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月</p>

    连淮并不知道她心中千回百转的心思,而是自然地回答道:“这消息是我从苏参知那里听闻的,半年前我与他在京都洛阳相逢,便喝了一席酒,从早到晚了一整天的话。”</p>

    “苏参知?”崔莹微微一怔。</p>

    “是当朝参知政事苏陌先生,苏子容。”</p>

    她于是点头明白。“原来是他。”</p>

    起此人,即使崔莹远在江湖,不通朝廷之事,但也有所耳闻。</p>

    苏陌是当今难得一见的天纵奇才,头一回参加科举便考得状元,成了榜上最年轻的才子。从那之后他就一路平步青云,才华得以施展,颇得皇帝赏识。但之后他因为性情刚正不阿得罪了皇亲贵戚,从而被圣上贬去地方上任职。</p>

    近年来由于胡人频频冒犯,朝廷感到危重重,急需可以出谋划策的能人。于是圣上大肆检举人才,并开恩将苏陌召回。</p>

    而他也确实不负盛望,刚一回朝堂之中便尚书一封,提出了种种改革措施,以及应对胡人之策,并且在当年的朝贡时以唇舌激战来使,软硬兼施将胡人敲打了一番,维护住了圣上的颜面。</p>

    这一下护住了圣朝的尊严,立下大功,于是圣上便当立断破格提拔他为参知政事。众人虽有不服他资历尚浅的,但碍于皇上的面子也不好多什么,只是恭喜他而已。</p>

    “我是在秦安与他认识的,那时候他还是秦安的州牧。”连淮回想起当时的场景,不觉有些感叹。</p>

    崔莹听到秦安这个地方,脑海中不由得浮现出许多传闻,于是好奇地问道:“我听闻他在当地为官的时候,县城里的百姓夜里从不关门锁户,相互之间邻里和睦,对远道而来的客人热情以待,当真是如此吗?”</p>

