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稳固根基</p>
“辽国上京传来消息,辽国政事令耶律敌禄,援救北汉于忻口一战,重伤不愈而亡。”</p>
七月初三,辽国政事令耶律敌禄身死的消息传到东京,此时距离忻口之战已经过去一个月。</p>
据耶律敌禄在忻口之战时重伤,硬撑着一口气被送回辽国上京,苟延残喘了半个月,最终还是一命呜呼。</p>
起来,当时忻口之战时,李奕拿他当人肉沙包拖着跑的那员契丹大将,大伙儿并不知道对方究竟是谁。</p>
只知道应该是辽国政事令耶律敌禄,或者是辽国南院大王耶律挞烈,两人其中之一。</p>
而且在那时精神紧绷的状态下,李奕根本来不及确认对方死活,更来不及去补刀。</p>
要是一旦冲锋势头减弱,迎来的会是辽军的疯狂围攻,那就真走不脱了。</p>
不过现在得到了确切的消息,死的是耶律敌禄,这是经过敌人官方认证的,功劳的含金量不言而喻。</p>
“哈哈,死得好啊!”</p>
朝会的时候,听闻这个消息,柴荣十分高兴,对李奕大加赞赏,“据传那辽国皇帝耶律璟为此大发雷霆,李卿忻口一战打得好哇!”</p>
“仰赖陛下天威,众将士用命,臣不敢居功!”</p>
李奕表现的很谦虚,功劳这东西有别人帮你吹捧,自己只管扮演好谦恭的角色就行。</p>
其实在他自己看来,死了个耶律敌禄并不是重点,让辽国皇帝不爽,才是柴荣高兴的地方。</p>
很多时候,功劳的大,不是靠自己人评价的,而是要靠敌人的反应来凸显。</p>
正所谓,敌人越不爽,越气急败坏,越明戳中了敌人的痛处,那么你的功劳就越大。</p>
在战场上阵斩敌方大将为什么是很大的功劳</p>
不仅是因为对方的身份地位高,更是因为能打击敌方的士气,让敌人心生畏惧从而扭转战局。</p>
恰好李奕的两次立功,都和这方面有关,他的功劳自然就显得更加突出。</p>
到这个,李奕还要感谢史彦超那厮的莽撞,替他创造了干死耶律敌禄的契。</p>
当然,也靠他自己的本事把握住了会。</p>
柴荣点头赞许,又环视众臣道:“听数年前辽国耶律察割作乱,弑杀辽世宗耶律阮,便是那耶律敌禄力谏耶律璟起兵平乱。”</p>
“且那耶律敌禄还在辽国上京引兵以作内应,为耶律璟夺取帝位出了大力,耶律璟对其十分器重,封其为政事令兼北宣徽使。”</p>
“此番斩那耶律璟一条臂膀,实乃替朕出了大大一口恶气。”</p>
也难怪柴荣会这么心情畅快,自从太祖郭威称帝以来,辽国已经多次联合北汉入侵后周,就像那跗骨之疽,既恶心人也难对付。</p>
这次柴荣才刚登基,辽国又来当搅屎棍,换做是谁都会怒气难消。</p>
更别作为九五之尊的皇帝,怎么能容忍这种不把自己当回事的行为</p>
因此听辽国皇帝吃了个瘪,柴荣自然是颇为痛快。</p>
眼见皇帝心情不错,众臣自然又是一番拍马屁。</p>
“李卿,皇后赐你的那座宅子。”柴荣又看向李奕,笑道,“不知爱卿可还满意。”</p>
李奕当即拜道:“臣自幼出身寒微,过惯了苦日子,见到那等豪宅,顿觉皇恩浩荡。”</p>
“臣,诚惶诚恐。”</p>
</p>
一场朝会下来,大家看李奕的眼神都不一样了。</p>
皇帝此次御驾亲征,真要算起来的话,总共打了三场仗高平一次、晋阳一次和忻口一次。</p>
晋阳是纯粹的围城战,最后没有打下来不,还损失惨重,要非是赢了,那确实很勉强。</p>
而高平之战倒是大胜,李奕拿了个阵斩和护驾的功劳。</p>
