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看完袁老的生平视频被震撼的无以复加。</p>
“朕没有听错吧!”</p>
“亩产3200斤!”</p>
“大秦连两百斤的零头都没有!”</p>
大秦以黍米为主食。</p>
稻米的种植面积少,且产量低。</p>
是比较珍贵的食物,通常只有贵族才能消费的起。</p>
这个袁姓后人让产量甚低的稻米一步步亩产至3200斤!</p>
这如何不令他惊叹!</p>
“李斯,立庙!”</p>
秦始皇果断道。</p>
李斯这才从震惊中缓过神来,随即拱道:</p>
“陛下圣明!”</p>
“袁姓后人让后人不再受饿肚子之苦,当得起“农神”之称!”</p>
“陛下,我大秦做过种植实验,每亩种植多少水稻、麦子、豆子等。”</p>
“这才找到了对于大秦最佳的科学播种经验。”</p>
“农神专注于育种方式提高产量。”</p>
“三系杂交法在后世尚且需要几十年。”</p>
“大秦任重而道远。”</p>
“或许大秦可以先从耕地方式、工具、施肥、管理等方式提高产量。”</p>
“臣提议在民间广开言路,寻找提高产量之法。如有实验成功者,当赏!”</p>
秦始皇满意颔首。</p>
</p>
李世民嘴巴此刻张成了o字形,声音颤抖。</p>
他甚至感觉自己都有些坐不稳了。</p>
“亩产3200斤!”</p>
“好好好!华夏后世人人有余粮!”</p>
“想必再无饥荒!”</p>
大唐的水稻要是有这产量,他何需愁这大旱!</p>
也不用羡慕表叔有个喜欢囤粮的好父皇!</p>
“魏征,你快喷我一下。”</p>
“朕没有在做梦吧!”</p>
魏征抑制住自己的激动,轻咳了一下,无奈道:</p>
“陛下,您没有做梦!”</p>
“当务之急是研究这杂交水稻之法。”</p>
李世民狠狠点头,目光如炬。</p>
“后生可畏啊!”</p>
“即日起,六部广寻稻穗和农事人才。”</p>
“如有使粮食翻倍者,加官进爵,赏金万两!”</p>
“我大唐虽没有后世科技,但我们有老祖宗的智慧。”</p>
“十年也好,二十年也罢。”</p>
“最多百年。”</p>
“我大唐定能研究成功。”</p>
“朕也要用这一粒米改变大唐!”</p>
李世民转头看向长孙无忌,沉声道:</p>
“辅,朕欲给袁老封神立庙,你且安排!”</p>
“袁老乃我大唐之后人。所研杂交水稻,泽被世人,彪炳千秋,当名垂青史!”</p>
长孙无忌顿时愕然。</p>
但并未觉得不妥。</p>
“陛下,每每天下大旱之时,必有君主祭祀龙神求雨。可惜并未天降甘霖。”</p>
“袁姓后人传世的,乃实打实的惠及百姓的种植之法。”</p>
“理当立庙封神。”</p>
“陛下英明。”</p>
后世能封古人为神仙。</p>
古人为何不能给后人封神?</p>
更何况袁老功绩堪比神明。</p>
李世民满意点点头,但又总觉得哪里不对,好像有人在内涵他。</p>
</p>
“3200斤!”</p>
“咱的个乖乖!”</p>
“咱没听错吧!”</p>
“咱老朱以为000斤就是极限了。”</p>
朱元璋心跳如擂鼓,他盯着天幕中农民满脸笑容抱着稻穗的画面,激动得无法平静。</p>
“立庙!”</p>
“必须立庙!”</p>
“标儿,快立农神庙!”</p>
“咱以后去太庙祭拜历代明君的时候,就给他敬五杯酒了!”</p>
“不不不,还不够,敬十杯!”</p>
朱标此刻也是满心欢喜。</p>
如果大明也能成功培育这杂交水稻,大明后世将再无饥荒!</p>
“儿臣领旨。”</p>
</p>
“父亲,寻找稻种、罗人才一事就由我来负责吧!”</p>
“让我再为大明做点什么。”</p>
朱元璋似乎读懂了朱标言语中的深意,眼眶中蓄积起泪水,忍着没有掉下来。</p>
“好孩子啊”</p>
</p>
汉武帝刘彻被杂交水稻的产量上限惊呆了。</p>
汉朝水稻亩产只有264斤。</p>
