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章盐商不景气</p>
找工作得租房,赵安也不例外,但他兜中没钱只能借住表叔王德发家一段日子,等头有余钱再去外面租房住,未想甘泉县税课司作为甘泉县的油水单位,其内部“职工”竟然有住房福利!</p>
算是的惊喜。</p>
赵安分到的房子位于下关的仁丰里巷,房主是上任两淮盐业的总商江春,此人巅峰时号称“天下第一富”,结果被缺钱用的乾隆爷给盯上,去年江春病逝前还在变卖家产筹款归还乾隆五十年从内务府支借的高利贷。</p>
这笔高利贷不是江春自个愿意借的,而是皇帝逼着他借。</p>
高利贷这个行当也是如今大清朝规模最大、利润最高的行当,皇帝本人就是最大的放贷人。</p>
乾隆放贷放到什么程度呢,就是底下的侍卫、太监都要跟他老人家借钱。</p>
銮仪卫有恩丰当,太监有恩吉当,乾清门侍卫有恩露当,内务府司员有丰和当、万成当等</p>
不仅如此,乾隆还给官员放贷,于内务府专设官房租库,归营造司管,专门派一个内务府大臣负责。</p>
借钱的官员及时还债,乾隆爷一高兴就给升一级。</p>
还不上</p>
抄家那是恩赐!</p>
上行下效,以致大清国如今不管什么地方都遍布典当行,不仅官场被搞的乌烟瘴气,民间经济更是几乎被高利贷摧垮。</p>
借皇帝的钱肯定要还,但利息高到身为两淮盐业总商的江春都承担不起。</p>
江春死后,觉得自己亏了的乾隆爷一道谕旨命扬州这边将江家包括房产在内的所有财产全部充公,税课司作为基层“办案单位”之一,便顺“捡漏”了江家位于仁丰里巷子的这套房产。</p>
除了仁丰里巷,税课司在城中还有几套属于“单位”名下的房产,无一都作为内部员工福利给分了。</p>
要不没法处理,卖也不能卖,总不能搁那生灰吧。</p>
赵安表叔王德发位于螺丝及顶巷的那套院子,其实也是税课司名下的产业,只因那巷子早年死人太多所以没人愿意住,这才便宜了当时才三十出头的王德发,结果一住就是二十多年。</p>
生生住出感情来了。</p>
但也只是拥有居住权,没有产权,更不可能将这套院子传给子孙后代,除非“政策”有什么变化,内部人员可以低价购买内部房。</p>
前些年王德发儿子成亲,儿媳妇不愿住这鬼巷,老俩口不得已就在东关那边买了套房给儿子儿媳,为此拉了不少积荒。</p>
好在王德发是在税课司当差,大算是个人物,这几年靠着私下进项将外面的欠款给还了。</p>
儿子也是孝顺,几次让老俩口去东关的新房住,王德发却是死活不愿去,表示自己就是死也要死在螺丝及顶巷。</p>
除了不想给儿子儿媳添麻烦外,估计也是想将“单位”的便宜占到底,万一哪天衙门要处置这套房产,不定真能过到他名下。</p>
和贪婪无关,单纯人性。</p>
赵安是刚进司里的新人,待遇肯定不可能和老人比,司里也根本不可能给他分个独门独院,所以他是同司里其他人一起合住的。</p>
合租也对,就是不用交租金。</p>
总共十一间房住了十九个人。</p>
有一半是司里的巡栏,就是那帮专门替司里收商税的跑腿帮闲。</p>
这些人员因为工作性质不固定,“流动性”很大,可能今天是张三李四在这住,明天就换成了王二麻子。</p>
另外几个是承管库的保管员,这些人比巡栏地位要高,而且和大使丁正隆的关系也比一般人更亲近,原因是他们都是丁正隆老家的人。</p>
跟县官上任必须带些信得过的亲人或家乡人差不多道理。</p>
税课司级别不高,油水却足,没些个知根知底的人看着,税银少了找谁</p>
除了巡栏和保管,院子里住的就是赵安跟他的舍友兼“师傅”刘楼。</p>
刘楼也是算房的人,年纪比赵安一岁,老家扬州宝应县的,正经童生出身,是被他在府衙当差的叔叔介绍进的税课司,因比赵安早进半年便被上面安排“带带”赵安。</p>
