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工人将印好的报纸装箱时,他为这份报纸取了个响亮的名字——大明日报。</p>
全部印完时,天已五更。</p>
随即立刻着安排派发事宜。</p>
“先送到宫中,定要让皇祖父看到。”</p>
“再就是金陵城中的皇族、权贵、武将以及六品以上的官员。”</p>
“首次发行,这些人每人一份免费赠送。”</p>
“剩余部分则由报童沿街售卖,每份四文钱。”</p>
金陵城内,单张纸的市价约一文钱。</p>
然而,大明日报因是大批量采购,直接从造纸作坊进货,所以价格更低。</p>
按照约定的价格,每日购纸一万张,仅需三千文。</p>
成本因此大幅降低。</p>
刚刚问世的报纸尚显粗糙,仅有一页内容。</p>
加上油墨与印刷费用,大明日报每份四文钱的成本,朱允熥还能盈利两文半。</p>
当然,免费赠送的不算在内。</p>
但免费赠送只是初期策略,以后就不会这样了。</p>
看着所有报纸顺利送出,东方渐白。</p>
街巷间传来阵阵公鸡啼鸣声。</p>
彻夜未眠的朱允熥舒展了一下身体,深吸一口气。</p>
杨士奇递上写好的请罪奏折及归还宝刀的奏折。</p>
朱允熥再次投入到紧张的抄写与修订工作中。</p>
这些文件必须亲完成,才能彰显诚意。</p>
假他人,若被老朱知晓,必定会严重扣分。</p>
今日朝堂之上,必将有一场真正的较量。</p>
能否成事,只看此回!</p>
------------</p>
黎明破晓。</p>
吴王府的大门徐徐开启。</p>
外面早已备好了马车。</p>
朱允熥缓步而出。</p>
在他身后,两名魁梧男子紧紧跟随。</p>
二人**上身,双反绑,背部插着荆条。</p>
此乃蓝玉与傅叶。</p>
杨士奇亲自送行。</p>
“殿下今日赴宫,最好带上更多护卫。”</p>
杨士奇道:“除却表面增派三倍兵力外,昨夜我又让赵瑞秘密调集新军,暗中护送。”</p>
朱允熥笑着摇头,“这实在不必。金陵城里,谁敢对我不利?”</p>
“况且,亲王出行自有规矩,若逾越,反倒招来非议。”</p>
“我虽无所畏惧,却也不想惹麻烦。”</p>
杨士奇略显忧虑地摇首,“非也。”</p>
“往昔或许无人敢动殿下。”</p>
“然而今朝早会,若殿下保全蓝玉,即便未即立储,也相去无几。”</p>
“情形已截然不同!”</p>
“争夺高位,历来凶险万分。”</p>
“困兽犹斗,孤注一掷!”</p>
“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p>
“殿下切记谨慎行事,方能长远无忧。”</p>
“无论我们如何筹划周密,终究难敌强横之力。”</p>
“匹夫之怒,足以溅血五步;十步之内,足可敌国。”</p>
“此事不得不防!”</p>
“殿下今日押送凉国公入宫,多带些人护卫,亦属理所当然,无人能指摘。”</p>
朱允熥听罢,唇角微扬,未置可否。</p>
这等琐事,无关紧要。</p>
未雨绸缪,何乐而不为?</p>
“该叮嘱的我都叮嘱了。”杨士奇道:“殿下只需牢记‘莽’与‘孝’二字。”</p>
“以莽为刃,以孝为蔽,自能平安无虞。”</p>
“我在此静候殿下捷报。”</p>
朱允熥轻轻颔首,随即登车而去。</p>
马车辚辚而行。</p>
蓝玉与傅叶紧跟其后。</p>
身后又有两支卫队护驾。</p>
金陵城里已尽人皆知,凉国公蓝玉被擒的消息迅速传开。清晨的街道虽冷清,但围观的人群却络绎不绝。看到蓝玉与傅叶的模样,众人议论纷纷。</p>
</p>
</p>
</p>
献王府内,朱允炆、黄子澄、方孝孺彻夜未眠。得知老朱赐予朱允熥宝刀后,三人先是一惊,随即恢复镇定。老朱在圣旨中并未提及朱允熥捉拿蓝玉一事,这表明了他的立场:蓝玉是否有罪,如何处置,尚无定论。朱允熥的行为亦未获认可,因此此事仍可重新商议。</p>
三人下定决心,今日无论如何都要给蓝玉定罪,并给朱允熥安上“违抗圣命”、“鲁莽行事”的帽子。</p>
“时到了,今天就把我们搜集的吴王罪证全部呈报陛下。”</p>
房间里,方孝孺面容严肃地。</p>
“养兵千日,用兵一时。”黄子澄道,“我们筹备许久,现在正是时候。”</p>
“奏折我早已写好。”</p>
“吴王窃权、图谋反叛,不孝、无礼、大不敬、不睦、恶逆、不义种种罪行数不胜数,总计三十六条。”</p>
“吴王罪孽深重,死不足惜。”</p>
他停顿片刻继续道:“献王殿下毕竟是他的兄长,我又是献王的老师,亲自参奏有些不便。”</p>
</p>
“所以,我为参奏吴王写了十几份奏折。”</p>
“今日上朝,将由御史大夫、各部给事中以及众官员分别呈递。”</p>
