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淳化县的水稻,迎来了丰收季节。</p>
走在焕然一新的淳化县里,随处可见乡民们欢快的笑脸,即便是刚刚经历了那场募兵的分别,似乎也抵挡不住这里仿佛过年一样的喜庆气氛。</p>
带来这份喜悦的,自然是淳化县里一块块金色的稻田,那是农民眼中最美丽的画卷。</p>
秋日的阳光,洒在金黄的稻田上,成熟的稻谷颗粒饱满,色泽诱人,在微风中摇曳生姿,仿佛散发着令人沉醉的香气。</p>
秦枫来自七百年后的那个丰衣足食的年代,所以很难真正体会到这种发自内心的激动。</p>
再有几天,应该就可以收割了。</p>
秦枫走在一块金灿灿的稻田边上,田里正在劳作的老汉连忙扔下里的活计,急匆匆地踩着一脚泥水,跑到秦枫跟前,哪怕是秦枫摆不许他行什么大礼,这老汉仍然是激动得又是搓又是躬身,结结巴巴地道:“秦大人好、秦大人日、日理万真是、真是辛苦了!”</p>
老实巴交的庄稼人,实在不会什么场面话,一句日理万,已经穷尽了他所有的词汇。</p>
但眼神中那份崇敬和尊重,是丝毫不能作伪的。</p>
若是没有秦大人,哪来的田里这样喜人的收成?</p>
“吴初二,这都快收割了,田里还有什么活?我看你忙得还挺认真。”</p>
秦枫对元朝遗留下来的这种名字风格,已经渐渐熟悉,翻开鱼鳞册,满满的都是数字,宛若数学习题集。</p>
“嘿嘿。”姓吴的汉子就憨憨地笑,用粗糙的掌不好意思地摸着后脑勺,略带紧张地道:“没什么活了,大人。就是想走到田里,再抱一抱稻谷,再摸一摸稻穗大人您不知道,这样好的收成,我吴初二活了大半辈子,还从没见到过呢,晚上睡着觉,都能笑醒了,然后到田里来这么一趟,生怕之前都是在做梦,醒来就什么都没有了。”</p>
呵</p>
秦枫点点头,微笑,看着这个淳朴得有点滑稽的吴初二,微微感慨。</p>
心中想要“贪污”的念头,仿佛更加强烈了。</p>
“打算什么时候收割?”秦枫望着丰收的水田,随意问道。</p>
“后天!”吴初二这次没有丝毫犹豫,兴奋地道:“我花了十文钱,请高人算过,后天是个适合收成的好日子,家里这二十三亩三分地,今年肯定能有个好收成!”</p>
秦枫看着兴高采烈的吴初二,好像也被感染到了高兴的心情。</p>
这汉子刚才还唯唯诺诺,现在一提到土地上的事,口齿都伶俐了许多。</p>
秦枫看着几乎一望无际的水田,对古时农民的劳作能力,有了全新的认识。</p>
二十多亩地啊!</p>
一亩大概是六百多平方米,而一个标准足球场大概七千平方米。</p>
所以吴初二家的二十多亩地,相当于两个足球场那么大!</p>
在这样几乎可以称作广袤的土地上,一年到头,要不间断地完成整地、翻土、插秧、除草除虫、灌排水这一系列繁琐的工程,工作量大得简直令人望而生畏。</p>
这个活,秦枫前世在家里干过,到淳化县之后,也在县衙后面的田地里实操过。</p>
应该,在没有大型自动农用械的七百年前,连原始工具都极为简陋,别这二十多亩,就连县衙后面那几亩水田,差点没把秦枫的腰都给累断了。</p>
现在,眼前的这个吴初二,家里却有二十多亩。</p>
而秦枫知道,吴初二家里只有他一个壮劳力,老爹早年死了,老娘缠绵病榻,娶了个老婆也不是身体好的,只能打打下,两口子努力很多年,倒也养育了好几个孩子,可惜那个年代夭折率实在太高,往往一点病,缺医少药的就能要了命。</p>
所以现在鱼鳞册里登记的,吴初二家一共就五口人,老娘,吴初二夫妻,再加上一个还没嫁人的女儿,和好不容易辛苦维持的唯一男丁,今年才只有四岁。</p>
</p>
老婆跟女儿能帮着干点活,但四岁的宝贝儿子只能捡捡柴火。</p>
二十多亩水田恐怖的工作量,几乎有一大半,要压在这个中年汉子的肩上。</p>
看上去,吴初二面相至少得有五六十岁,但秦枫实际了解,他今年才只有三十九岁而已。</p>
“这么多地,种起来辛不辛苦?”秦枫心中微微感喟,看着吴初二问道。</p>
嗯?</p>
这个问题对吴初二来,十分奇怪。</p>
他甚至有些慌乱。</p>
大人的这是什么话,谁家还会嫌田地多了?</p>
可别是要收了咱家的地吧</p>
“不辛苦不辛苦!”吴初二连忙把头摇的跟拨浪鼓一样,飞快地道:“可惜就只有这点田,要是再多些,孩子们都能吃饱,那就好了。”</p>
话一出口,顿时后悔。</p>
当着秦大人的面,什么吃不饱,这不是让大人难堪么。</p>
该打!</p>
吴初二更慌了,连忙咽了口唾沫,努力找补道:“秦大人教的那个灌溉的法子,真是太好了!今年的收成,家家户户都能过个好年!再也不用担心吃不饱的事了!”</p>
嗯。</p>
秦枫点了点头,想起前世看过的,关于袁隆平爷爷的访谈。</p>
华夏上下五千年的灿烂文明史,实际上,老百姓能吃饱肚子的历史,加起来也不到一百年</p>
不管是秦皇汉武,还是唐宗宋祖,不管是英明神武的洪武大帝,还是爱民如子的那些各朝“仁宗”,限于生产力水平,都不可能让治下的老百姓,真正吃饱肚子。</p>
饥饿,是几千年来的主旋律。</p>
“这二十三亩田,往年能收成多少?”秦枫又问道。</p>
正在惶恐的吴初二不假思索,直接就报出清晰的数字,“年景好的时候,一亩田大概能打两三石粮食,要是赶上灾年,可能一石都费劲”</p>
一拍脑门,我怎么又忘了大人!</p>
连忙再次找补道:“现在有了大人的新灌溉法,我看这一亩田呐,打个五石粮食,都有的多!”</p>
五石么?</p>
秦枫知道,这或许是吴初二恭维自己的夸张法。</p>
现代灌溉法固然更加科学,但在化肥这种东西还没法量产的明代,能把水稻亩产从两三石提高到四石,已经算是很了不起的段了。</p>
或许这个吴初二真的够勤快,能够收成每亩五石,但应该也不是淳化县的平均水平。</p>
四石的话</p>
秦枫开始在脑子里列出一条条算式,计划着如何开始他的“贪污”大业。</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