“带带”就是教教的意思,上到衙门规矩,下到具体业务都要教。</p>
既然是教,那就是师傅,这没什么好。</p>
多少年的规矩,不可能在赵安这变了。</p>
对此,赵安也坦然,对着比自己一岁的刘楼是左一口师傅、右一口师傅,把个刘楼叫的是特别舒坦,得了管事张全嘱咐就兴冲冲的带着徒弟去“宿舍”安顿。</p>
两人住的一间房,不是睡一张床,而是一人一张床。</p>
那床跟赵安前世学生宿舍的铁板床差不多,区别在于不是上下铺,是了些,睡觉肯定没问题。</p>
可能是知道赵安跟书房王德发的关系,刘楼跑前跑后帮赵安张罗,先是替赵安领了床被褥,又领着赵安跟其他人打招呼。</p>
待知赵安连洗漱用的东西都没有,刘楼很是大方的帮赵安买了条毛巾,一根柳树枝制成的牙刷及一盒青盐。</p>
毛巾用来擦脸,牙刷和青盐自然是用来漱嘴。</p>
望着和前世差不多形状也是用猪毛制成的牙刷,赵安倒没大惊怪,因为他知道中国人早就有使用牙刷的习惯,不过将牙刷真正定形的好像是明朝的孝宗皇帝。</p>
虽然钱不多,但赵安还是很感谢刘楼这个师傅的,也刻意与其多亲近,这样单位里的事就无须费心打探,什么人和什么人好,什么人和什么人不对付,谁喜欢什么,谁讨厌什么,师傅肯定会“八卦”出来。</p>
这是把刘楼当成前世单位阿姨对待了。</p>
今天是入职第一天,肯定不用干事,刘楼又是个年轻,难得摸鱼便领着正适应居住环境的赵安到外面玩。</p>
赵安本想推脱,转念一想左右没事犯不着拂了这师傅兴致,便嘻嘻哈哈的跟着去了。</p>
原是想去扬州有名的景点瘦西湖看看,不想刘楼对那地方根本没兴趣,拽着赵安直奔东关街。</p>
这东关街连同下关码头是扬州城最繁华的地方,商家林立、行当俱全,街上行人可谓是人头攒动,各式车马络绎不绝。</p>
</p>
从街头到街尾赵安初步估了下,差不多有上百家铺子,卖什么的都有,直观感受就跟前世逛的某些城市老城中心差不多,比那人工建造的仿古镇要真实的多。</p>
也没见刘楼买什么,就是单纯的东逛西逛,逛累了这才拉着赵安在一家藕粉圆子摊前停了下来,继而拽着赵安坐下让摊主给盛了两碗家乡特产的藕粉圆子。</p>
“这圆子好吃呢,里面有馅,包你吃了还想吃。”</p>
热情的刘楼向赵安隆重推荐家乡美食,赵安从前没吃过这玩意,用勺子舀了个放进嘴里轻轻一嚼果然甜润爽口,还带有浓郁的桂味,不禁点头赞了一声。</p>
刘楼眉开眼笑:“好吃就多吃点,一碗不够我再给你点一碗。”</p>
“一碗就够了,我这肚子哪能吃两碗。”</p>
赵安笑着继续吃着藕粉圆子,正吃着,刘楼却轻轻捅了捅赵安的左肩下侧,示意其朝对面看。</p>
不明所以的赵安顺势抬头看去,发现对面的一家玉器铺里有两个女子正在与伙计话,从穿戴打扮来看二女应是年过三十,甚至可能是四十岁的妇人,不觉有什么问题。</p>
未想刘楼那双眼睛却挪不开了,盯着二女一脸猥琐状,看的赵安不由好笑,心道你子才十九岁,这口味未免有些重了。</p>
一碗藕粉圆子吃完,刘楼还在那盯着人妇人看,赵安轻咳一声低声道:“师傅,人家年纪比你大的多,不定儿子都比你大。”</p>
“你不懂,”</p>
刘楼摇了摇头,舀了个藕粉圆子放进嘴里,眼睛仍是目不转睛。</p>
可能今天温度有点高,其中一妇人觉得热,便将领口稍稍松了些,这一松不要紧,竟是露出了点肩来,把个刘楼看的眼都直了。</p>
赵安一点反应也没有,别露这点肩了,露的再多他也见过。只能将刘楼这表情归纳为没见过世面,真要让这子观个阴,弄不好能当场咯屁。</p>
放下汤碗准备起身,那两妇人正好出店来,近距离下刘楼的喉咙竟是咽了咽,赵安看的实在好笑,忍不住蹦出个成语来:“也是,老奸巨猾。”</p>
“”</p>
