息工业博物馆”中,介绍非常简单。</p>

    “我国第一片集成电路芯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