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章一个字,杀!</p>
赵匡胤匆匆赶来内殿直,这让李奕有些意想不到。</p>
但对方开口的第一句话,更是出乎他的预料:“奕哥儿,咱们两家从今以后冰释前嫌,家父虽还心怀芥蒂,但愚兄自会去尽心劝解。”</p>
赵匡胤轻握着李奕的腕,神态和言语都满带着真诚,任谁看到都不会觉得他是虚情假意。</p>
如果连这都是装出来的那赵大的演技不去拿奥斯卡只能明这个奖项没有含金量。</p>
“赵兄的这是什么话”</p>
先不论赵大到底是不是演的,但李奕的演技确实也不差,他一脸惊愕的样子,似乎真的不明白对方的意思。</p>
“你我不曾有过嫌隙,又哪来的冰释之”</p>
听到李奕的这句疑问,反而轮到赵匡胤不知道该怎么回答,不过他的反应也很快,转而又道:</p>
“奕哥儿得对,你我本无嫌隙,不过只是一些阴差阳错的误会,哪能影响到你我兄弟情分。”</p>
“都是愚兄自个儿胡思乱想,以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还望奕哥儿见谅。”</p>
“赵兄言重了。”</p>
李奕摇头叹道:“世上没有化不开的矛盾,我也从未视赵兄为敌怨,有些事谁都不愿意发生,到底也只是造化弄人罢了。”</p>
他这话三分真掺着七分假,不过其中的感慨倒是真的。</p>
距离赵家那档子事已经过去快有半年。</p>
现在回想起来,李奕还觉得有些不太真实。</p>
自己不仅一拳打死了赵大的表弟,又顺带搭上赵大姑姑的一条性命。</p>
总觉得像是老天爷有意逼着他跳出原有的舒适圈。</p>
好似在告诉李奕:给你穿越的会不是让你躺平的,赶快麻溜的爬起来去闯一番事业。</p>
不过结果也证明,人若是不去拼一把,永远不知道自己的潜力有多大。</p>
赵匡胤当即接话道:“不瞒奕哥儿,我那姑姑和表弟的事,其实也只有家父念叨的多,家母还时常为此劝慰家父,人的命数无常,这事怪不得奕哥儿你。”</p>
“至于家中的其他人,都和愚兄一般,不曾有过什么怨怼。”</p>
赵匡胤这话得言辞恳切,向李奕表明了家里人的态度,话里的意思也很清楚,那就是除了他爹赵弘殷之外,赵家的其他人都没记恨过这事。</p>
其中的真假不得而知,但赵大表现的很开诚布公,似乎很想彻底消除两人间的芥蒂。</p>
李奕拍了拍赵匡胤的背,开口道:“我知赵兄是个胸怀广阔之人,而我李奕又何曾是个气量的”</p>
“我对赵兄是以诚相待,这次陛下命我协助整顿禁军,我已经向魏枢使举荐了赵兄来帮我,还望赵兄莫要推辞。”</p>
或许是心态上有了巨大转变,如今在面对赵匡胤的时候,李奕表现得游刃有余,场面话的一套又一套的。</p>
不过话得好听,实则是准备让赵大来帮着背锅的。</p>
听到李奕提及正事,赵匡胤正色道:“愚兄正是为此而来,枢密院的任命状刚到我里,我便立马赶来与奕哥儿商议。”</p>
“有什么用得上愚兄的地方,奕哥儿只管吩咐便是,我绝无二话!”</p>
原来如此</p>
没想到枢密院的动作这么快,上午自己刚去举荐了赵匡胤,下午任命状就到了对方里。</p>
看来皇帝确实很重视整顿禁军的事,也很着急看到成果,枢密院当然也不敢耽搁。</p>
想到这里,李奕心中不免了然,赵匡胤火急火燎的过来找自己,想要化解两人间的矛盾或许是其次,最主要还是来探听口风的。</p>
虽然自己是举荐了对方来帮忙,但赵大肯定也在揣测自己的心思。</p>
</p>
