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小说 > 都市言情 > 大周文圣 > 第110章 诗画双达府!《陋室铭》一篇惊江州
    第0章诗画双达府!陋室铭一篇惊江州!(求月票)

    晨光初破晓,薄雾犹未散。

    江州府院的青石板上,已踏满纷沓足音,惊起檐角宿露。

    府学院考之日,晨钟方歇,院内便已人声鼎沸。

    数百青衿学子肃立庭中,衣袂翻飞,笔墨纸砚的清香与晨露的湿气交织。

    周山长一袭玄色儒袍立于高阶,身后众教谕雁列。

    他长袖当风,目光如炬扫过众学子,庭中霎时鸦雀无声。檐角铜铃被晨风清脆叩响,恍若为这场江州府院的考文战揭幕。

    “两日后便是端午佳节,江州府将举办龙舟文会,诸事繁杂。

    今日府院考,依‘君子六艺’‘文人八雅’,诸位教谕、学子们各择一科考校。”

    言罢,他拂袖,示意众人散去。

    然而,庭下教谕与秀才们却仍伫立不动,目光灼灼。

    “怎么还有疑问”

    周院君眉梢微挑,略显诧异。

    “院君容禀!

    我等想观江行舟兄作一篇诗画!”

    忽有秀才沈织云越众而出,长揖及地,笑道:“江兄自入我江州以来,所作诗文篇篇出县以上!

    自古诗画不分家!

    今日若得观其诗画,必是一桩盛事!”

    晨风拂过庭前古柏,枝叶簌簌作响。

    数百秀才青衿屏息凝神,目光皆汇聚于一人——那立于阶下的月白薄衫书生,沉默的江行舟。

    “不错!”

    另一教谕抚掌笑道,“以江生之才,此番定又是一篇出县、达府之作。如此缘,我等岂可错过”

    众秀才与教谕纷纷附和,笑声朗朗。

    亲眼观江行舟写诗词文章,他们也能精进,领悟不少心得。

    周院君闻言,先是一怔,随即抚掌大笑:“好!好!本君亦有此意!既如此,今日便先考画课!我等一睹为快!”

    他侧首唤道:“赵教谕!”

    “在!”

    赵孟节朝周院君拱一礼,随即转身,面向画课的数十位秀才学子,声如洪钟:

    “画课——开考!”

    “喏!”

    庭前古柏投下斑驳日影,数十张紫檀长案次第排开。澄观画院的数十位秀才学子衣袖翻飞间,纷纷开始作画。

    周灵韵拈起一管狼毫,

    徐子谦正以青黛调色,

    他们案头朱砂艳若榴火,赭石沉似龙渊,青黛、胭脂不一而足。

    忽闻“嘶——”的一声轻响。

    江行舟广袖垂落,徐徐展开丈二宣纸。

    素白卷轴如飞瀑垂落,

    惊得邻座秀才慌忙按住自己翻飞的纸角。

    但见,江行舟笔锋悬于纸端三寸,一滴墨悬而未落。

    庭中忽然静得,能听见江行舟中松烟墨碎裂的声响,连画院的众秀才们都心不在焉,忍不住翘首张望。

    江行舟略一沉吟,便提笔。

    狼毫落纸的刹那,满庭松烟墨香骤然一凝。

    宣纸画卷之上,

    墨迹如活物般游走——

    远山,薄雾濛濛,一线黛青破空,孤雁振翅处,竟有点点朱砂晕染,恍若霞光沾羽。

    溪畔,溪水清澈,渔翁斗笠下的阴影用枯笔皴出,腰间酒葫芦却以金粉点缀,在满卷水墨中灼灼生辉。

    江行舟笔锋下,

    三间茅草木屋在依山傍水的墨色中浮现——

    左屋,歪斜的雕窗棂,用簪楷写就半阙诗云深处,字字如蚁附木,在斑驳树影间若隐若现。

    中屋,洞开的门扉内,一名布衣老者与数十位年轻人坐而论道,一张矮腿案几上,案几摆放着一卷春秋竹简,半盏冷茶正漾开涟漪。

    右屋,茶烟袅袅升起,在宣纸上晕出淡淡的赭石色水痕。

    茅草木屋外的石阶青苔,墨色里混着碾碎的孔雀石粉末,在晨光中泛着幽蓝。

    屋旁,一块卧牛奇石盘面,竟藏着半局未了的珍珑棋谱!

