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小说 > 其他类型 > 我们曾经翻过那座山 > (连载三百)
    一碗拉面引发的连锁反应

    清晨七点五十分,西城县政协关食堂里空荡荡的。林华站在食堂门口,里攥着新领的饭卡。他特意提前四十分钟到单位,生怕第一天报到就迟到。

    “伙子,新来的?”一个系着白色围裙的中年妇女从厨房探出头来,圆脸上挂着和善的笑容。

    “是的,阿姨。我是今天来报到的林华。”林华拘谨地鞠了个躬,声音不自觉地提高了几分。

    “叫我刘姐就行。”妇女擦了擦走出来,“这么早就来吃饭?关里大多数人八点半以后才来呢。”

    林华紧绷的肩膀明显放松下来:“我还以为自己来晚了呢。”他不好意思地笑了笑。

    刘姐热情地招呼他坐下:“今天早餐是肉丝拉面,三块钱一碗。你先坐着,我这就给你做。”

    林华选了靠窗的位置坐下,透过玻璃窗能看到政协大院里的梧桐树。

    厨房里传来“啪嗒啪嗒”的甩面声。林华好奇地探头望去,只见刘姐双灵活地拉扯着一团面团,转眼间就变成了粗细均匀的面条。面条下锅后,她又麻利地炒了一勺肉酱,香气顿时弥漫整个食堂。

    “来,趁热吃。”刘姐把面端到林华面前,面条上盖着厚厚一层肉酱,还撒了些葱花。

    林华夹起一筷子送入口中,面条劲道,肉酱咸香适中,比他想象中关食堂的水平好太多。“刘姐,这面真好吃!”他由衷地赞叹道。

    “好吃就多吃点,年轻人长身体呢。”刘姐笑眯眯地看着他,又转身去忙活了。

    食堂里的人渐渐多了起来,大多是些上了年纪的干部,三三两两地坐在一起,低声交谈着。林华一边吃面,一边偷偷观察这些未来的同事,心里盘算着该如何打招呼。

    就在他快吃完时,食堂门口出现了一个高大的身影。林华立刻认出这是政协的陈主席——他在官上看过照片。

    “陈主席早!"刘姐的声音陡然提高了八度,”“老规矩,肉丝拉面?”

    陈主席微微颔首,目光在食堂里扫视一圈,最后落在独自一人的林华身上。林华顿时感到一阵紧张,筷子差点掉在桌上。

    刘姐动作麻利,转眼间就把面条煮好端了上来,还额外加了一碟酸黄瓜。陈主席坐下后,拿起桌上的醋瓶晃了晃,发现是空的,皱了皱眉又放下了。

    林华见状,立刻起身把自己桌上的醋瓶送了过去:“陈主席,用这个吧。”他的声音有些发抖。

    陈主席抬头看了他一眼,眼神锐利如鹰:“你是今天来的?”

    “是的,主席,我是今天来报到的。”林华站得笔直,心冒汗。

    陈主席接过醋瓶,倒了些在面里,又用筷子搅了搅:“坐吧,别站着话。”

    林华心翼翼地坐下,腰背挺得笔直。

    “政协工作还适应吗?”陈主席吃了一口面,语气平淡。

    “刚来还不太了解,但我会尽快学习的。”林华谨慎地回答。

    陈主席点点头:“政协工作节奏慢,主要就是一个月一次的主题视察调研,写好报告呈送县委县政府。”他顿了顿,“写过汇报材料吗?”

    “教育局的汇报材料大多数是我写的,以后还请主席指导。”林华稍微放松了些。

    “那正好,你可以负责社情民意收集报送工作,这样能快速了解政协工作特点。”陈主席着,又夹了一筷子酸黄瓜,“今天我要去清溪镇田禾村调研,你和韩跟我一起去。”

    林华连忙点头:“好的,陈主席。”

    陈主席吃完面,擦了擦嘴:“九点在楼下集合。”完便起身离开了食堂。

    林华长舒一口气,赶紧把醋瓶送到厨房加满,又放回自己桌上。刘姐在一旁偷笑:“伙子反应挺快嘛,陈主席最讨厌吃饭没醋了。”

    “谢谢刘姐提醒。”林华感激地,心里却七上八下,不知道下乡调研会是什么情形。

    八点二十五分,林华已经等在办公楼前。韩云涛走过来,伸出:“林,欢迎来到政协工作。”

    “韩主任好!”林华赶紧握,“请多指教。”

    韩云涛笑起来眼睛眯成一条缝:“别紧张,陈主席人挺好的,就是看起来严肃。”

    正着,一辆黑色轿车停在他们面前。陈主席摇下车窗:“上车吧。”

    林华坐在副驾驶,一动不敢动。陈主席在后座翻看文件,偶尔和韩云涛交谈几句。车子驶出县城,窗外的景色逐渐由楼房变成了田野。

    “林,”陈主席突然开口,“你知道我们为什么去田禾村吗?”

