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摸着下巴思忖:</p>
“这个科举制度倒是有意思。”</p>
“经乡试、殿试、会试,考试内容逐渐深入,层层选拔挑选人才。”</p>
“我大秦读书人本就稀少,高中状元之人必是人中龙凤!”</p>
李斯看着天幕连连点头,异常惊喜。</p>
“陛下,此法甚妙!”</p>
“大秦取仕制度多为世袭。”</p>
“开设科举,可取民间真才实学之人,也可剔除门阀中无才之人!”</p>
“自春秋战国时起,百家争鸣。民间思想家频出。”</p>
“此科举制度可使其在秦为官。”</p>
“届时必为我大秦中流砥柱!”</p>
始皇帝微微颔首,很肯定李斯这番话。</p>
只是这平民为官,必定会触及到王侯世家的利益。</p>
先秦商鞅变法就是触及到贵族利益,最终被车裂。</p>
而且如今秦国百废待兴,基建四起。</p>
朝政广征民夫兴建长城,虽并未每户全部征集,至少留下一个人。</p>
但大部分都会在家忙农事,照料老人。</p>
平民中也罕有读书人。</p>
此事还需从长计议才是。</p>
</p>
刘彻的脸上写满了疑惑,眉头紧皱,眼中露出些许迷茫和不解。</p>
这科举制度看起来是朝廷选拔官吏的考试。</p>
他即位之初,将选拔官吏由先秦时期的世官制改成察举制。</p>
察举制首先得通过郡守或者诸侯的举荐,再经试用考核才任命官职。</p>
如果官员推荐的人如果没有通过考核,或者在为官之后犯事,这个官员也需承担相应的责任。</p>
经察举制选出了一些很有能力的官员。</p>
例如董仲舒、东方朔。</p>
他自认为察举制公平公正,广纳人才。</p>
可是天幕倒是完全没提呀。</p>
看来是有些许弊端,以至于被科举制度取代。</p>
倒是这科举选出的状元颇得后世之人肯定。</p>
可是科举制是一级一级的考试。</p>
读书人本就稀少,如此选出的人必然只有凤毛麟角。</p>
如今大汉乃多事之秋,急需人才。</p>
他已经颁布诏令,向天下召集经世之才。</p>
逐级考试实在是来不及。</p>
等这次攻打完匈奴,再做打算吧。</p>
</p>
朱元璋一脸得意,胡子感觉都要翘到天上去了。</p>
我大明的状元都不是死记硬背的书呆子,只会背四书五经。</p>
从举人开始,就是靠个人能力发挥了,都是肚子里面有真货的良才。</p>
当然状元不止得有能力,还得有颜值。</p>
朱元璋想起大明第一次殿试的情景。</p>
郭翀的文章写的真是好啊,可惜长的丑了点。</p>
还是吴伯宗好看一些,该当状元。</p>
</p>
赵匡胤看到天幕提到的史上最卷科举是在北宋,忍不住心中得意。</p>
“我大宋人才何其多!”</p>
“仅仅一届科举,就好些人在历史留名!”</p>
他哪里想的到,集合这些人似乎是花光了北宋的气运,直接让北宋人才断代呢。</p>
</p>
“寒门难出贵子就是有信息差。”</p>
”寒门为了读书举债,用妻子嫁妆的,比比皆是。”</p>
“古代早期教育资源被贵族垄断,上学也不是想上就能上。只有王侯、公卿子弟才能上学。”</p>
“古代纸张技术和印刷技术都不发达,在唐朝,普通平民不吃不喝一个月,也不见得买得起一卷书。”</p>
李世民看着天幕沉默了。</p>
虽然科举制度让寒门学子重现曙光,但是笔墨纸砚、书籍的价格都让人望而却步。</p>
寻常百姓家要是有一卷书,是可以当做传家宝一样的存在。</p>
</p>
而读书不止有这些花费。</p>
还有请夫子讲学、赶考的费用。</p>
他想让更多的寒门学子入仕,任重而道远啊。</p>
想到这,他不禁叹了口气。</p>
不过这印刷技术是什么,是跟书籍相关吗?</p>