至于忻口之战,实际上顶多算是两败俱伤,不过确实阻拦住辽国的援军,达成了既定目标,自然可以宣传为胜仗。</p>
这一战李奕同样拿下了救援大将史彦超,以及干掉辽国政事令耶律敌禄的功劳。</p>
如此一来,两次胜仗都和李奕有关系,而且还都起到了挺关键的作用。</p>
</p>
啧啧李奕自己都觉得有点吃惊。</p>
原来我的功劳有这么大的嘛怀着激动的心情,李奕回到了殿前军的官署。</p>
他现在作为内殿直的主将,并不需要整天待在军营,一般都是在官署办公。</p>
殿前军和侍卫亲军的官署,都在枢密院的大官署内,方便枢密使召集各部主将议事。</p>
由于出征回来的禁军还在修整,日常没有什么事务要处理,各部的主将就没来官署值守。</p>
反倒是张永德基本每天都会来官署转一趟,待半天再走,自律的很。</p>
要不人家受皇帝信任呢,冲着这份敬业的精神,就很值得表扬。</p>
当然,也有另外一种可能性。</p>
那就是张永德并不是敬业,而是因为他有个公主妻子,或许在家待着不自在,所以跑来官署躲清闲</p>
不过这是别人的家务事,和他没多大关系。</p>
李奕在官署里坐了一会儿,感受了一番地位提升带来的快感。</p>
随后,他便离开官署准备回早饭铺。</p>
最新在六9书吧首发!</p>
皇后赏赐的那座宅子,虽然钥匙已经到,但房契、地契还没弄好,加上前主人搬走不久,整个宅院还要稍微拾掇一下。</p>
所以李奕暂时还没搬过去,而是和郭氏继续住在早饭铺。</p>
出了左掖门,李奕突然想起一件事。</p>
随即掉头朝内殿直的军营而去。</p>
刚到内殿直的驻地门口,李奕便见到马仁瑀正带着三个人走出来。</p>
他一眼便认出那三人的身份,都是当年跟他一起从夏津老家出来投军的玩伴。</p>
三人分别是赵彦武、夏仁诲和许匡荣。</p>
李奕快步上前招呼道:“本来今天约你们聚聚,刚才去了趟官署,我倒把这事给忘了。”</p>
三人里,赵彦武和马仁瑀同龄,夏仁诲比两人一岁,许匡荣则和李奕同龄。</p>
但要是按月份来算,李奕是几人里年龄最的,然而如今身份地位却最高。</p>
“恭喜奕哥儿高升!”三人一齐祝贺道。</p>
在夏津的时候,李奕就是一帮人的头儿,现在大家更是以他马首是瞻。</p>
李奕笑道:“都是自家兄弟,没这些客套。”</p>
马仁瑀接话道:“咱们在这等你过来呢,半天都没见到人,还以为你回了早饭铺,想着过去找你。”</p>
这次朝会除了五品以上的文官朝臣,剩下有资格参加的就是各部主将,马仁瑀这个都虞侯就没这待遇了。</p>
不仅是他,就连赵匡胤都没去,因为对方现在只是散员都虞侯。</p>
着,他又瞅了瞅李奕身后,“陛下没赏赐你什么东西吗”</p>
“还有什么要赏的”李奕反问道,“陛下提拔我当内殿直主将,又赏赐那么多的财货,皇后更是直接赏了一座宅院。”</p>
“难道还要贪心嫌不够吗”</p>
功劳再大也要有个度,过犹则不及,真要再给李奕赏什么,他反而还会觉得不安心呢。</p>
如今李奕需要做的是打好根基,而不是得陇望蜀,否则爬得越高,摔得就越惨。</p>
他倒是想起卫王符彦卿在忻州夸他的那句:古有甘罗十二岁为相</p>
乍一听像在夸自己。</p>
但特么甘罗死的早啊!</p>
李奕严重怀疑这是卫王符彦卿在提点自己——</p>
稳得了,苟得住,才能笑到最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