    林华转过身:“是去调研居民增收情况?”

    “具体点,是去看我们政协帮扶的养猪场。”陈主席合上文件,“去年我们联系县里的技术员,帮村民谢玉民解决了生猪拉肚子的问题。”

    韩云涛补充道:“这个项目是陈主席亲自抓的,投入了不少精力。”

    林华认真记在心里,暗自庆幸昨晚熬夜看了政协的工作简报。

    一个多时后,车子驶入田禾村。村支书早已等在路边,热情地迎上来握。一行人步行来到谢玉民家,远远就听见猪的哼叫声。

    谢玉民见到陈主席就激动地握住他的不放:“陈主席,您可算来了!快看看我们的猪,长得可好了!”

    养猪场比林华想象的要干净整洁,几十头肥猪在圈里哼哼唧唧。谢玉民如数家珍地介绍:“现在有一百四十多头,按照今年八块五一斤的行情,能卖三十三万呢!”

    陈主席脸上露出罕见的笑容,他仔细询问饲料价格、防疫情况,还亲自走进猪圈查看。林华赶紧掏出笔记本记录,不时用拍照。

    “多亏了政协帮忙联系技术员,”谢玉民感激地,“去年猪拉肚子差点全军覆没,现在总算熬出头了。”

    陈主席拍拍他的肩膀:“这是我们应该做的。你们富起来了,我们工作才有意义。”

    回程的路上,陈主席明显心情愉快,甚至哼起了曲。他突然对林华:“林,你把今天的情况写个新闻稿,重点突出谢玉民家的增收账目。”

    林华受宠若惊:“好的,我回去就写。”

    “写好了直接发给我审核。”陈主席完就闭上眼睛休息了。

    回到办公室,林华顾不上吃午饭,立刻开始撰稿。他反复推敲用词,既要朴实又要生动,既要突出成绩又不能显得浮夸。写到第三稿时,他终于满意了,战战兢兢地发给了陈主席。

    不到半时,陈主席就打来电话:“写得不错,稍作修改后发给省报驻安康记者站和安城日报。”他顿了顿,“把你名字也署上。”

    林华激动得都有些发抖。他按照陈主席的意见修改后,将稿件谢玉民的增收账发了出去,然后一直盯着邮箱,生怕错过任何回复。

    第三天早晨,林华比平时更早到单位,直奔收发室取报纸。当他看到省报和安城日报头都刊登了他的文章时,心脏几乎要跳出胸膛。更让他震惊的是,文章几乎一字未改。

    整个上午,政协办公楼里电话不断。先是省政协办公厅打来电话,接着是省委宣传部。中午时分,韩云涛神秘兮兮地跑来:“林,你火了!新来的娄书记批示要总结我们县的经验呢!”

    林华还没从震惊中回过神来,办公室电话又响了。是陈主席秘书打来的,让他立刻去主席办公室。

    陈主席正站在窗前打电话,见林华进来,示意他坐下。挂断电话后,陈主席难得地面带笑容:“林,你这篇文章写得很好,引起了省委高度重视。”

    “是陈主席指导得好。”林华谦虚地。

    陈主席摆摆:“不用谦虚。娄书记已经批示省政协来调研我们的联镇帮扶工作,省委宣传部也要派记者来采访。”他走到林华面前,“这对我们县政协是个重大遇。”

    林华这才意识到自己的一篇文章竟然引发了如此大的反响。正当他想什么时,门外传来敲门声。

    “请进。”陈主席。

    门开了,县委书记文尚武拿着报纸走了进来:“老陈,好消息啊!”他看见林华,眼睛一亮,“这就是林吧?”

    林华连忙站起来:“文书记好!”

    文尚武亲切地:“文章写得真不错,把我们的帮扶工作生动地展现出来了。”他转向陈主席,“老陈,你们政协真是藏龙卧虎啊。”

    陈主席难得地笑了:“林刚来不久,表现确实不错。”

    文尚武仔细打量林华:“文笔这么好,县委也需要这样的人才啊。”他半开玩笑地,“老陈,到时候可得支持县委工作。”

    林华站在一旁,既兴奋又忐忑。他没想到一碗拉面带来的早晨,竟然会彻底改变他在政协的处境。看着两位领导交谈的身影,他隐约感到,自己的关生涯或许会走向一个意想不到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