李世民来了兴趣,继续看着天幕的评论会不会出现相关内容。</p>
“古代全国参加科举考试才十几万,现在全国高中生参加高考的人数就有五千万,根本不是一个数量级的。”</p>
“古代读书人有质量,现代有数量啊。2023届大学生5万,研究生30万。”</p>
“建国之初人口5亿,4亿文盲。50年代开始扫盲,0年扫盲一个亿。如今我们可以自豪的,人口4亿,华夏文盲率不到3%。”</p>
“九年义务教育啊,不上学犯法。”</p>
“害,我大江城有个地方街道口知道吗?因为过了街道口,研究生多如狗,博士更是满街走。”</p>
“最近几年,博士都因为太多,沦落到扫大街。”</p>
“古代马车载重一般200公斤,五车就是000公斤。按照每公斤竹简000字来算。学富五车就是00万字。这阅读量,中学生轻松搞定。”</p>
“今年刚考上清大,晒晒我的高中复习资料。[米高书图]”</p>
“恐怖如斯!我旦旦医学系献丑了。[一学期课本厚半米图]”</p>
“华夏在短时间崛起,就是因为狠抓教育。”</p>
“少年强则国强,为华夏之崛起读书!”</p>
秦始皇被这书山图震撼到了,内心许久无法平静。</p>
“少年强则国强,为华夏之崛起读书!”</p>
“的好!”</p>
“这文盲是不识字之人吗?”</p>
“4亿人口,文盲率不到3%!”</p>
“岂不是人人皆识字,人人都有书读!”</p>
“这后世之君,不怕百姓读书明理后作乱吗?”</p>
“不上学竟然犯法。”</p>
他的担心不可谓多余。</p>
前些天咸阳宫的一场宴会,淳于越批判秦始皇施行郡县制,而是应该继续实行分封制。</p>
淳于越的反对,只是一个导火索。</p>
接下来几乎整个朝堂都牵涉其中。</p>
而他自然是第一时间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p>
他很清楚,一旦重新分封制,秦朝必定重蹈西周的覆辙,又将诸侯割据,战乱四起。</p>
因此,这个争论毫无意义,郡县制是他一定会坚持的。</p>
不过这场争论的出现,却让他意识到另一个问题。</p>
像淳于越这些饱学之士,所学之书籍大部分都是春秋战国时期留下的典籍,自是鼓吹分封制。</p>
李斯建议废止诸子,以吏为师。</p>
因此,他打算焚烧部分诸侯国的史书,保留先秦诸子百家的藏书。</p>
这样天下人就无法用古代之事来批判当今朝廷。</p>
文武百官皆是陷入了无比的震惊之中。</p>
“天下人都读书,书从何而来?有如此多的典籍吗?”</p>
“这薄薄一册,是天幕所纸张吗?瞧着倒是比竹简轻便很多!”</p>
“每人一本,也是十几亿本。”</p>
“一个人高中复习资料八米,就是二十四尺。嘶所有人加起来得有万亿本了吧!”</p>
“我大秦的藏书量,才几十万卷!”</p>
“这这这”</p>
淳于越满脸的震撼之色:</p>
“天幕博士满街走,甚至沦落到扫大街!”</p>
“这是真的吗?”</p>
他原为齐国博士,秦统一六国之后入秦,任仆射。</p>
虽不知道后世博士的含义。</p>
但他猜想后世的博士也是饱读诗书之人。</p>
秦始皇听到了大臣们讨论的内容,不由得苦笑起来。</p>
前些天咸阳宫酒宴上也只有七十的博士。</p>
“朕统一六国之后,搜寻天下博士,也只找到几十个!”</p>
“这些博士,朕如获至宝。”</p>
罢深深的看了一眼淳于越无奈道:</p>
“即使出言不逊,朕也没有责罚。”</p>
“这一比,我大秦啥也不是!”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退出阅读模式。谢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