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金旨(上)</p>
由于窦荣定溘然长逝,杨坚废朝七日,以寄哀思。</p>
也是因为杨坚的废朝,使得原定对有功将士的封赏仪式,不得不改期举行。</p>
吕尚在接到通告文书后,便将文书搁置案头,换上以前在家时穿的道袍,在书阁中找出一本道德经,移步院中石凳,缓声诵读道藏。</p>
“道可道,”</p>
日光透过院角松柏的枝叶,在吕尚身上投下碎影。</p>
他本人则沉浸在经文的韵律中,面上竟有几分超脱世俗的淡然。</p>
身上经年累月养出的杀气,也被一点点消磨。</p>
这是吕尚自金华秘诀中参悟出山字经,走出秘书省以来,第一次静下心,诵读经书。</p>
他指尖摩挲着道德经微微发卷的书页,清风裹挟着松针清香,悄然钻进经文的字里行间。</p>
一时亦忘了时间,不知不觉就是一日光景,直到日头渐西,一点余晖落在吕尚身上。</p>
“唉!”</p>
暮色将至,吕尚轻合道德经,看了眼天色,长叹一声。</p>
“难得清净,”</p>
在吕尚起身时,一片松针恰好落在道德经上。</p>
他将松针轻轻夹入书中,转身踏入屋内。</p>
案头文书在烛火下泛起微光,与中的道德经相互映衬。</p>
吕尚沉思片刻,伸展开宣纸,提笔蘸墨悬于纸面。</p>
“老君曰: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p>
他的笔锋游走如龙蛇,将清静经开篇之语落在纸上。</p>
北疆一行后的吕尚,不只修为精进,一颗道心也经烽火淬炼,也有了很大的进益。</p>
以往的吕尚,虽神力无敌,但这只是莽夫蛮力,纵能依之驰骋沙场,所向披靡,却不能是得道。</p>
如今的吕尚,在肉身入圣超凡,一身神通近乎人中之仙后,再看道德经、阴符经、南华经、黄庭经、文始经、清净经时,却是只觉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p>
他的心灵由此愈发澄澈,往昔修行之时所遇到的困惑,无不迎刃而解,一种对天地自然,宇宙万物全新的理解,在心中悄然滋生。</p>
“道!”</p>
吕尚低声轻叹。</p>
他此时方才明悟到,武学人仙之后的修行,与未成仙时的修行已然不同。</p>
未成仙时的练肉、练筋、练膜、练骨、练脏腑、练髓、换血,只要有修行法门,再有一定天赋,按部就班,便能有所成就。</p>
而肉身成仙之后,就是有修行法门,乃至修行时所需的一切资粮,但没一颗与之相匹配的道心,莫求取粉碎真空之道,能不跌下人仙之果,就已是极大气运了。</p>
要知道,修行一道,无论佛道儒三教,还是三教外的左道旁门,终究是道为根本,法是道之体现,术则是法的应用。</p>
</p>
此时的吕尚,终于窥见道之皮毛。</p>
“或许,我能在此基础上,真正的参出一门证道法门。”</p>
“将存思众神、测量诸窍的山字经,太阳真火、太阴真水洗练肉壳的阴阳引,共工氏最高功体壅防百川,三者结合,去芜存菁。”</p>
所谓壅防百川,是吕尚成为纯血共工后,血脉传承逐步复苏,得到的一门无上功体,这是来自古老祖先的馈赠。</p>
最初的共工氏,便是奉天帝之命治水,在治四海八荒之水的同时,参得两门上乘功体,一为壅防百川主生,一为隳高堙庳主杀。</p>
共工氏凭着这俩大功体,横行八荒,成就水神之尊。</p>
也是因初代共工氏遗泽,每一代纯血共工出世后,都会随在血脉传承中得到一门功体,吕尚所得的功体,就是这主生的壅防百川。</p>
这是古神级数的道统传承,吕尚亦因得到这门功体,才有了方才这番道悟。</p>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p>
砚中的烟墨在笔洗里晕开,吕尚盯着纸上未干的墨迹,低诵道德经首章。</p>
在道家思想中,‘水’一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道家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根源和本质,而‘水’的特性与’道‘相似。</p>
故而,老子在道德经中道: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p>
又道: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p>
吕尚一心向道,对道德经等道家经典,可以是烂熟于心,只是他从未像现在这般,有种豁然开悟之感。</p>
这种感觉,竟然有点像他当初凭着一卷浮黎鼻祖金华秘诀,由道入武时的彻悟。</p>
烛芯噼啪炸开火星,吕尚瞥见砚中的墨,表面荡起细微波澜。</p>
窗外夜风穿廊,檐角铜铃轻震,他凝视墨影,忽觉那涟漪化作汪洋,在眸中铺展开大荒共工氏治水的景象。</p>
苍青巨蟒盘绕周山,龙首所触,洪水如活物般分流归壑,每一道水痕都暗合先天八卦方位。</p>
山海大荒,是有不周山的。</p>
山海经大荒西经曰:西北海之外,大荒之隅,有山而不合,名曰不周负子,有两黄兽守之。有水曰寒暑之水。水西有湿山,水东有幕山。</p>
其山中间不合,即山体有断裂,因此得名不周。</p>
不周,意为不完整。</p>
他福至心灵,另换了一张纸,笔走龙蛇。</p>
“夫水,避高而趋下,未尝有所逆,善处地也,空静深隧,保神养灵,善为渊也。”</p>
窗外夜色渐深,吕尚仍在奋笔疾书,一笔一画竟泛着微光。</p>
他已经明了,这证道法门,并非刻意融合诸法,而是让山字经的存思、阴阳引的洗练、壅防百川的水德,皆回归’道‘的本质,如水流般自然,随本性而运化。</p>
当晨光穿透窗纸时,吕尚发现案头墨迹已干。</p>
他心翼翼的将这卷纸收入袖中,目光落在案头那封改期封赏的文书上,忽然轻笑。</p>
比起朝廷的名爵赏赐,他其实更想趁这几日清闲,去城郊河畔观水,看溪涧如何汇流成河,看河川如何纳污含垢,看沧海如何潮起潮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