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小说 > 都市言情 > 寒门权相 > 第230章 皇帝证礼,各方齐贺
    第230章皇帝证礼,各方齐贺

    瞧见这一幕,一位宫廷画师立刻展开画板,中的画笔如龙飞凤舞。

    白纸之上,四面看台率先出现,点缀以各种颜色。

    主看台上的一抹明黄,再让整个场面的档次,瞬间高了起来。

    而后中画笔轻写勾出一道道颜色各异的痕迹,那便是一道道身影,无需清晰的面目,人山人海之热闹便跃然纸上。

    正中的蒲团上,站着六个鼓掌的年轻人。

    他们目光凝望的前方,一个青衫少年长揖及地。

    在他的对面,一位白衣老者拱回礼。

    二人身旁,是笑容可掬的皇帝。

    一双双鼓动的,一张张微笑的脸,共同烘托出了一个圆满而热烈的场景。

    在角落里,还有一个叼着画笔,认真作画的画师。

    嗯,虽然脸不清晰,但从姿态上就能看出那潇洒从容的气质。

    周山拜师图在挥毫泼墨间,悄然画成,只待回去填充一些诸如人物神情等细节。

    “真好啊!今日这场文会圆满了。”

    “是啊,天下文宗,世间奇才,天作之合,文脉传承,还有什么比这更圆满的吗?”

    “吾等今日,见证了佳作的诞生,见证了雄文的降世,更见证了文脉在这周山之上,传承有序,不虚此行,不虚此行啊!”

    “这个少年,自今日起,一飞冲天,恐再难有人拦得住了!”

    这样的观点,是许多人的共识。

    有人为之欣喜,乐见其成;

    同样,也有人为之暗恨,心中嫉妒。

    这都是无法避免的,也是智者不会在意的。

    天德帝似乎心情大好,“孟夫子自江南远来中京,朕强留至今,心头颇怀歉疚,今既寻得佳徒,得结师徒良缘,也让朕宽慰了不少。不如就在此行了拜师礼,朕亲自作证,也算全了此番盛事。”

    听见这话,在场众人都惊了。

    陛下不仅为此事定了性,更为此事做了旁证,那全天下都不会再有人敢在公开场合对此事任何的不是。

    刚打算歇口气的画师默默拿起笔,他知道,自己还有一副图要画了。

    当天德帝亲自见证了齐政向孟夫子拜师敬茶叩首之后,现场再一次爆发出了整齐的欢呼声。

    当然,这一次的欢呼很大一部分是给天德帝这位人间至尊的面子。

    “朕今日来此,听见了诸位的大作,见识了我大梁文风昌盛,让朕不虚此行。”

    天德帝转身看向场中,“为表我大梁文治昭昭之风气,彰我大梁重视人才之举,今日场中七位贤才,每人赐明德御笔一支,望诸位勤奋向学,再攀高峰。”

    “今日魁首齐政,另赐京中宅邸一座。”

    完,在一片惊呼声中,天德帝笑看着齐政,“你的诗才,朕很喜欢,往后朕有闲暇可愿入宫与朕探讨诗词?”

    齐政愣了愣,在极短的时间内非常郑重地思索了一下这个探讨诗词是不是借口之后,恭敬行礼,“草民惶恐,敢不从命。”

    天德帝笑了笑,迈步走开。

    童瑞的声音尖尖响起,“起驾!”

    天德帝动身,皇后紧随其后起身,来到孟夫子身前,柔声道:“恭喜孟夫子收得爱徒。”

    面对一国之母,孟夫子板板正正不卑不亢地回礼,皇后接着看向齐政,“你的诗文都是极好的,愿你好生听从孟夫子的教诲,传承我大梁文脉。”

    这番话四平八稳,齐政恭敬答应。

    在皇后身后的贤贵妃也一样,先恭喜了孟夫子,而后看向齐政,面露歉意,“我那儿子,性情古怪,见不得人好,齐公子多担待些。”

    齐政都听傻了,哪儿敢应承,连忙拱,“贵妃娘娘言重了,草民对楚王殿下敬仰有加,绝无恶意。”

    “我就这么一,齐公子姑且一听。希望下次见面,你就是齐夫子了。”

    贤贵妃真诚一笑,迈步离去。

    齐政来不及细品心头的震惊,立刻收敛心神。

    因为宁妃娘娘来了。

    宁妃同样先与孟夫子道喜,而后看着齐政,没有恭喜,只是眼神温柔,略带怜惜和感谢地轻轻吐了三个字,“辛苦了。”

    齐政默然,郑重回礼。

    一切尽在不言中。

    待皇帝和后妃离开,其余人也开始陆续动身。

    楚王、齐王、卫王三人联袂而至,齐齐向孟夫子贺喜。

    卫王朝着齐政点了点头,千言万语,都留待回府之后再谈。

    齐王则很自来熟地搂着齐政的胳膊,亲昵地摇了摇,“好子,可以啊!等你回城,本王亲自设宴为你道贺,一定要来啊!”