    江行舟狼毫轻扫,

    一弯木桥自溪面跃然而出,

    桥板的松木纹理间,暗藏吴道子“兰叶描”笔意,在波光折射下流转生辉。

    溪畔,三丛墨兰忽地一顿。

    江行舟以笔肚蘸取宿墨,瓣边缘顿时浮现冰裂纹。

    桥下流水间,竟然还能见几尾墨虾。

    那溪中墨虾,须尖正在微微颤动,仿佛下一秒就要跃出纸面,溪流哗啦,充满活泼欢悦的气氛。

    江州府满庭院的教谕、秀才学子们都看的聚精会神,噤声屏息。

    那画作溪水“哗啦”声分明化作古琴的流水滚拂之音,在府院庭中回响不绝。

    赵孟节目不转睛盯着卷轴,指节轻叩案几,案上茶盏中的龙井嫩芽随声沉浮。

    “好!”

    他忽而击掌,赞叹:

    “三笔勾檐见风骨,五墨分阴阳生韵。此画看似拙朴,实则笔笔藏锋,墨色天成,已臻出县之境!”

    白玉镇纸下,这幅江村草屋图卷轴,在晨光中泛着微黄。

    不过,

    赵孟节教谕心中,依然有一丝疑惑。

    他观江行舟平日执笔画作,水榭楼台、雕栏玉栋,完全不在话下。连宫阙脊兽,鸱吻鳞甲都纤毫毕现,

    为何,在江州府试端午考上,江行舟却反而偏偏画一座如此简陋的茅茨土阶

    “不过,江州府院的端午考,一副[出县]画作,也足以评为画道甲一了!或许,他想保留三分实力!”

    赵孟节心中暗道。

    “画已成!”

    江行舟笔锋收势,墨痕未干,一幅山溪茅草木屋图已跃然纸上。

    画中茅檐低垂,溪水潺潺,远山如黛,意境清幽。

    “该题文章了!”

    他略一沉吟,

    提笔沾墨,笔锋吞吐着青芒,在画卷空白处挥毫题一篇文章。

    江州府院众人顿时精神一震,屏息凝神,目光尽皆落于那笔走龙蛇之处。

    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笔落处,墨染山河动。

    首句最后一笔收锋的刹那,画卷骤然绽放出璀璨青芒。

    画中云雾翻涌,原本静止的山雾中竟传出阵阵缥缈仙音,似有琴瑟和鸣于九霄之上。

    “快看!画中,仙气!”

    有秀才失声惊呼。

    只见画中山岚间,数只灵鹤振翅而起,羽翼流光。

    远处峰峦深处,灵雾笼罩处,隐约可见一位素衣仙人抚琴而坐,指尖拨动间,清音绕梁。

    那琴声时而如清泉漱石,时而似松涛阵阵,竟引得院中梧桐无风自动,沙沙作响。

    赵孟节教谕一时竟看呆了,中茶盏“当啷”落地,青瓷碎片间茶水蜿蜒如溪。

    他浑然不觉,双目死死盯着那幅渐生灵韵的画作——这哪里还是出县文宝分明已是“灵韵自生”的佳作!

    江州府院上空,不知何时聚起朵朵祥云,霞光映照下,整幅山溪草屋图竟似要破纸而出。

    “妙!”

    府院人群中,骤然爆发一声赞叹,

    “开篇首句,便见仙骨,气韵天成!”

    “仅此一句,这一篇文章,必是出县以上的名篇!”

    众教谕、秀才们也是纷纷颔首,彼此交头接耳低声评议,眼中尽是惊艳之色。

    寥寥数笔一句之间,却已经立意极佳,似有清风拂面,令人心神一畅。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江行舟腕轻转间,笔锋如刀,墨色似浪。那宣纸上的墨迹竟隐隐泛起粼粼波光。

    此第二句一出,

    “轰——”

    画中溪水骤然翻涌,原本平静的水面激起千层浪。

    原本只有数尾鱼虾的潭底深处,一道青影蜿蜒游动,鳞爪时隐时现,龙吟不绝于耳。

    “龙是龙气!”

