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小说 > 都市言情 > 寒门权相 > 第207章 《尚书》之辩,道心崩了
    第20章尚书之辩,道心崩了

    河岸东侧,来自国子监的上舍生、下舍生,以及数位博士、教习,齐聚一堂,言笑晏晏,讨论声、欢笑声、鼓掌声,不绝于耳。

    河岸西侧,宽大的草席上,十余名没有资格列席,甚至没有资格旁听的编外人员,看上去孤单而潦草。

    但在王范的主持、周坚不时插科打诨、和齐政的偶尔出言维系下,众人很快便扫清了颓丧,开始了自己的辩论。

    众人从义利之辨,到王霸之辩,接着又开始起了自己对经典的一些独到见解。

    齐政默默听着,眉头微皱。

    虽然见识了解到了当前读书人辩经的基本情况和方式,但总觉得差了点意思。

    于是,他悄悄引导起了话题。

    “诸位,在下有一问,世人皆言孔圣删诗,三千而至三百,但先秦文献之中从未有过直接记载以佐证,这是否是汉儒为了推崇孔圣而刻意塑造之言”

    “虽礼记王制有载,天子命太师陈诗以观民风,但按照典籍所载,周代文书官守森严,平民压根无权参与文本修订,“采诗”之,当是汉儒比附汉乐府制度所作推测,同样可以佐证在下的观点。”

    这话一出,登时吓得众人一愣,瞠目结舌地看向齐政。

    好家伙,连诗经都敢质疑了吗

    诗经作为所有读书人的必学书目,齐政居然一开口就它有问题。

    这哪儿是辩经,这分明是要掀桌子了啊

    看着众人的表情,齐政微笑道:“不必这么紧张嘛,这等法,古来有之。据在下所知,王充在论衡之中,便曾揭露张霸伪造尚书之案。便是对于真尚书,孟子亦曾言:尽信书,不如无书。故我等的质疑,只要有理有据,都是对于先贤的效仿,何罪之有”

    就在众人懵逼间,一个声音轻笑着道:“阁下真是好大的口气,按照你这个法,尚书也有问题”

    众人循声望去,只见一个十六七岁的年轻人,在一个长髯中年人的陪伴下,来到了众人身旁。

    而后,那年轻人朝着齐政拱了拱,“在下路过,听闻阁下之言,欲与阁下一辩,不知阁下可愿意”

    齐政看了一眼距离这儿长达数百步的官道,腹诽一句:你这耳朵还真够好使的。

    不过,他如今本就要锻炼自己这方面的本事,送上门的对,不要白不要,反正输了也没关系。

    他当即起身,回了一礼,“阁下想要以何为题”

    年轻人直接开口道:“便如阁下方才所言,孟子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其意在否定血流漂橹之夸,而称仁者无敌,阁下可认同”

    齐政闻言,并没有惊慌,笑着道:“仁者无敌韩非子难一曾言战阵之间,不厌诈伪,古往今来之战役,从来都充满了诡诈与变数,何来一方占具道义之高点,便可无敌之”

    这番话,听得众人缓缓点头,在当今之世,兵者诡道之早已深入人心,宋襄公已然沦为笑柄。

    年轻人也意识到自己的立论有问题,并未受挫,微笑道:“尚书泰誓有言:纣有臣亿万,惟亿万心,仁者并非无敌,但是暴政必亡。春秋繁露亦言:尧舜行德则民仁寿,先贤之言备矣。”

    齐政摇头,“汉书刑法志有载:黄帝以兵定天下,若仁者无敌,暴政必亡,是黄帝不仁还是八方非行暴政”

    “唐代敦煌变文之中曾有舜子变一文,禅让之间,血迹累累,何来行德一”

    他看着微微色变的年轻人,不想纠结那个简单的仁政暴政之论,主动改变论题,“更何况,尚书之作,多存伪篇,尤其是梅尚书,便如泰誓一篇,便是伪作,何能以此为据”

    这话一出,不仅与他辩论的年轻人惊了,四周围观众人也惊了。

    就连准备悠然看着自己的得意徒儿试牛刀的中年男人也傻眼了。

    那可是尚书啊!