袁老杂交水稻竟然亩产突破3200斤了。</p>
华夏向来讲究传承,如此神乎其技的杂交水稻必然会传承一代又一代。</p>
日后产量必定更高!</p>
大汉要是亩产能有这么高,不止百姓不会饿死,攻伐匈奴还能打个富裕仗!</p>
再也不用为粮草忧心,再也不用瞻前顾后。</p>
后世也不会他穷兵黩武,劳民伤财。</p>
怪不得天幕上金色的文字显示着“华夏本无神,如若有神,那便是袁老。”</p>
果真就是农神!</p>
只有神仙才能将水稻产量增产0多倍吧!</p>
他随即下旨道:</p>
“粮食,立国之本!”</p>
“袁老倾其一生研究杂交水稻,鞠躬尽瘁,功在社稷。现封其为华夏农神,立庙以祀。”</p>
</p>
乾隆对此视频不屑一顾。</p>
他在位期间大力推广玉米、红薯种植。</p>
耕地面积高达0亿亩。</p>
玉米、红薯都是高产作物。</p>
高达千斤。</p>
大清靠这些养活了不少人,更是迎来人口大爆发。</p>
顺治初期,中原人口少的可怜,只有000多万。</p>
而到了雍正后期,人口也才增加到200多万。</p>
在他的治理下,人口超过2亿!</p>
这在华夏历史上,可是史无前例。</p>
这些都是他引以为傲的根本。</p>
既然高产玉米、红薯能解决饥荒问题。</p>
还有人花十多年、甚至几十年不停研究杂交水稻。</p>
不是自讨苦吃吗?</p>
堂下的和珅也不太能理解袁老几十年潜心研究只为做成一件事。</p>
人活一世不就是为了搞钱享受吗!</p>
怎会有如此甘于清贫之人?</p>
</p>
袁老的身影缓慢消失,下一个视频随之而来。</p>
世界遇粮荒,华夏不缺粮,国家的神操作有哪些?</p>
最严重的粮食危来了,55个国家和地区都受到了影响。</p>
69亿人日常吃不饱饭。</p>
但是我们华夏却不受影响。</p>
这条视频我们从粮食产量与进口、杂交水稻、肉类供应、储备粮策略、乙醇汽油试点等等方面,给你捋一捋国家的一些神操作。</p>
用一句话概括就是,华夏的粮食产量多到超乎你的想象。</p>
4亿华夏人一年需要消耗5亿吨粮食。</p>
看到这句话,各朝代的古人们都瞠目结舌。</p>
天幕提示了数据如何换算。</p>
一亿就是一千万的十倍。</p>
一吨则是两千斤。</p>
百姓们知道了4亿是一个多么庞大的数字,但他们并不清楚要将人口增长到4亿是何其困难之事!</p>
古代人口为什么这么少?</p>
最为重要的原因便是粮食问题。古代粮食产量低,生产效率也低下。</p>
人连最基本的温饱问题都无法解决,人口自然增长不了。</p>
而一旦遇上天灾和人祸,粮食欠收,地主官员盘剥,甚至会饿死几十万人。</p>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战乱太过频繁,一爆发战争便会死伤无数。</p>
良田变成荒地,也无人耕作。</p>
如此便是恶性循环。</p>
所以历朝的皇帝在开国之后都会花很长时间休生养息,劝课农桑。</p>
秦始皇看着4亿这个数字沉默了。</p>
他统一六国之后统计人口,不过两千余万人。</p>
对比4亿这个天文数字,他感觉自己受到了暴击。</p>
李斯似乎看出秦始皇内心的震撼,宽慰道:</p>
“陛下不必太过介怀。”</p>
“华夏后世历经两千余年发展,且有农神的高产杂交水稻,人口自会比大秦多些。”</p>
秦始皇沉默半晌突然眼前一亮。</p>
“纵使有农神的高产水稻,每年尚且需5亿吨粮食。”</p>
“天幕却粮食产量多到超乎你的想象。”</p>
“难道还有其他高产作物不成?”</p>
罢愈发期待,满眼炽热的盯着天幕。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退出阅读模式。谢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