    有人踉跄后退,指着画卷骇然失色。

    只见那墨色蛟龙猛然破水而出,带起漫天水雾。

    龙须怒张,金瞳如电,一声长吟震得画纸剧烈颤动,仿佛下一刻就要被这磅礴龙气撕裂。

    “哗啦!”

    这条墨龙入溪潭之中,在画卷的溪水中消失不见。

    赵孟节须发皆张,持茶盏的在轻轻颤抖。

    他分明看见——那龙睛开合间,竟对着江行舟微微颔首!

    满院文士呆若木鸡。

    “上句言仙,下句述龙!好一个珠联璧合!”

    忽然,人群中一位青衫文士击节赞叹,“一山不在高一水不在深,一虚一实,却暗合天地至理!”

    “这开篇绝了!

    以文入道,点墨通灵!”

    四周众人闻言,皆露出恍然之色。

    这两句看似平白,却如阴阳相生,既承前句仙气缥缈,又启后文人戏龙的趣味,当真妙不可言。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江行舟一气呵成,笔下生风!

    天地骤静。

    只见画中那三间歪斜茅屋,忽有道德紫气自梁间升腾,萦绕茅屋,如烟似雾,金光璀璨,蓬荜生辉。

    斑驳土墙竟泛起金玉光泽,檐下蛛化作璎珞垂珠。

    一块乌木牌匾凭空在正屋浮现,陋室二字笔走龙蛇,墨迹未干却已透出铮铮铁骨。

    “这这竟然是文道紫气”

    江州府庭院,一位白发老儒颤巍巍伸,指尖激动指着画中紫气。

    画中,

    茅草木屋内忽传清越琴音。

    但见虚影幢幢——有青衫文士对弈石枰,素拨动焦尾琴;

    皓首大儒执卷在屋中团蒲处,字字生辉映得须眉皆金。

    最奇的是,画中茅草木屋内,明明满座大儒文士,高谈阔论,却只闻珠玉之声;

    纵使茅草木屋中典籍堆积如山,众人翻阅却怡然自若,毫无倦意。一童子捧茶穿行其间,衣袂带起的风都是香的。

    “画中[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此等气象——不论门第高低,只论学问高低,笑谈圣贤大道!

    岂非正是当年孔圣周游列国前,和众弟子们高谈阔论经典,杏坛论道的场景,可与之媲美!”

    赵孟节看到此处,忽觉眼眶滚烫,竟有热泪夺眶而出。

    这才是画的至高境界——意境气象!

    他甚至能看见——在那座陋室门前青石阶外,苔痕斑驳处,隐约现出一道车辙印记;

    檐下竹帘轻晃间,仿佛有子路负剑的剪影掠过;

    案几上摊开的春秋竹简,分明还带着泗水河畔的晨露。

    “孔子闻韶乐三月不知肉味”

    赵孟节颤抖着抚过画卷,指尖触及之处,竟有钟磬清音自数千年前悠悠传来。

    画中,

    那些模糊的[往来无白丁]年轻文士身影,

    此刻在他眼中渐渐清晰——

    有人正冠危坐如颜回,有人抚琴长啸似曾皙。

    而那陋室中央,分明有位布衣老者执笔删定六经,案头一盏油灯,照得万古长夜如昼。

    “此乃,朝闻道于孔圣也!”

    赵孟节突然整肃衣冠,对着画卷深深一拜。

    他是满院众人中,最先明白过来,

    眼前这画作分明是江行舟以笔墨为舟,载着满座文人逆流直上数千载,与孔圣人共此一盏茶,谈笑论道。

    “妙哉!好一句[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一声喝彩如惊雷炸响,

    满院的秀才们竟不约而同面露震惊之色。

    那白发苍苍的老秀才浑身颤抖,中茶盏“当啷”坠地,却浑然不觉。

    他耳畔分明回荡着画中传来的诵经声——不是一人,不是十人,而是千百年来无数鸿儒的吟咏,在陋室梁间交织成浩瀚长河。

    “此句一出,这必定是一篇达府文章!”

    “这茅草木屋中,竟然隐传来大儒之音——!”

    府院一片高声喝彩,众教谕们无不动容。

    这世间竟然有人,

    能以如此直白朴拙之笔,勾勒出这般深邃意境!