    诗书礼易之中的书,是所有读书人必读之目,更是多少读书人立身之本。

    便是在如今,也有无数人凭借治书而名扬天下。

    齐政竟然开口就是此书有伪

    谁给他的狗胆!

    李仁孝也懵了,这位饱读诗书的神童,这位西凉国的睿王殿下,不过是瞧见路边一个文会,打算试试中京城的深浅,没想到以来就遇见这样一个猛人,开口就尚书存伪。

    但他能被西凉国派来,作为此番西凉代表来中京城搅局,自然本事也不,冷哼一声,“虽是辩经,但也容不得阁下这般信口雌黄,依据为何西汉鲁恭王拆孔子故宅墙壁,而得古文尚书,史记、汉书都记载,孔安国得尚书;及至东晋元帝,豫章内史梅赜献古文尚书及孔安国尚书传,脉络清晰,皆有记录佐证,来历明确,有何可质疑之处”

    他这是要用传承有序和记录互证,来为古文尚书作保。

    齐政半点不慌,古文尚书是伪作在后世已经是被证实过的。

    尚书分文今文尚书和古文尚书,古文尚书是东晋豫章内史梅赜给朝廷献上的,据是西汉鲁恭王拆孔子故宅一段墙壁里面找出来的,实际上已经全部证伪。

    当初他可是把这个瓜吃得明明白白,如今简直是信拈来。

    他淡淡一笑,“史记和汉书的确都记载了孔安国得尚书之事,但记录的却是孔安国得到的尚书多出十六篇“逸书”;而梅的古文尚书却多出足足二十五篇的内容。这二十五篇的内容如果是经过后人修整的,那就不是“逸书”的原貌了,这当中难道没有掺假粉饰吗”

    李仁孝一愣,这个篇目的问题的确是他没有注意到的。

    但这个点也的确无解,如果梅尚书是真的,那为什么篇数不一样

    假如梅尚书只是被后人分篇调整了,那这样的改动,你怎么保证不掺假在里面呢

    不等李仁孝回答,齐政接着道:“而且,梅尚书的记载有疑问之处更多。”

    “墨子非命下曾引泰誓篇,纣越厥夷居,不肯事上帝,而今尚书之文为纣夷居不肯事上帝鬼神。鬼神之,乃战国阴阳家之创,为何出现在尚书原文之中”

    “微子篇有称呼父师少师,但父师之称谓始见于周礼,为何出现在尚书之中”

    “而且,史记皇皇巨著,距离先秦更近,但为何史记对其中二十九篇尚书引用极多,例如夏本纪引用禹贡、皋陶谟、甘誓的全文,却偏偏梅尚书一次引用都没有”

    “凡此种种,难道还不能证明这梅尚书乃是汉儒托名伪作吗”

    齐政铿锵有力的话,在众人的耳畔回荡。

    原本王范等人还在兴奋地准备好好听听齐政的高论,听了一半直接快崩溃了。

    他们苦苦研读的尚书,居然有二十多篇都是假的

    尚书都能是假的,你告诉我什么是真的

    这世界还有什么是真的

    当然,这并不是齐政的法就成为学界定论了,但是也足以将这些人的心防击溃。

    但比起失魂落魄的众人,西凉国的睿王李仁孝,才是真的麻了。

    他只是带着一种见猎心喜,试牛刀的心思,随便来找个人练练,试试水,没想到居然是这样的结果。

    他喃喃地张了张嘴,却发不出半点声音,不出一句辩驳。

    他甚至都开始跟着怀疑起,这尚书是不是真如齐政所,是汉儒托名伪作。

    他拱了拱,“敢问阁下,可是姓黎”

    在他的心中,能有这等才学的,能将他辩倒的,也只有那号称北地第一才子的黎思源一人而已。

    他也只能接受输给这样的高人。

    “在下齐政,苏州人士。”

    齐政,不是西凉国搜集的任何一位大梁才子

    咔嚓。

    那是一个雄心勃勃的年轻人,道心破碎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