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小说 > 其他类型 > 大明最强皇太子 > 第22章 庆功宴
    q</p>

    002上次一战,陈汉舰队慌忙撤退,此后的一连数日都避而不战,朱元璋有些心急,一连派出了好几名信使,但是却无人回来。</p>

    “这还真是蹊跷,又不打又不降。这陈友谅在搞什么鬼?”</p>

    “依我看还不如冲他老巢,直接剿灭了得了!那派出去的信使的命也是命啊,陈友谅也把咱的俘虏都杀光了,正好一报还一报。”常遇春也憋了一口气。</p>

    “不行!他们已经断粮多日,现在避而不战吃亏的是他们,老常你耐心点,咱们再等等看!”徐达回答道。</p>

    “不好了!上位!敌军又出战了!应该是倾巢而出!”俞通海从外面跑进来禀报。</p>

    “快!备战!”</p>

    朱元璋急忙率众人上船准备迎击。但是两军会面,敌军竟没有任何动静,反而一群人在船头,身着丧服,摇动着经幡白旗。</p>

    “朱元帅!我们投降了!”</p>

    “啥?”</p>

    虽然料到敌军投降的情况,但是朱元璋还是不敢相信。</p>

    “老常,多带些人上去看看,要是有猫腻,咱马上就打!”</p>

    常遇春也不废话,带着几队士兵就冲上了甲板,却见敌军都恭恭敬敬的跪在甲板上,武器都放置在了一旁。为首的几个将领也都穿着丧服,面黄肌瘦。</p>

    “是真的!大哥来看看吧!”</p>

    朱元璋急忙登上巨舰甲板,看到了这种情形不免松了口气,然后便问道。</p>

    “陈友谅呢?他咋没来?”</p>

    陈友谅的枢密使李才跪倒在地,悲痛万分。</p>

    “汉王在上一次的混战中死于乱箭。我等自知不是元帅对,率残部五万余人,尽数归降朱元帅,只求善待我等这些下!最起码给顿饱饭吃吧”</p>

    这要求,还真不算太高。</p>

    “可惜啊!可惜,陈友谅也算是个真正的对,可惜就这么没了。咱倒是有些遗憾,徐达,带着这些人回营吧!让李善长调集粮草,确保每个人都能吃饱!”</p>

    “是!”</p>

    一听有饭吃了,跪在甲板上的众人一时间竟热泪盈眶。</p>

    “老常,你带人去湖心岛看看,还有没有人,要是遇到对方的尸骨,就地掩埋了吧!”</p>

    “是!”</p>

    看着李才,朱元璋顿时想到一个很重要的问题。</p>

    “张定边呢?还有陈友谅的尸首呢?”</p>

    李才已经是丧家之犬,自然全盘托出。</p>

    “张定边张必先等人宁死不降,带着二皇子和汉王的尸骨突围去了。”</p>

    “什么时候?”朱元璋大惊。</p>

    “今天黎明!”</p>

    徐达这时候凑近到朱元璋身边。</p>

    “上位,南湖嘴确实有军报,有人突围,经过交战,敌方的一艘战舰和几百人还是趁乱跑了。能有这种本事,肯定就是那张必先了。”</p>

    朱元璋长叹一声。</p>

    “此等忠勇,真乃在世关羽。怕是论及勇武,天下也没几人能与他相提并论啊!”</p>

    “大哥你放心,要是你有那一天,咱老常肯定也会把你带出去。”常遇春嘿嘿一笑。</p>

    朱元璋的脸色变得铁青。</p>

    “那你是带我的人还是带我的尸首啊?”</p>

    “不论死活,咱都带你!”</p>

    顾不得还有众多人看着,朱元璋气得赏了常遇春一脚。</p>

    “你就不能点好听的!快滚去办的事吧!”</p>

    常遇春捂着屁股风一般地溜走了,众人也在徐达的带领下返回大营,只有朱元璋,自己划着船,来到了湖心。他独自躺在船上,抬头望着天。鄱阳湖已经回归了平静,只有水浪声和偶尔的鸟叫。他也终于卸下了所有的负担。</p>

    “这一仗,咱终于赢了啊!”</p>

    </p>

    晚上,朱元璋的军营开启了庆功宴,朱文正听敌军投降,亲自率人送来了大批给养,连降兵降将都白面馒头配肉。这群人在湖中岛已经吃了半个月的鱼虾,看到如此丰盛的待遇已经是热泪盈眶。所有人都只顾着吃,哪里还有半点反抗之意。</p>

    朱元璋的帅帐中,众高级将领坐了几桌,大胜而归,每个人的脸色都是喜气洋洋的。谁都知道,这一战赢了,天下的一半就属于他们了。</p>

    朱元璋脱下了甲胄,换上了长袍,然后来到了众人面前。</p>

    </p>

    “诸位兄弟!今天随意饮酒,别咱抠门,这几十年的老酒要多少有多少,咱管够!”</p>

    “哈哈哈哈哈哈!好!”</p>

    “终于能喝上酒了,嘿嘿!”</p>

    “不醉不归!”</p>

    朱元璋也是开怀大笑。</p>

    “在开席之前啊,咱有些真心话想跟大家”</p>

    朱元璋一开口,众人都不再喧闹,只见他倒了满满的一碗酒。</p>

    “咱这一战赢了,但是赢得不容易!这不是咱一个人的事,咱首先要谢的,就是谢谢那些在战场上舍生忘死的兄弟!他们都是好样的!虽然他们去了,但是咱永远不会忘了,没有这些兄弟就没有咱!咱保证,每个阵亡的兄弟家中都会得到抚恤。所以今天,这第一杯酒,咱敬那些去了的兄弟们!”</p>

