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是非功过后人</p>
魏如君的胆子更大,直接扁嘴:“爹爹也不用刺女儿,女儿也知道自己本事低微,可终究也干过当垆卖酒营生。爹爹若是让女儿去建康投奔亲戚当大家闺秀,女儿确实作不来。还不如试试能不能当女将军。”</p>
魏胜继续冷笑:“好一个女将军。你今日也算见了血了,腰杆子也直了,可这种战场算什么今日真正厮杀的,加起来不过千人而已!你以为见着几个死人就是有本事了我告诉你,真正的战场是人为血人,马为血马,不拿温水冲洗,盔甲都会被血凝住脱不下来。</p>
你身上的血,是敌人的,是袍泽的,还有可能是我的,更有可能是你兄弟的,你能撑下来吗”</p>
魏如君想到今早溅到脸上的脑浆,脸色白了白,胃里一阵翻涌。</p>
魏胜摇了摇头:“就比如你大哥,为人轻剽无前,做事不计后果,哪怕贼众千军万马,他也敢一人一骑往里面冲。若是一直能胜还则罢了,若稍有逆势,第一个死的就是他。阿君,我问你,你看到大郎脑袋摆在你面前的时候,你可还能有甚枪棒功夫”</p>
魏如君心抬头,看向刘淮,脸色更加苍白。</p>
“爹爹,我”</p>
刘淮打断了魏如君解释,正色言道:“父亲若是任我为将,当与我便宜行事之权,若事事无法自主,那我请为父亲身边侍卫。”</p>
话的软,其中的意思却是很硬。</p>
“好啊,真的是出息了,一个个都是犟种。”魏胜气急而笑,指着刘淮鼻子骂道:“与你战阵上便宜行事之权简单,可行官府之权分田划地,那是官家与朝廷的权利,你怎么敢我等出兵北伐是因为我等是大宋忠臣,而不是叛逆!”</p>
刘淮静静听着魏胜质问,没有回答,而是问出另外一事:“张伯是经年的反贼,他也是这么想的吗”</p>
“张敌万前二十年一直是梁山泊的渔民,自建炎年间开始至今,就一直抗金。之间只有短短数年因为石岗而造反。”魏胜愈发恼怒:“哪怕在淮西兵变后,秦桧那奸人构陷刘太尉(刘光世)麾下众将时,也没有拿此事论!你现在你现在竟他是反贼”</p>
刘淮默然。</p>
他突然意识到自己想错了。</p>
在他想来,张荣和他的部下都是苦大仇深的农民起义军事实上,后世的学者也是这么定义的但其实,他们当官兵要比当盗贼的时间长的多。</p>
至于造过反,句实话,在靖康建炎年间这就是个屁大点的事。</p>
别的不,岳飞曾经待过的东京留守司,其中军官一大半是被宗泽收拢来的反贼盗寇。</p>
回到张荣身上,当年他抗金大捷,赵宋朝廷赏也赏了,该给的官爵也给了,后来因为刘光世倒台而遭殃,也属于寻常政治斗争。</p>
所以,若张荣恨宋徽宗与贪官污吏还有可能,可若他恨赵构,那就没人信了。</p>
如果张荣和他的部下不是一心为国,怎么会在金国境内隐姓埋名以待天时,而且这么多年没露过一点风声呢</p>
突然之间,刘淮也意识到了自己与魏胜、张荣之间的区别。</p>
对张荣、魏胜来,雷霆雨露俱是君恩,没有碰到十二道金牌之前,大宋只有恩情。</p>
所以即便真正历史上,宋金再次议和,逼迫魏胜放弃山东之地后,魏胜依旧为南宋战死了。</p>
可对刘淮来,南宋朝廷放弃北伐,也就失去了中原正统的地位。所谓“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p>
与金贼妥协两立的朝廷还是汉家正统吗偏安于一隅的王业还是王业吗</p>
</p>
既然不是王业,那刘淮又为什么要将身家性命卖给赵宋官家呢</p>
凭什么</p>
就凭他姓赵</p>
魏胜见刘淮沉默不语,也觉得自己语气重了些,叹了口气道:“金贼拿汉人不当人,咱们汉人的唯一依仗也就是大宋,不要起当反贼的心思,否则天下之大,没有你的方寸容身之处。”</p>
魏胜了解自家义子,自动把投金的可能给抹除了。</p>
刘淮继续沉默,良久之后抬起头来,直视魏胜的双眼:“父亲,你跟儿子句实话,若有朝一日,官家也给你发了十二道金牌,该如何”</p>
饶是魏胜余怒未消,听完这句话也乐了。</p>
“先不老夫有没有岳元帅的本事,咱们刚刚拿下涟水,现在就开拓局面后会怎样怎样,是不是有些太早了”</p>
刘淮不言语,只是直视魏胜的双眼。</p>
魏胜脸上的笑容渐渐消失,抚须之余,竟然将眼神避到一旁,张口结舌起来。</p>
宗泽被抛弃在东京等死,岳飞大功将成之时被叫了回来,魏胜又有何德何能保证一定不会被赵构召回呢</p>
这是一个封建时代令人绝望的困境。</p>
能臣配昏君该怎么办</p>
能臣要么当曹操滔天篡逆,要么学岳飞身死志灭。</p>
至于当诸葛亮</p>
不好意思,古往今来只有一个诸葛亮,也只可能有一个诸葛亮。</p>
刘淮见魏胜答不出来,直接道:“儿子要做的,从来不是什么叛逆,而是让大宋不要再放弃北方。孩儿不怕死,可若是大事能成却终究还是要退回来,那还不如不去北伐,不得还能少死些人。”</p>
魏胜的脸色已经变得铁青,刘淮却依旧不管不顾,继续诚恳出言:“反正早晚都是富家翁一个结果,真的不如早离军伍”</p>
正当魏胜被挤兑得恼羞成怒的时候,门外传来的一声熟悉声音替他解了围。</p>
“魏大刀,给你推荐一人,记住,本官从来没来过!”</p>
刘淮听出这是徐通判的声音,连忙开门,却只见他打马而走的背影。</p>
廊下站着之前在签军营寨见过的中年文士,见到刘淮后微笑一拱。</p>
刘淮一头雾水,这不是魏胜收拢来的文士吗徐通判为什么又要推荐</p>
魏胜皱眉问道:“阁下何人”</p>
“我乃大理寺司直陆游。”中年文士继续拱恳切言道:“愿从魏统制这里讨一个刀笔吏的职位。”</p>
“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