    齐政欠身道谢。

    齐王扭头,挑衅地看了楚王一眼,转身走开。

    楚王上前,十分细心地抚了抚齐政的肩膀,帮他将肩上的褶皱抚平,松了口气,轻声道:“本王确实更希望自己下的人能成功,但既然你成了,而且还帮我大梁稳住了局面,没有让北渊和西凉的人得逞,本王此刻心中,便只剩下恭喜了。”

    对这话,齐政半个字都不信,但表面上却也是笑着拱,“多谢楚王殿下。”

    待皇子们走后,聂锋寒和李仁孝同样一起过来。

    例行朝孟夫子行礼后,聂锋寒十分大度地看着齐政,率先开口,“本来明日就要走的,但是本王想多留两日,齐兄给个会,我们把酒畅谈一番。”

    李仁孝微笑点头附和,“不错,齐兄给个会。”

    齐政看着两个虽然来自异邦,身份高贵,但心性却让他颇为欣赏的同龄人,想到如今的车马,再加上身处异国,若是一别,恐怕便是一生,于是郑重点头,“明日定当亲自造访鸿胪会馆。”

    “一言为定!”

    “那我二人先不打扰齐兄了!”

    待二人交谈着离开,一个意想不到的人,却来到了齐政面前。

    不等他向孟夫子道喜,孟夫子却已经主动拱,“坦夫兄。”

    行礼之后,他便主动向齐政介绍道:“这位便是大梁朝堂的压舱石,誉满天下的老太师。”

    齐政闻言连忙朝着对方行礼致意,老太师呵呵笑着将他扶起,“英雄出少年,与你一比,我等日暮西山之人,不值一提!”

    完,他看着孟夫子,“没想到你我两个老东西,还有重逢之日。何日得空,一起去看看姜兄?”

    闻言,孟夫子面露纠结和迟疑。

    老太师笑着劝道:“我一个人,不敢去也不好去,何况咱们这个年纪,不定哪天就没了,死之前总得再见一面吧。”

    联想到老太师这些年刻意避嫌的行径,和那位姜兄的脾气,孟夫子叹了口气,缓缓点头。

    老太师伸一指齐政,“届时就让他陪着。”

    完他笑看着齐政,“好子,跟着你师父稍微学学就行,就你的文采,他够呛有资格教你。”

    孟夫子登时急眼,“诶,你这就不厚道了啊!”

    “哈哈哈,好了,出来透气也透够了,九穗,我们走!”

    看着老太师的背影,齐政朝着辛九穗微笑点头,转身又迎上了新一波的道贺之人。

    山下,当得知齐政强势夺魁,成功拜入孟夫子门下之后,新任中京府丞蒋琰欣喜若狂的同时,心头的动力和斗志也更足了。

    当整个派系都在蒸蒸日上之际,他有什么理由懈怠,有什么理由拖后腿!

    希望,永远是最好的驱动力!

    他立刻骑马巡视了一圈停车之处的各种安排和道路指引。

    不多时,便瞧见了一抹明黄飘然而出。

    天德帝坐在銮驾上,在道路两侧跪着的臣民夹道相送中,安静地路过。

    待走出一截,回头望去,只见一辆辆马车有序地从车阵中驶出,汇聚成一条长龙,远远跟在銮驾之后,完全没有之前的杂乱与拥堵。

    他微笑点头,看着宁妃,“靖儿这回的差事办得不错,你教育得好,那就再好好教教,让他随时可以入宫请安吧。”

    宁妃并未推辞,点头谢恩。

    皇后和贤妃默不作声,对这点事,也并不在意。

    在他们的身后,楚王安静地坐在马车里,耳畔还回响着方才人们的议论纷纷。

    所有人脸上的兴奋都来自一个名字:齐政;

    所有的议论都离不开一个话题:齐政;

    所有的赞誉都给了一个人,还是齐政;

    所有对未来的美好想象,文脉传承、陛下赏识,官场新星,都堆叠在了一个人的肩头,那个人还是齐政。

    在脱离了周山那个环境之后,楚王渐渐冷静,脑子也渐渐清楚起来。

    他清晰地意识到,等周山的事情扩散开来,齐政的名声将踩着与他同台竞技的六个人,在孟夫子滔天声望的帮助下,在父皇言语态度的助推下,一飞冲天。

    中京,大梁,乃至包括北渊和西凉在内的整个天下,都将响起他的名字。

    这当中,自然也包括江南。

    江南势力是他的基本盘,江南学子通常入京之后,也都会在他的名声和春秋阁的拉拢下,如滚雪球一般聚拢在他身边。

    但如今,有出身江南的孟夫子,和出身江南的齐政在,这些学子还会是他的囊中之物吗?

    别忘了,他自己都曾经短视地让江南商会会长朱俊达组织了上百名江南学子送入周山。

    他在朝中的基本盘,就是江南势力的官场积累和金钱实力,和士林的名望。

    如今,孟夫子在周山上一坐,短短一个月,就让他的士林名望在无声无息中,没了这么大一块?

    他的目光一凝,望向面前的车帘,似要穿过车帘,看向前方銮驾上的那个身影。

    父皇,原来这就是你将孟夫子留在中京的用意吗?

    那么,孟夫子前来中京,是不是也是你的笔呢?

    甚至那位晏夫子的离世,莫非也有你的推动?

    楚王的后背,渗出阵阵寒意,在这冬日,分外冻人。

    (本章完)