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初。</p>
晚朝。</p>
文武百官在奉天殿觐见。</p>
朱允炆远远看了李暄一眼,愤慨的声的对黄子澄:“李暄如今得皇祖父信任,且委以重任,若是做不出成绩也就罢了,若是做出了成绩,今后的地位更是如日中天,指不定又会拿出什么段来对付我们,黄先生,我们该如何是好?”</p>
“殿下安心!他即便能做出成绩也无用!”黄子澄笃定的:“我上回其实已经与殿下提过了,他若是执意要与殿下作对,必为皇上所不容!”</p>
“理是这个理。”朱允炆叹息道:“可我就是放不下心啊,那李暄就和一只苍蝇似得,每次上朝,都要恶心我一回,长此以往,若是皇祖父真受其影响,轻视于我该如何是好?”</p>
似乎有点道理啊!黄子澄微微一愣,眉头皱起,沉思片刻后压低声音,附在朱允炆耳边:</p>
“稍候上朝,我就请陛下立殿下为皇太孙!”</p>
朱允炆心脏猛地一跳,又惊又喜又惧,“可是,皇祖父不同意该如何是好?我完全没法与父亲相提并论,如何能入的了皇祖父的眼?”</p>
“殿下切莫妄自菲薄。”黄子澄道:“殿下知书达理,?孝悌忠信,虽然比不上太子殿下,但也足够优秀,陛下怎么轻视?再者,不立殿下为皇太孙,还能立谁?允熥殿下吗?恕我直言,允熥殿下无论是学识还是能力都完全无法与您相提并论!”</p>
朱允炆听见这话,脸上的“惊”与“惧”逐渐消散。</p>
此时,朱元璋出现在了奉天殿之中。</p>
高呼万岁后,朱元璋马上问李暄:</p>
“咱交代你的事办的如何?”</p>
李暄道:</p>
“臣已有眉目。”</p>
朱元璋面露喜色:“。”</p>
李暄道:“臣苦思冥想,发觉想赚银子这事大体得分为两部分去做。”</p>
“其一是开源,其二是节流。”</p>
朱元璋道:“你先开源。”</p>
“这个简单,加重商税,放松海禁。”</p>
话音才落,朱允炆就站了出去,刚刚黄子澄的话给他带去了极大的信心,以至于有些膨胀,想要讨回昨日因为李暄丢的脸:</p>
“真是可笑!李暄,尔可知陛下为何要减免商税?”</p>
“天子不当与民争利,加重商税,便会显得天子与那些商贾一般唯利是图,有损天子形象。”李暄随口回答。</p>
“既然知道,那你还敢提这种意见?李暄!你可真是胆大包天!还不快快向陛下认罪?”</p>
可是李暄忽然笑了起来:</p>
“哈哈哈!我就随便,你还真信这一套啊?”</p>
“你,你这是何意?”朱允炆又气又恼。</p>
李暄看了眼黄子澄,齐泰,又抬头看了眼朱元璋,笑道:</p>
“陛下,臣就吧,不能让允炆殿下一直跟着那些腐儒学东西,陛下看,多好的一个孩子,都给学傻了。”</p>
“李暄!你放肆!连允炆殿下都敢编排?”</p>
黄子澄大怒。</p>
“你他娘的住嘴!”</p>
朱元璋狠狠瞪了黄子澄一眼,转头看着朱允炆,恨铁不成钢的:“站回去,别给咱丢人现眼!”</p>
</p>
“黄,黄先生,我真的错了吗,可那都是您教的啊!”</p>
朱允炆非常委屈。</p>
“殿下,这,额”黄子澄一脸尴尬。</p>
“李暄,你的见解。”</p>
李暄淡定的回答:“陛下减轻商税的原因有二,其一,国家要以农为本,而多收商税,便是重商,以商为本,若是起了这个坏头,往后的君主就容易重商轻农,长此以往,那些有钱的商人变成了国家税收的主要来源,地位就会越来越高,成为极大的不稳定因素。”</p>
“其二,我朝战乱多年,民生凋敝,“懋迁之利流转不穷”,减免商税,有利于繁荣民间贸易,恢复民生。”</p>
“既然知道,那你为何还提加重商税?”朱元璋问。</p>
李暄深沉地叹了口气,颇为不满的:“因为陛下太仁慈了!”</p>
话音一落。</p>
满朝文武,包括淮西的那群大老粗,全都不约而同的朝李暄投去了怪异的目光。</p>
不是哥们,洪武大帝仁慈?你要不要看看自己在什么?</p>
朱元璋自己都有些懵。</p>
当皇帝这么多年,还是头一回听朝里的官员夸自己仁慈</p>
他嘴角的肌肉抽了抽,问道:“咱仁慈?”</p>
“对。”李暄点点头:“陛下为了恢复民生,轻徭薄赋,削减商税,三十税一,这自然是对的,可问题就出在对所有人都一视同仁!”</p>
“此话何解?”朱允炆来了些兴趣。</p>
李暄解释:</p>
“贩夫走卒与本营生者,终日奔波劳碌,仅得糊口之资,课三十税一,原也合宜。“</p>
“然有豪商巨贾,坐拥良田千顷,商铺千百间,年入银钱动辄数万,甚者数十万!此辈何也同课三十税一?“</p>
黄子澄道:“昔韩子谓圣人不二其仁,陛下法天道以御万民,自当一视同仁,犹日月之无私照,敕令所至,无问华夷,刑赏之行,岂殊贵贱?”</p>
“我要改革科举,增加诸多实用学科,你满口有违祖训,背弃孔孟,不独尊儒术就会天下大乱,结果现在居然有脸提韩非子,人家可是法家的,陛下遵从法家思想,就不会天下大乱了?”</p>
“你这是在强词夺理!”黄子澄怒道。</p>
“分明是你双标,虚伪,面对我的质疑无话可,而且话要回来,我不过是提了一嘴那群富商罢了,你反应这么大作甚?莫非陛下加收那群富商的税,对你不是什么好事?”</p>
这话一出口黄子澄就连忙否认,可朱元璋却联想到了明末崇祯收不上商税的事情,顿时怒上心头,呵道:“黄子澄!咱让你话了没?”</p>
“臣万死!”</p>
黄子澄吓的连忙磕头。</p>
朱元璋是真想一刀嘎了他,但可惜,这家伙不仅是当世大儒,还是未来大明皇帝,朱允炆的老师,而且不论背后身世如何,在位期间确实没有贪墨之举,能力虽差,可私德尚可,随便就杀了他,会引来不少麻烦。</p>
“滚一边去,李暄,你的意思是,咱不应该对那些富商一视同仁?”</p>
“自然。”</p>
“那你有什么想法?与咱听听。”</p>
李暄掷地有声地:</p>
“臣以为!以年计,所有商人二十两以下的收入,三十税一,二十两以上的收入,二十税一,二百两以上的收入二税一!一千两以上的收入”</p>
“全部充入国库!”</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