    “不止如此,”连淮微笑着摇头道,“若是有当地商户要出门远行,便会把家中妻儿托付给他,且将宝贵的物件都放在他家里借放。”</p>

    听到此处,崔莹心下不自觉的有些感叹,暗想苏大人这官当的可真是不错,竟然能获得百姓如此信任爱戴。</p>

    “只不过,子容向来两袖清风,所住的府邸大也有限,安置不下这各方前来投奔或是拜托的人物。”</p>

    “于是他便又转而拜托我,将那些金银财宝能塞的全都塞进了连家钱庄里。我那庄子里的人个个精通武艺,只守着钱庄里的钱财,未免大材用,不如替他多守些东西。”</p>

    崔莹不由得扑哧一声笑了出来,总算知道他们这情谊是如何建立起来的了。这苏大人想来也是有趣的紧。</p>

    而她知道连淮本就不是气之人,路见不平时甚至不用旁人开口便能出相帮,既然苏陌开了这个口,他是什么也不会回绝的。</p>

    “只不过后来,番邦外族日渐强盛,而朝堂之力式微,于是圣上在招揽人才时又将他召回去了。我们也只在一起相处了不到一个月。”到这里,他不由得轻叹了一声。</p>

    “我与公子也只在一起相处了不到一个月。”崔莹微微一笑道。</p>

    连淮微怔,随即也笑起来,低声应道:“是啊。”</p>

    原来还不到一个月他却觉得他们仿佛相识了很久一般,日常举止之间也能由心而发地流淌出对彼此的熟稔与默契。</p>

    只是在这短短的一个月内,他却将她的神情,声音,脾性都记得完完全全,仿佛铭刻在心里一般,想忘记都不能明明他并非故意为之,甚至有意让自己不要为之。</p>

    也许这世上,有的人整日里擡头不见低头见,但分别哪怕片刻便想不起对方姓谁名甚,而有的人,见之一眼,从此毕生难忘。</p>

    对他而言,她便是毕生难忘的那一个罢。</p>

    崔莹忽然又想到了那日里他们进长安城时,连淮带着她绕开长长的队伍,只拿出了一个令牌便得以通行,于是问道:“那长安的通行令牌也是苏大人给公子的吗?”</p>

    “这倒不是。”连淮解释道,“这通行令牌乃是我祖父的,在我十岁那年下山时,他将这物件给了我。”</p>

    崔莹于是想到连家祖父助李韩将军护国的美谈,顿时也就明白了。想来连祖父当年在朝堂之上也是颇有威风的,又协助将军立下如此显赫战功,有这通行令牌也不足为奇。</p>

    </p>

    “半年前我与苏大人重逢,酒席之上,他曾谈到国事,直言经过了五年的韬光养晦,匈奴的势力已非往日所能及,中原可谓是岌岌可危。”</p>

    “因此朝廷便想要趁着今年匈奴王大寿的会,拿出镇国之宝供给匈奴王”</p>

    听到这里,崔莹想起了崔天一那日的言语,两相应和,什么都明白了。</p>

    她将自己的推测与他了一番,果见连淮点头道:“正是如此。”</p>

    “只是姑娘也许不知道这里面所藏何物吧。”</p>

    连淮听她言语中并未提及这个,于是补充道。</p>

    “那里面的应当是元钟帝当年所修炼的功法,有延年益寿,长生不老之效。若是按照那房间夸张些的传闻来,这功法谁修炼了,便可容颜永驻,成了不死的神仙。”</p>

    崔莹心下微微一跳,好多事情便在此刻豁然开朗。</p>

    从古至今,人们一直都醉心于访仙问道,探寻延年益寿之法,越是身居高位或有些钱财权势的人,越是痴迷于此。</p>

    生老病死是人生来所需面对的最重大之事。无论此人年轻时多么洒脱,临到暮年,气力衰颓时,也会少不得会为了病痛和死亡忧心,放不下这人间的俗世繁华,荣华富贵,总想着再多活一些时日。</p>

    在生死一事上,阎王爷对于黎明百姓或是达官贵人都是一视同仁的,这倒是世间难得的公平。</p>

    倘若那里头的宝物当真可以让人如同元钟帝一般活到七十岁尚面色红润,声如洪钟,百步穿杨,那惹起各方势力窥伺,搅动一场腥风血雨也不足为奇。</p>

    “那匈奴王今年大寿,想来也离生死之事一步步近了,故而朝廷才想如此作为,正好雪中送炭,让那匈奴王得了恩惠,心中也领情。”</p>

    崔莹如此推测一番,瞧着是把事情理顺了,但心中却又有疑虑。</p>

    “但这延年益寿之法,只能保得一两年的太平,却为之后埋下了极大的隐患。那匈奴王修炼功法之后身强力壮,精力百倍,且又能多活十几年,那接下来的一步可不就是攻打中原吗?”</p>

    “姑娘所料不错。”连淮点头道,“我也曾如此怀疑。宴席之上,苏大人虽未明,但我猜测其中另有玄妙。”</p>

    “这延年益寿的功法,也许是分为了上下两册。朝廷只将第一册送给匈奴王,却将第二册留在宫中作为筹码,如此事情便妥当些了。”</p>

    听到此处,崔莹微微一顿脑海中回想起了多年以前曾收集到的江湖传言。</p>

    “传闻之中,元钟帝临死前的最后二十年,虽然也比同龄之人精神健壮了千倍万倍,但是比之从前却差了不少。莫非是因为叛军早在潜伏于朝政之中时,便偷走了那下半册的功法?”</p>

    虽然也有传言是因为元钟帝五十大寿的那一年,将自己与胡妃诞下的六皇子立为了太子,从而引发了天神之怒,于是天神便将惩罚将于他头上,缩减了他的性命。</p>

    只是这传闻听上来虽也有可取之处,但细想之下却未免有些荒唐。总之崔莹是不信这些鬼怪乱神之类的。</p>

    “确有此可能。”连淮微微点头道,“但这其中细节我却不知道了。”</p>

    “不过我倒知道,这两册功法都在叛军围攻京城之时,流落民间了。那上一册东西据是流传到燕家保存了下来,由燕家人派遣家中死士藏匿在了一个不知名的地方。此次所押送的应当就是那上一册了。”</p>

    “而下一册若我未曾记错的话,应当在洛阳洞庭湖附近。”</p>

    到这个地方的时候,两人不由自主的对视了一眼。</p>

    洞庭湖</p>

    那隐匿在背后,将燕公子身上物件连同这绝命信全部寄给燕盟主的人,可不就是在洞庭湖吗?</p>

    本文背景架空,官员体系也会根据设(作)定(者)需(喜)要(好)参考好几个朝代,但是不会自相矛盾的,请放心(本文主要是江湖文,涉及朝廷的不多</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