    不过,他们显然还没有意识到,这画中的[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都指的是何人

    这茅草屋陋室,是指的何地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

    直到,

    江行舟最后一笔银钩铁画,墨池余渖犹在。

    整座府院顿时陷入一片玄默。

    “这是孔圣”

    满座青衿学子、白首教谕,尽皆悚然离席,连呼吸都凝滞了。

    那案上墨迹未干的宣纸,此刻竟隐隐泛起杏坛讲学时才会出现的文华之光。

    若前文是琼琚之章,

    这最后一句便是圣人之音,叩响泗水磬钟,振聋发聩!

    “这不是寻常陋室!

    这是当年孔子尚未封圣,还是大儒时,在洙泗之滨筑起的一座茅草木屋——天下第一座杏坛,带弟子们在此处讲学!

    此句,出自论语子罕第九——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周山长院君这一刹那终于惊醒,突然推案而起,满脸不可思议,“江贤侄这是将孔子的微言大义,融入这副陋室铭诗画之中!”

    原本这幅画作虽笔墨精妙,但终究稍显简素,不过出县之姿。

    然而,[孔子云:何陋之有]

    此惊天之句一出,

    一切都不同了。

    霎时间——

    整幅画卷如受圣人之气点化,纸上墨痕竟隐隐泛起杏坛紫气,文华冲霄!

    原本略显朴拙的笔意,此刻竟如洙泗春风拂过,陋室生辉,意境骤升节节攀升,直入诗画双达府之境!

    “圣人微言,一字千钧!”

    一位老儒眸中光芒大放,颤声低语,“此句一出,画中这座陋室,便不再是凡俗茅草木屋,而是承载孔圣遗韵的圣地——杏坛!”

    “江行舟兄这是,诗画双达府!”

    江州府院的众人恍惚间,

    仿佛见画中陋室化作一座古朴杏坛,隐约有圣人诵经之声回荡,文气浩荡,直贯云霄!

    霎时——

    那幅诗画双达府的陋室铭卷轴,发出仙琴龙吟之音,骤然绽放出璀璨文光!

    府院众教谕、秀才们只觉一股浩然之气扑面而来,文位修为稍浅者竟不由自主地后退数步。

    那画卷散发的光芒越来越盛,最终化作一道通天光柱,将整座江州府组照得如同白昼!

    但见——

    江州府穹苍之上,墨云翻涌如龙蛇起陆,竟于虚空中凝就陋室铭全文。

    字字浮空,金钩铁画间隐现圣贤气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

    忽有清光乍破,云霞间显化出一座陋室茅檐。

    檐下鸿儒虚影凭几而坐,持竹简娓娓道来。

    那诵读之声竟与文庙的晨钟暮鼓相应和,在天地间回荡不绝。

    “咚——!

    咚——!

    咚——!

    咚——!”

    江州文庙巨钟无人自鸣,声震百里。

    文庙钟声四响。

    随后稍顿片刻,又是钟声四响!

    整座府城的青石板路都在钟声里微微震颤。庞大的才气共鸣,从天地间溢出。

    百里方圆漫天云卷,才气漩涡的中心处,赫然是江州府学院!

    长街上,数十万布衣百姓愕然,纷纷驻足。

    有稚子骑在父亲肩头,指着天际结结巴巴:“爹!字、字在发光!陋室铭: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诗画双达府江州府学院,江行舟的新作!”

    茶肆里书人蓦然惊起座,愕然望天画卷,醒木坠地,却浑然不觉。

    城南李清老秀才跌跌撞撞冲出寒酸的书房,葛巾歪斜也顾不得扶正,望着天幕,老泪:

    “[何陋之有]好一个何陋之有!”

    他枯瘦的指死死攥着补丁长衫,“若早三十年得见江郎此文,老朽何至于何至于毕生自怨自艾,恨天怨地,贻误终生!”哽咽不能言。

    城北王秀才更是一把扯开衣襟,露出精瘦的胸膛,对天嘶吼: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这才是读书人的文心!

    [孔子云,何陋之有],此乃文人之文骨!

    我悟了,我悟道了——!”

    声裂金石,惊起满城飞鸟。

    此刻,

    整座江州府,都沐浴在这陋室铭诗画双达府的漫天文华之中。满城书籍,一册册无风自翻,砚台残墨泛起涟漪——竟是天地共鸣,万物应和!

    ——

    求双倍月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