刘楼不明白老奸巨猾跟人俩妇人有什么关系,直到晃到下关码头实在忍不住这才问赵安刚才那老奸巨猾究竟什么意思。</p>
赵安嘿嘿一笑,没法解释。</p>
怎么解释</p>
你个嫩雏懂什么叫老肩巨滑么。</p>
视野里是贯穿南北的大运河,也是明清两朝的大动脉,更是维系两朝经济的重要输血带。</p>
码头上停靠的无数船只想来就是运漕粮去北方的漕船,结果刘楼这些船不是漕船,而是运盐船。</p>
“这么多运盐的船,怪不得盐商那么有钱。”</p>
赵安心生感慨,扬州这座城市千百年来靠的就是盐,没有盐就没有那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的法了。</p>
刘楼却另有法,他道:“盐商是有钱,但我听张管事咱们扬州的盐商日子现在可不好过,听好多盐商都不干了,连带着海边的盐场也少了许多。”</p>
“啊”</p>
赵安头回听这法,不由奇怪,卖盐的日子不好过跟卖石油的日子不好过有什么区别</p>
你要人口少了这盐卖的少了还能理解,但这会人口是增长的,是人就要吃盐,人越多这盐吃的就越多,卖盐的还是垄断,怎么可能不好过呢。</p>
怎么回事,刘楼哪知道,因为他也是听的。</p>
真要明白之间的关节,就这见识水平还用在税课司当下么。</p>
见时间差不多了,该逛的也逛了,便拉着赵安回仁丰里巷休息,明天好正式到算房干活。</p>
事实上刘楼的确是真实情况,如今扬州的盐商日子难过的很。</p>
原因是二十多年前轰动一时的“两淮盐引案”,此案导致原两淮盐政高恒、普福、盐运使卢见曾均被判绞监候,就连乾隆最宠信的翰林学士纪晓岚也因涉案被发配西域。</p>
当官的如此,那些贩盐的窝商、运商、场商、总商也被打击的不轻,很多盐商因此家破人亡。</p>
两淮盐业也就此一蹶不振,当下两淮盐场由鼎盛时的二十家已经减至十二家,赵安在码头看到的卸盐装盐的热闹场景已是两淮盐业最后的“余辉”了。</p>
而造成这一切的除了乾隆奢靡无度,也是因为清廷用兵大金川导致国库亏空几千万两。</p>
朝廷没钱你盐商有钱,不杀猪这年怎么过呢</p>
这边赵安跟刘楼回到住处后稍事收拾便上床歇了,那些刚下值的巡栏和保管不是相约喝酒去,就是在院子里谈闲笑,声音有点大,搞的赵安难以入睡,但并没有出去阻止,因为他知道良好的同事关系是决定他在“单位”能否立足的第一步。</p>
而立足是他能否更进一步的关键。</p>
也就身上没什么钱,否则早就去买点猪头肉拎几壶酒请同事们聚一聚了。</p>
次日天还未亮便跟着刘楼去税课司正式上班,早饭也是在税课司后面的“内部食堂”吃的,不怎么丰盛,也就稀粥、大饼、咸菜、油条什么的。</p>
能吃饱,想吃好是不可能的。</p>
谁让承包食堂的是丁大使他本家三大爷呢。</p>
也不是白吃,每个人每月都要交饭钱的,直接从月例里扣。</p>
多不多,少不少,架不住税课司正式员工连同临时工一百多号人,足够把三大爷养的白白胖胖了。</p>
也就王德发他们这些在司里有地位的能在外面吃,其他人都得乖乖交钱。</p>
算房管事张全他们还没到,刘楼就领着赵安把各“科室”介绍了下,各科的负责人都是哪个也都了下,赵安认真听着,用心记着。</p>
介绍完,刘楼这才带着赵安来到算房,门已经开了,里面有几个算正在相互打招呼,看到刘、赵二人进来也都点了点头。</p>
“赵安,这位是,”</p>
刘楼刚要给赵安介绍同事,赵安却奔到昨晚封了的炭炉边,弯腰将炉子解封重新放上新炭后,便提着温热的水壶来到最近的一个算桌上:“先生您的茶壶呢”</p>
因签约编辑拖延,签约合同要等周一才能办好,状态改了后每天三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