“赵兄,这事咱们进去详谈。”</p>
李奕直接邀请赵大进了内殿直的营房。等到两人坐下后,赵匡胤开口问道:“不知整顿禁军之事,奕哥儿准备从哪里入”</p>
对于这个问题,李奕早有考虑,但他并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反问道:“赵兄对此有什么看法”</p>
赵匡胤思虑一番,沉吟道:“若是想要整顿禁军,无外乎三个方面,人员、粮饷和编制。”</p>
“人员和编制这两个,奕哥儿在朝会上的提议已经很完善。主要是汰除老弱和选拔精锐,以及重新整编禁军各部,还有加强殿前军的兵力,用以组建新的殿前亲军司。”</p>
“至于粮饷方面,奕哥儿是准备划分军士为上中下三等,再根据各自的等级定下军饷补贴,这个也没什么问题。”</p>
“只是想要重新定额粮饷,那就必须先解决一个难题。”</p>
到这,赵匡胤看向李奕,神色严肃道:“想来奕哥儿也知道,禁军中除了部分精锐部队之外,其余各部都存在缺编的问题。”</p>
“一个指挥本该下辖二十队,合计共五百人。但通常都会缺个几队人员,更甚者连一半都不到。”</p>
“这就造成禁军各部员额数量不定,具体的人数很难理得清,因此某些将领会借坐吃空饷。”</p>
“而且从主将到校都能分到好处,这批人加在一起数量绝对不会少。”</p>
“如果想要重新编练各部,就先要把现有的人员数量摸清,这么做必定会得罪这批吃空饷的将校。”</p>
最新在六9书吧首发!</p>
“他们到时肯定会暗地里使绊子,甚至于惹出什么事端来。”</p>
听着赵匡胤侃侃而谈,李奕微微颔首,不愧是未来的宋太祖,确实有两把刷子,三言两语就点出了问题的关键。</p>
而且看样子赵匡胤私下里也仔细研究过李奕提出的整顿禁军的计划。</p>
至于对方所的吃空饷的问题。</p>
这种情况在历朝历代都屡见不鲜,特别是中晚唐以来天下大乱,连年的征战使得军队的人员损耗极大。</p>
然而想要及时补充新的兵员又很困难。</p>
很多时候都是采取类似于缩编的措施,也就是把几支不同部队残存的人员,合并到一起再组建成新的编制。</p>
但是为了保持军队的规模,通常不会轻易裁撤军号,而是保留着等待补充兵员。</p>
就如李奕麾下的内殿直,出征回来后缺编了近一半人马,目前就在等着补充新的人员进来。</p>
不过内殿直是殿前军中的精锐部队,自然是享有优先权,很快就能补齐人员编制。</p>
而那些次一等的,或者杂牌部队,人员一旦缺失,短时间内想要补齐确实很不容易。</p>
长久以往下来,很多部队都不是满员状态。</p>
这自然也就给了吃空饷的将领们钻空子的会。</p>
“赵兄所和我不谋而合。”李奕点头道,“点选精锐、汰除老弱是首要,自然是要从这方面入。”</p>
赵匡胤忍不住问道:“那奕哥儿准备如何应对那些吃空饷的将领”</p>
“有本事的留下来,既往不咎,不许再犯。没本事的自然就裁汰出禁军。”</p>
“但若谁想要闹事的话,那就一个字——杀!”</p>
话间,李奕脸上闪过一丝冷冽。</p>
赵匡胤闻言默然不语,但看向李奕的眼神有些异样。</p>
这时,李奕又道:“赵兄,这清查各部人员的事,还需劳你多多费心,过几日将校队的人员配齐,我会分一半人给你。”</p>
“除了殿前军和侍卫亲军,六军诸卫的人马同样也要清查。”</p>
赵匡胤抱拳道:“定不负奕哥儿所托!”</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