    朱元璋举起酒碗,慢慢地倾倒在地上,众将也将酒倒在地上,每个人的心中都有几分难过,这一战他们损失了太多的兄弟,连他们也记不得,有多少一起浴血奋战的袍泽,都化为一抔黄土。</p>

    朱元璋长呼了一口气,平复了一下情绪。然后再次将酒倒满</p>

    “这第二碗酒,咱敬陈友谅!这世上也只有他算得上咱真正的对,是不折不扣的枭雄!咱佩服他,不敬他死得其所,只希望他下辈子再跟咱为敌!”</p>

    朱元璋再次将酒倾倒在地上,然后倒满。</p>

    “这第三碗酒,咱敬在座的诸位!敬咱所有的将士!咱谢谢你们!若不是你们,咱不可能赢这一仗,咱谢谢你们作战勇猛,舍生忘死!咱朱元璋这辈子能有你们这些兄弟,咱三生有幸!来,干了!”</p>

    朱元璋豪气冲天,痛饮满碗。诸将也是不含糊,一个个都饮尽碗中酒。</p>

    “哈哈哈哈!都等饿了吧,咱边吃边!这不打仗也不能饿着肚子啊!再咱还要论功行赏呢!”</p>

    朱元璋完便坐到了主桌。</p>

    “大家,这一仗功劳最大者是谁?我该如何封赏?”</p>

    众人先是沉默了几秒,然后竟齐齐喊着。</p>

    “头功是元帅!”</p>

    朱元璋也是一愣,随即竟哈哈大笑。</p>

    “你们这群家伙,咱还能自己赏自己点啥么?你们这是怕得罪人啊,既然你们不,那咱!谁要是不服谁就站出来直!”</p>

    “咱的头功,就给咱的徐达大将军了,无论是攻打安丰,还是驰援洪都,到最后水战。咱徐达大将军身先士卒,杀敌勇猛,指挥调度也是有方,咱给徐达头功可有人不服?”</p>

    “没有!”</p>

    “服!”</p>

    “谁敢不服啊!”</p>

    众将哈哈一笑,却无人敢质疑,徐达的功劳,还真的不是谁都能来碰瓷的。就连常遇春都自愧不如</p>

    “既然都没有不服的,那咱任命徐达为应天兵马大元帅、左相国。一体节制洪都城所有军马!众人可有异议?”</p>

    所有人都是一惊,包括徐达自己。</p>

    “上位!这不行啊!我要是做了兵马大元帅,那你?难道你要”</p>

    朱元璋挥,打断了他。</p>

    “也不怕跟你们,明王要封咱为应天吴王,总管天下兵马大权。算起来还是你们上位!咱也升官了,哈哈哈哈哈哈!”</p>

    朱元璋咧嘴一笑,众将急忙高喊。</p>

    “恭喜上位!”</p>

    “行了,咱接着论功行赏,常遇春、俞通海、汤和!你三人统领众将士,居功至伟,咱都看在眼里。尤其是张定边突袭咱的那次,要不是老常救咱,没准你们也得祭奠我了。所以咱封常遇春为左将军,统率应天全部骑兵,汤和为右将军,统率全部步兵。俞通海封水师大都督,统率全体水师,咱把今天投诚来的水师也交给你了,没问题吧?”</p>

    俞通海笑笑,论水战他第二还真没人敢第一,就连徐达也不成。</p>

    “禀上位,别的不敢,两个月后,咱会有一支所向无敌的水师!”</p>

    朱元璋大笑。</p>

    “好!这话听着真提气!为了我们所向无敌的水军,诸位,干!”</p>

    再次痛饮满碗,朱元璋看向自己的侄子朱文正的方向。</p>

    “鄱阳湖水战一战定乾坤,但是在此之前,洪都之战才是重中之重。若是没有洪都城的众将士拼死守卫,那陈友谅取得洪都,此时胜败还不好啊!咱平心而论,自从陈友谅举兵来犯,最苦的,其实是洪都。”</p>

    众人都不禁点头,以两万之众,对战六十万大军,竟还能守卫洪都近九十天。此举完全可以称作神迹。</p>

    “赵德胜将军更是血洒洪都,咱追封他为荣禄大夫,江西等处的平章政事。将来咱要在洪都建一座忠臣祠,以他为首。而邓愈指挥有方,任江西行省右丞吧!文正依旧任洪都大都督。诸位可有异议?”</p>

    朱元璋这一番封赏很明显是跳过了朱文正,毕竟他觉得,自己家的人总需要谦让谦让,所以不对亲侄子大加封赏。但是朱标看到了朱文正眼中的那一丝无奈与不甘,明明自己已经那么努力,在洪都之战中倾尽全力,力排众难。可最后竟因为避嫌,而将所有功劳忽略,多么讽刺!</p>

    上一世,朱文正正是因为对封赏不满,与朱元璋心生嫌隙,最后想投靠张士诚。虽然没有成功,被朱元璋关押,最后郁郁而终。这件事不只是朱文正的遗憾,老朱也是颇为愧疚,所以让朱文正年仅八岁的儿子继承爵位。</p>

    朱标内心暗道:堂哥啊堂哥,你还得靠我给你打抱不平!随即他便起身。</p>

    “父亲,儿子又有异议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