朱允炆心中有些忐忑。</p>
“这么急着行动,是不是太仓促了?”</p>
他莫名感到心神不宁。</p>
皇爷爷见到这些奏折,会有怎样的反应?</p>
真的会降罪于朱允熥吗?</p>
“非也。”</p>
黄子澄摇摇头。</p>
“吴王假借尽孝之名,突然拘捕凉国公蓝玉等人。”</p>
“此举实际上是为了救蓝玉。”</p>
“还将其秘密关押府中一夜。”</p>
“二人必定商议妥当,今日如何**朝廷。”</p>
“若陛下被他们蒙蔽,放过蓝玉等人,那献王殿下继承大统的会,恐怕荡然无存。”</p>
朱允炆内心一紧,问道:“情况真有这般糟糕吗?”</p>
方孝孺点头回应:“黄兄所言不差。”</p>
“满朝文武官员,都倾向于拥立吴王为继承人,这一点众人皆知。”</p>
“吴王昨天抓了凉国公蓝玉,那些武将勋贵或许会有怨言,但过了一夜,他们应该也能理解其中的道理。”</p>
“吴王这么做,既是为了保全蓝玉,也是为了保护其他武将勋贵。”</p>
“毕竟,在战场上并肩作战过的将领之间,有着深厚的袍泽情谊,关系密切。”</p>
“这样一来,他们不但不会怪罪吴王,反而会心存感激。”</p>
“如果吴王能够赢得这些武将的支持,而陛下也不压制他们,那么吴王继位就是必然的结果。”</p>
“昨晚没能把蓝玉从吴王府带走,今天我们就必须全力以赴。”</p>
“这一仗只能赢,不能输,输了就再也没有会。”</p>
“不能再有任何犹豫了。”</p>
朱允炆沉思片刻后道:“既然两位老师已经决定了,学生自然会全力配合。”</p>
“请问两位老师,今天我在朝廷上又该怎么表现呢?”</p>
方孝孺捋了捋胡须,瞥了他一眼,道:“世上所有长辈都希望晚辈具备五常五德。”</p>
“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p>
“殿下今日需要做的,就是再次呈递一份奏章,请求立吴王为储君,以此展现您的仁慈和兄弟间的深情厚谊。”</p>
“若有大臣弹劾吴王的过错,殿下可以替他辩护。”</p>
“但同时也要让皇上清楚了解他的错误。”</p>
“这就是所谓的以退为进,不争为高。”</p>
朱允炆躬身行礼:“先生所言极是,学生铭记于心。”</p>
“关于立他为储君的奏章,我之前就已经写好,今天就直接呈交。”</p>
方孝孺微笑着点头,接着道:“殿下尽管放心。”</p>
“今天这件事,我们至少有八成把握成功。”</p>
“毕竟,除了吴王,还有蓝玉。”</p>
“蓝玉的罪行,更是数不胜数。”</p>
“就算定不了吴王的罪,只要给蓝玉定了死罪,我们也算是稳操胜券。”</p>
朱允炆听他完,心里顿时安定不少。</p>
想想也是。</p>
自己等人筹备这么久,也应该有所收获了。</p>
今天在朝堂上,不定自己真的有会夺得那梦寐以求的储君之位。</p>
他心里想着想着,嘴角不由自主地扬起笑意。</p>
恍惚中,仿佛已经看见自己穿上储君服饰,接受册封的画面。</p>
思绪一转,又浮现出登基仪式上的场景,端坐龙椅,百官朝拜。</p>
他的笑容愈发得意,嘴角甚至流出口水。</p>
</p>
“万事俱备,咱们这就入朝吧。”</p>
“昨夜顺天府增加了不少巡夜的差役,夜晚出行不太方便,还有些人尚未联系到。”</p>
“趁今早朝还未开始,再叮嘱几句。”</p>
黄子澄话音刚落,只见门外进来一名仆人,里拿着一张纸。</p>
“殿下,这是今天的大明日报,由吴王殿下督印出,是第一,大明日报特意派人送来了一份。”</p>
朱允炆略显惊讶。</p>
朱允熥办报的事,是朱元璋亲批的,当时自己也在场,自然知晓。</p>
没料到,正好是今天发行。</p>
他是故意选在这一天吗?</p>
方孝孺先接过了报纸,扫了一眼,随即放声大笑:“哈哈哈,老天助我们!”</p>
“吴王胆敢发行这种报刊,满篇荒谬之语,这简直是自掘坟墓!”</p>
---</p>
朱允炆急忙接过报纸,黄子澄也探头观看。</p>
看着看着,两人脸色都变得极其难看。</p>
接着,黄子澄问送报的厮:“你知道这报纸总共印了多少份吗?”</p>
那人回答:“的特意问过,这是大明日报首次发行,共印了一万份。”</p>
“这么多?”</p>
黄子澄倒抽一口冷气。</p>
在这个时代,印制一万份,绝对是个惊人的数目。</p>
“这张报的第一谈的是陛下早年的经历,第二刊登了大明律法,唯独这第三——”</p>
黄子澄沉思道:“写的尽是已故太子的事。”</p>
自从已故太子去世后,陛下伤心过度,一直禁止提起。</p>
可现在,吴王偏偏要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